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广论讲记(一)(道前基础一)▪P47

  ..续本文上一页的古学、今学二种,就是相分是实有、相分是假有了。那这是相分实有的那一派,这是唯识宗的一派,总的来说是唯识宗的见。

  “由见门中虽有胜劣”,那从见来看,唯识宗是不了义,中观是了义的,也就是有胜有劣了。“然大乘道总体次第及菩提心,是由依彼始得发起”,但是大乘道总体的次第,就是整个菩提道的次第,跟发菩提心的方法,是金洲大师教他的,所以阿底峡尊者把金洲大师看作一切上师中最高的那个上师。

  这里举个喻就是说,虽然见不如阿底峡尊者,但他其他的功德很大,执取了其他功德之后就映蔽了(金洲大师)见劣的地方,而把他看成最高的一个上师,这就是教我们观功德,不要看过失了。这里以阿底峡尊者作个比喻,应该观上师的功德,不要观过失。阿底峡尊者“执金洲为诸尊重中无能匹者”,就是从这里来的,就是从观功德,不看过失而来的。

  下边我们介绍一些修信心的方法,介绍帕绷喀大师一些比较重要的修信心的方法。 《广论》也讲了修信心的方法,但祗是一般性的讲,有智慧的也能摄取其中的重点来修,但没智慧的就抓不住重点,那就已抓好重点的我们介绍一下。

   根本修信

  分三小节:一、应观师为佛之原因;二、能观之原因;三、如何观法。

  根本的修信心该怎么修?他分三科。一、“应观师为佛之原因”,不是说要把师提高到佛的高度,把师看成是佛,为什么要这样子?这是第一个。二、“能观之原因”,怎么能观起来?三、“如何观法”。分了三科,具体下边讲。

  这里所说的「信」,是指对上师生起真佛想的信心。在所有「道次第」所缘类中,这与「知母」二科最难生起。尽管困难,但我们还是要努力去修,不然的话,它们后面的那些道就无法在我们心中生起。

  总的来说,信心是生起一切白法(善法)的基础或根本。《宝炬经》中说:  「信为前行如母生,守护增长一切德……」

  这里说的信,跟《广论》讲的一样的,就是说要对上师生起真的佛的想。不要说,哦,我修上师是佛,这样想一想,上师就是佛了,实际上上师不是佛。那么这样子想法呢,不是真的佛。我们说上师是不是佛呢?这是一个修法。所以说不是我们说,哦,相信了,对了,上师是佛就算了——这个修法是要修的,没有修你不会生起这个想法的。

  那么如何修?这里有啊。第一个,先把这个重心提出来,我们现在要修的信心,就是要把上师观成真的佛一样的信心。尽管是要把上师当佛,明明上师普通一个人,把他看成是佛,那就很困难的。

  帕绷喀大师讲过的,修菩提道次第有两个最困难的、不好翻越的铁栏杆的。一个是把上师观为佛,这是困难的;第二个生菩提心。这两个都不好过关的。也就是说针对我执来的,一般我们说我执,总听我的,现在我不听我的,要听上师的,而且要把上师看成佛一样,非听不可,绝对要可信地听,这个是把我执扫掉了,这是困难的。第二个生菩提心,我的利益全部扫掉,为了众生利益要牺牲自己,这个也是针锋相对对我了,这个我更扩大了,为了一切众生利益,要牺牲自己我执的利益,这是更难。那么这两个是针对我执而来的,是两个难关,也就是说,众生执着不放的就是个我,要针对我执,难度就来了。

  第一个把依止师真正看成佛,真正要生起来是极难的。难是难,但不修的话永远上不了路,再难还要修,这个问题还是要说,总的来说,信心是生起一切白法,一切善法根本。如果不修信心,白法生不起来的,成佛不可能的。这里再引经据典,《宝炬论》前面引过的,“信为前行如母生,守护增长一切德”。

  以前,当有人连续二次请求阿底峡尊者说:「阿底峡,请传教授!」时,尊者一直默不作声。当此人再次大声喊叫时,尊者笑而答道:「嘿嘿,我的耳朵好得很,我的教授是:信心!信心!信心!」

  又如嘉瓦 · 温萨巴大师所说:「总之开悟之大小,赖修大小信心力,于悉地源具恩师,思惟功德不观过,愿持此教为中心,此誓无碍达究竟!」

  以前有人要求阿底峡尊者教授,讲了两次,阿底峡尊者不睬他,他就大叫,阿底峡尊者,请教授。阿底峡尊者笑了,你说要教授,信心!信心!信心!最后还是信心,这是指信心的重要性。

  温萨巴大师说,“总之开悟之大小,赖修大小信心力”。开悟大,开悟小,就看你修的信心的大小。小的信心开小悟,大的信心开大悟,没有信心就不开悟。“于悉地源具恩师,思惟功德不观过,愿持此教为中心,此誓无碍达究竟”,一切成就的根源就是上师,你祗能思惟他的功德,不要观他的过失,把这个教为我们修行的中心,不要违背它,就能够成佛了。

  我们能不能生起证悟,依赖于我们对上师是否有信心,以及信心的大小。要想成就最胜悉地,我们必须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具有视师为真佛的信心;二是具有无误的教授。但是即便教授有误,如果我们有信心的话,还是能成就微小共同悉地的。

