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廣論講記(一)(道前基礎一)▪P46

  ..續本文上一頁能爲信心障難”,不能損害你的信心,因爲你看功德看得大,把尋過失的心遮蔽掉了。

  譬如自于所不樂品,雖見具有衆多功德,然由見過心勢猛故,而能映蔽見德之心。

  這裏打個比喻,你自己不歡喜的東西,假如說這個人是你的冤家,你很討厭他的,或者是你很妒嫉他的,那麼他雖然功德很大,你祗看他的過失,你看他過失的心極強,他再大的功德,你看不到。這個我們現實生活中都會碰到,假使這個人你對他不歡喜、或者妒嫉他、或者是討厭他、或者是對他有仇恨,那麼他功德再大,祗看他的過失,總是不好的。

  又如于自雖見衆過,若見自身一種功德,心勢猛利,此亦能蔽見過之心。

  對自己,總是看功德,自己一點點好處,無窮擴大;自己極大的過失,什麼都看不到,那麼這樣子也看不到過失了。我們中國有個土話,癞痢頭的兒子,他的父母看他還是好的,很漂亮。實際上這個孩子長得癞頭,頭發都沒有的,長得很醜,在他父母看起來,很好看,很漂亮。因爲是他自己的,看功德的地方太擴大了,就把一切過失都蓋掉了。這個意思就是說,對善知識呢,不要專去看過失,要多看功德,多看功德可以遮蔽尋過失的心,那麼你就不會受害麼。宗大師有個耳傳的要訣,是昂旺堪布傳下來的,他說,一看見上師過失的時候,你就想,這是亂識,是我看錯了,我自己業報的眼睛看錯了,這個後頭講得很多的。

  學過《二十唯識》的就知道,同樣的水,餓鬼看的是膿血,人看的就是水,天人看的是琉璃或者是甘露。這是說我的眼睛有毛病,業報所感的毛病,就看不到功德,祗看到過失。那麼歸咎于自己的過失,不是上師的過失,這樣子可以避免觀過失。

   信的問題

  這裏我們要把信的問題再強調一下,就是說對上師善知識的信心絕對不能夾雜世間的那些煩惱的心。那麼《廣論》裏邊說,信心是根本。信心是根本的話,對上師生起信心,幹淨的信心,一切大乘的善法,從此而生。這個前面講過,《廣論》裏說的。好比樹有根,則一切枝葉花果都會生出來麼,信心是根本,一切大乘的善法都會生起來。

  信心有叁種,潔淨的信仰、希求的信仰、認識的信仰。佛的圓滿的功德是精進而來的,精進是從了解而來的,就是你這個事情了解了,懂了之後才精進,懂也不懂,你怎麼精進呢?那麼了解從何而來?從信心而來。信心從何而來?就是從聽聞正法而來。所以說,有信才能了解,有了解才能行動,有行動才能證果證道,這個是一定的因果關系。

  我們對上師的功德要生歡喜心,這個叫淨信,這個歡喜心不是世俗的歡喜,清淨的歡喜心。這裏邊包含兩個要素,一個是敬,一個是信,你觀功德是信心,觀恩德是敬心,那麼敬跟信具足了,叫清淨的信心。如果沒有這兩個條件 ,就不夠,你的信心就差一個支分。就是說對上師的信心,要觀功德,觀恩德。恩德怎麼觀後邊慢慢會講的。 這裏把信心的問題再打開講一下。

  雲何爲信?于實德能,深忍樂欲,心淨爲性,對治不信,樂善爲業。然信差別,略有叁種。一、信實有,謂于諸法實事理中,深信忍故。二、信有德,謂于叁寶真淨德中,深信樂故。叁、信有能,謂于一切世出世善,深信有力,能得能成,起希望故。由斯對治不信彼心,愛樂修證世出世善。忍謂勝解,此即信因,樂欲謂欲,即是信果。……此信自相……心淨爲性,……此性澄清,能淨心等,以心勝故,立心淨名。如水清珠,能清濁水。……又諸染法,各別有相,唯有不信,自相渾濁,複能渾濁余心心所,如極穢物,自穢穢他,信正翻彼,故淨爲相。有說信者,愛樂爲相,應通叁性,體應即欲,又應苦集,非信所緣 。

  《成唯識論》 ,漢地的法相,什麼叫信?信,十一善法之一,第一個就是信。

  “于實德能”,這個學過法相的都知道,是實在的,有功德的,有堪能性的。“深忍樂欲”,深深地忍可,“樂欲”,希望,有希望心,“心淨爲性”,能夠使心幹淨,這是信心的本相。信心生起來了,就能使心王心所都幹淨起來,所以說我們真正的信心能使心王心所清淨起來,幹淨的,就叫信心。如果使心王心所不幹淨的,不叫信心。那麼就是排斥世間那些染汙的信心。

  它有什麼功能呢?“對治不信”,能把“不信”心所對治掉。“不信”是渾濁的,要染汙一切心王心所的,可以把它對治掉。“樂善爲業”,樂于幹那些善事,對于善事有了信心之後,就有意樂心去幹起來了,“樂善爲業”,它的業用就是這個。

