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廣論講記(一)(道前基礎一)▪P6

  ..續本文上一頁就像所映現的青色,那就是它反映的這個映相,“一般地存在”的,“二者是一模一樣的”。就是說這個反映的映相跟那個對象是一樣的。

  而假相唯識派的主張,“在持青眼識中”,客體的青色不是像我們所言的青色的映相。就是我們映相不能反映客觀的,不能跟客觀一樣存在的,有不同的。

  這就是說,這個映相,有的是真相唯識派,是客觀一樣的,假相唯識派是不一樣的。

  爲什麼這樣說呢?因爲,這兩派雖然都一致同意:在(見青色物體的)持青眼識中,(1)青色現出青色(的映相);(2)青色現爲立體的物象,(3)青色現爲外境。

  爲什麼這樣說呢?這是一個總說,還不清楚。因爲這兩派雖然一致同意就是這個客觀存在的事實,一致同意:假使我們看青的一個東西的時候,是青顔色的眼識裏邊,一個是出現青色是映相,就是見分,第二個是青色現爲立體的物象,就是相分,第叁個青色現爲外境,那就是說客觀的存在的物體。

  不過,真相唯識派主張:在持青眼識中,青色現爲外境(這部份)已受無明染汙(所以看起來就像真有一個外在的客體);然而青色現出青色,以及現爲立體物象(這部份)並未受無明染汙(換言之,青色映相完全是外顯青色的真實反映——真相)。

  真相唯識的主張,在持青顔色的眼識裏邊,青色現爲外境,就是說客觀存在的外境,這一部份已受了無明的汙染的,看起來有個客觀的外境。受了無明汙染的意思就是說,它是徧計所執的,不存在的——就是說識以外,沒有一個客觀的東西的。這是唯識宗,識外是沒有物的,祗是見相二分的關系。所以說見分、相分是有的,那麼客觀存在的物體,受了無明汙染,那是虛假的,沒有的,沒有真的。那麼看起來,好象客觀有東西的,這個學過唯識的都知道。《二十唯識》這個都講得很多。

  “然而青色現出青色,以及現爲立體物象,(這部份)並未受無明染汙”,那就是說青色現爲青色的映相,跟現爲立體的物象的相分,這兩個沒有受無明的染汙,這就是說依他起,這兩個都存在的。“換言之,青色映相完全是外顯青色的真實反映——真相。”就是映相跟相分,兩個是一致的,兩個都是依他起,都是存在的。這是真相唯識。

  假相唯識主張:不但青色現爲外境已受無明染汙,連青色現出青色,以及現爲立體物象,也同樣受無明染汙(換言之,青色映相並非外界青色的真實反映——假相)。

  假相唯識怎麼說呢?“不但青色現爲外境已受無明染汙”,就是客觀的物體是虛假的,“連青色現出青色,以及現爲立體物象,也同樣受無明染汙”,那就是說,這個“青色映相並非外界青色的真實反映”,那就是假相。也就是說,不但是客觀的離識以外的外境是沒有的,連相分、見分都沒有的。

  因此,主張“根識中所現的立體物象,一如(客體的)現象一般存在”的唯識師,就是真相唯識派的定義。主張“根識中所現的立體物象,不如(客體的)現象一般存在”的唯識師,就是假相唯識派的定義。

  我們簡單說,承認的相分是實在的,就是真相唯識,這個實相分,真實的相分;不承認這個相分是實在的有的,就是說假相唯識,就是相分不承認的,那就是假相。主要是相分裏邊分真假。

  那麼再說到究竟,安慧的時候連見分也取消了。那麼這個看起來跟我們說的呂澄《印度佛教史》的文字是差別,意義還不是一樣的,這個兩派。

   虛相唯識、實相唯識——引《佛教四大部派宗義講釋》

  那麼再看一看四部宗要的一個解釋,它是關于佛教四大部宗派的一個講釋 。它怎麼說呢?

  此宗分虛相唯識與實相唯識兩大派。實相派之性相:此派雖不許所取境爲實有,但許如根識所現爲實有。虛相派之性相:此派非但不許所取境是實有,並如根識所現也不許爲實有,即識亦說是假。

  它說唯識宗裏邊,“分虛相唯識與實相唯識”,那麼就是說一個是真相、假相,虛相、實相,或者有相、無相,就是一個東西,它這裏翻成虛相跟實相。

  什麼是實相的實相派呢?“此派雖不許所取境爲實有,但許根識所現爲實有。”就是說我們所取的外境是不存在的,而根識所現的相分是存在的。

  那麼虛相唯識派的性相呢?他怎麼說呢?“此派不但不許所取境是實有,並如根識所現也不許爲實有。”就是說客觀的外境固然是沒有的,唯識嘛,無境嘛。而這個根識所現的相分也不許實有的。連識也是假的,見分也是假的。那麼更明顯了,跟呂澄的基本是一致的。

  [講釋] 這裏有幾個語詞,應該先行了解。

  一、“所取境”:乃指世間認取的外境。

  二、“根識”:即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等五種有色根識。

  叁、“如根識所現”:完整地說,應是“如根識所現境”。“性相”中說,不許外境有,是此宗的共許。故其所謂外境,都認爲是以根識所現爲根據,而根識所現的境,則是由自內識轉變。但是,若談到“如根識所現”之境是真實還是虛假?各派的看法,就不一樣了。

