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广论讲记(一)(道前基础一)▪P6

  ..续本文上一页就像所映现的青色,那就是它反映的这个映相,“一般地存在”的,“二者是一模一样的”。就是说这个反映的映相跟那个对象是一样的。

  而假相唯识派的主张,“在持青眼识中”,客体的青色不是像我们所言的青色的映相。就是我们映相不能反映客观的,不能跟客观一样存在的,有不同的。

  这就是说,这个映相,有的是真相唯识派,是客观一样的,假相唯识派是不一样的。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这两派虽然都一致同意:在(见青色物体的)持青眼识中,(1)青色现出青色(的映相);(2)青色现为立体的物象,(3)青色现为外境。

  为什么这样说呢?这是一个总说,还不清楚。因为这两派虽然一致同意就是这个客观存在的事实,一致同意:假使我们看青的一个东西的时候,是青颜色的眼识里边,一个是出现青色是映相,就是见分,第二个是青色现为立体的物象,就是相分,第三个青色现为外境,那就是说客观的存在的物体。

  不过,真相唯识派主张:在持青眼识中,青色现为外境(这部份)已受无明染污(所以看起来就像真有一个外在的客体);然而青色现出青色,以及现为立体物象(这部份)并未受无明染污(换言之,青色映相完全是外显青色的真实反映——真相)。

  真相唯识的主张,在持青颜色的眼识里边,青色现为外境,就是说客观存在的外境,这一部份已受了无明的污染的,看起来有个客观的外境。受了无明污染的意思就是说,它是徧计所执的,不存在的——就是说识以外,没有一个客观的东西的。这是唯识宗,识外是没有物的,祗是见相二分的关系。所以说见分、相分是有的,那么客观存在的物体,受了无明污染,那是虚假的,没有的,没有真的。那么看起来,好象客观有东西的,这个学过唯识的都知道。《二十唯识》这个都讲得很多。

  “然而青色现出青色,以及现为立体物象,(这部份)并未受无明染污”,那就是说青色现为青色的映相,跟现为立体的物象的相分,这两个没有受无明的染污,这就是说依他起,这两个都存在的。“换言之,青色映相完全是外显青色的真实反映——真相。”就是映相跟相分,两个是一致的,两个都是依他起,都是存在的。这是真相唯识。

  假相唯识主张:不但青色现为外境已受无明染污,连青色现出青色,以及现为立体物象,也同样受无明染污(换言之,青色映相并非外界青色的真实反映——假相)。

  假相唯识怎么说呢?“不但青色现为外境已受无明染污”,就是客观的物体是虚假的,“连青色现出青色,以及现为立体物象,也同样受无明染污”,那就是说,这个“青色映相并非外界青色的真实反映”,那就是假相。也就是说,不但是客观的离识以外的外境是没有的,连相分、见分都没有的。

  因此,主张“根识中所现的立体物象,一如(客体的)现象一般存在”的唯识师,就是真相唯识派的定义。主张“根识中所现的立体物象,不如(客体的)现象一般存在”的唯识师,就是假相唯识派的定义。

  我们简单说,承认的相分是实在的,就是真相唯识,这个实相分,真实的相分;不承认这个相分是实在的有的,就是说假相唯识,就是相分不承认的,那就是假相。主要是相分里边分真假。

  那么再说到究竟,安慧的时候连见分也取消了。那么这个看起来跟我们说的吕澄《印度佛教史》的文字是差别,意义还不是一样的,这个两派。

   虚相唯识、实相唯识——引《佛教四大部派宗义讲释》

  那么再看一看四部宗要的一个解释,它是关于佛教四大部宗派的一个讲释 。它怎么说呢?

  此宗分虚相唯识与实相唯识两大派。实相派之性相:此派虽不许所取境为实有,但许如根识所现为实有。虚相派之性相:此派非但不许所取境是实有,并如根识所现也不许为实有,即识亦说是假。

  它说唯识宗里边,“分虚相唯识与实相唯识”,那么就是说一个是真相、假相,虚相、实相,或者有相、无相,就是一个东西,它这里翻成虚相跟实相。

  什么是实相的实相派呢?“此派虽不许所取境为实有,但许根识所现为实有。”就是说我们所取的外境是不存在的,而根识所现的相分是存在的。

  那么虚相唯识派的性相呢?他怎么说呢?“此派不但不许所取境是实有,并如根识所现也不许为实有。”就是说客观的外境固然是没有的,唯识嘛,无境嘛。而这个根识所现的相分也不许实有的。连识也是假的,见分也是假的。那么更明显了,跟吕澄的基本是一致的。

  [讲释] 这里有几个语词,应该先行了解。

  一、“所取境”:乃指世间认取的外境。

  二、“根识”:即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等五种有色根识。

  三、“如根识所现”:完整地说,应是“如根识所现境”。“性相”中说,不许外境有,是此宗的共许。故其所谓外境,都认为是以根识所现为根据,而根识所现的境,则是由自内识转变。但是,若谈到“如根识所现”之境是真实还是虚假?各派的看法,就不一样了。

  那么这个里边他有解释,有几个名词的解释:

