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能为信心障难”,不能损害你的信心,因为你看功德看得大,把寻过失的心遮蔽掉了。
譬如自于所不乐品,虽见具有众多功德,然由见过心势猛故,而能映蔽见德之心。
这里打个比喻,你自己不欢喜的东西,假如说这个人是你的冤家,你很讨厌他的,或者是你很妒嫉他的,那么他虽然功德很大,你祗看他的过失,你看他过失的心极强,他再大的功德,你看不到。这个我们现实生活中都会碰到,假使这个人你对他不欢喜、或者妒嫉他、或者是讨厌他、或者是对他有仇恨,那么他功德再大,祗看他的过失,总是不好的。
又如于自虽见众过,若见自身一种功德,心势猛利,此亦能蔽见过之心。
对自己,总是看功德,自己一点点好处,无穷扩大;自己极大的过失,什么都看不到,那么这样子也看不到过失了。我们中国有个土话,癞痢头的儿子,他的父母看他还是好的,很漂亮。实际上这个孩子长得癞头,头发都没有的,长得很丑,在他父母看起来,很好看,很漂亮。因为是他自己的,看功德的地方太扩大了,就把一切过失都盖掉了。这个意思就是说,对善知识呢,不要专去看过失,要多看功德,多看功德可以遮蔽寻过失的心,那么你就不会受害么。宗大师有个耳传的要诀,是昂旺堪布传下来的,他说,一看见上师过失的时候,你就想,这是乱识,是我看错了,我自己业报的眼睛看错了,这个后头讲得很多的。
学过《二十唯识》的就知道,同样的水,饿鬼看的是脓血,人看的就是水,天人看的是琉璃或者是甘露。这是说我的眼睛有毛病,业报所感的毛病,就看不到功德,祗看到过失。那么归咎于自己的过失,不是上师的过失,这样子可以避免观过失。
信的问题
这里我们要把信的问题再强调一下,就是说对上师善知识的信心绝对不能夹杂世间的那些烦恼的心。那么《广论》里边说,信心是根本。信心是根本的话,对上师生起信心,干净的信心,一切大乘的善法,从此而生。这个前面讲过,《广论》里说的。好比树有根,则一切枝叶花果都会生出来么,信心是根本,一切大乘的善法都会生起来。
信心有三种,洁净的信仰、希求的信仰、认识的信仰。佛的圆满的功德是精进而来的,精进是从了解而来的,就是你这个事情了解了,懂了之后才精进,懂也不懂,你怎么精进呢?那么了解从何而来?从信心而来。信心从何而来?就是从听闻正法而来。所以说,有信才能了解,有了解才能行动,有行动才能证果证道,这个是一定的因果关系。
我们对上师的功德要生欢喜心,这个叫净信,这个欢喜心不是世俗的欢喜,清净的欢喜心。这里边包含两个要素,一个是敬,一个是信,你观功德是信心,观恩德是敬心,那么敬跟信具足了,叫清净的信心。如果没有这两个条件 ,就不够,你的信心就差一个支分。就是说对上师的信心,要观功德,观恩德。恩德怎么观后边慢慢会讲的。 这里把信心的问题再打开讲一下。
云何为信?于实德能,深忍乐欲,心净为性,对治不信,乐善为业。然信差别,略有三种。一、信实有,谓于诸法实事理中,深信忍故。二、信有德,谓于三宝真净德中,深信乐故。三、信有能,谓于一切世出世善,深信有力,能得能成,起希望故。由斯对治不信彼心,爱乐修证世出世善。忍谓胜解,此即信因,乐欲谓欲,即是信果。……此信自相……心净为性,……此性澄清,能净心等,以心胜故,立心净名。如水清珠,能清浊水。……又诸染法,各别有相,唯有不信,自相浑浊,复能浑浊余心心所,如极秽物,自秽秽他,信正翻彼,故净为相。有说信者,爱乐为相,应通三性,体应即欲,又应苦集,非信所缘 。
《成唯识论》 ,汉地的法相,什么叫信?信,十一善法之一,第一个就是信。
“于实德能”,这个学过法相的都知道,是实在的,有功德的,有堪能性的。“深忍乐欲”,深深地忍可,“乐欲”,希望,有希望心,“心净为性”,能够使心干净,这是信心的本相。信心生起来了,就能使心王心所都干净起来,所以说我们真正的信心能使心王心所清净起来,干净的,就叫信心。如果使心王心所不干净的,不叫信心。那么就是排斥世间那些染污的信心。
它有什么功能呢?“对治不信”,能把“不信”心所对治掉。“不信”是浑浊的,要染污一切心王心所的,可以把它对治掉。“乐善为业”,乐于干那些善事,对于善事有了信心之后,就有意乐心去干起来了,“乐善为业”,它的业用就是这个。
那么信心差别有三种,是我们汉地讲的信心,三个差别,跟西藏基本上是一样的,但说的话有点不一样。
“一、信实有”,实在有的,“谓于诸法实事理中,深信忍故”,对一切法实在的事情,实在的道理,深深地承认,就是认识的信。
“二、信有德,谓于三宝真净德中,深信乐故”,对于三宝真正清净的功德,深深地信乐,信乐就是说希望得到。
