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廣論講記(一)(道前基礎一)▪P47

  ..續本文上一頁的古學、今學二種,就是相分是實有、相分是假有了。那這是相分實有的那一派,這是唯識宗的一派,總的來說是唯識宗的見。

  “由見門中雖有勝劣”,那從見來看,唯識宗是不了義,中觀是了義的,也就是有勝有劣了。“然大乘道總體次第及菩提心,是由依彼始得發起”,但是大乘道總體的次第,就是整個菩提道的次第,跟發菩提心的方法,是金洲大師教他的,所以阿底峽尊者把金洲大師看作一切上師中最高的那個上師。

  這裏舉個喻就是說,雖然見不如阿底峽尊者,但他其他的功德很大,執取了其他功德之後就映蔽了(金洲大師)見劣的地方,而把他看成最高的一個上師,這就是教我們觀功德,不要看過失了。這裏以阿底峽尊者作個比喻,應該觀上師的功德,不要觀過失。阿底峽尊者“執金洲爲諸尊重中無能匹者”,就是從這裏來的,就是從觀功德,不看過失而來的。

  下邊我們介紹一些修信心的方法,介紹帕繃喀大師一些比較重要的修信心的方法。 《廣論》也講了修信心的方法,但祗是一般性的講,有智慧的也能攝取其中的重點來修,但沒智慧的就抓不住重點,那就已抓好重點的我們介紹一下。

   根本修信

  分叁小節:一、應觀師爲佛之原因;二、能觀之原因;叁、如何觀法。

  根本的修信心該怎麼修?他分叁科。一、“應觀師爲佛之原因”,不是說要把師提高到佛的高度,把師看成是佛,爲什麼要這樣子?這是第一個。二、“能觀之原因”,怎麼能觀起來?叁、“如何觀法”。分了叁科,具體下邊講。

  這裏所說的「信」,是指對上師生起真佛想的信心。在所有「道次第」所緣類中,這與「知母」二科最難生起。盡管困難,但我們還是要努力去修,不然的話,它們後面的那些道就無法在我們心中生起。

  總的來說,信心是生起一切白法(善法)的基礎或根本。《寶炬經》中說:  「信爲前行如母生,守護增長一切德……」

  這裏說的信,跟《廣論》講的一樣的,就是說要對上師生起真的佛的想。不要說,哦,我修上師是佛,這樣想一想,上師就是佛了,實際上上師不是佛。那麼這樣子想法呢,不是真的佛。我們說上師是不是佛呢?這是一個修法。所以說不是我們說,哦,相信了,對了,上師是佛就算了——這個修法是要修的,沒有修你不會生起這個想法的。

  那麼如何修?這裏有啊。第一個,先把這個重心提出來,我們現在要修的信心,就是要把上師觀成真的佛一樣的信心。盡管是要把上師當佛,明明上師普通一個人,把他看成是佛,那就很困難的。

  帕繃喀大師講過的,修菩提道次第有兩個最困難的、不好翻越的鐵欄杆的。一個是把上師觀爲佛,這是困難的;第二個生菩提心。這兩個都不好過關的。也就是說針對我執來的,一般我們說我執,總聽我的,現在我不聽我的,要聽上師的,而且要把上師看成佛一樣,非聽不可,絕對要可信地聽,這個是把我執掃掉了,這是困難的。第二個生菩提心,我的利益全部掃掉,爲了衆生利益要犧牲自己,這個也是針鋒相對對我了,這個我更擴大了,爲了一切衆生利益,要犧牲自己我執的利益,這是更難。那麼這兩個是針對我執而來的,是兩個難關,也就是說,衆生執著不放的就是個我,要針對我執,難度就來了。

  第一個把依止師真正看成佛,真正要生起來是極難的。難是難,但不修的話永遠上不了路,再難還要修,這個問題還是要說,總的來說,信心是生起一切白法,一切善法根本。如果不修信心,白法生不起來的,成佛不可能的。這裏再引經據典,《寶炬論》前面引過的,“信爲前行如母生,守護增長一切德”。

  以前,當有人連續二次請求阿底峽尊者說:「阿底峽,請傳教授!」時,尊者一直默不作聲。當此人再次大聲喊叫時,尊者笑而答道:「嘿嘿,我的耳朵好得很,我的教授是:信心!信心!信心!」

  又如嘉瓦 · 溫薩巴大師所說:「總之開悟之大小,賴修大小信心力,于悉地源具恩師,思惟功德不觀過,願持此教爲中心,此誓無礙達究竟!」

  以前有人要求阿底峽尊者教授,講了兩次,阿底峽尊者不睬他,他就大叫,阿底峽尊者,請教授。阿底峽尊者笑了,你說要教授,信心!信心!信心!最後還是信心,這是指信心的重要性。

  溫薩巴大師說,“總之開悟之大小,賴修大小信心力”。開悟大,開悟小,就看你修的信心的大小。小的信心開小悟,大的信心開大悟,沒有信心就不開悟。“于悉地源具恩師,思惟功德不觀過,願持此教爲中心,此誓無礙達究竟”,一切成就的根源就是上師,你祗能思惟他的功德,不要觀他的過失,把這個教爲我們修行的中心,不要違背它,就能夠成佛了。

  我們能不能生起證悟,依賴于我們對上師是否有信心,以及信心的大小。要想成就最勝悉地,我們必須要具備兩個條件:一是具有視師爲真佛的信心;二是具有無誤的教授。但是即便教授有誤,如果我們有信心的話,還是能成就微小共同悉地的。

