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二是心、境各半派,境上所現隨能緣識成交雜狀,而實是一境;心識亦然,雖成交雜,而實是一識,故雲各半。叁是種種無二派,境相種種而識是一。
虛相唯識派分二:一是具垢派,許心自性忽有垢染,于佛盡所有智所緣虛妄境界許其爲有。二是無垢派,與上相違。
實相派裏邊分叁派:一個是能所同數派,能緣的見分,它緣境的時候所緣的數量是相同的;第二個是心境各半派,心境是一體的,緣的時候各一半,那麼各分一半去;最後一種是混同的,緣的時候緣個總相,混同而緣的。這是說心緣境的時候有叁種不同的派系,並不是說否定前面的實相派,這是應當要搞清楚的。
那麼虛相派,假相派裏邊,就境識相緣的時候,也分了兩種:一種是有垢派,一種是無垢派,那麼這些我們就不說了。
又,有將此宗分爲隨教行和隨理行兩大派的。其遵奉《瑜伽師地論》的,稱之爲隨教行唯識派;其遵奉七部量論的,稱之爲隨理行唯識派。此中,隨教行派即虛相派,隨理行派即實相派。
下面又說:“有將此宗分爲隨教行與隨理行兩大派”,這個唯識宗,除了前邊說的分實相派和假相派之外,又分“隨教行”,依教而行的,隨著教行的,跟“隨理行”,隨著道理行的兩派。依教行的依《瑜伽師地論》爲主的,叫隨教行派;依法稱論師的七部量論爲主的這一派,叫隨理行派。這是說隨教行派和隨理行派的來源是這樣的。那麼隨教行派就是虛相派,隨理行派是實相派。
這是把這個宗又分了兩個名字,所以不要說這個漢傳沒有的,西藏沒有的,就是分了兩個東西,不要誤會,就是這個。再一個,下邊接下去。
複次,在漢文系唯識學中,也有相當于藏文系的差別:一是真谛所傳的古唯識學,一是玄奘所傳的今唯識學;前者相當于隨教行虛相派,後者相當于隨理行實相派。
一模一樣。所以這些問難好象有點過于求過的意思了。本來我們並沒有提呂澄的內涵,一定要強加進去,我們 也可以探討,加進去也沒有違背西藏的。那麼西藏的講法到底怎麼樣的,那你可以講講看。我們依據西藏的依據,還是一樣的。
好了,這個問題已經耽擱時間了,我們就不再說了。
下邊,我們要接下去講獲得證德事理。那麼,我們說佛的教分教證二部份,佛的正法有教證二部份,教就是講叁藏的,證是戒定慧的行持。那麼前面的教的功德講完了。下邊,我們講證的功德。
丙二 如理修行獲證功德事理
獲得證德事理者。總佛一切教法聖教,叁藏寶攝,故證聖教亦須攝入叁學寶中。
“獲得證德事理者”,他證的功德得到的那些事情,他的道理呢,“總佛一切教法聖教,叁藏寶攝,故證聖教亦須攝入叁學寶中”,佛的教法總的來說,可以把一切佛的教法都攝入叁藏裏,“叁藏寶”是什麼呢?叁藏就是寶,那麼一切教法都在叁藏裏面所攝。那麼一切證法,證的聖教,就是佛法的證法,都要攝入叁學中——戒定慧。這個我們說經、律、論,戒、定、慧,他就是說一個是教正法,一個證正法。大概這麼分,當然說叁藏裏邊也講戒定慧。一個從教理上說,一個從行持上說,我們說一個教正法,一個證正法。