“三、信有能,谓于一切世出世善,深信有力,能得能成,起希望故”,对于世间的出世间的一切善法,自己相信,我有这个能力能够得到他,能够成就他,起希望心。
“实、德、能”,实在的就是说对他忍可,有功德的起乐欲心,对世出世间善法自己相信有堪能性,我能做到,能证到。那么就是说信的三个方面。跟西藏的基本上也配得起来。
“由斯对治不信彼心,爱乐修证世出世善”。因为信心生起之后呢,就对治那个不信,而能爱乐修证世出世法,起个爱乐心,要修证世出世间的善法。
前面说的“深忍乐欲”,忍是什么?忍就是胜解心,这个是信的因,因为胜解了,就是前面我们说的,因为你了解了,你才相信他。那么乐欲是,是信的果,因为我们相信之后,相信他了,会产生什么果呢?希望得到他,三宝的功德希望我将来能成就,这是信的果。
那么信本身是什么?信的因是胜解,信的果是乐欲,这都不是信本身,信本身是什么?信本身是“心净为性”,能够使心王心所清净的,这就是信心。这个跟前面一样,西藏称信三宝为清净信,我们汉地讲法,不管你是信三宝也好,信业果也好,信四谛也好,这个信本身都是清净的。胜解、乐欲仅仅是信的因、信的果,而本身是“心净为性”——能使心王心所清净的,这就叫信,这个信,澄信,信心的本身是澄净的,能够把心王心所都清净的,好象清水珠放在水里一样,使整个的水干净。信心就起这个作用,使心清净的,假使你心不清净的,这不叫信心,说这些就是要排斥世间的那些。
“又诸染法,各别有相,唯有不信,自相浑浊,复能浑浊余心心所”,那些染污法,各有各的作用,而这个不信呢,是信的对立面,它本身就是浑浊的,脏的,不但自己脏,还能够把心王心所都染脏,所以说好象脏东西一样、大便一样的,本身是脏东西,你摆在那里,那里就给你搞脏了。摆在地下,地下就脏了;摆在凳子上,凳子也脏了。“不信”就是这么个东西。反过来,信心就是说能够去掉这个脏的,像清水珠能把脏去掉的。信心本身是清净的,他摆在那里,心王就清净,心所也同样清净,就是说信心是清净为相。
有的人说,信是爱乐,爱乐就是欢喜了。欢喜不是信心。欢喜是什么?可以欢喜好的,也可以欢喜坏的,通三性的。信心是善性的,不一样。
下面讲了很多,我们就不讲了。这是我们汉地讲信心,“心净为性”。
帕绷喀大师云:“信心有三种,这里所要修的信心,是指观师为真佛的澄净信。”(《掌中解脱》三二五页)
再看看帕绷喀大师怎么讲。他说“信心有三种”,一样的,都是三种。“这里所要修的信心,是指观师为真佛的澄净信”,《菩提道次第》所讲的信心就是说,要把上师善知识观成是佛一样的澄净的信,干干净净的信。把上师看成是佛的信绝对是干净的,不带一点世间的色彩。
雍增·耶协坚赞所着《心与心所释 · 明慧颈严》一书中解释说:“一、澄净信,见三宝等具功德者之功德故,自心澄净……;二、胜解信,思惟佛所说缘起、业果理等获得胜解;三、希求信,如思惟四谛道理已,决定苦、集二谛为应断,灭、道二谛为应得,且知若如理勤修即能获得而生决定当得之念。”(《掌中解脱》三二五页)
我们把西藏一部讲心王心所的书引下来,它里边说信有三种。
第一个是澄净信,就是见到三宝的功德后,对自己的反应就是心澄净了,也就是前面说的清净心,一样的。那你把上师观成佛一样,佛就是三宝,就是佛宝,当然心就澄净了,是干干净净的信。
第二个胜解信,思惟佛所说的缘起也好,业果也好,这些道理是肯定的,不错的。胜解信,也就是认识信,认识这是对的,得了一个胜解。
第三个希求信,就是“实德能”的“能”,将来能够做到。“希求信,如思惟四谛道理已”,四谛搞清楚,“决定苦、集二谛为应断,灭、道二谛为应得”,你祗要如法去修,决定能够得到,这个信——将来能够证到,就是希求信。
汉藏两地关于信心的注解我们引了很多,都说“心净为性”。那么观上师、观三宝澄净的信,不要带世间积习。这个我们再三强调,就是因为有的人对修信心搞不清楚,把世间的信夹杂进去,结果决定出毛病的。所以说你开始没有搞清楚,这是什么信,那么这里提出的标准,就是说对上师修信心,这个信要提高到跟佛一样的功德的信心。那是很高的要求,那绝对是最清净的信。这后边还要讲。
复次如大依怙持中观见,金洲大师持唯识宗,实相分见,由见门中虽有胜劣,然大乘道总体次第及菩提心,是由依彼始得发起,故执金洲为诸尊重中无能匹者。
“复次如大依怙持中观见,金洲大师持唯识宗,实相分见”,这个我们前面一开始就讲了,实相分见很会混淆,但我们都已经查清楚了,这就是有相唯识。这里《广论》举了个喻,阿底峡尊者是中观见,他的师父金洲大师持唯识见,唯识里边的实相分见。唯识分二派:实相分派、假相派,也叫实相唯识、假相唯识,相当于我们唯识…
《广论讲记(一)(道前基础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