..续本文上一页的,不要这么大声音,“言教授者”,你说要教授,就是“信心、信、信”,就是信。你不要以为什么殊胜的教授,你信心都没有,给你教授,最好的就是信。那么这个就是说,从那人粗暴的态度来看就是没有信心的,对一个善知识大声地像下命令一样地叫他教授。阿底峡尊者也很善巧,他说我的耳根蛮好,不用你这么大声,我听得到的,轻点没关系,你说要教授,好,那就是信心,你现在缺乏的就是信心。
“信为极要”,信是极重要的,“其信总之亦有多种”,那么这里就把信来分析了,信有几种呢?“谓信三宝、业果、四谛”,这里说了三个,我们等一下分析。“然此中者,谓信尊重”,法相书上讲三种信了,信三宝、信业果、信四谛,三种。但是我们这里所说的信呢,是信尊重,对上师的信心。
再分析一下,我们先说昂旺堪布的书。他说信业果的,是认识的信,业果,作善的得乐报,作恶的得苦报,这是认识问题,认识的信,这个信作用是认识到这个事情。第二个信四谛,就是说意乐信,亦名真实信,信四谛,苦集要断的,灭是要证到的,道是要修的,我有这个能力可以做到,就是我有这个意乐心,要去修的。信三宝呢,清净信,三宝是有功德的,对有功德的三宝我们起的信心呢,是极清净的,就是说经过清水珠把水里的沙子都澄清的那个“信”,就是干净的信。所以说信上师,是属于清净信。
此复弟子于尊重所,应如何观。如《金刚手灌顶续》云:“秘密主,弟子于阿阇黎所应如何观,如于佛薄伽梵,即应如是。其心若如是,其善常生长,彼当速成佛,利一切世间。”诸大乘经亦说应起大师之想,毗奈耶中亦有是说。
下边接下去,“此复弟子于尊重所,应如何观?”那么信有三种,信三宝、信业果、信四谛的,就是认识的信,清净的信,还有意乐心的信。那么我们这里讲的信是对上师的信,弟子对上师应有怎么样的信呢?如何观呢?“如《金刚手灌顶续》”——密宗的一部经,“云:秘密主”,就是金刚手菩萨,“弟子于阿阇黎所应如何观,如于佛薄伽梵,即应如是”,弟子于阿阇黎应怎么观想呢?应当跟佛一样看,薄伽梵一样看,作这样的观。“其心若如是,其善常生长,彼当速成佛,利一切世间”,假使你把上师当佛看的话,你的善法就会不断地增长,没有生的会生,已生的会长。“彼当速成佛”,这样子他就很快地成佛,利益一切众生,“利一切世间”。这是密部中这么说。
“诸大乘经亦说应起大师之想”,大乘经里也经常说,要起大师想,要把善知识当成佛想,“毗奈耶中亦有是说”,“毗奈耶”,狭义是指律藏,广义是根本部的三藏,也这么说。学过沙弥律的就知道,对你的剃度师或者是传戒的师父、亲教师,都应当作佛来看。这个律藏有的,并不是祗有密宗这么说,显宗一样的,显密是相同的。
此诸义者,谓若知是佛,则于佛不起寻求过心,起思德心。于尊重所,特应弃舍一切寻察过心,修观德心。
为什么要把上师当佛想呢?因为我们凡夫都是烦恼,看对方亦成了烦恼;就像自己戴了有色眼镜,害了黄疸病的,看到的东西都是黄色的。上师本来是白的,清净的善法是白法,但你看过去还是黄的,那就是说没有正确的眼睛,前面说的,功德也当过失看了。这里是说,你把上师当佛看,就不会找过失了,因为佛是万德圆满的,一切过失都没有的,怎么会找过失呢?一般在上师面前找过失,就是没有当佛看,如果你把上师当佛看的话,绝对不会找过失。如果佛你还要找过失的话,那还怎么叫佛呢?佛是一切烦恼习气都没有的,“诸一切种诸冥灭”,什么都灭完的么,那还有什么过失呢?祗有功德的想,“不起寻求过心,起思德心”,起思惟他功德的心。
“于尊重所,特应弃舍一切寻察过心,修观德心”。我们在上师面前,特别的应舍弃一切寻过失的心,总是挑挑剔剔地看过失;要修观功德的心。观了功德才能起信心,你功德没有,我信你干啥?前面说的三宝,有功德才起信心。你没有看到功德,却说我信心好得很,你的好从哪里来么?这个信心即使有的话,也仅仅是世间上的欢喜心而已。看了顺的,就是信心;不顺的,就不信了。今天看了很顺,明天意见不合,或者知见不一样,就不顺了,信心就不见了,这是不可靠的,祗是世间上普通的信,并不是真正的信。信心是善法。
此复应如彼续所说,依之而行,“应取轨范德,终不应执过,取德得成就,执众过不成 ”,谓其尊重虽德增上,若仅就其少有过处,而观察者,则必障碍自己成就。虽过增上若不观过,由功德处而修信心,于自当为得成就因。
“此复应如彼续所说,依之而行”。不要观察过失,要观察功德,要依前面讲的“《金刚手灌顶续》”所说而做。怎么做呢?“应取轨范德,终不应执过,取德得成就,执众过不成。”应当要看轨范师,也就是他的上师,他的功德,不要去执着他的过失,就是不要去找过失。“取德得成就”,你去观他功德,一切法能成就,乃至成金刚持。“执众过不成”,你要是看他很多过失,那就是什么都不能成就。