其中戒學,至言及釋數數贊爲定慧學等一切功德之所依處。故須先具戒學增上諸證功德。其中分叁。
“其中戒學,至言及釋數數贊爲定慧學等(,)一切功德之所依處”。這裏的標點不太正確。其中的戒學,我們講證功德,證功德是戒、定、慧。第一個是戒,戒學來說呢,“至言及釋”,“至言”,佛說的話,就是經;“釋”,解釋佛說的話,那就是論。經論裏邊“數數贊爲定慧學等(,)一切功德之所依處”,那麼這個“等”不要點了,點了之後斷掉了,意思看不出來了。
這個戒學,不管經也好,論也好,都經常說是定慧學的一切功德的所依的地方,就是說由戒這個根本,産生一些定慧學的功德,那就是說由戒生定,由定生慧。定慧的功德,一切從戒而生的,戒是他們的依處。
“故須先具戒學增上諸證功德”,所以說,先要學戒學的功德。什麼叫“增上諸證功德”呢?戒學就是我們以前說的增上戒學,由戒可以增上到定,由定增上到慧,由慧增上到涅槃。這個增上的意思,就是我們以前數數講了,這裏就簡單提一下。由戒的增上的功德,那麼要先說了。
“其中分叁”,那麼這裏分叁個說,那就是別解脫戒、菩薩戒跟叁昧耶戒,分叁段來說。
成就戒學
成就最勝別解脫戒律儀
成就最勝別解脫律儀事理者。如《贊》中雲:“尊入聲聞乘門已,護戒如牦牛愛尾,具妙梵行勝苾刍,持律上座我敬禮。”
“成就最勝別解脫律儀事理者”,第一個講別解脫戒,他成就了別解脫戒裏邊這個最殊勝的功德。那麼怎麼說呢?
“如《贊》中雲”,就是前面那個《八十贊》。“尊入聲聞乘門已,護戒如牦牛愛尾,具妙梵行勝苾刍,持律上座我敬禮”,這個贊歎他的話,他說他受了別解脫戒。這個“聲聞乘”呢,實際上我們不要誤會,這個後邊講叁士道的時候就要講,中士道也好,下士道也好,都是上士的基礎。聲聞,什麼叫聲聞呢?佛說的聲音聽到了叫聲聞,不一定是小乘。一般指聲聞是小乘的,但我們大乘的菩薩也是聽見佛的聲音了,所以說這裏當然是指別解脫戒。“聲聞乘”,就是受了別解脫戒之後,他對戒的保護“如牦牛愛尾”,這個下邊要解釋。這個下邊說吧。
謂其正受圓滿苾刍諸律儀已,如愛尾牛,若尾一縷挂著于樹,雖見獵士將離其命,甯舍其命護尾不斷。
那麼說:“謂其正受圓滿苾刍諸律儀已”,進入聲聞的戒的門之後,就是指他受了圓滿的苾刍諸律儀,我們說律儀裏邊最初的是五戒,然後是八戒,然後是沙彌的十戒、式叉摩那的六戒,最後是苾刍的二百五十戒,最圓滿的。當然苾刍尼戒更多,但是最高的是苾刍。所以最圓滿的苾刍戒受了之後,他愛護戒,“如愛尾牛”。這個話呢,如牦牛愛尾不是很好嘛?
