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广论讲记(一)(道前基础一)▪P51

  ..续本文上一页

  再打个比喻,船在走的时候,我们看到岸在后退;乘车的时候,发现月亮在跟我们跑,这些都是幻觉,月亮没有动,树也没往后退,但有这些幻觉。还有一个幻觉,两架飞机对飞的时候,这个有的人没有经验,学过物理学的就知道,你看上去像错开的,却不一定,因为两个都在动,我们的视觉会出错的,有可能要碰到的;有时你看到正好相对,像要碰到了,其实不会,是错开的。这个是很危险的,航空里边这些技术都是要掌握的,如果你单凭眼睛来看,要看错的。

  举这些例子就是说,不要执着看到的过失就是真的过失。

  佛的法身,祗有佛才能相互见到,连圣者菩萨也无法见到;佛的受用身,祗有圣者菩萨能见到;佛相好庄严的殊胜化身,祗有「业净凡夫」以上的那些人能见到。 《道次第.甘露藏》中说:「乃至未离恶业障,无量诸佛虽亲临,除此现在所见相,无缘得见相好身。」

  法身佛,佛与佛才能相互看到,菩萨也看不到;佛的受用身,登地菩萨才能看到,未登地的就看不到;佛现的三十二相的化身,祗有业障清净的那些凡夫才能看到,就是佛在世的那些人。除此以外,像我们业障重的凡夫,不要说法身看不到,报身也看不到,殊胜的化身也看不到,祗能看到凡夫身。

  讲了那么多,就是教我们不要相信自己的看法。再举几例。

  那若苯穹也将至尊密勒日巴视为凡夫、口出谤言:「人称密勒日巴者,未见之前名声大,说如印度大成就,待我近前作观察,却是裸卧一老汉!」

  密勒日巴是即身成佛,有个人就想去看他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他一看到就诽谤了:“人家说密勒日巴名声很大,是西藏的大成就者,我亲自去看一看,是一个不穿衣服的老汉,睡也睡那里,哪有什么成就呢?”密勒日巴大家都知道,是修苦行的,没穿什么衣服的。

  由于我们对那些与我们同吃、同作的亲戚朋友都不明底细,所以不管他们是谁,我们都应生起「净相」,这是利益大而害处小的。我们不能单凭现象来判断某人,以寂天大菩萨为例,当时的许多学者都认为他是「三想者」(祗关心三件事),发现不了他有任何功德。

  还有一个,以前寂天菩萨,《入行论》出来之后名声大振,之前大家说他祗知道三个事情:吃饭、睡觉、大小便,除此之外什么都不会的,他出名的是这么一个人,但后来却是一个大菩萨。所以你不能从表面上看的。

  见某人有过失并不说明某人就一定有过失,我们看事物的方式往往受角度及成见的影响。善星比丘将佛如实见到后开示的那些业果道理,视为佛是为了自利而作的欺骗,他也不相信佛能断尽一切过失。像他那样的三藏法师都会被不正确的想法和成见所迷惑,我们自然就不必说了。

  还举了一些喻,佛在世的时候,善星比丘看不到佛的一切功德,他说佛是骗人的,他为了抬高自己,说了很多法,骗骗人的。他不相信佛是一切烦恼过失都断完的人,他还是一个比丘、一个法师呢,却还有这种不正确的想法。

  又如,喜欢睡觉的弟子,往往会不满诵经到深夜的老师;而那些喜欢喝酒的学生,却对贪杯的老师心生欢喜,认为有功德。所以,我们怎能肯定所见到的上师过失就一定不是上师的功德呢?再者,上师的那些过失难保不是为了利益我们的缘故,有意装出来的。如果利生需要,如来可以示现心怀瞋恚或悭吝,以及瞎子、疯子、犯戒等各种相。

  下边又说,一些懒的爱睡觉的弟子,看到他师父一天到晚地念经,半夜三更念经的,肯定不满:“这个老师不好!”。为什么?你念经,徒弟也不能睡觉,他想睡觉,可老师尽念,念不完地念,白天黑夜地念,就说他老师过失很大,吹毛求疵了。假使说有些,汉地现在也不能说没有,正规的是没有的,喝酒的,有些喝酒的弟子,看到他老师对酒也是欢喜的,觉得这个老师好,因为跟他相应。

  再说一个,凡夫的眼光,总是跟我相应就说你好,有信心,不相应就没信心了。我昨天收到一封信,很厚,什么信呢?以前,他说对上师信心最好的,他每一次写信也好,电话也好,都是说人家对他不起,要我帮他的忙,说人家不好。我说你看不到自己过失,就说人家不好,不对,你要把镜子照自己,尽是这么话。每一次来都是这么说,后来他生气了,他说上师不关心我,不帮我忙,信心退了,把以前给他的加持品写给他的信全部一大包寄回来了,退回来了。这叫信心好?所以说这种不是信心,你跟我相应了,就说你有信心,有信心的目的是要你帮我的忙。当你不帮我忙的时候,我就没有信心,就把全部东西,加持的东西都不要了。现实的,昨天就收到这么一封信。

  这就是说绝对不要以世间的相应不相应的眼光当作信心,我们的信心要从观功德而生起来的。而最高的成就的信心,要把功德观得跟佛一样高,把上师观成是佛,这种信心才是不可动摇的信心;否则的话,你的信心靠不住的。我们现在要明确,什么叫信心?这个就叫信心。不是这样产生的信心,谈不上信心。这个信心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你前辈子带过来,娘胎里生出来的。固然前辈子修过信心的,这辈子信心的善根在,会起些作用,而前辈子信心哪里来的?还是修出来的,前辈子修的,当然这辈子再修会更好;前辈子没修过的,这辈子赶快修还来得及。

