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自己。””上師加持大與小,不在上師身上,就在自己信心。信心夠了,當他佛的看,就佛加持;當阿羅漢的看,阿羅漢的加持;當凡夫的看,就凡夫的加持;當他笨蛋的看,什麼都不懂的,那就笨蛋的加持,——那你倒黴了,你自己糟糕了啊。
“所以,我們能不能獲得悉地,取決于我們對上師信心和恭敬的大小”。敦巴問阿底峽尊者,“我們藏地人很努力的修行,爲什麼殊勝的悉地得不到呢?”阿底峽尊者說,“你們西藏人得不到悉地,就是因爲把上師都凡夫的看,沒有當佛的看。”
反之,如果上師真的是佛,但我們對之不起信心的話,我們也見不到上師的功德,還會遭到虧損、産生種種的痛苦。
反過來說,假使上師真的是佛,我們也看不到他是佛,因爲我們凡夫沒有這個功德看,就是佛在你面前也不是顯叁十二相的樣子。就講彌勒菩薩,無著菩薩修了好幾次慈心定沒見到,後來在路上看到癞皮老母狗,瘡生的一塌糊塗的,就是彌勒菩薩,他看了個癞皮狗。我們不起信心的話,也看不到上師的功德,那麼就誹謗,不信,那就遭虧損,就産生痛苦。所以說佛在世的時候,也有那些對佛不起信心的,那麼他最後受苦。這就是說把上師看成佛,就得佛的加持,看成是凡夫得凡夫的加持。這個原因不在上師是佛不是佛,就在我們自己怎麼看待。
今天就講“爲什麼要把上師看成佛的原因”,是對我們有好處。我們修行要上路的話,一定要把上師當佛的看。那麼下邊很多,今天時間到了。
第十二講(《廣論》第叁四~叁五頁;《集注》第七九~八二頁)
上次我們講到修信心,《廣論》裏邊基本上一些原則都講了。修信心就是說,信心有什麼好處?是一切功德的根本,沒有信心,一切功德生不出來,長不起來。信心有幾種?上次我們也詳細分析了,這裏的信心是指對上師的信心,是屬于澄淨信,幹幹淨淨的能夠去除一切渾濁的信。信的高度要提高到把上師當佛一樣地看,就是要觀功德,不要看過失,觀了功德,自然信心就生起來了,如果觀了過失,信心就會退下去,那一切功德就長不出來,對自己不利。
所以我們介紹帕繃喀大師的一個修法,就是說從多方面地觀察,把信心提高起來。帕繃喀大師的特色就是把一個所緣的境由多方面來觀察分析,得到的效果就是使自己的心有所變動,淨化自己的心,把不信的成分去掉,把信的成分提高,乃至提高到佛一樣的高度。就是“繞邊繞山”的方法,就是經多方面的觀察,分析一個問題,得到一個定解,然後心起變化。
昨天我們介紹了修信心的方法,第一個就是爲什麼要觀師如佛?這樣觀對自己有好處,我們要得到一切善法的增長,一定要這麼觀起來。自己成就的大小全靠你信心的大小,這是溫薩巴大師說的。修信心的第一科我們上次講了,爲什麼要把師觀成佛?因爲我們想得到最大的好處,最大的加持,不這樣觀的話,得不到的,爲了自己的切身利益,必須這麼觀,這是第一個。
二、能觀之原因
我們不僅應該這樣來看待上師,實際上我們自己也應該這樣來作,囚爲當我們的心注重于上師功德這方面的話,我們便能消除對上師的不信。縱然發現上師有一些微小過失,我們也可以通過以下二種方法來防止産生不信:(一)、注重于上師功德這方面,身心爲強烈的信心所壓倒,使之不能成爲信心的障礙;(二)、將觀察過失轉化爲生起信心的助緣。 《金剛手灌頂續》中說:「應取規範德,終不應執過;取德得成就,執過不成就。」
第二個,能不能觀呢?也就是能觀的原因,就是第二科。
前面說要把上師提高到佛的高度,不但是應該這樣子觀,而且應該這樣子去修,我們對上師這麼觀功德的話,就會消除不信的方面;即使發現有一些小的過失,也能通過《廣論》中所講的方法來消除不信。第一個,功德觀得多,它的力量就能把過失蓋住。上次講過,太陽月亮同時出現的時候,祗見到陽光,見不到月光,那就是說,即使看到過失,但若觀功德的力量強,就把過失蓋住了,這是第一個方法。第二個方法,把觀察過失轉化爲産生信心的助緣。這個下邊要介紹。
他引了一部書,就是《廣論》也引過的《金剛手灌頂續》,他說你應該觀善知識的功德,不應該看過失。你觀功德自己能成就,你觀了過失,得不到成就。所以前面一科說的,爲了自己成就必須要這麼觀。
由于受惡劣習氣的影響,我們總是側重于思惟上師的過失。但是,如果我們能轉而注重于思惟上師功德的話,觀察師過之心就會自然而然地消失,就像晦日雖有月亮升起,但天空爲日光籠罩而看不見月亮一樣。又比如,因爲我們總想著自己的功德,所以見不到自身的過失。即使發現上師稍有過失,我們也可以想,這是上師爲了調伏化機所作的善巧方便,這樣我們就能將觀察師過轉化成生起信心的助緣。
