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增上意樂善清淨”。“增上意樂”,我們這個增上意樂,殊勝的意樂,可以這麼說。但是我們特殊地講一下呢,就可以回憶到,發菩提心的七重因果——知母、念恩、慈心、悲心、增上心,這個增上的意思也可以接上去。就是說度衆生的事情,我一定要擔當,就是我要擔當,這個殊勝的意樂心。那麼“清淨”,非常清淨的殊勝的意樂心生起。
“覺心不舍諸衆生”,發菩提心不舍一個衆生,這樣子的具慧大悲菩提心,他有大悲心的,有智慧的。我們說有慧沒有悲,就太理智了,會傷害人的。有悲沒有慧,就是世間上的那些慈悲了,有的是會害人的。那麼慧跟悲不能離開的,既有慧又有悲,要大悲不要小悲了,大悲,這個無緣大悲。
這樣子的尊者,“我敬禮”,有這樣功德的人我給他敬禮。這裏是一個頌。
總具修習慈悲爲本,菩提之心衆多教授,特依金洲大師,多時修習,至尊慈氏及妙音尊,傳授無著及寂靜天,最勝教授。
他的修慈悲,菩提心的根本是慈悲心,尤其是大悲心。 《入中論》一開始就贊歎大悲,這就是菩提心的來源,沒有大悲,菩提心生不起來。大悲什麼?救濟一切衆生。那麼我們要生起菩提心,以“慈悲爲本”,爲根本。所以說以慈悲爲根本的,要修起以慈悲爲根本的菩提心,很多的教授,那麼這個很多的教授了。
特別的呢,依止的是金洲大師,“多時修習”,這依著金洲大師的教授教誡長時地修習,“至尊慈氏及妙音尊,傳授無著及寂靜天,最勝教授”,這個語法就是依西藏的語法了。那就是什麼呢,廣行派裏邊我不是說過兩個嗎?一個是彌勒菩薩傳無著的七重因果的修法;一個是文殊菩薩傳給這個寂靜天,就是寂天論師的自他相換修法。這是從金洲大師那邊得來的殊勝教授,他是長時地多時地修習,那麼得了菩提心。因爲菩提心從這個金洲大師來呢,那麼後邊也說了,雖然金洲大師的見解是唯識宗的實相分見,就是實相唯識的見地不如中觀的高,但是金洲大師奉爲他的根本上師。因爲他的菩提心教授都是金洲大師教他,那是對他最大恩德的上師。
如《贊》中雲:“能舍自利以利他,爲勝是即我師尊。”謂心發起,愛他勝自菩提之心,以此願心所引行心,受學菩薩廣大妙行,學受隨行所有學處。行賢妙故,能不違越諸勝者子所有製限。
“如《贊》中雲:“能舍自利以利他,爲勝是即我師尊。””這個下面就說解釋。“謂心發起,愛他勝自菩提之心”,這個菩提心發起來了,菩提心的內涵呢,愛他、利他勝過自己,就是說把人家看得重,把自己看輕。
所以前面的“能舍自利以利他爲勝”,這個標點該點在下邊的,當然它是一個頌,祗好是幾個字一點了。所以說意思來說呢,能夠舍得自利以利他爲勝的這個就是我們的師尊,就是他有這樣殊勝菩提心的,他的師父了,敬禮了。
那他下邊就是說心發起來了,這個菩提心,什麼心呢?“愛他勝自”,愛他的就是利他勝過利自己的,就是說自己的東西可以舍棄,犧牲一切而利他。這樣子的菩提心生起之後,“以此願心所引行心”,那麼這是願菩提心了,那麼引生的行心,就是受菩薩戒的菩提心啊。“受學菩薩廣大妙行”,那麼發了菩提心麼,就要受菩薩戒了,願菩提心生起麼,要行菩提行。要行啊,那麼就要受菩薩戒了。那麼去受菩薩的廣大妙行的菩薩戒了,“學受隨行所有學處”,那麼受有的菩薩戒該要受的學處呢,隨行的學處都受。