  我們能不能生起證悟,就靠對上師有沒有信心以及信心的大小。

  要想成就最高的悉地,就是成佛,我們必須要具備兩個條件,一個是把上師看成真的是佛的信心, 一個是要無誤沒有錯的教授,這兩個,我們不是講迷信,不是講唯心主義了,把上師看成佛一樣了,一切聽他的就對了。還要第二個,無誤的教授,沒有錯的教授,這兩個條件都有了,成佛就有余,成佛就沒有什麼問題。再重複一下,一個是要把上師看成是真的佛一樣的信心,一個要沒有錯的教授,這兩個得到了,就會成佛。

  這裏比較起來哪個重要?帕繃喀大師又舉例,即使我們的教授有錯,如果我們有信心的話,大的成就,成佛的成就固然達不到,因爲教授有錯,但小的成就還是有的。他舉了幾個例。

  以前有個藏人,到印度向上師求法,上師說了一句印度話「麻裏勒劄」,意思是「滾出去」。此人不解其意,還認爲是上師傳予的教授,便計數誦持,後來他竟能以此爲自己和別人治病。還有一位老妪,她計數誦持《准提天女咒》,但將「雜」誤念成「巴」,而變成「嗡巴勒布勒繃德娑哈」 。然而有一次當地鬧饑荒時,她卻能煮石而食。如果我們單有智慧而缺乏信心,是不可能達到任何成果的。

  過去有個藏人去印度求法,可能因爲心不誠或有其他什麼缺點,上師就說了一句印度話“麻裏勒劄”,意思是滾出去,但那人不知道印度話,祗聽到“麻裏勒劄”,他以爲這個就是教授,就把它當咒念起來了。後來他念成就了,有人生病,他念“麻裏勒劄”,病就滾出去了,病就好了。就是說你有信心的話,哪怕你教授錯了,也能得到小的成就。

  那麼還有一個老太,她念的准提天女咒,念錯個字,那麼當然有錯,但是信心很足。有一次鬧饑荒,大家沒飯吃了,她就念那個咒,念那個咒之後,她把石頭煮了當糧食吃。

  我們漢地也有這個傳說,一個人念六字大明咒“嗡嘛呢白麥吽”,她念“嗡嘛呢白麥牛”,但是信心很足。她也是個老修行,在山裏也沒有吃的,天天煮石頭吃,石頭變饅頭,“嗡嘛呢白麥牛”。後來有人說:錯了!哪裏錯啊?“牛”還有個口旁,不讀“牛”,讀“吽”。哦,“吽”,“嗡嘛呢白麥吽”, 石頭不變饅頭了。 信心退掉了。這信心退掉了,法是無誤的,但效果沒有啦;信心有的,雖然法錯了,成佛成不到,石頭還變饅頭,還有這個功能。

  那麼裏邊還有狗牙的,他這裏沒有說,那麼我們也可以順便說一下。以前有個人做生意到印度去的,做生意去。他母親信佛的,“你印度去,給我求個舍利回來吧!”這個很難得,印度才有,其他沒有的。這個孩子做生意,賺錢回來,把他母親的話忘掉了,後來快回家的路上又想起了。“哎呀!母親叫我帶舍利的,忘掉了,怎麼辦呢?”他馬上路上到處找,找這個狗的牙齒,他拔下來,就騙他母親了,“哦,找到了,這是阿羅漢的舍利,好不容易印度給你請來的。”他的母親就很高興,把它供起來,天天拜,後來放光了。那就是說信心具足的話,就是狗牙也有舍利作用,作用也起的。如果沒有信心的話,阿育王寺的舍利是真的,你看了啥東西呢?什麼光都沒有啊。

  這就是說這裏強調信心重要性,就是說要成就,兩個條件:一個是要把上師看成佛的信心,一個是要沒有錯誤的教授。但是沒有信心即使教授不誤,也不能成就。而有信心即使教授誤了,大的成就固然不能有,小的成就還是會有,那麼就是信心更重要。

   一、應觀師爲佛之原因

  應視師爲佛的原因很簡單:我們都想獲利而不願虧損。如果是爲了獲利,那麼上師是否真的是佛也就無關緊要了,爲什麼呢

  因爲視師爲佛對我們有很大的利益,能使我們不費力地成就今生、後世的一切願望等等。

  那麼下邊就是說,爲什麼要把上師看成佛。應該看到上師是佛的原因呢,很簡單。他說很簡單,我們說很困難。很簡單,帕繃喀大師說,“我們都想獲利”,我們都想賺便宜,都想得好處,不想吃虧嘛。那麼上師是佛不是佛,不是重要的,因爲你把他照佛看了之後就有好處,你不把他當佛的看呢就得不到好處,吃虧——如果誹謗的話會吃虧,這是從我們的切身利益來說。他說,“因爲視師爲佛對我們有很大的利益”,我們把上師看佛的話,對我們有好處嘛。就這麼做對我們有好處嘛,能使我們毫不費力的成就今生後世的一切願望,得好的東西。

  盡管上師本身的加持有大有小,但從我們自己這邊來說,我們怎樣來看待上師,如佛、菩薩等,就會出現怎樣的加持,如《藍色小冊》中說:「上師加持大與小,不關本身待自己。」所以,我們能不能獲得悉地,取決于我們對上師信心和恭敬的大小,阿底峽尊者也說:「汝藏人不獲悉地,乃于上師僅起凡庸想所致。」

  “盡管上師本身的加持有大有小”,有成就的加持力大,沒有成就的加持力小,“但從我們自己這邊來說”,我們就要把上師看佛好了,就會得佛的加持。“如《藍色小冊》中說:“上師加持大與小,不關本身待…

《廣論講記(一)(道前基礎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