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廣論講記(一)(道前基礎一)▪P5

  ..續本文上一頁立的名字叫智密金剛。

  二十九歲以內,于多獲得成就師前,習金剛乘教典教授,善巧無余。于諸密咒唯我善巧,作是念已,諸空行母于其夢中,陳示衆多昔所未見密咒經函,摧其慢意。

  “二十九歲以內,于多獲得成就師前,習金剛乘教典教授,善巧無余”,在二十九歲之前,在很多的得到大成就的上師前面學了密宗金剛乘的教典教授,等等學了很多。他都學了之後,而且善巧無余,全部掌握了。那麼單是學,學了不懂那沒有用了。他學了之後能夠善巧無余,全部學會了。那麼就是很殊勝。

  “于諸密咒唯我善巧”,這個時候阿底峽尊者,他自以爲一切密法裏邊,我是最了不得的,最善巧的。因爲他一切都學到了麼。他這個念頭一起,空行母來教化他了。

  “諸空行母于其夢中,陳示衆多昔所未見密咒經函,摧其慢意”,那麼他起了這麼一個念頭,因爲他學了很多,也一切的頂都灌了,他以爲密法裏邊,我是第一的。這個念頭一起,空行母來教化了。在他夢中裏邊給他看很多的從來沒有見過的一些密咒的經,金剛乘經函。那麼就是說你還有很多看都沒看過了,學都沒學了,你怎麼驕慢起來了。“摧其慢意”,把他的慢心折服了。

  此後尊重及諸本尊,若寤若夢,隨其所應,勸雲:若出家者,則于聖教及諸衆生,起大饒益。依是勸已,如《贊》中雲:“共稱汝親教,爲加行道者。”隨請大衆部持律上座,得加行道一分真實叁摩地者,厥號戒铠爲親教師,而正出家,其諱又名,勝然燈智。

  在摧伏他的我慢心之後,“尊重及諸本尊”,他的上師還有很多的本尊,在夢中也好,醒的時候也好,在相應的時候,都勸他說,你假使出家的話,那麼對佛教聖教,爲了一切衆生有大饒益。就是說你在家身份起的作用還不大,要真正住持正教、弘揚正法、饒益衆生,最好是出家。

  這樣子勸他之後,《贊》裏邊有一句話:“共稱汝親教,爲加行道者”,大家都稱他的和尚,“親教”就是出家的和尚,是修加行道的人。那麼這個是一句《贊》裏邊的話。

  事實上,他聽了這些勸之後,就請“大衆部”的一個“持律”的“上座”。“大衆部”,根據他的傳記裏邊是大衆部裏邊一個佛智論師那一派,大衆部一個大派,裏邊還有好多小派。佛智論師那一派裏邊就是現在的說出世部,大衆部裏邊說出世部,就是佛智論師傳下來的。

  那個教派裏邊一個上座,這個上座得到“加行道”的“一分真實叁摩地”。加行道有四個,中間一分,就是得到加行道的叁摩地的一個上座,叫“戒铠”,有的地方翻成戒護,铠和護是一樣的,铠是铠甲,保護身體的,護麼保護。有的地方翻戒铠,有的地方翻戒護,拜他爲和尚親教師出家。

  出家的師父叫戒铠,那麼他又取了個名字,出家的名字叫“勝然燈智”。也就是我們現在常用的那個名字——“勝然燈智”。

  那麼這就是他聽了他的本尊、上師的勸解,他就依了大衆部中說出世部裏邊一個得了加行道的戒铠論師做親教和尚出家,取個名字叫勝然燈智。

  此後乃至叁十一歲,習學相乘內明,上下諸藏。特于能飛聚落,法铠師前,十二年中聽受《大毗婆沙》,極善根本四部教典,雖諸異部,作受食等,諸微細分,互舍取處,徧知無雜。

  “此後乃至叁十一歲,習學相乘內明,上下諸藏”,他就學相乘,我們說性相二宗,相乘是法相宗。“相乘內明”前面說他內明早就通了,這時候內明是學相乘的內明。“上下諸藏”,大小二乘的都學了。

  特別在“能飛聚落”這個地方,法铠論師前面,“十二年中聽受《大毗婆沙》,極善根本四部教典,雖諸異部,作受食等,諸微細分,互舍取處,徧知無雜”,那麼這是他學法學內明,從出家到叁十一歲專門學法,內明的上下二藏都學了。特別地指出,在能飛聚落那個地方,法铠論師前面十二年功夫,把《大毗婆娑》學完了。

  我們說《大毗婆娑》雖然多,要學十二年嗎?那是說整個阿毗達磨藏以十二年功夫學,這是一般的。在他的《傳》裏邊,阿底峽尊者非常精進七年就學好了,一般人要十二年,他七年就學好了。有的地方說,這七年也是示現的,實際上他很快就精通了。這裏我們說,十二年也好,七年也好,總之是很用功了,花了很多功夫,把《大毗婆娑》——阿毗達磨藏全部精通了。

  不但如此,他律部也非常善巧,“極善根本四部教典”,根本四部就是律藏裏邊四部:上座部、大衆部、正量部、一切有部。那麼他出家是大衆部出家的了,但是他,不是他的教派的,大衆部裏邊好幾派了,好幾個部——一共是十八部喽,我們說,他包括上座部的、大衆部的、其他的正量部的、一切有部的,這個我們說在西藏的根本的四部呢,就是這個四部:上座部、大衆部、正量部、一切有部,那麼這四部的教誡他都學會了。並“雖諸異部”,這十八部裏邊作受食等最微細的事情,就是吃飯的時候該怎麼吃、怎麼作,這些他都學得非常精通。