“行賢妙故”,他的這個菩薩戒戒行非常好,所以說能夠不違越,“諸勝者子所有製限”,勝者子是菩薩了,一切菩薩該做的他都不違越。“勝者子”,菩薩所要製限的不要做的事情他都不做,不違越,那就是說受了菩薩戒呢,不犯的,就是這個意思。那麼這是說他受菩薩戒的功德。
他的菩薩戒從菩提心而來,菩提心的教授從金洲大師而來,金洲大師的教授就是兩個傳承,一個是七重因果的,是彌勒菩薩傳給無著菩薩的;一個是自他相換的,就是文殊菩薩傳給寂天論師流傳下來的,那麼他都承受兩個傳承。
下邊是金剛乘的戒律。
成就金剛乘律儀
成就金剛乘律儀者。如《贊》中雲:“尊入金剛乘門已,自見天具金剛心,瑜伽自在獲中者,修密護禁我敬禮。”成就觀見自身即天生起次第,及金剛心圓滿次第叁摩地故。總贊爲其瑜伽中尊,特贊如理護叁昧耶,不越製限。
“成就金剛乘律儀者。如《贊》中雲”,還是引《贊》說了。“尊入金剛乘門已,自見天具金剛心,瑜伽自在獲中者,修密護禁我敬禮”,這個裏邊又費解了。那麼我們略略地把這個頌翻一下,銷一下,下邊廣講,下邊要講的。
“尊”者,就是指阿底峽尊者。“入金剛乘門已”,就是說受學了金剛乘,進了金剛乘,就是說受了灌頂,受了叁昧耶戒之後。“自見天具金剛心”,“自見”呢,見“天”,自見本尊。下邊有一句話,“具金剛心”,就是金剛心圓滿次第。“瑜伽自在”,這個叁摩地得到了。“獲中者”,這個話費解。“中”,我們查了字典,是中脈,當然了,這個不是中脈。下邊有的,我們下邊再看好了。那麼這樣子的“修密護禁”,修密法,持叁昧耶戒的,嚴格持的這個尊者,“我敬禮”。這是《贊》,下邊解釋。
“成就觀見自身即天”,成就,成就了。“觀見自身即天生起次第”,就是說修生起次第成就了,把他自己已經能夠現出本尊的相來了,觀自己就是本尊,生起次第修成功了。“及金剛心圓滿次第叁摩地故”,這個圓成次第的金剛心的叁摩地也成功了。
“總贊爲其瑜伽中尊”,這個“中”,“獲中者”這個意思呢,就是說大家贊歎他,是修瑜伽裏邊一個最尊貴的人。“特贊如理護叁昧耶”,那麼這是一個頌講完了。所以說“獲中者”這個解釋,就是大家贊歎他爲瑜伽中,修瑜伽裏邊的最尊貴的一個人,他特別贊歎,這裏說生圓次第的功德。而特別贊歎他的如理獲叁昧耶戒、不違越製。叁昧耶戒怎麼來的?如法而來的,就是受了如理的灌頂得了如法的叁昧耶戒,受了得到之後,受持不犯,“不越製限”,不違犯的。
亦如《贊》雲:“由具念正知,不作意非戒,慎念無谄诳,犯罪不染尊。”
這個裏邊,就是說他具正念正知,正念就是把學到的東西刻刻挂在心上,叁昧耶戒哪幾條哪幾條不能作的。正知,時時觀察不要違越。“不作意非戒”,不作意,違背戒的事情想也不去想它。“慎念無谄诳”,他很謹慎地沒有谄曲地;不是假裝地這樣子去做,念頭,去守護好念頭。“犯罪不染尊”,不犯戒的,一點也沒有染著這個犯戒的障的尊者,這個是經義。
如是于諸叁種律儀淨戒學處,非僅勇受,如其所受隨行防護,不越製限,設少違犯,亦以各各還出儀軌,疾疾令淨。
