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立的名字叫智密金刚。
二十九岁以内,于多获得成就师前,习金刚乘教典教授,善巧无余。于诸密咒唯我善巧,作是念已,诸空行母于其梦中,陈示众多昔所未见密咒经函,摧其慢意。
“二十九岁以内,于多获得成就师前,习金刚乘教典教授,善巧无余”,在二十九岁之前,在很多的得到大成就的上师前面学了密宗金刚乘的教典教授,等等学了很多。他都学了之后,而且善巧无余,全部掌握了。那么单是学,学了不懂那没有用了。他学了之后能够善巧无余,全部学会了。那么就是很殊胜。
“于诸密咒唯我善巧”,这个时候阿底峡尊者,他自以为一切密法里边,我是最了不得的,最善巧的。因为他一切都学到了么。他这个念头一起,空行母来教化他了。
“诸空行母于其梦中,陈示众多昔所未见密咒经函,摧其慢意”,那么他起了这么一个念头,因为他学了很多,也一切的顶都灌了,他以为密法里边,我是第一的。这个念头一起,空行母来教化了。在他梦中里边给他看很多的从来没有见过的一些密咒的经,金刚乘经函。那么就是说你还有很多看都没看过了,学都没学了,你怎么骄慢起来了。“摧其慢意”,把他的慢心折服了。
此后尊重及诸本尊,若寤若梦,随其所应,劝云:若出家者,则于圣教及诸众生,起大饶益。依是劝已,如《赞》中云:“共称汝亲教,为加行道者。”随请大众部持律上座,得加行道一分真实三摩地者,厥号戒铠为亲教师,而正出家,其讳又名,胜然灯智。
在摧伏他的我慢心之后,“尊重及诸本尊”,他的上师还有很多的本尊,在梦中也好,醒的时候也好,在相应的时候,都劝他说,你假使出家的话,那么对佛教圣教,为了一切众生有大饶益。就是说你在家身份起的作用还不大,要真正住持正教、弘扬正法、饶益众生,最好是出家。
这样子劝他之后,《赞》里边有一句话:“共称汝亲教,为加行道者”,大家都称他的和尚,“亲教”就是出家的和尚,是修加行道的人。那么这个是一句《赞》里边的话。
事实上,他听了这些劝之后,就请“大众部”的一个“持律”的“上座”。“大众部”,根据他的传记里边是大众部里边一个佛智论师那一派,大众部一个大派,里边还有好多小派。佛智论师那一派里边就是现在的说出世部,大众部里边说出世部,就是佛智论师传下来的。
那个教派里边一个上座,这个上座得到“加行道”的“一分真实三摩地”。加行道有四个,中间一分,就是得到加行道的三摩地的一个上座,叫“戒铠”,有的地方翻成戒护,铠和护是一样的,铠是铠甲,保护身体的,护么保护。有的地方翻戒铠,有的地方翻戒护,拜他为和尚亲教师出家。
出家的师父叫戒铠,那么他又取了个名字,出家的名字叫“胜然灯智”。也就是我们现在常用的那个名字——“胜然灯智”。
那么这就是他听了他的本尊、上师的劝解,他就依了大众部中说出世部里边一个得了加行道的戒铠论师做亲教和尚出家,取个名字叫胜然灯智。
此后乃至三十一岁,习学相乘内明,上下诸藏。特于能飞聚落,法铠师前,十二年中听受《大毗婆沙》,极善根本四部教典,虽诸异部,作受食等,诸微细分,互舍取处,徧知无杂。
“此后乃至三十一岁,习学相乘内明,上下诸藏”,他就学相乘,我们说性相二宗,相乘是法相宗。“相乘内明”前面说他内明早就通了,这时候内明是学相乘的内明。“上下诸藏”,大小二乘的都学了。
特别在“能飞聚落”这个地方,法铠论师前面,“十二年中听受《大毗婆沙》,极善根本四部教典,虽诸异部,作受食等,诸微细分,互舍取处,徧知无杂”,那么这是他学法学内明,从出家到三十一岁专门学法,内明的上下二藏都学了。特别地指出,在能飞聚落那个地方,法铠论师前面十二年功夫,把《大毗婆娑》学完了。
我们说《大毗婆娑》虽然多,要学十二年吗?那是说整个阿毗达磨藏以十二年功夫学,这是一般的。在他的《传》里边,阿底峡尊者非常精进七年就学好了,一般人要十二年,他七年就学好了。有的地方说,这七年也是示现的,实际上他很快就精通了。这里我们说,十二年也好,七年也好,总之是很用功了,花了很多功夫,把《大毗婆娑》——阿毗达磨藏全部精通了。
不但如此,他律部也非常善巧,“极善根本四部教典”,根本四部就是律藏里边四部:上座部、大众部、正量部、一切有部。那么他出家是大众部出家的了,但是他,不是他的教派的,大众部里边好几派了,好几个部——一共是十八部喽,我们说,他包括上座部的、大众部的、其他的正量部的、一切有部的,这个我们说在西藏的根本的四部呢,就是这个四部:上座部、大众部、正量部、一切有部,那么这四部的教诫他都学会了。并“虽诸异部”,这十八部里边作受食等最微细的事情,就是吃饭的时候该怎么吃、怎么作,这些他都学得非常精通。
