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打個比喻,船在走的時候,我們看到岸在後退;乘車的時候,發現月亮在跟我們跑,這些都是幻覺,月亮沒有動,樹也沒往後退,但有這些幻覺。還有一個幻覺,兩架飛機對飛的時候,這個有的人沒有經驗,學過物理學的就知道,你看上去像錯開的,卻不一定,因爲兩個都在動,我們的視覺會出錯的,有可能要碰到的;有時你看到正好相對,像要碰到了,其實不會,是錯開的。這個是很危險的,航空裏邊這些技術都是要掌握的,如果你單憑眼睛來看,要看錯的。
舉這些例子就是說,不要執著看到的過失就是真的過失。
佛的法身,祗有佛才能相互見到,連聖者菩薩也無法見到;佛的受用身,祗有聖者菩薩能見到;佛相好莊嚴的殊勝化身,祗有「業淨凡夫」以上的那些人能見到。 《道次第.甘露藏》中說:「乃至未離惡業障,無量諸佛雖親臨,除此現在所見相,無緣得見相好身。」
法身佛,佛與佛才能相互看到,菩薩也看不到;佛的受用身,登地菩薩才能看到,未登地的就看不到;佛現的叁十二相的化身,祗有業障清淨的那些凡夫才能看到,就是佛在世的那些人。除此以外,像我們業障重的凡夫,不要說法身看不到,報身也看不到,殊勝的化身也看不到,祗能看到凡夫身。
講了那麼多,就是教我們不要相信自己的看法。再舉幾例。
那若苯穹也將至尊密勒日巴視爲凡夫、口出謗言:「人稱密勒日巴者,未見之前名聲大,說如印度大成就,待我近前作觀察,卻是裸臥一老漢!」
密勒日巴是即身成佛,有個人就想去看他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他一看到就誹謗了:“人家說密勒日巴名聲很大,是西藏的大成就者,我親自去看一看,是一個不穿衣服的老漢,睡也睡那裏,哪有什麼成就呢?”密勒日巴大家都知道,是修苦行的,沒穿什麼衣服的。
由于我們對那些與我們同吃、同作的親戚朋友都不明底細,所以不管他們是誰,我們都應生起「淨相」,這是利益大而害處小的。我們不能單憑現象來判斷某人,以寂天大菩薩爲例,當時的許多學者都認爲他是「叁想者」(祗關心叁件事),發現不了他有任何功德。
還有一個,以前寂天菩薩,《入行論》出來之後名聲大振,之前大家說他祗知道叁個事情:吃飯、睡覺、大小便,除此之外什麼都不會的,他出名的是這麼一個人,但後來卻是一個大菩薩。所以你不能從表面上看的。
見某人有過失並不說明某人就一定有過失,我們看事物的方式往往受角度及成見的影響。善星比丘將佛如實見到後開示的那些業果道理,視爲佛是爲了自利而作的欺騙,他也不相信佛能斷盡一切過失。像他那樣的叁藏法師都會被不正確的想法和成見所迷惑,我們自然就不必說了。
還舉了一些喻,佛在世的時候,善星比丘看不到佛的一切功德,他說佛是騙人的,他爲了擡高自己,說了很多法,騙騙人的。他不相信佛是一切煩惱過失都斷完的人,他還是一個比丘、一個法師呢,卻還有這種不正確的想法。
又如,喜歡睡覺的弟子,往往會不滿誦經到深夜的老師;而那些喜歡喝酒的學生,卻對貪杯的老師心生歡喜,認爲有功德。所以,我們怎能肯定所見到的上師過失就一定不是上師的功德呢?再者,上師的那些過失難保不是爲了利益我們的緣故,有意裝出來的。如果利生需要,如來可以示現心懷瞋恚或悭吝,以及瞎子、瘋子、犯戒等各種相。
下邊又說,一些懶的愛睡覺的弟子,看到他師父一天到晚地念經,半夜叁更念經的,肯定不滿:“這個老師不好!”。爲什麼?你念經,徒弟也不能睡覺,他想睡覺,可老師盡念,念不完地念,白天黑夜地念,就說他老師過失很大,吹毛求疵了。假使說有些,漢地現在也不能說沒有,正規的是沒有的,喝酒的,有些喝酒的弟子,看到他老師對酒也是歡喜的,覺得這個老師好,因爲跟他相應。
再說一個,凡夫的眼光,總是跟我相應就說你好,有信心,不相應就沒信心了。我昨天收到一封信,很厚,什麼信呢?以前,他說對上師信心最好的,他每一次寫信也好,電話也好,都是說人家對他不起,要我幫他的忙,說人家不好。我說你看不到自己過失,就說人家不好,不對,你要把鏡子照自己,盡是這麼話。每一次來都是這麼說,後來他生氣了,他說上師不關心我,不幫我忙,信心退了,把以前給他的加持品寫給他的信全部一大包寄回來了,退回來了。這叫信心好?所以說這種不是信心,你跟我相應了,就說你有信心,有信心的目的是要你幫我的忙。當你不幫我忙的時候,我就沒有信心,就把全部東西,加持的東西都不要了。現實的,昨天就收到這麼一封信。
這就是說絕對不要以世間的相應不相應的眼光當作信心,我們的信心要從觀功德而生起來的。而最高的成就的信心,要把功德觀得跟佛一樣高,把上師觀成是佛,這種信心才是不可動搖的信心;否則的話,你的信心靠不住的。我們現在要明確,什麼叫信心?這個就叫信心。不是這樣産生的信心,談不上信心。這個信心不是天上掉下來的,也不是你前輩子帶過來,娘胎裏生出來的。固然前輩子修過信心的,這輩子信心的善根在,會起些作用,而前輩子信心哪裏來的?還是修出來的,前輩子修的,當然這輩子再修會更好;前輩子沒修過的,這輩子趕快修還來得及。