“谓其尊重虽德增上,若仅就其少有过处而观察者,则必障碍自己成就”,就是说,我们的善知识虽然功德非常殊胜,但是你仅仅就他某一方面小小的一点过失而把它扩大,这样去观察的话,必定障碍自己成就。这个对对方没有什么关系,功德、过失客观存在,你看错了,是你自己障碍成就,对善知识毫不相干。
“虽过增上若不观过,由功德处而修信心,于自当为得成就因”,虽然,即使善知识有过失,假使你不去观察他的过失,而专门看他的功德,修习信心。这里可以看出,修信心要观功德么,观功德才修信心。你如果对善知识功德一点也不知道,你说你信心很好,这是废话,根本没有信心。你没看到他功德,信心哪里来呢?假使你不去观过失,而专门看功德修你的信心,这个信心修出来之后,“于自当为得成就因”,所以信心就是将来成就的一个根本的因,你祗要观功德好了,观功德就生信心,将来成就就靠这个信心,是成就的因。
是故凡是自之尊重,任其过失若大若小,应当思惟,寻求师过所有过患,多起断心而灭除之。
所以说,假使你已经选好了善知识。这个话我们还要强调,在选择善知识之前,要好好地根据自己的五个德,去看师的十个德,或者末法时期就是说,康萨仁波卿或者帕绷喀大师的标准来看,观察好了之后,就不能再看过失了。你今天匆匆忙忙地,啊,善知识很好,我看到功德是全部圆满的,依止了。过了几天,过失看起来了,专门看过失,信心就退失了,诽谤也来了。这是不行的,依止法就不行了。你开始没有依止之前,你好好地观察,不行的就不要依止。前面说过,不如法的师,你把鼻子给他牵去走,那你入邪道下地狱去了。依止前要好好观察,观察好了之后,那就不要观过失,再观过失你自己倒霉。
所以说凡是自己的尊重,已经选定的善知识,“任其过失若大若小”,不管他过失大也好,小也好,“应当思惟,寻求师过所有过患”,应想寻师的过失有什么坏处,“多起断心而灭除之”,赶快起断除它的心,把寻求过失的心灭掉。
设由放逸烦恼盛等之势力故,发起寻觅过失之时,亦应励力悔除防护,若如是行,力渐微劣。
假使说因为自己放逸或者过去的烦恼种子很多,烦恼炽盛势力极大,灭不掉,寻过失的心不断地生起的时候,“亦应励力悔除防护”,亦应努力地忏悔要防护,不让它生起来。这个寻过失的心起了之后,有什么过患呢?你寻师的过,就会对善知识不信,不信就要诽谤,诽谤就要下金刚地狱,这种寻过心要受苦,这些要好好地思惟,然后防止它不要生起来。“若如是行”,你这样子做好了,虽然一次二次熄不下去,但是你多次做的话,“力渐微劣”,这个烦恼的心,寻过失的心,就会慢慢地熄下去。
我们这里有一个师父,他写一个条子给我,他说开始来的时候,信心具足,很想依止,多次说想依止。后来四皈依念到十万多了,也得了好相,全身出了很多的脏东西。但是再念下去,不行了,恶念起来了,对善知识不信了,他感到很苦恼。这个不奇怪的,你过去无始以来,很多恶念,很多诽谤善知识的种子都在,你这一辈子前面修的法,有没有不如法的,也不知道。那么你四皈依修了之后,正气增加,邪气反扑,这些恶念就生起来了。生起来该怎么办呢?逃避?逃避没有用的。就是这里说的,我也给你写了,一个是忏悔,一个是观这个恶念的过患,你跟着恶念走,不断地增长,你将来下什么地方去?下金刚地狱受苦。那你不要受苦,就要“励力悔除防护”,要努力地忏悔,把恶念压下去,没有生的,防护,不让它生起来。祗要这样做好了,即使一次二次压不下去,你多次多次地做,“力渐微劣”,这个恶念的力量,寻过失的心就会慢慢轻下去,这就是对治法。如果你不照这个方法做,那就没办法,这是《广论》说的法。
复应于其具诸净戒,或具多闻,或信等德,令心执取,思惟功德。如是修习,设见若有少许过失,由心执取功德品故,亦不能为信心障难。
观过失的心要励力悔除防护,另一方面,对善知识的功德,善知识总有功德么,持戒很好的,具足净戒,或者是多闻的,或者是信心很足的,这些功德好好地去思惟,“令心执取”,抓住不要放下,思惟他的功德。
“如是修习, 设见若有少许过失, 由心执取功德品故, 亦不能为信心障难”。你这样子修的话,即使有些过失,因为你执取功德,就是说尽量地修他的功德,执功德力量大。像有的时候,每个月有几天,太阳月亮同时在天上的时候,太阳也在,月亮也在,但是月亮看不到,太阳的光把月亮遮得一点也看不清楚,祗看到太阳。那么是一样的,过失虽然是有,但是你看功德的力量大的话,就把过失隐蔽掉了,看不到了。“由心执取功德品故”,即使有过失,因为尽量观功德的话,“亦不…
《广论讲记(一)(道前基础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