  我们能不能生起证悟,就靠对上师有没有信心以及信心的大小。

  要想成就最高的悉地,就是成佛,我们必须要具备两个条件,一个是把上师看成真的是佛的信心, 一个是要无误没有错的教授,这两个,我们不是讲迷信,不是讲唯心主义了,把上师看成佛一样了,一切听他的就对了。还要第二个,无误的教授,没有错的教授,这两个条件都有了,成佛就有余,成佛就没有什么问题。再重复一下,一个是要把上师看成是真的佛一样的信心,一个要没有错的教授,这两个得到了,就会成佛。

  这里比较起来哪个重要?帕绷喀大师又举例,即使我们的教授有错,如果我们有信心的话,大的成就,成佛的成就固然达不到,因为教授有错,但小的成就还是有的。他举了几个例。

  以前有个藏人,到印度向上师求法,上师说了一句印度话「麻里勒札」,意思是「滚出去」。此人不解其意,还认为是上师传予的教授,便计数诵持,后来他竟能以此为自己和别人治病。还有一位老妪,她计数诵持《准提天女咒》,但将「杂」误念成「巴」,而变成「嗡巴勒布勒绷德娑哈」 。然而有一次当地闹饥荒时,她却能煮石而食。如果我们单有智慧而缺乏信心,是不可能达到任何成果的。

  过去有个藏人去印度求法,可能因为心不诚或有其他什么缺点,上师就说了一句印度话“麻里勒札”,意思是滚出去,但那人不知道印度话,祗听到“麻里勒札”,他以为这个就是教授,就把它当咒念起来了。后来他念成就了,有人生病,他念“麻里勒札”,病就滚出去了,病就好了。就是说你有信心的话,哪怕你教授错了,也能得到小的成就。

  那么还有一个老太,她念的准提天女咒,念错个字,那么当然有错,但是信心很足。有一次闹饥荒,大家没饭吃了,她就念那个咒,念那个咒之后,她把石头煮了当粮食吃。

  我们汉地也有这个传说,一个人念六字大明咒“嗡嘛呢白麦吽”,她念“嗡嘛呢白麦牛”,但是信心很足。她也是个老修行,在山里也没有吃的,天天煮石头吃,石头变馒头,“嗡嘛呢白麦牛”。后来有人说:错了!哪里错啊?“牛”还有个口旁,不读“牛”,读“吽”。哦,“吽”,“嗡嘛呢白麦吽”, 石头不变馒头了。 信心退掉了。这信心退掉了,法是无误的,但效果没有啦;信心有的,虽然法错了,成佛成不到,石头还变馒头,还有这个功能。

  那么里边还有狗牙的,他这里没有说,那么我们也可以顺便说一下。以前有个人做生意到印度去的,做生意去。他母亲信佛的,“你印度去,给我求个舍利回来吧!”这个很难得,印度才有,其他没有的。这个孩子做生意,赚钱回来,把他母亲的话忘掉了,后来快回家的路上又想起了。“哎呀!母亲叫我带舍利的,忘掉了,怎么办呢?”他马上路上到处找,找这个狗的牙齿,他拔下来,就骗他母亲了,“哦,找到了,这是阿罗汉的舍利,好不容易印度给你请来的。”他的母亲就很高兴,把它供起来,天天拜,后来放光了。那就是说信心具足的话,就是狗牙也有舍利作用,作用也起的。如果没有信心的话,阿育王寺的舍利是真的,你看了啥东西呢?什么光都没有啊。

  这就是说这里强调信心重要性,就是说要成就,两个条件:一个是要把上师看成佛的信心,一个是要没有错误的教授。但是没有信心即使教授不误,也不能成就。而有信心即使教授误了,大的成就固然不能有,小的成就还是会有,那么就是信心更重要。

   一、应观师为佛之原因

  应视师为佛的原因很简单:我们都想获利而不愿亏损。如果是为了获利,那么上师是否真的是佛也就无关紧要了,为什么呢

  因为视师为佛对我们有很大的利益,能使我们不费力地成就今生、后世的一切愿望等等。

  那么下边就是说,为什么要把上师看成佛。应该看到上师是佛的原因呢,很简单。他说很简单,我们说很困难。很简单,帕绷喀大师说,“我们都想获利”,我们都想赚便宜,都想得好处,不想吃亏嘛。那么上师是佛不是佛,不是重要的,因为你把他照佛看了之后就有好处,你不把他当佛的看呢就得不到好处,吃亏——如果诽谤的话会吃亏,这是从我们的切身利益来说。他说,“因为视师为佛对我们有很大的利益”,我们把上师看佛的话,对我们有好处嘛。就这么做对我们有好处嘛,能使我们毫不费力的成就今生后世的一切愿望,得好的东西。

  尽管上师本身的加持有大有小,但从我们自己这边来说,我们怎样来看待上师,如佛、菩萨等,就会出现怎样的加持,如《蓝色小册》中说:「上师加持大与小,不关本身待自己。」所以,我们能不能获得悉地,取决于我们对上师信心和恭敬的大小,阿底峡尊者也说:「汝藏人不获悉地,乃于上师仅起凡庸想所致。」

  “尽管上师本身的加持有大有小”,有成就的加持力大,没有成就的加持力小,“但从我们自己这边来说”,我们就要把上师看佛好了,就会得佛的加持。“如《蓝色小册》中说:“上师加持大与小,不关本身待…

《广论讲记(一)(道前基础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