如果不修的話我們的信心是假的,僅僅是世間上一些相應不相應的問題,今天跟你相應,就是信心;明天不相應,信心也就沒有了。這些人我們看了很多了,最近這個比較突出;以前更突出的還有,不但是加持品不要,還要誹謗,這些還是有。這種信心不叫信心,我們的信心是要從法裏邊修出來的。根據這些年《菩提道次第》的方法修出來的才是信心,前輩子修的,這輩子帶來了,很好;前輩子沒有修的,這輩子好好修。但是總的來說,作爲弟子的,過去總有一點信心修過的。憑這些力量,這輩子還來作弟子,假使你不進一步地修上去的話,你凡夫的煩惱很重,這一點點信心很薄弱,馬上會破掉的。因爲你基礎不牢固的,還是建立在凡夫感情相應不相應的上面的。所以說這個一定要搞清楚。
金剛持認可是佛的上師,我們卻認爲不是,而執意去盯著上師這樣那樣的過失,由于「此因不定」和「成爲相違」的關系,我們應該運用上面所說的那些能立因,以「繞邊繞山」的方式來修,從而認識到上師本來就是佛。
像這樣以教理來成立,從而獲得上師即佛的定解,換句話說,如能生起上師與—切佛似乎是合在一起的體驗時,便是已生起如理依止善知識的證德。
菩提道次第廣論卷二
下至唯從聞一偈頌,雖犯戒等,亦應就其功德思惟,莫觀過失,悉無差別。
這個就是說,已經選好的善知識,你哪怕祗從他聽聞一個頌,雖然他本身是犯戒的,也有其他過失的,那你從他功德方面看,這個頌是佛說的,跟佛的意思是符合的,那麼這個功德也是很大了。那麼從他功德裏想,不要觀他的過失。“莫觀過失,悉無差別 ”,就是說對一切善知識都要祗觀功德,不要觀過失。
《寶雲經》雲:“若知由其依止尊重,諸善增長不善損減,則親教師或聞廣博或複寡少,或有智解或無智解,或具屍羅或犯屍羅,皆應發起大師之想。如于大師信敬愛樂,于親教師亦應信樂,于軌範師悉當發起恭敬承事。由此因緣菩提資糧未圓滿者悉能圓滿,煩惱未斷悉能斷除。如是知已,便能獲得歡喜踴躍,于諸善法應隨順行,于不善法應不順行。”
《寶雲經》雲:“若知由其依止尊重,諸善增長不善損減,則親教師或聞廣博或複寡少,或有智解或無智解,或具屍羅或犯屍羅,皆應發起大師之想”。這就是“悉無差別”。他說你祗要依止你的善知識,一切善法就能增長,不善的法可以減下去。依止善知識既然有這麼大的好處,那麼我們對善知識、親教師或者是“聞廣博”、多聞的,或者是聞得很少的,或者有智慧、有智解的,或者沒有智慧、沒有定解的,或者有屍羅、是持戒的,或者是犯戒的。“皆應發起大師之想”,都要生起佛的想,就是前面說的,“悉無差別”,不要以爲這個善知識寡聞,那個善知識多聞,就對那個特別的尊重,對這個就看不起,這是錯的。現實中這樣的人特別多。
“如于大師信敬愛樂,于親教師亦應信樂,于軌範師悉當發起恭敬承事”。對佛一樣,這樣子的“信敬愛樂”,對他相信,對他恭敬。“愛樂”就是說對他發希望的心,將來要成佛的心。那麼對“親教師”一樣的,對他起信心,愛樂;對“軌範師”也同樣地“恭敬承事”。
“由此因緣菩提資糧未圓滿者悉能圓滿,煩惱未斷悉能斷除”,成佛的資糧,也就是福德資糧智慧資糧,沒有圓滿的可以圓滿起來;煩惱沒有斷的可以斷掉,這是斷德。“如是知已”,那麼既然有這麼大的好處,這樣知道之後就“歡喜踴躍”,“于諸善法應隨順行”,他們的善法也順著他做。“于不善法應不順行”,假使那些善知識犯戒的,見不正的,這些你就不要跟他做了。取其善,他講的經講的偈,是善的,你要取他,隨順而行;他本身有什麼過失,不要學他,他犯戒你也犯戒去了,他吃酒你也吃酒去了,這個不對的。這就是說,善知識裏邊不管他是犯戒也好,持戒也好,多聞也好,少聞也好,祗要對你講法了,對你有利,那你將來成佛的資糧、斷煩惱的方法都從他那兒來的,你應當歡喜踴躍,要同樣地恭敬。但是有一點要注意的,他的善的法你要照他做,不善的法,他有缺點的,你不要去照他做。
這裏講親教師、阿阇黎、軌範師,講了很多,我們把《四分律》裏邊的說一下。親教師大家都知道,就是和尚。“阿阇黎”有五種 :“出家阿阇黎”,就是剃度師,給我們剃頭的。那麼和尚是什麼?受戒的戒和尚。“受戒阿阇黎”,這個不是和尚,是羯磨師,是受戒的時候,白羯磨的阿阇黎,這是羯磨阿阇黎。“教授阿阇黎”,那就是教我們威儀的。還有一種“授經阿阇黎”,教我們經的。最後一種“依止阿阇黎”,新受戒的比丘,五年學戒、十年不離…
《廣論講記(一)(道前基礎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