  “互舍取處,徧知無雜”,他那些這部怎麼作的、那一部是怎麼作的,哪一些該取的,哪一些互相取舍,這一部取那一部長處的,那一部取那一部長處的,他徧學的,全部知道。那麼就是說這一部怎麼作法,那一部怎麼作法,那一部爲什麼這麼作,那一個長處,那一部又怎麼作,怎麼怎麼,這十八部裏邊的全部精通。這個不容易呀!我們說,我們學一部精通都不容易,你說精通了,你大概知道一點,我們自己的《四分律》知道一些已經不簡單了。他十八部全部精通,最微細的都能夠知道,那就是學得極好。這是學法的功德。

  由是度越自他諸部宗海彼岸,故是無倒解了一切教正法中樞要處者。

  這樣子學呢,“度越自他諸部宗海彼岸”,就是說這個自他諸部的一切宗要像海一樣大,他能夠度過這個海到彼岸去。他一切都學會了,所有部裏邊的重要的東西都學會了。所以說他,“是無倒解了一切教正法”,我們法有兩種,教正法,還有證正法。所以從教正法裏邊最重要的地方全部知道,而且沒顛倒的、如實地知道。這是教法裏邊的功德。

  第二講 (《廣論》第四~五頁;《集注》第一零~一四頁)

  上一次我們講的開端,歸敬頌。下邊就是作者阿底峽尊者的殊勝。他受生的殊勝講過了,他身上還有一些功德的殊勝,那麼分兩個。教功德的殊勝我們也講了,今天接下去是證的殊勝。

  那麼在昨天,我們講的裏邊,有人通過侍者師提了個問題。那麼說不是我們舉個喻嘛,“實相分”這個名相,如果不透過藏文原文的對照,很容易誤解到圓成實性和真如的方面去,透過原文我們就發現,實相分的見就是實相唯識的見。那麼這個問題就是說,要講《廣論》的銷文,法尊法師的論文是有一定困難的。所以說,裏邊我們盡量地把可以解決的解決,有些可能還有發現、還沒有解決的也可能有。但這個問題是解決了。

  他的意思說,這個講法跟西藏不一樣,好象是錯了。那麼我們就查依據,我們根據《宗義寶鬘》的裏邊有個關于唯識宗的。它說唯識宗分兩派 ,一個真相唯識派,假相唯識派。那麼真相唯識、假相唯識,他的說法,就是說這個藏文的名詞原文,或者是翻成“實相唯識”,就是我們的“實相分”,或者“有相唯識”,或者“真相唯識”叁個。那麼假相唯識又有兩個名字,一個是對實相來說的叫“虛相唯識”,對有相來說的叫“無相唯識”。

  這個裏邊,就附了個表。有相唯識的傳承,我們那一次也講了,護法,前面一個陳那,我就想不起來了,今天趁機補充一下。從彌勒、無著、世親,經過陳那、護法,這一類是有相唯識;從無著開始到安慧,就是西藏那一個安慧、就是法稱這一派,就是無相唯識的,也叫假相唯識。

  問題本來到此結束,就是說是有依據的,我們說所謂實相分就是我們的有相唯識,也就是他們的實相唯識。問題本來可以解決了,但是問的人意猶未盡,他說這個還是不對,他說添了些內涵去了。我們說的意思呢,實相唯識、有相唯識,這是一個東西。但是他好象把有相、無相歸納到呂澄方面去了,節外生枝了。

  這個含義我們是沒有講的。因爲唯識宗分兩派,在印度本來已經形成了。傳到西藏去,傳到中國來,漢傳的、藏傳的,他們的傳承不同,當然講的方法大同小異,互爲出入一點,但這個兩派是肯定的,不會動搖的。那麼說呂澄的有相唯識不是那個實相唯識,這個有點驚異了。他還說是叁大寺都這麼講的,那麼這個好象是老師爺的架子拿出來了,好象是跟藏人全部反起來了。

  那麼這個問題,我們說第一個,我們沒有說漢傳的跟藏傳的是一模一樣,這個沒有說。另外 一個,我們也沒有提起漢傳、藏傳的唯識的內涵,僅是說有這麼兩大派,這個實相唯識就是兩大派之一,這個問題到此爲止了。那麼如果一定要追下去的話呢,這是節外生枝的問題。爲了把事情澄清,免得造成一些輿論不利于講學,我們也可以追蹤這個問題,探討一下。

  那麼,我們就看看《宗義寶鬘》的說法是怎麼樣的。

   真相唯識、假相唯識——引《宗義寶鬘》

  唯識宗分兩派:真相唯識派和假相唯識派。這兩派有下述的差別:

  在(看見青顔色的)持青眼識中,(客體的)青色現出青色的映相;這個映相究竟是真是假,就是真相唯識、假相唯識兩派爭論的焦點。

  真相唯識派主張:在持青眼識中,(客體的)青色就像所映現的青色(映相)一般地存在(二者是一模一樣的)。

  假相唯識派主張:在持青眼識中,(客體的)青色並不像所映現的青色(映相)一般地存在(二者有所不同)。

  他說唯識宗分兩派,一個是“真相唯識”,一個是“假相唯識”。這兩派的差別在哪裏?他講的當然是藏傳的講法。他說假如我們看一個青的顔色,那麼在看青顔色的眼識裏邊,青顔色出現一個青的“映相”。這個映相是什麼呢?我們說相當于見分的行相。這個映相是真的假的呢?就是真唯識、假唯識爭論的焦點。

  真唯識的唯識派——真相唯識派,“在持青眼識中”,就是這個眼識裏邊,客觀的青色…

《廣論講記(一)(道前基礎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