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二是心、境各半派,境上所现随能缘识成交杂状,而实是一境;心识亦然,虽成交杂,而实是一识,故云各半。三是种种无二派,境相种种而识是一。
虚相唯识派分二:一是具垢派,许心自性忽有垢染,于佛尽所有智所缘虚妄境界许其为有。二是无垢派,与上相违。
实相派里边分三派:一个是能所同数派,能缘的见分,它缘境的时候所缘的数量是相同的;第二个是心境各半派,心境是一体的,缘的时候各一半,那么各分一半去;最后一种是混同的,缘的时候缘个总相,混同而缘的。这是说心缘境的时候有三种不同的派系,并不是说否定前面的实相派,这是应当要搞清楚的。
那么虚相派,假相派里边,就境识相缘的时候,也分了两种:一种是有垢派,一种是无垢派,那么这些我们就不说了。
又,有将此宗分为随教行和随理行两大派的。其遵奉《瑜伽师地论》的,称之为随教行唯识派;其遵奉七部量论的,称之为随理行唯识派。此中,随教行派即虚相派,随理行派即实相派。
下面又说:“有将此宗分为随教行与随理行两大派”,这个唯识宗,除了前边说的分实相派和假相派之外,又分“随教行”,依教而行的,随着教行的,跟“随理行”,随着道理行的两派。依教行的依《瑜伽师地论》为主的,叫随教行派;依法称论师的七部量论为主的这一派,叫随理行派。这是说随教行派和随理行派的来源是这样的。那么随教行派就是虚相派,随理行派是实相派。
这是把这个宗又分了两个名字,所以不要说这个汉传没有的,西藏没有的,就是分了两个东西,不要误会,就是这个。再一个,下边接下去。
复次,在汉文系唯识学中,也有相当于藏文系的差别:一是真谛所传的古唯识学,一是玄奘所传的今唯识学;前者相当于随教行虚相派,后者相当于随理行实相派。
一模一样。所以这些问难好象有点过于求过的意思了。本来我们并没有提吕澄的内涵,一定要强加进去,我们 也可以探讨,加进去也没有违背西藏的。那么西藏的讲法到底怎么样的,那你可以讲讲看。我们依据西藏的依据,还是一样的。
好了,这个问题已经耽搁时间了,我们就不再说了。
下边,我们要接下去讲获得证德事理。那么,我们说佛的教分教证二部份,佛的正法有教证二部份,教就是讲三藏的,证是戒定慧的行持。那么前面的教的功德讲完了。下边,我们讲证的功德。
丙二 如理修行获证功德事理
获得证德事理者。总佛一切教法圣教,三藏宝摄,故证圣教亦须摄入三学宝中。
“获得证德事理者”,他证的功德得到的那些事情,他的道理呢,“总佛一切教法圣教,三藏宝摄,故证圣教亦须摄入三学宝中”,佛的教法总的来说,可以把一切佛的教法都摄入三藏里,“三藏宝”是什么呢?三藏就是宝,那么一切教法都在三藏里面所摄。那么一切证法,证的圣教,就是佛法的证法,都要摄入三学中——戒定慧。这个我们说经、律、论,戒、定、慧,他就是说一个是教正法,一个证正法。大概这么分,当然说三藏里边也讲戒定慧。一个从教理上说,一个从行持上说,我们说一个教正法,一个证正法。
其中戒学,至言及释数数赞为定慧学等一切功德之所依处。故须先具戒学增上诸证功德。其中分三。
“其中戒学,至言及释数数赞为定慧学等(,)一切功德之所依处”。这里的标点不太正确。其中的戒学,我们讲证功德,证功德是戒、定、慧。第一个是戒,戒学来说呢,“至言及释”,“至言”,佛说的话,就是经;“释”,解释佛说的话,那就是论。经论里边“数数赞为定慧学等(,)一切功德之所依处”,那么这个“等”不要点了,点了之后断掉了,意思看不出来了。
这个戒学,不管经也好,论也好,都经常说是定慧学的一切功德的所依的地方,就是说由戒这个根本,产生一些定慧学的功德,那就是说由戒生定,由定生慧。定慧的功德,一切从戒而生的,戒是他们的依处。
“故须先具戒学增上诸证功德”,所以说,先要学戒学的功德。什么叫“增上诸证功德”呢?戒学就是我们以前说的增上戒学,由戒可以增上到定,由定增上到慧,由慧增上到涅槃。这个增上的意思,就是我们以前数数讲了,这里就简单提一下。由戒的增上的功德,那么要先说了。
“其中分三”,那么这里分三个说,那就是别解脱戒、菩萨戒跟三昧耶戒,分三段来说。
成就戒学
成就最胜别解脱戒律仪
成就最胜别解脱律仪事理者。如《赞》中云:“尊入声闻乘门已,护戒如牦牛爱尾,具妙梵行胜苾刍,持律上座我敬礼。”
“成就最胜别解脱律仪事理者”,第一个讲别解脱戒,他成就了别解脱戒里边这个最殊胜的功德。那么怎么说呢?
