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广论讲记(一)(道前基础一)▪P48

  ..续本文上一页自己。””上师加持大与小,不在上师身上,就在自己信心。信心够了,当他佛的看,就佛加持;当阿罗汉的看,阿罗汉的加持;当凡夫的看,就凡夫的加持;当他笨蛋的看,什么都不懂的,那就笨蛋的加持,——那你倒霉了,你自己糟糕了啊。

  “所以,我们能不能获得悉地,取决于我们对上师信心和恭敬的大小”。敦巴问阿底峡尊者,“我们藏地人很努力的修行,为什么殊胜的悉地得不到呢?”阿底峡尊者说,“你们西藏人得不到悉地,就是因为把上师都凡夫的看,没有当佛的看。”

  反之,如果上师真的是佛,但我们对之不起信心的话,我们也见不到上师的功德,还会遭到亏损、产生种种的痛苦。

  反过来说,假使上师真的是佛,我们也看不到他是佛,因为我们凡夫没有这个功德看,就是佛在你面前也不是显三十二相的样子。就讲弥勒菩萨,无著菩萨修了好几次慈心定没见到,后来在路上看到癞皮老母狗,疮生的一塌糊涂的,就是弥勒菩萨,他看了个癞皮狗。我们不起信心的话,也看不到上师的功德,那么就诽谤,不信,那就遭亏损,就产生痛苦。所以说佛在世的时候,也有那些对佛不起信心的,那么他最后受苦。这就是说把上师看成佛,就得佛的加持,看成是凡夫得凡夫的加持。这个原因不在上师是佛不是佛,就在我们自己怎么看待。

  今天就讲“为什么要把上师看成佛的原因”,是对我们有好处。我们修行要上路的话,一定要把上师当佛的看。那么下边很多,今天时间到了。

  第十二讲(《广论》第三四~三五页;《集注》第七九~八二页)

  上次我们讲到修信心,《广论》里边基本上一些原则都讲了。修信心就是说,信心有什么好处?是一切功德的根本,没有信心,一切功德生不出来,长不起来。信心有几种?上次我们也详细分析了,这里的信心是指对上师的信心,是属于澄净信,干干净净的能够去除一切浑浊的信。信的高度要提高到把上师当佛一样地看,就是要观功德,不要看过失,观了功德,自然信心就生起来了,如果观了过失,信心就会退下去,那一切功德就长不出来,对自己不利。

  所以我们介绍帕绷喀大师的一个修法,就是说从多方面地观察,把信心提高起来。帕绷喀大师的特色就是把一个所缘的境由多方面来观察分析,得到的效果就是使自己的心有所变动,净化自己的心,把不信的成分去掉,把信的成分提高,乃至提高到佛一样的高度。就是“绕边绕山”的方法,就是经多方面的观察,分析一个问题,得到一个定解,然后心起变化。

  昨天我们介绍了修信心的方法,第一个就是为什么要观师如佛?这样观对自己有好处,我们要得到一切善法的增长,一定要这么观起来。自己成就的大小全靠你信心的大小,这是温萨巴大师说的。修信心的第一科我们上次讲了,为什么要把师观成佛?因为我们想得到最大的好处,最大的加持,不这样观的话,得不到的,为了自己的切身利益,必须这么观,这是第一个。

   二、能观之原因

  我们不仅应该这样来看待上师,实际上我们自己也应该这样来作,囚为当我们的心注重于上师功德这方面的话,我们便能消除对上师的不信。纵然发现上师有一些微小过失,我们也可以通过以下二种方法来防止产生不信:(一)、注重于上师功德这方面,身心为强烈的信心所压倒,使之不能成为信心的障碍;(二)、将观察过失转化为生起信心的助缘。 《金刚手灌顶续》中说:「应取规范德,终不应执过;取德得成就,执过不成就。」

  第二个,能不能观呢?也就是能观的原因,就是第二科。

  前面说要把上师提高到佛的高度,不但是应该这样子观,而且应该这样子去修,我们对上师这么观功德的话,就会消除不信的方面;即使发现有一些小的过失,也能通过《广论》中所讲的方法来消除不信。第一个,功德观得多,它的力量就能把过失盖住。上次讲过,太阳月亮同时出现的时候,祗见到阳光,见不到月光,那就是说,即使看到过失,但若观功德的力量强,就把过失盖住了,这是第一个方法。第二个方法,把观察过失转化为产生信心的助缘。这个下边要介绍。

  他引了一部书,就是《广论》也引过的《金刚手灌顶续》,他说你应该观善知识的功德,不应该看过失。你观功德自己能成就,你观了过失,得不到成就。所以前面一科说的,为了自己成就必须要这么观。

  由于受恶劣习气的影响,我们总是侧重于思惟上师的过失。但是,如果我们能转而注重于思惟上师功德的话,观察师过之心就会自然而然地消失,就像晦日虽有月亮升起,但天空为日光笼罩而看不见月亮一样。又比如,因为我们总想着自己的功德,所以见不到自身的过失。即使发现上师稍有过失,我们也可以想,这是上师为了调伏化机所作的善巧方便,这样我们就能将观察师过转化成生起信心的助缘。