  如果不修的话我们的信心是假的,仅仅是世间上一些相应不相应的问题,今天跟你相应,就是信心;明天不相应,信心也就没有了。这些人我们看了很多了,最近这个比较突出;以前更突出的还有,不但是加持品不要,还要诽谤,这些还是有。这种信心不叫信心,我们的信心是要从法里边修出来的。根据这些年《菩提道次第》的方法修出来的才是信心,前辈子修的,这辈子带来了,很好;前辈子没有修的,这辈子好好修。但是总的来说,作为弟子的,过去总有一点信心修过的。凭这些力量,这辈子还来作弟子,假使你不进一步地修上去的话,你凡夫的烦恼很重,这一点点信心很薄弱,马上会破掉的。因为你基础不牢固的,还是建立在凡夫感情相应不相应的上面的。所以说这个一定要搞清楚。

  金刚持认可是佛的上师,我们却认为不是,而执意去盯着上师这样那样的过失,由于「此因不定」和「成为相违」的关系,我们应该运用上面所说的那些能立因,以「绕边绕山」的方式来修,从而认识到上师本来就是佛。

  像这样以教理来成立,从而获得上师即佛的定解,换句话说,如能生起上师与—切佛似乎是合在一起的体验时,便是已生起如理依止善知识的证德。

  菩提道次第广论卷二

  下至唯从闻一偈颂,虽犯戒等,亦应就其功德思惟,莫观过失,悉无差别。

  这个就是说,已经选好的善知识,你哪怕祗从他听闻一个颂,虽然他本身是犯戒的,也有其他过失的,那你从他功德方面看,这个颂是佛说的,跟佛的意思是符合的,那么这个功德也是很大了。那么从他功德里想,不要观他的过失。“莫观过失,悉无差别 ”,就是说对一切善知识都要祗观功德,不要观过失。

  《宝云经》云:“若知由其依止尊重,诸善增长不善损减,则亲教师或闻广博或复寡少,或有智解或无智解,或具尸罗或犯尸罗,皆应发起大师之想。如于大师信敬爱乐,于亲教师亦应信乐,于轨范师悉当发起恭敬承事。由此因缘菩提资粮未圆满者悉能圆满,烦恼未断悉能断除。如是知已,便能获得欢喜踊跃,于诸善法应随顺行,于不善法应不顺行。”

  《宝云经》云:“若知由其依止尊重,诸善增长不善损减,则亲教师或闻广博或复寡少,或有智解或无智解,或具尸罗或犯尸罗,皆应发起大师之想”。这就是“悉无差别”。他说你祗要依止你的善知识,一切善法就能增长,不善的法可以减下去。依止善知识既然有这么大的好处,那么我们对善知识、亲教师或者是“闻广博”、多闻的,或者是闻得很少的,或者有智慧、有智解的,或者没有智慧、没有定解的,或者有尸罗、是持戒的,或者是犯戒的。“皆应发起大师之想”,都要生起佛的想,就是前面说的,“悉无差别”,不要以为这个善知识寡闻,那个善知识多闻,就对那个特别的尊重,对这个就看不起,这是错的。现实中这样的人特别多。

  “如于大师信敬爱乐,于亲教师亦应信乐,于轨范师悉当发起恭敬承事”。对佛一样,这样子的“信敬爱乐”,对他相信,对他恭敬。“爱乐”就是说对他发希望的心,将来要成佛的心。那么对“亲教师”一样的,对他起信心,爱乐;对“轨范师”也同样地“恭敬承事”。

  “由此因缘菩提资粮未圆满者悉能圆满,烦恼未断悉能断除”,成佛的资粮,也就是福德资粮智慧资粮,没有圆满的可以圆满起来;烦恼没有断的可以断掉,这是断德。“如是知已”,那么既然有这么大的好处,这样知道之后就“欢喜踊跃”,“于诸善法应随顺行”,他们的善法也顺着他做。“于不善法应不顺行”,假使那些善知识犯戒的,见不正的,这些你就不要跟他做了。取其善,他讲的经讲的偈,是善的,你要取他,随顺而行;他本身有什么过失,不要学他,他犯戒你也犯戒去了,他吃酒你也吃酒去了,这个不对的。这就是说,善知识里边不管他是犯戒也好,持戒也好,多闻也好,少闻也好,祗要对你讲法了,对你有利,那你将来成佛的资粮、断烦恼的方法都从他那儿来的,你应当欢喜踊跃,要同样地恭敬。但是有一点要注意的,他的善的法你要照他做,不善的法,他有缺点的,你不要去照他做。

  这里讲亲教师、阿阇黎、轨范师,讲了很多,我们把《四分律》里边的说一下。亲教师大家都知道,就是和尚。“阿阇黎”有五种 :“出家阿阇黎”,就是剃度师,给我们剃头的。那么和尚是什么?受戒的戒和尚。“受戒阿阇黎”,这个不是和尚,是羯磨师,是受戒的时候,白羯磨的阿阇黎,这是羯磨阿阇黎。“教授阿阇黎”,那就是教我们威仪的。还有一种“授经阿阇黎”,教我们经的。最后一种“依止阿阇黎”,新受戒的比丘,五年学戒、十年不离…

《广论讲记(一)(道前基础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