  什么叫“所取境”?就是世间认识的外境。那么所取的境是没有的,外境是不存在的,这是唯识宗,当然是不承认外境。

  什么叫“根识”?那么就是五根的识,眼、耳、鼻、舌、身这五个识,有色根。

  什么叫“如根识所现”?完整地说,应该是根识所现的境。“性相中说,不许外境有,是此宗的共许”,就是说客观的外境,识外的境不许有,唯识宗管你实相、虚相都承认的。“故其所谓外境,都认为是以根识所现为根据,而根识所现的境”,他实在的外境没有的,那么我们生出的“境”是什么呢?就是根识所现的相分为依据。那么这个根识所现的境什么呢?“则是由自内识转变”,自内的识的转变,变成相分、见分。“但是,若谈到如根识所现之境是真实还是虚假?各派的看法”,不一样。下边就是说实相派的,认为根识所现的相分,境是有的。

  下面,且谈谈此问题各派的不同看法。

  实相派根据《观所缘缘论》,许每一识体都能转变见、相二分。见分是能缘识,相分是所缘境。当识体转变相分时,能缘识必带所缘境之行相生起,因此,说见分就是行相。再者,相分境必有实体,才能令能缘识托之而生;又,凡是境,理须生其现己之识,所以,根识所现,必如其境而现。由境是实有,根识所现亦许是实有。是故说:“如根识所现为实”。

  那么下边,谈这个问题了。

  实相派依据的“《观所缘缘论》,许每一个识体都能转变见、相二分,见分是能缘识,相分是所缘境。当识体转变相分”的时候,“能缘识必带所缘境之行相生起,因此”,“见分就是行相”。那么前面说的那一本《宗义宝鬘》里边说的心的映相,那就是说行相,行相所现的境就是相分。

  相分必有实体的,才能令能缘的识托之而生;如果相分是没有实体的,能缘的识也不能生起。所以,实相唯识认为相分是实有的。

  “又,凡是境,理须生起现己之识”,既然是称到境,决定能生缘它的识,境识是相对的,称境必然相对的识能够引它生起,所以说根识所现的必如其境而现,他说根识,行相所现的是根据它的相分的境所现的一模一样的。“由境是实有,根识所现亦许是实有”,那么这是相分、见分,都是实有的。

  这是说实相派,这跟吕澄讲的一模一样。

  虚相派根本不立有能生识的相分所缘境,自然更不许有外境作所缘。安慧《三十唯识释》但说:“外境无故,祗有识即为境的行相生起,应知如梦中的识。”如梦中之识,“独唯有识,虽种种色、声、香、味、触、舍、林、地、山似义影现,而于此中都无有义。”由此理趣,所言“如根识所现”境者,谁能说是实有呢?当然不能。

  “虚相派根本不立有能生识的相分所缘境”,他认为相分是假的,“自然更不许有外境作所缘”,那么客观外境就更不要说了。安慧,他的《三十唯识》解释里边说,“外境无故,祗有识即为境的行相生起”,因此“如梦中的识”。外境是没有的,识的行相生起就是梦里一样,没有客观外境的,梦里边我们看到山河大地,客观实际都是不存在的。“如梦中之识,独唯有识,虽种种色、声、香、味、触、舍、林、地、山似义影现,而于此中都无有义。”这个境是假的,那么就是虚相唯识认为所缘境是假的,相分是假的。“由此理趣,所言如根识所现境者,谁能是实有呢?”从梦的比喻来说,我们根识所执的相分,怎么说是有呢?也是假的。这是它的论据,这是去了相分。

  其次,所言“即识亦是假”者,安慧释《唯识三十颂》之第二十八颂说:“所取有时,能取亦有;但所取无时,能取亦无。因为所取无时,能取无亦可被知,而不是单了所取无。”“能取”即是识,故说“识亦是假”。

  进一步,“其次,所言即识亦是假”,安慧释的《唯识三十颂》里边第二十八个颂:“所取有时能取有”,所取有的话能取也有,“所取无时能取无”,所取没有的话,能取当然也无,这两是相对的,不能一个有一个无,既然所取无,能取也是没有。因为“所取无时能取无亦可被知,而不是单了所取无”,那么“能取即是识”,所以识也是假的,所以见分也是假的。

  那么这一段文,我们看看,跟汉传的有相唯识、无相唯识有什么差别?这和西藏讲的不一样,我们不知道不一样在哪里了。

  那么西藏不一样的,也有,下边他说这个再下边。我们说实相唯识里边分三派,总的来说实相唯识它是见分、相分都有的实相唯识派,但是在现量的根识的相缘的时候,如何这个境现起来的,这个是在实相唯识派里边从它的境缘识的差别的功能分了三个派,并没有否定实相见分、相分都实在的根本的大前提,并没有否定。那就是说西藏的下边讲的三种汉传是没有,但并没有否定汉传,仅仅是把共同的实相派的里边缘境的时候,一些微细的差别分了三派。

  实相唯识派分三:一是能、所同数派,如识缘各色布,所缘青、黄等,与能缘识数量相等。…

《广论讲记(一)(道前基础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