  我们凡夫无始以来烦恼习气很厉害,总是要观过失,不容易观功德,观过失很容易,祗要一点点,不管是真的还是假的,他就会执为极大的过失,可以否定一切功德。如果反过来,把上师功德多观的话,把功德扩大之后呢,过失就看不到了。前面讲过,太阳月亮同在,祗见到阳光不见月光。自己的孩子再长得丑,也认为长得好,人家的不如他。这就是说把好的地方抓得紧了,过失就看不到了。依这个原则,多观功德,过失也会盖掉。

  第二个方法就是说把观察过失转化为产生信心的助缘,那该怎么观呢?即使看到善知识有过失的话,那么我们怎么观想?这是善知识要调伏我们用的善巧方便,把过失转化为产生信心的助缘。他并不是真的过失,是教化我们的一种善巧方便,这样观不但不观过失,还能帮助产生信心。这两个方法都可以用。

  再者,当我们处在初业行人的阶段时,我们所见到的上师均现凡夫相;获「法流三摩地」时,所见到的上师现殊胜化身相;获初地等时,所见到的上师则现受用身等相。直至有一天,所有的情器也都将显现为「无量清净」。

  这里他又介绍了一下,在初修的人,即使我们看到的上师是佛化的,我们也祗能看到是一个凡夫,看不到三十二相的佛的。佛世的时候善根厚的,或者得了法流三摩地的,他就可以看到三十二相的化身相;登地以后就看到报身相了。这个我们在《摄大乘论》里也讲过了。所以对凡夫来说,即使佛出现也祗能现凡夫相,看不到殊胜的化身相,更看不到受用身相。当我们真正成佛的时候,一切有情都成为本尊,一切国土都成为净土,那是最高的成就。那就是说一切有情本来就是本尊,何况上师呢?这是说能观的原因。

   三、如何观法

  为了对此生起不可动摇的定解,我们必须依教、依理来加以成立,分四个方面:(一)上师是佛乃金刚持所许;(二)上师是一切佛事业之作者;(三)即于现在诸佛菩萨仍在利益有情;(四)自所见相无法决定。

  下边,该怎么观呢?用他的方法了。要从多方面的角度来观察,他分了两个。一个从教里边,一个从理上;从圣教量,一个是从理论的比量来观察道理。

   (一)、上师是佛乃金刚持所许

  有人认为:「那些善知识本来不是佛,但我在修依止善知识法时,应该假装这样来看。」这种想法很危险,不应该执着这类错误的思想不放;这是极其重要的。相反的,我们应该这样来思考:「虽然上师是佛,但我却认识下到。上师是佛的原因是:现在金刚持正现上师相住世度化。」

  《二观察续》中说:「我于末法时,现阿阇黎身。」另一部密续中说:「最后五百年,我现规范相,当知彼即我,于彼生恭敬。」以及:「未来浊世时,我现凡夫身,种种方便相。」

  经中也说:「见有义谛听,我于末法时,当现亲教身,住阿阇黎相。」

  从圣教量来说,上师是佛,是金刚持所说的。有的人认为善知识本来不是佛,我们要修这个法,就把他观成是佛,这是观想出来的,并不是真的。帕绷喀大师说这种想法是极危险的,不应该这样想。相反应怎么想呢?就是说虽然上师是佛,但我们却认识不到。原因在什么呢?就是上师是佛,是金刚持亲口说的。

  在一本密宗的书里,金刚持自己说,“我于末法时,现阿阇黎身”,我在末法时就现上师身。另外一本书说,“最后五百年,我现规范相,当知彼即我,于彼生恭敬”。也是金刚持说的,在最后的末法的五百年之中,我就现这个规范相,轨范相就是和尚阿阇黎,你们当知道这个轨范相就是我,应当对他起恭敬心。另外一个:“未来浊世时”,就是末法时期了,“我现凡夫身,种种方便相”。金刚持他说我现凡夫的身,各方面的方便来度众生。

  在显教经里也有,他说,“见有义谛听”,“见有义”大概是一个人的名字罢,你好好听,“我于末法时,当现亲教身,住阿阇黎相”,在末法的时候,我就现亲教师——就是和尚,或者阿阇黎的相。

  像这样在许多显经、密续中,金刚持悲悯教诫道:未来浊世时,他本人将现普通阿阇黎相出现于世,希望弟子们到时候能认得他,所以不必以为再也无法见到他而感到失意。这些话都是很容易明白的,可以直接按字面的意思来理解。此外当知所谓的「浊世」,就是指现在。

  因此在我们自己的上师中,肯定有金刚持化现的阿阇黎!原因是:我们深深地为业烦恼所苦,对于这些情况,慈悲的金刚持悉知悉见;另外金刚持也知道,现在正是能决定利益我们的良机,因为我们具有能了知取舍处及能修教义的人身等等。

  再者,当知现在所有的上师都是金刚持的化身,如果不这样看,而对每一位上师都想岀一种理由来加以否定的话,我们便会将每一位上师都排除在外,到最后属于金刚持的化身一个也没了,这当然是与上述经教相违背的。在上师中一定有佛的化身,所以当思:祗想着上师为什么不是佛的理由而失去认识佛的化身的机会,乃是自己的恶念所致。因此,我们应当将一切上师都视为佛的化身。

  那么在显密经中金刚持都这么说,未来末法的时候,他要现普通的阿阇黎相出现于世,…

《广论讲记(一)(道前基础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