我們凡夫無始以來煩惱習氣很厲害,總是要觀過失,不容易觀功德,觀過失很容易,祗要一點點,不管是真的還是假的,他就會執爲極大的過失,可以否定一切功德。如果反過來,把上師功德多觀的話,把功德擴大之後呢,過失就看不到了。前面講過,太陽月亮同在,祗見到陽光不見月光。自己的孩子再長得醜,也認爲長得好,人家的不如他。這就是說把好的地方抓得緊了,過失就看不到了。依這個原則,多觀功德,過失也會蓋掉。
第二個方法就是說把觀察過失轉化爲産生信心的助緣,那該怎麼觀呢?即使看到善知識有過失的話,那麼我們怎麼觀想?這是善知識要調伏我們用的善巧方便,把過失轉化爲産生信心的助緣。他並不是真的過失,是教化我們的一種善巧方便,這樣觀不但不觀過失,還能幫助産生信心。這兩個方法都可以用。
再者,當我們處在初業行人的階段時,我們所見到的上師均現凡夫相;獲「法流叁摩地」時,所見到的上師現殊勝化身相;獲初地等時,所見到的上師則現受用身等相。直至有一天,所有的情器也都將顯現爲「無量清淨」。
這裏他又介紹了一下,在初修的人,即使我們看到的上師是佛化的,我們也祗能看到是一個凡夫,看不到叁十二相的佛的。佛世的時候善根厚的,或者得了法流叁摩地的,他就可以看到叁十二相的化身相;登地以後就看到報身相了。這個我們在《攝大乘論》裏也講過了。所以對凡夫來說,即使佛出現也祗能現凡夫相,看不到殊勝的化身相,更看不到受用身相。當我們真正成佛的時候,一切有情都成爲本尊,一切國土都成爲淨土,那是最高的成就。那就是說一切有情本來就是本尊,何況上師呢?這是說能觀的原因。
叁、如何觀法
爲了對此生起不可動搖的定解,我們必須依教、依理來加以成立,分四個方面:(一)上師是佛乃金剛持所許;(二)上師是一切佛事業之作者;(叁)即于現在諸佛菩薩仍在利益有情;(四)自所見相無法決定。
下邊,該怎麼觀呢?用他的方法了。要從多方面的角度來觀察,他分了兩個。一個從教裏邊,一個從理上;從聖教量,一個是從理論的比量來觀察道理。
(一)、上師是佛乃金剛持所許
有人認爲:「那些善知識本來不是佛,但我在修依止善知識法時,應該假裝這樣來看。」這種想法很危險,不應該執著這類錯誤的思想不放;這是極其重要的。相反的,我們應該這樣來思考:「雖然上師是佛,但我卻認識下到。上師是佛的原因是:現在金剛持正現上師相住世度化。」
《二觀察續》中說:「我于末法時,現阿阇黎身。」另一部密續中說:「最後五百年,我現規範相,當知彼即我,于彼生恭敬。」以及:「未來濁世時,我現凡夫身,種種方便相。」
經中也說:「見有義谛聽,我于末法時,當現親教身,住阿阇黎相。」
從聖教量來說,上師是佛,是金剛持所說的。有的人認爲善知識本來不是佛,我們要修這個法,就把他觀成是佛,這是觀想出來的,並不是真的。帕繃喀大師說這種想法是極危險的,不應該這樣想。相反應怎麼想呢?就是說雖然上師是佛,但我們卻認識不到。原因在什麼呢?就是上師是佛,是金剛持親口說的。
在一本密宗的書裏,金剛持自己說,“我于末法時,現阿阇黎身”,我在末法時就現上師身。另外一本書說,“最後五百年,我現規範相,當知彼即我,于彼生恭敬”。也是金剛持說的,在最後的末法的五百年之中,我就現這個規範相,軌範相就是和尚阿阇黎,你們當知道這個軌範相就是我,應當對他起恭敬心。另外一個:“未來濁世時”,就是末法時期了,“我現凡夫身,種種方便相”。金剛持他說我現凡夫的身,各方面的方便來度衆生。
在顯教經裏也有,他說,“見有義谛聽”,“見有義”大概是一個人的名字罷,你好好聽,“我于末法時,當現親教身,住阿阇黎相”,在末法的時候,我就現親教師——就是和尚,或者阿阇黎的相。
像這樣在許多顯經、密續中,金剛持悲憫教誡道:未來濁世時,他本人將現普通阿阇黎相出現于世,希望弟子們到時候能認得他,所以不必以爲再也無法見到他而感到失意。這些話都是很容易明白的,可以直接按字面的意思來理解。此外當知所謂的「濁世」,就是指現在。
因此在我們自己的上師中,肯定有金剛持化現的阿阇黎!原因是:我們深深地爲業煩惱所苦,對于這些情況,慈悲的金剛持悉知悉見;另外金剛持也知道,現在正是能決定利益我們的良機,因爲我們具有能了知取舍處及能修教義的人身等等。
再者,當知現在所有的上師都是金剛持的化身,如果不這樣看,而對每一位上師都想岀一種理由來加以否定的話,我們便會將每一位上師都排除在外,到最後屬于金剛持的化身一個也沒了,這當然是與上述經教相違背的。在上師中一定有佛的化身,所以當思:祗想著上師爲什麼不是佛的理由而失去認識佛的化身的機會,乃是自己的惡念所致。因此,我們應當將一切上師都視爲佛的化身。
那麼在顯密經中金剛持都這麼說,未來末法的時候,他要現普通的阿阇黎相出現于世,…
《廣論講記(一)(道前基礎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