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依止,那你依止的阿阇黎,就是依止阿阇黎。那麼安居自恣的時候要依止阿阇黎麼,這就是依止阿阇黎。
總的說阿阇黎有五種,軌範師就是阿阇黎,親教師就是和尚。阿阇黎有五種,一種是出家阿阇黎,剃度師;受戒阿阇黎,羯磨師;教授阿阇黎,教授師;授經阿阇黎,教經的;依止阿阇黎,依止他學法的,依止他而做的。那麼這是五種阿阇黎。下邊我們接下去。
《猛利問經》亦雲:“長者,若諸菩薩求受聖教及求讀誦。若從誰所聽聞受持,施戒忍進定慧相應,或是集積菩薩正道資糧相應,一四句偈,即應如法恭敬尊重此阿阇黎,隨以幾許名句文身開示其偈,假使即于爾所劫中,以無谄心,以一切種,利養恭敬及諸供具,承事供養此阿阇黎。長者,于阿阇黎,作應敬重阿阇黎事,猶未圓滿,況非以法而爲敬事”。
這就是說該怎麼恭敬承事阿阇黎。“《猛利問經》”裏說,“長者”,假使一個菩薩要“求受聖教”,求佛的教,或者要“求讀誦”。從哪裏,從什麼人?就是阿阇黎或者善知識,從他那裏“聽聞受持”,聽聞受持什麼呢?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般若相應的那些;或者是“集積菩薩正道資糧相應”的經教,哪怕是“一四句偈”,就是一個偈,哪怕是聽到一個偈關于六度的,關于菩薩道資糧的那些佛法,哪怕少得祗是一句偈,四句,那你“應如法恭敬尊重”這個“阿阇黎”。
“隨以幾許名句文身開示其偈”,假使這個偈,祗有四句話,他裏邊有多少名句文身,名句文身是指字母、文字這些東西,一個偈裏邊很多字母拼起來的,很多字湊起來的。那就是說,你把句子裏邊有那麼多字,假使說每一個字是一個劫,四句偈裏邊有多少字,就有多少劫,在這麼多劫的時間裏邊,你以“無谄”诳的“心”,就是正直的心,是真的供養,不是假的供養,“一切種”,所有的“利養恭敬及諸供具”,供養的東西,來“承事供養”這個“阿阇黎”。假使這樣子供養的話,佛就告長者,你這樣子供養阿阇黎還不夠,就是說你聽一句偈,這樣長時間來盡心地供養承事,還不圓滿,還不夠。祗聽了四句偈,何況多呢?
“況非以法而爲敬事”,你如法地供養恭敬承事,那麼多時間還不夠,何況你沒有如法地供養恭敬他,那更不夠了。那就是說,得到一切法的話,那該是極大的恭敬供養。不能是祗聽了一句話,不在乎,不能這樣想。
下邊隨念恩。我們說觀功德生信心;觀恩德起敬心。你對他恭敬不恭敬,就看你觀了多少恩,你不觀恩,盡管你表面很恭敬,哪怕你腰彎到九十度,心裏不恭敬,可能還在罵。我們看到很多人——走路過去,——彎著腰,好象很恭敬,但是他心裏在罵,可能的,“你走路,要我彎著腰,受不了!”可能會罵的。但我們呢,你如法做你得福氣,與我無關。
真正的恭敬從念恩德來。如果沒有感恩的話,表面上做得再好,不是真恭敬。真的恭敬是從感恩而來的,你沒有感到恩,“他對我有什麼恩啊?我爲什麼要恭敬他?”不會恭敬的。大家彎了腰,我也彎,這是勉強的,哪裏是真的恭敬呢?真的恭敬是從內心發的,不是憑空掉下來的。你說生了恭敬之後有功德,我要功德我就恭敬,這是假的。決定要從念恩才有恭敬心。所以下邊教我們如何念恩。
己叁 隨念深恩應起敬重
第叁隨念恩者,《十法經》雲:“于長夜中,馳騁生死尋覓我者;于長夜中,爲愚癡覆而重睡眠,醒覺我者;沈溺有海,拔濟我者;我入惡道示善道者;系縛有獄解釋我者;我于長夜,病所逼惱爲作醫王,我被貪等猛火燒燃,爲作雲雨而爲息滅,應如是想。”
“長夜中”,無始以來,到現在沒有醒過,這個夜很長,無始以來到現在,在幹什麼呢?“馳騁生死”,在生死輪回裏邊頭出頭沒;或者是在生死大海中頭出頭沒,沒有救護;或者是在生死曠野裏邊,到處是毒蛇猛獸要危害我們,我們卻是一個人,沒有救護。在這最危險的時候,碰到一個來救我們的人,善知識,這個恩極大。
“于長夜中,爲愚癡覆而重睡眠,醒覺我者”,就在這個生死曠野裏邊到處毒蛇猛獸要把我們吃掉的時候,我卻自己“愚癡”——就是無明,做大夢,還睡得沈沈的,醒不過來,那毒蛇猛獸來了,不是要把你害死了嗎?你能醒過來還能逃避麼。就在這個危險時候把我喊醒的,善知識,這個恩極大。否則就死掉了,被毒蛇咬死,及時把我喊醒,我可以逃避,所以這個恩極大。
“沈溺有海,拔濟我者”,在叁有大海裏邊頭出頭沒,一般是惡趣時間多,就是沒在海裏邊的時間多,露出來的時間極少,在這個大海裏邊,把我從海裏邊拔出來的,這個恩也極大。
“我入惡道示善道者”,我造了很多惡業,要到險惡的惡道去的,他告訴我不要造惡,要行善的,示我人天善道的,或者是解脫道的,這個恩德也極大。
“系縛有獄解釋我者”,關在牢獄裏邊,這個牢獄是叁界的牢獄,世間的牢獄當然也不要進去了,這個叁界的牢獄就更糟了,關在叁界的牢獄裏邊受苦的,突然之間牢門打開,把我放出去了,這個恩極大。