這是總結。于這個叁種律儀淨戒學處,別解脫戒、菩薩戒、叁昧耶戒,叁種律儀,淨戒的學處,就是說戒的那些,反正戒都是學處,我們該學的地方,這叁種戒不但是勇于受……
我們這裏很多人,我就碰到了很多人不敢受戒。最近我到海口去一次 ,我們去的時候,有些居士就要求授歸依。最起碼的,歸依,五戒都不敢受。但是還有很多人旁邊在看,不敢受歸依。爲什麼呢?受了歸依之後這個做不得,那個做不得,他就害怕,不敢勇于受。結果呢,旁觀了好幾次,很多人受歸依,這批這批這批,受到我回去了,還是旁觀者,歸依都不敢受,五戒就不要說了。那麼這樣子,就是碰到佛法,入了寶山空手歸,什麼都沒有得到。
還有,我記得還是在寶光寺,有一個老居士,她跟我說:“唉呀糟糕,我受了五戒。”我說你受了五戒很好麼,恭喜你,你受了五戒。“唉呀,什麼恭喜,我這裏癢得很,我“啪”一下,打死個蚊子,犯戒了,糟糕了,下地獄。唉呀,難過死了。”我說,“你真正受了戒要學戒,你無意地弄死了一只蚊子,不犯的,不會下地獄的,以後注意一點就是了,受戒好嘛。”你一樣地不殺蚊子,也不偷東西,也不邪淫,也不打妄語,不受戒僅僅是一個不做壞事的人,什麼功德也沒有。而你受了戒之後,這五條戒一受,同樣地也是不殺,也是不偷東西,也是不邪淫、也不打妄語,而你將來能成佛了,越來越上去的,你這個功德也不空,單是五戒的功德就不可量,能生人天,下一輩子不下地獄,不墮惡道,決定生人天。而你這些事情不做,沒有受五戒,沒有這個保證——不但是生人天,將來還輾轉增上會成佛。你不受五戒,雖然你做的很好,但是你人天的果尚且得不到,何況成佛呢?根本想也想不到,所以說要勇受,不要害怕,勇于受。
那麼很多人不敢灌頂,爲什麼?叁昧耶戒,唉呀那麼多,不好受。依止法把我捆得緊緊的,都要聽上師的話,一點也不敢違背,我幹啥麼?我不受好了,不受很自在嘛。自在是自在,成佛成不了了。我執,我慢貢高煩惱越厲害,惡道有份,並不好嘛!
那麼這個這裏是“非僅勇受,如其所受隨行防護”,不但是勇于受,有的人受都受了還是犯,這個不行的。受的時候勇受,受了之後,“隨行防護”,隨你哪一條都要防護。“不越製限”,不要違背那個戒相。“製限”,就是限製,不要做的就不要去做了。
“設少違犯”,假設有一點點的違犯,“亦以各各還出儀軌,疾疾令淨”,“各各還出儀軌”,就是說忏悔的儀軌,每一種戒要怎麼忏悔,別解脫戒怎麼忏,菩薩戒怎麼忏,叁昧耶戒怎麼忏,都有各各的方法。所以說是各各還出儀軌,照它去忏悔。“疾疾令淨”很快地,馬上要幹淨。那麼一般說犯了戒,不要過夜。假使說你今天別解脫戒裏邊什麼戒犯了,馬上不要過夜,發露忏悔,那麼這樣子,對戒是慎重喽。
如是淨傳,應知是諸通達聖語扼要智者,所喜愛傳,隨諸正士應當修學。
“淨傳”,這個裏邊呢,這個是一些西藏的話。這個“淨傳”,清淨的傳記,清淨的業迹。也可以翻成,有的人就翻作風,這樣子清淨的作風,清淨的事迹。這個時候呢,“是諸通達聖語扼要智者”,就是說一切博通叁藏的有智慧的人所歡喜。對這個大…
《廣論講記(一)(道前基礎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