  那麼這個裏邊他有解釋,有幾個名詞的解釋:

  什麼叫“所取境”?就是世間認識的外境。那麼所取的境是沒有的,外境是不存在的,這是唯識宗,當然是不承認外境。

  什麼叫“根識”?那麼就是五根的識,眼、耳、鼻、舌、身這五個識,有色根。

  什麼叫“如根識所現”?完整地說,應該是根識所現的境。“性相中說,不許外境有,是此宗的共許”,就是說客觀的外境,識外的境不許有,唯識宗管你實相、虛相都承認的。“故其所謂外境,都認爲是以根識所現爲根據,而根識所現的境”,他實在的外境沒有的,那麼我們生出的“境”是什麼呢?就是根識所現的相分爲依據。那麼這個根識所現的境什麼呢?“則是由自內識轉變”,自內的識的轉變,變成相分、見分。“但是,若談到如根識所現之境是真實還是虛假?各派的看法”,不一樣。下邊就是說實相派的,認爲根識所現的相分,境是有的。

  下面,且談談此問題各派的不同看法。

  實相派根據《觀所緣緣論》,許每一識體都能轉變見、相二分。見分是能緣識,相分是所緣境。當識體轉變相分時,能緣識必帶所緣境之行相生起,因此,說見分就是行相。再者,相分境必有實體,才能令能緣識托之而生;又,凡是境,理須生其現己之識,所以,根識所現,必如其境而現。由境是實有,根識所現亦許是實有。是故說:“如根識所現爲實”。

  那麼下邊,談這個問題了。

  實相派依據的“《觀所緣緣論》,許每一個識體都能轉變見、相二分,見分是能緣識,相分是所緣境。當識體轉變相分”的時候,“能緣識必帶所緣境之行相生起,因此”,“見分就是行相”。那麼前面說的那一本《宗義寶鬘》裏邊說的心的映相,那就是說行相,行相所現的境就是相分。

  相分必有實體的,才能令能緣的識托之而生;如果相分是沒有實體的,能緣的識也不能生起。所以,實相唯識認爲相分是實有的。

  “又,凡是境,理須生起現己之識”,既然是稱到境,決定能生緣它的識,境識是相對的,稱境必然相對的識能夠引它生起,所以說根識所現的必如其境而現,他說根識,行相所現的是根據它的相分的境所現的一模一樣的。“由境是實有,根識所現亦許是實有”,那麼這是相分、見分,都是實有的。

  這是說實相派,這跟呂澄講的一模一樣。

  虛相派根本不立有能生識的相分所緣境,自然更不許有外境作所緣。安慧《叁十唯識釋》但說:“外境無故,祗有識即爲境的行相生起,應知如夢中的識。”如夢中之識,“獨唯有識,雖種種色、聲、香、味、觸、舍、林、地、山似義影現,而于此中都無有義。”由此理趣,所言“如根識所現”境者,誰能說是實有呢?當然不能。

  “虛相派根本不立有能生識的相分所緣境”,他認爲相分是假的,“自然更不許有外境作所緣”,那麼客觀外境就更不要說了。安慧,他的《叁十唯識》解釋裏邊說,“外境無故,祗有識即爲境的行相生起”,因此“如夢中的識”。外境是沒有的,識的行相生起就是夢裏一樣,沒有客觀外境的,夢裏邊我們看到山河大地,客觀實際都是不存在的。“如夢中之識,獨唯有識,雖種種色、聲、香、味、觸、舍、林、地、山似義影現,而于此中都無有義。”這個境是假的,那麼就是虛相唯識認爲所緣境是假的,相分是假的。“由此理趣,所言如根識所現境者,誰能是實有呢?”從夢的比喻來說,我們根識所執的相分,怎麼說是有呢?也是假的。這是它的論據,這是去了相分。

  其次,所言“即識亦是假”者,安慧釋《唯識叁十頌》之第二十八頌說:“所取有時,能取亦有;但所取無時,能取亦無。因爲所取無時,能取無亦可被知,而不是單了所取無。”“能取”即是識,故說“識亦是假”。

  進一步,“其次,所言即識亦是假”,安慧釋的《唯識叁十頌》裏邊第二十八個頌:“所取有時能取有”,所取有的話能取也有,“所取無時能取無”,所取沒有的話,能取當然也無,這兩是相對的,不能一個有一個無,既然所取無,能取也是沒有。因爲“所取無時能取無亦可被知,而不是單了所取無”,那麼“能取即是識”,所以識也是假的,所以見分也是假的。

  那麼這一段文,我們看看,跟漢傳的有相唯識、無相唯識有什麼差別?這和西藏講的不一樣,我們不知道不一樣在哪裏了。

  那麼西藏不一樣的,也有,下邊他說這個再下邊。我們說實相唯識裏邊分叁派,總的來說實相唯識它是見分、相分都有的實相唯識派,但是在現量的根識的相緣的時候,如何這個境現起來的,這個是在實相唯識派裏邊從它的境緣識的差別的功能分了叁個派,並沒有否定實相見分、相分都實在的根本的大前提,並沒有否定。那就是說西藏的下邊講的叁種漢傳是沒有,但並沒有否定漢傳,僅僅是把共同的實相派的裏邊緣境的時候,一些微細的差別分了叁派。

  實相唯識派分叁:一是能、所同數派,如識緣各色布,所緣青、黃等,與能緣識數量相等。…

《廣論講記(一)(道前基礎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