“我于長夜,病所逼惱爲作醫王”,這麼長的時間,害了極重的病,極痛苦,他是個最好的醫生,把我治好了,這個恩極大。
“我被貪等猛火燒燃,爲作雲雨而爲息滅”,正被貪瞋癡那些猛火快燒死的時候,突然之間善知識來下甘露雨,把這個火息滅,把我救出來,這個恩極大。
“應如是想”,那麼對善知識應這樣想,這是念恩。
《華嚴經》說:“善財童子,如是隨念痛哭流涕。諸善知識,是于一切惡趣之中,救護于我。令善通達法平等性,開示安穩不安穩道,以普賢行而爲教授。指示能往一切智城所有之道,護送往赴一切智處,正令趣入法界大海,開示叁世所知法海,顯示聖衆妙曼陀羅。善知識者,長我一切白淨善法。”
“《華嚴經》”說:“善財童子,如是隨念痛哭流涕”,這是講《華嚴經》中的善財童子參訪善知識,當他想到善知識對他教授教誡的恩德的時候,心裏隨念,想起的時候就痛哭流涕。他說“諸善知識,是于一切惡趣之中,救護于我”,在一切惡趣裏邊,地獄餓鬼畜生極苦的地方,把我救出來的,救出來教我修善法,惡趣就不去了。
“令善通達法平等性”,不但把我從惡趣中拔出來,還教我修法,能夠通達一切法平等的法性,也就是空性,一切法都是平等的,那麼就是證空性。“開示安穩不安穩道”,安穩道——解脫涅槃的道,不安穩道——惡趣的輪回的道,他開示教我走安穩的道路,不要走不安穩的道,這也是極大的恩德。“以普賢行而爲教授”,以普賢菩薩的行願來教我,成佛,普賢菩薩的十大願是成佛的方便。
“指示能往一切智城所有之道,護送往赴一切智處”,他告訴我通達到成佛的,“一切智城”是佛地,到佛地的道路,開示我成佛的道路,最後送我到成佛的地方去,淨土。“正令趣入法界大海”,那麼使我能夠走進這個法界的大海,趣入就是證入。“開示叁世所知法海”,叁世佛所知道的一切法,都開示告訴我,那就開一切智慧了。“顯示聖衆妙曼陀羅”,顯示出佛跟他的眷屬,所住的壇城,淨土。那麼這些都是最高成就的東西了,善知識可以使我達到這樣高的境界。“善知識者,長我一切白淨善法”,善知識增長我一切善法,世出世間的一切白淨善法都是靠善知識長養出來的,那麼這個恩德極大。這些就是說,給我們念恩舉了一些經文,我們也要這樣想。
應如此文而正隨念。一切句首,悉加“諸善知識是我”之語。于前作意善知識相,口中讀誦此諸語句,意應專一念其義理。于前經中,亦可如是,而加諸語。
“應如此文而正隨念”,應當照這個文去思念。“一切句首,悉加“諸善知識是我”之語”,每一句前邊都加一個善知識是我的救星,把我從猛火中用甘露雨息滅的,是醫王,把我從長夜的病治好的等等,每一句都加上去。“于前作意善知識相,口中讀誦此諸語句,意應專一念其義理。于前經中,亦可如是,而加諸語。”前面所說的善知識的相,就是夠格的善知識了,口裏麼念這些文,心裏就一心地專一地想他的道理。前面的經就是《十法經》了,也可以同樣,“善知識是把我長夜裏救出來的,善知識是從無明的昏睡中喊醒我的, ……”等等,這樣想,這樣念,感恩的心就會生出來。
又如《華嚴經》雲:“我此知識說正法,普示一切法功德,徧示菩薩威儀道,專心思惟而來此。此是能生如我母,與德乳故如乳母,周徧長養菩提分,此諸善識遮無利,解脫老死如醫王,如天帝釋降甘雨,增廣白法如滿月,猶日光明示靜品,對于怨親如山王,心無擾亂猶大海,等同船師徧救護,善財是思而來此。菩薩啓發我覺慧,佛子能生大菩提,我諸知識佛所贊,由是善心而來此。救護世間如勇士,是大商主及怙依,此給我樂如眼目,以此心事善知識。”應詠其頌而憶念之,易其善財而誦自名。
“又如《華嚴經》雲:“我此知識說正法,普示一切法功德,徧示菩薩威儀道,專心思惟而來此。””這是善財童子參訪彌勒菩薩之前,經過一個吉祥慧的大菩薩,教他去參訪彌勒菩薩,他以這樣子的心情去參訪的。他說這個善知識開示我一切正法,告訴我一切法的功德,教授我修菩薩行願的那些菩薩道,我是專門爲求這些而來的。
“此是能生如我母”,他能夠生起一切善的菩薩行願,生起來,像母親一樣,本來我們人沒有的,從母親生出來,有了;菩薩的那些心、行就靠他生出來。“與德乳故如乳母”,他給我吃功德的奶,像乳母一樣,生我的是生母,養我的是養母。“周徧長養菩提分”,菩提分這個“分”作方便講,成佛的方便,就是指那些資糧。他周徧長養我那些成佛的方便,福德智慧資糧,使我成長起來,這裏注解裏是指如父。一個是生母、一個是養母、一個是父親,父親長養我菩提分法。
“此諸善識遮無利”,這個善知識像我的善友一樣,把那些損害的東西舍掉,昂旺堪布說的,就是魔害的災難可以遮掉,…
《廣論講記(一)(道前基礎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