這個牦牛有個什麼特性呢?它就是對毛特別愛護,哪怕是它尾巴一根毛,假使勾在樹上,即使打獵的人來了,要把它的命斷掉,要殺它了,它情願不要命,而要把這個毛要摘下來。那麼這是說苾刍愛護戒應當這樣子犧牲生命要保護一個小戒,大戒固然要保護,哪怕一個尾巴上的小毛這麼小的輕的小戒,也得要犧牲生命去愛護,這個就是持戒的真的精神。
如是雖于一輕學處,尚甯舍命防護不犯,況其所受重大學處,是故成大持律上座。
“如是雖于一輕學處”,哪怕一個很小的戒,學處就是戒,“尚甯舍命防護不犯”,甯可犧牲生命受這個輕戒不犯,“況其所受重大學處”,那麼其他的重的戒當然了更不犯了,這樣子成爲一個“大持律上座”。他具妙梵行,他這個別解脫戒,苾刍戒的梵行,是非常圓滿地受持,跟牦牛愛尾一樣,這樣子的持律上座,敬禮。這是持律的上座,這是標准的。我們說佛在世的持戒的最突出的,就是根支具尊者。我們念的《羅漢儀軌》的第一位就是他。佛製的戒不論大不論小,佛製之後從來不犯一條的,所以說他的持戒是最標准的。
那麼有的人就看了,唉!很多人就是對外道的神通比較向往,持戒死板板的有什麼功德呢?假設我們說一個公案,也就是根支具尊者公案。佛在世的時候,有地方毒龍經常擾害老百姓,那麼吐火什麼東西。老百姓很苦,那麼請這些大的阿羅漢去降龍。結果去了之後,你顯神通,它也顯神通,來個不相上下。怎麼辦呢?大家向佛面前去訴苦,這個龍危害很厲害,希望佛來想個辦法,救他們苦難。佛就說了:“根支具尊者你去吧。”這個人,大家很奇怪,根支具尊者雖然持戒很嚴的,沒有神通的,他是一個沒有具神通的苾刍。大家很奇怪,具神通的精通叁藏的,對它說法也好,顯神通也好,這個龍尚且不服,那麼來了一位既不能說法,又不能顯神通,怎麼去降龍呢?
但是根支具尊者對佛是信心百倍。所以說我們現在的人,對依止師信心都是不夠的,說的話都懷疑的。根支具尊者深信不疑,明明知道自己沒有神通,也沒有四無礙辯,但是佛說我能降,我就能降,我就去了,毫不猶豫地去了。
去了之後,大家看稀奇,這尊羅漢怎麼降龍呢?大家跟著去看。結果跑到那個地方,那個龍在那邊吐火。根支具尊者就很客氣地說:“賢者,你好走了吧。”很尊重他,叫他賢者,你好走了。大家一看,龍這尾巴一搖跑掉了,再不來了。
唉?這個奇怪了,怎麼一句話就走了呢?大家去問佛。佛說他持戒的功德,戒德威光。因爲他持的戒大小都不犯的,一次也不犯的,那麼具這個威力,龍就降了。所以說降龍羅漢,我們想象總是一個力氣很大、神通廣大的樣子,或者是一個威武的樣子,實際上就是一個持戒的苾刍。
那麼現實生活中我們也碰到這些。當我在四川寶光寺教學的時候,有一位科技大學的教授,他帶著夫人一起來聊聊。那麼聊到氣功的時候,就談到氣功是搞些假神通了什麼東西。他的太太就說,她在公園裏邊,有個氣功師就要耍把戲了——對那些公園的人,叫他跑,他就跟著跑,叫他滾,他就地下打滾。自己作不了主的,隨了氣功師的擺布,自不由主——因爲氣功師有鬼嘛,有鬼神嘛他叫你滾就滾了,他叫你跑就跑了。那麼他的夫人就說,我就在他旁邊,他再也弄我不動。唉?奇怪了,怎麼弄不動一個老太太,什麼原因?她說我受五戒啊!僅僅一個五戒,一個老太太受五戒,大概她持的還蠻好的啊,氣功師動她不了。那麼想想看,根支具尊者二百五十條戒大小都不犯的,那當然這個威力可想而知了。
那麼這裏就是說他戒的功德,這個別解脫戒的功德。
成就菩薩律儀
成就菩薩律儀者。如《贊》中雲:“尊入度彼岸門已,增上意樂善清淨,覺心不舍諸衆生,具慧大悲我敬禮。”
第二個,“成就菩薩律儀者”,他菩薩戒律儀的功德怎麼樣呢?“如《贊》中雲”,這個《贊》裏邊說了。“尊入度彼岸門已”,度彼岸就是前面講過的,就是波羅蜜乘,大,那菩薩戒,菩薩乘。
受了大乘之後,…
《廣論講記(一)(道前基礎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