“互舍取处,徧知无杂”,他那些这部怎么作的、那一部是怎么作的,哪一些该取的,哪一些互相取舍,这一部取那一部长处的,那一部取那一部长处的,他徧学的,全部知道。那么就是说这一部怎么作法,那一部怎么作法,那一部为什么这么作,那一个长处,那一部又怎么作,怎么怎么,这十八部里边的全部精通。这个不容易呀!我们说,我们学一部精通都不容易,你说精通了,你大概知道一点,我们自己的《四分律》知道一些已经不简单了。他十八部全部精通,最微细的都能够知道,那就是学得极好。这是学法的功德。
由是度越自他诸部宗海彼岸,故是无倒解了一切教正法中枢要处者。
这样子学呢,“度越自他诸部宗海彼岸”,就是说这个自他诸部的一切宗要像海一样大,他能够度过这个海到彼岸去。他一切都学会了,所有部里边的重要的东西都学会了。所以说他,“是无倒解了一切教正法”,我们法有两种,教正法,还有证正法。所以从教正法里边最重要的地方全部知道,而且没颠倒的、如实地知道。这是教法里边的功德。
第二讲 (《广论》第四~五页;《集注》第一零~一四页)
上一次我们讲的开端,归敬颂。下边就是作者阿底峡尊者的殊胜。他受生的殊胜讲过了,他身上还有一些功德的殊胜,那么分两个。教功德的殊胜我们也讲了,今天接下去是证的殊胜。
那么在昨天,我们讲的里边,有人通过侍者师提了个问题。那么说不是我们举个喻嘛,“实相分”这个名相,如果不透过藏文原文的对照,很容易误解到圆成实性和真如的方面去,透过原文我们就发现,实相分的见就是实相唯识的见。那么这个问题就是说,要讲《广论》的销文,法尊法师的论文是有一定困难的。所以说,里边我们尽量地把可以解决的解决,有些可能还有发现、还没有解决的也可能有。但这个问题是解决了。
他的意思说,这个讲法跟西藏不一样,好象是错了。那么我们就查依据,我们根据《宗义宝鬘》的里边有个关于唯识宗的。它说唯识宗分两派 ,一个真相唯识派,假相唯识派。那么真相唯识、假相唯识,他的说法,就是说这个藏文的名词原文,或者是翻成“实相唯识”,就是我们的“实相分”,或者“有相唯识”,或者“真相唯识”三个。那么假相唯识又有两个名字,一个是对实相来说的叫“虚相唯识”,对有相来说的叫“无相唯识”。
这个里边,就附了个表。有相唯识的传承,我们那一次也讲了,护法,前面一个陈那,我就想不起来了,今天趁机补充一下。从弥勒、无着、世亲,经过陈那、护法,这一类是有相唯识;从无着开始到安慧,就是西藏那一个安慧、就是法称这一派,就是无相唯识的,也叫假相唯识。
问题本来到此结束,就是说是有依据的,我们说所谓实相分就是我们的有相唯识,也就是他们的实相唯识。问题本来可以解决了,但是问的人意犹未尽,他说这个还是不对,他说添了些内涵去了。我们说的意思呢,实相唯识、有相唯识,这是一个东西。但是他好象把有相、无相归纳到吕澄方面去了,节外生枝了。
这个含义我们是没有讲的。因为唯识宗分两派,在印度本来已经形成了。传到西藏去,传到中国来,汉传的、藏传的,他们的传承不同,当然讲的方法大同小异,互为出入一点,但这个两派是肯定的,不会动摇的。那么说吕澄的有相唯识不是那个实相唯识,这个有点惊异了。他还说是三大寺都这么讲的,那么这个好象是老师爷的架子拿出来了,好象是跟藏人全部反起来了。
那么这个问题,我们说第一个,我们没有说汉传的跟藏传的是一模一样,这个没有说。另外 一个,我们也没有提起汉传、藏传的唯识的内涵,仅是说有这么两大派,这个实相唯识就是两大派之一,这个问题到此为止了。那么如果一定要追下去的话呢,这是节外生枝的问题。为了把事情澄清,免得造成一些舆论不利于讲学,我们也可以追踪这个问题,探讨一下。
那么,我们就看看《宗义宝鬘》的说法是怎么样的。
真相唯识、假相唯识——引《宗义宝鬘》
唯识宗分两派:真相唯识派和假相唯识派。这两派有下述的差别:
在(看见青颜色的)持青眼识中,(客体的)青色现出青色的映相;这个映相究竟是真是假,就是真相唯识、假相唯识两派争论的焦点。
真相唯识派主张:在持青眼识中,(客体的)青色就像所映现的青色(映相)一般地存在(二者是一模一样的)。
假相唯识派主张:在持青眼识中,(客体的)青色并不像所映现的青色(映相)一般地存在(二者有所不同)。
他说唯识宗分两派,一个是“真相唯识”,一个是“假相唯识”。这两派的差别在哪里?他讲的当然是藏传的讲法。他说假如我们看一个青的颜色,那么在看青颜色的眼识里边,青颜色出现一个青的“映相”。这个映相是什么呢?我们说相当于见分的行相。这个映相是真的假的呢?就是真唯识、假唯识争论的焦点。
真唯识的唯识派——真相唯识派,“在持青眼识中”,就是这个眼识里边,客观的青色…
《广论讲记(一)(道前基础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