  那麼信心差別有叁種,是我們漢地講的信心,叁個差別,跟西藏基本上是一樣的,但說的話有點不一樣。

  “一、信實有”,實在有的,“謂于諸法實事理中,深信忍故”,對一切法實在的事情,實在的道理,深深地承認,就是認識的信。

  “二、信有德,謂于叁寶真淨德中,深信樂故”,對于叁寶真正清淨的功德,深深地信樂,信樂就是說希望得到。

  “叁、信有能,謂于一切世出世善,深信有力,能得能成,起希望故”,對于世間的出世間的一切善法,自己相信,我有這個能力能夠得到他,能夠成就他,起希望心。

  “實、德、能”,實在的就是說對他忍可,有功德的起樂欲心,對世出世間善法自己相信有堪能性,我能做到,能證到。那麼就是說信的叁個方面。跟西藏的基本上也配得起來。

  “由斯對治不信彼心,愛樂修證世出世善”。因爲信心生起之後呢,就對治那個不信,而能愛樂修證世出世法,起個愛樂心,要修證世出世間的善法。

  前面說的“深忍樂欲”,忍是什麼?忍就是勝解心,這個是信的因,因爲勝解了,就是前面我們說的,因爲你了解了,你才相信他。那麼樂欲是,是信的果,因爲我們相信之後,相信他了,會産生什麼果呢?希望得到他,叁寶的功德希望我將來能成就,這是信的果。

  那麼信本身是什麼?信的因是勝解,信的果是樂欲,這都不是信本身,信本身是什麼?信本身是“心淨爲性”,能夠使心王心所清淨的,這就是信心。這個跟前面一樣,西藏稱信叁寶爲清淨信,我們漢地講法,不管你是信叁寶也好,信業果也好,信四谛也好,這個信本身都是清淨的。勝解、樂欲僅僅是信的因、信的果,而本身是“心淨爲性”——能使心王心所清淨的,這就叫信,這個信,澄信,信心的本身是澄淨的,能夠把心王心所都清淨的,好象清水珠放在水裏一樣,使整個的水幹淨。信心就起這個作用,使心清淨的,假使你心不清淨的,這不叫信心,說這些就是要排斥世間的那些。

  “又諸染法,各別有相,唯有不信,自相渾濁,複能渾濁余心心所”,那些染汙法,各有各的作用,而這個不信呢,是信的對立面,它本身就是渾濁的,髒的,不但自己髒,還能夠把心王心所都染髒,所以說好象髒東西一樣、大便一樣的,本身是髒東西,你擺在那裏,那裏就給你搞髒了。擺在地下,地下就髒了;擺在凳子上,凳子也髒了。“不信”就是這麼個東西。反過來,信心就是說能夠去掉這個髒的,像清水珠能把髒去掉的。信心本身是清淨的,他擺在那裏,心王就清淨,心所也同樣清淨,就是說信心是清淨爲相。

  有的人說,信是愛樂,愛樂就是歡喜了。歡喜不是信心。歡喜是什麼?可以歡喜好的,也可以歡喜壞的,通叁性的。信心是善性的,不一樣。

  下面講了很多,我們就不講了。這是我們漢地講信心,“心淨爲性”。

  帕繃喀大師雲:“信心有叁種,這裏所要修的信心,是指觀師爲真佛的澄淨信。”(《掌中解脫》叁二五頁)

  再看看帕繃喀大師怎麼講。他說“信心有叁種”,一樣的,都是叁種。“這裏所要修的信心,是指觀師爲真佛的澄淨信”,《菩提道次第》所講的信心就是說,要把上師善知識觀成是佛一樣的澄淨的信,幹幹淨淨的信。把上師看成是佛的信絕對是幹淨的,不帶一點世間的色彩。

  雍增·耶協堅贊所著《心與心所釋 · 明慧頸嚴》一書中解釋說:“一、澄淨信,見叁寶等具功德者之功德故,自心澄淨……;二、勝解信,思惟佛所說緣起、業果理等獲得勝解;叁、希求信,如思惟四谛道理已,決定苦、集二谛爲應斷,滅、道二谛爲應得,且知若如理勤修即能獲得而生決定當得之念。”(《掌中解脫》叁二五頁)

  我們把西藏一部講心王心所的書引下來,它裏邊說信有叁種。

  第一個是澄淨信,就是見到叁寶的功德後,對自己的反應就是心澄淨了,也就是前面說的清淨心,一樣的。那你把上師觀成佛一樣,佛就是叁寶,就是佛寶,當然心就澄淨了,是幹幹淨淨的信。

  第二個勝解信,思惟佛所說的緣起也好,業果也好,這些道理是肯定的,不錯的。勝解信,也就是認識信,認識這是對的,得了一個勝解。

  第叁個希求信,就是“實德能”的“能”,將來能夠做到。“希求信,如思惟四谛道理已”,四谛搞清楚,“決定苦、集二谛爲應斷,滅、道二谛爲應得”,你祗要如法去修,決定能夠得到,這個信——將來能夠證到,就是希求信。

  漢藏兩地關于信心的注解我們引了很多,都說“心淨爲性”。那麼觀上師、觀叁寶澄淨的信,不要帶世間積習。這個我們再叁強調,就是因爲有的人對修信心搞不清楚,把世間的信夾雜進去,結果決定出毛病的。所以說你開始沒有搞清楚,這是什麼信,那麼這裏提出的標准,就是說對上師修信心,這個信要提高到跟佛一樣的功德的信心。那是很高的要求,那絕對是最清淨的信。這後邊還要講。

  複次如大依怙持中觀見,金洲大師持唯識宗,實相分見,由見門中雖有勝劣,然大乘道總體次第及菩提心,是由依彼始得發起,故執金洲爲諸尊重中無能匹者。

  “複次如大依怙持中觀見,金洲大師持唯識宗,實相分見”,這個我們前面一開始就講了,實相分見很會混淆,但我們都已經查清楚了,這就是有相唯識。這裏《廣論》舉了個喻,阿底峽尊者是中觀見,他的師父金洲大師持唯識見,唯識裏邊的實相分見。唯識分二派:實相分派、假相派,也叫實相唯識、假相唯識,相當于我們唯識…

《廣論講記(一)(道前基礎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