“如《赞》中云”,就是前面那个《八十赞》。“尊入声闻乘门已,护戒如牦牛爱尾,具妙梵行胜苾刍,持律上座我敬礼”,这个赞叹他的话,他说他受了别解脱戒。这个“声闻乘”呢,实际上我们不要误会,这个后边讲三士道的时候就要讲,中士道也好,下士道也好,都是上士的基础。声闻,什么叫声闻呢?佛说的声音听到了叫声闻,不一定是小乘。一般指声闻是小乘的,但我们大乘的菩萨也是听见佛的声音了,所以说这里当然是指别解脱戒。“声闻乘”,就是受了别解脱戒之后,他对戒的保护“如牦牛爱尾”,这个下边要解释。这个下边说吧。
谓其正受圆满苾刍诸律仪已,如爱尾牛,若尾一缕挂着于树,虽见猎士将离其命,宁舍其命护尾不断。
那么说:“谓其正受圆满苾刍诸律仪已”,进入声闻的戒的门之后,就是指他受了圆满的苾刍诸律仪,我们说律仪里边最初的是五戒,然后是八戒,然后是沙弥的十戒、式叉摩那的六戒,最后是苾刍的二百五十戒,最圆满的。当然苾刍尼戒更多,但是最高的是苾刍。所以最圆满的苾刍戒受了之后,他爱护戒,“如爱尾牛”。这个话呢,如牦牛爱尾不是很好嘛?
这个牦牛有个什么特性呢?它就是对毛特别爱护,哪怕是它尾巴一根毛,假使勾在树上,即使打猎的人来了,要把它的命断掉,要杀它了,它情愿不要命,而要把这个毛要摘下来。那么这是说苾刍爱护戒应当这样子牺牲生命要保护一个小戒,大戒固然要保护,哪怕一个尾巴上的小毛这么小的轻的小戒,也得要牺牲生命去爱护,这个就是持戒的真的精神。
如是虽于一轻学处,尚宁舍命防护不犯,况其所受重大学处,是故成大持律上座。
“如是虽于一轻学处”,哪怕一个很小的戒,学处就是戒,“尚宁舍命防护不犯”,宁可牺牲生命受这个轻戒不犯,“况其所受重大学处”,那么其他的重的戒当然了更不犯了,这样子成为一个“大持律上座”。他具妙梵行,他这个别解脱戒,苾刍戒的梵行,是非常圆满地受持,跟牦牛爱尾一样,这样子的持律上座,敬礼。这是持律的上座,这是标准的。我们说佛在世的持戒的最突出的,就是根支具尊者。我们念的《罗汉仪轨》的第一位就是他。佛制的戒不论大不论小,佛制之后从来不犯一条的,所以说他的持戒是最标准的。
那么有的人就看了,唉!很多人就是对外道的神通比较向往,持戒死板板的有什么功德呢?假设我们说一个公案,也就是根支具尊者公案。佛在世的时候,有地方毒龙经常扰害老百姓,那么吐火什么东西。老百姓很苦,那么请这些大的阿罗汉去降龙。结果去了之后,你显神通,它也显神通,来个不相上下。怎么办呢?大家向佛面前去诉苦,这个龙危害很厉害,希望佛来想个办法,救他们苦难。佛就说了:“根支具尊者你去吧。”这个人,大家很奇怪,根支具尊者虽然持戒很严的,没有神通的,他是一个没有具神通的苾刍。大家很奇怪,具神通的精通三藏的,对它说法也好,显神通也好,这个龙尚且不服,那么来了一位既不能说法,又不能显神通,怎么去降龙呢?
但是根支具尊者对佛是信心百倍。所以说我们现在的人,对依止师信心都是不够的,说的话都怀疑的。根支具尊者深信不疑,明明知道自己没有神通,也没有四无碍辩,但是佛说我能降,我就能降,我就去了,毫不犹豫地去了。
去了之后,大家看稀奇,这尊罗汉怎么降龙呢?大家跟着去看。结果跑到那个地方,那个龙在那边吐火。根支具尊者就很客气地说:“贤者,你好走了吧。”很尊重他,叫他贤者,你好走了。大家一看,龙这尾巴一摇跑掉了,再不来了。
唉?这个奇怪了,怎么一句话就走了呢?大家去问佛。佛说他持戒的功德,戒德威光。因为他持的戒大小都不犯的,一次也不犯的,那么具这个威力,龙就降了。所以说降龙罗汉,我们想象总是一个力气很大、神通广大的样子,或者是一个威武的样子,实际上就是一个持戒的苾刍。
那么现实生活中我们也碰到这些。当我在四川宝光寺教学的时候,有一位科技大学的教授,他带着夫人一起来聊聊。那么聊到气功的时候,就谈到气功是搞些假神通了什么东西。他的太太就说,她在公园里边,有个气功师就要耍把戏了——对那些公园的人,叫他跑,他就跟着跑,叫他滚,他就地下打滚。自己作不了主的,随了气功师的摆布,自不由主——因为气功师有鬼嘛,有鬼神嘛他叫你滚就滚了,他叫你跑就跑了。那么他的夫人就说,我就在他旁边,他再也弄我不动。唉?奇怪了,怎么弄不动一个老太太,什么原因?她说我受五戒啊!仅仅一个五戒,一个老太太受五戒,大概她持的还蛮好的啊,气功师动她不了。那么想想看,根支具尊者二百五十条戒大小都不犯的,那当然这个威力可想而知了。
那么这里就是说他戒的功德,这个别解脱戒的功德。
成就菩萨律仪
成就菩萨律仪者。如《赞》中云:“尊入度彼岸门已,增上意乐善清净,觉心不舍诸众生,具慧大悲我敬礼。”
第二个,“成就菩萨律仪者”,他菩萨戒律仪的功德怎么样呢?“如《赞》中云”,这个《赞》里边说了。“尊入度彼岸门已”,度彼岸就是前面讲过的,就是波罗蜜乘,大,那菩萨戒,菩萨乘。
受了大乘之后,…
《广论讲记(一)(道前基础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