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哪裏有災難有魔害的,他叫你回避,把它遮掉。“解脫老死如醫王”,把生老病死那些苦,把它解除。“醫王”,醫生就是治病麼,不會死麼。“如天帝釋降甘雨”,假使我們大旱的時候,沒有水,那是很苦,那麼帝釋天他是可以給我們降甘露雨,及時的把甘露雨降下來。“增廣白法如滿月”,使我們的白法增長廣大,像月亮一樣圓圓滿滿的,全部增長圓滿。“猶日光明示靜品”,這個“靜品”是昂旺堪布的注解就是說涅槃,涅槃能夠照亮一切法,就像太陽能夠照徧山河大地一樣,那麼就是說涅槃跟太陽一樣,指示我們一切法,也可以說指示達到涅槃的道路。
“對于怨親如山王,心無擾亂猶大海”,這兩句意思就是說,對于怨是瞋,親是貪,對于怨親不動,似須彌山一樣不動,大海水一樣不受幹擾,還是保持平靜,就是說不爲貪瞋所動搖,這是兩句意思一樣的,對冤親不動,對貪瞋不動,“如山王”,也不受它的擾害,像大海一樣平靜不動。“等同船師徧救護 ”,那就是說等于救生船喽,海裏邊碰到那個掉到水裏,都救起來啊,“ 善財是思而來此 ”,那麼以抱了這樣子的心,來參訪善知識的。
“菩薩啓發我覺慧,佛子能生大菩提”,這是一個因、一個果,菩薩就是說我們參訪的菩薩,他啓發我、産生我的覺慧,一般就是發菩提心,成佛的因。“佛子能生大菩提”,佛子也是菩薩,他能夠使我成就大菩提的果。一個啓發我成佛的因,一個是成就我成佛的果。“我諸知識佛所贊,由是善心而來此”,我的這些善知識是佛所贊歎的,因爲他們這樣子殊勝呢,我才來參訪的。
“救護世間如勇士”,他們救護這個世間等于是勇士,“勇士”,有大力量的人,他可以救護一切,世間上一切苦難可以救護。“是大商主及怙依”,這裏指的是過去到大海裏采寶,采寶決定一個大商主帶路的,他是有經驗的,不會去危險的地方去,所以他就是我的“怙依”,是我們依靠的人。那麼采什麼寶呢?就是法化報叁身的寶,或者是身口意叁密的寶。身口意叁密,法化報叁身的功德,它是一致的,這兩個說法都是同樣的,那就是成佛的功德。“此給我樂如眼目”,給我開了這個慧眼,使我得到安樂。世間上的安樂是要壞的,慧眼開了之後,這個法上的安樂這是最安樂的。所以善知識能給我真正的安樂,就是開了我的慧眼。“以此心事善知識”,以這樣的心來承事善知識。那就是說對我有那麼大的恩,我決定要承事他,如果他沒有給我們恩,我承事他也是假的。
世間上承事爲了公事,有的人承事他爲了依怙,家庭的孩子,或者家庭的親屬關系的,他並不是真心要承事你。那是勉強的,因爲你這個身份定在那裏,不照顧不行,所以說照顧的時候態度極壞,甚至于要打、罵。這個就是沒有感恩心,如果有感恩的心,那就是盡心盡力承事還感到不夠,那麼就是前面說的一四句偈,以那麼多字母的劫數來承事,盡量的承事供養,還是不圓滿,還是不夠的。
這就是說念了恩之後,自然敬重,敬重的表現就是承事,那麼這也反過來說,如果你沒有念恩,你也不會敬重,承事也是假的,總是有其他目的而承事的,或者說我在這裏學的法,將來可以去宏揚,可以作法師,那麼勉強的給你做一些事情,實際上心裏是不耐煩的,可以偷懶盡量地偷,這個就是沒有報恩的心。那麼報恩心生起來之後,那自然的敬重也生起來了,一些承事的事情也不要人說,你就自覺的做起來了。
報恩的心,這裏善財童子說了很多,我們作一個參考。其他的我們具體的事情上一點一滴都要自己去動腦筋。帕繃喀大師裏邊就說的,他現在能夠看經講法都是有過去的分不開的,過去的教他字母的老師分不開的。如果他“ge、ga、ka”(藏文字母發音)沒有學過,經書交給他看不懂,學也學不進,講也講不來。所以說現在我們能夠學法,對教我們文字的這個恩還是很大,將來成佛有他一份。
所以說我們以前在上海,定公上師講經的時候,他說有一個大修行人,他觀想上師的時候,把一切上師都觀起來了,但是成就不了。最後他就問他師父,爲什麼原因?他師父就問他,你是不是觀夠了?最後問出來,教他字母的那個老師沒有觀進去,那麼還缺一塊。所以說,凡是教我們的師都有大恩,都要念。那麼你現在能夠吃飯,爲了什麼原因?因爲出家了,人家供養,居士供養,居士爲什麼要供養?推上去善知識的恩,佛的恩都來了。如果你不會思考,哦,我過去的福報,有一分福就一分糧,自己感來的,與他有什麼相幹呢?那好,你恩就念不來了,永遠是進也進不來了。那麼念恩的方法,帕繃喀大師也介紹很多,那麼這些我們下一次講。
第十叁講(《廣論》第叁五~叁八頁;《集注》第八四~八八頁)
上次我們說了,對善知識第一是要修信心,信心從何而來?觀功德而來,功德最高的是佛,所以說對善知識我們要觀得跟佛一樣。那麼這是個難題,帕繃喀大師就曾說過這個話,全部的朗忍——就是《菩提道次第》了,有兩個鐵欄杆是極難翻過去的。第一個通達“上師就是佛”這個心;第二個,生起菩提心,這兩個是最難生起的。這兩個通過了,其余的就有辦法了。
我們開始進道,第一個難關就是依止善知識。依止善知識大家都知道,但是如何依止?要當佛來看,那就很難做到了。昨天晚上我們燒護摩的時候,一些執事就談了這個問題,大家談得比較深刻的,就是說一般人極難達到的高度,要能夠認識到這個,生起定解,那是要經過努力的,就是要修的,不是天上掉下來,也不是人雲亦雲,自己聽了附和就算了,要經過自己思想裏邊去思惟。
帕繃喀大師也教導我們一個方式,就是說繞邊繞山的方法,就是說多方面地來觀察這個事情,把它一切能夠産生否定方面的、疑惑的心都要把它駁掉。駁的方式,一個是教證,一個是理證。用佛的言教來證明這個是事實;再一個多方面推理,達到一個結論。就是說每一個人産生的疑惑不一樣,那你要把自己的疑惑去掉,用多方面的教、理來把這些懷疑去掉,這是要經過艱苦的思想的鬥爭的。一下子憑空是生不起這個心的。
我們上次介紹了一些,這裏還有一些沒跟大家念的,因爲有很多了,有些高層次的就不念了。看來補充一下還有必要,強調一下,我們對上師有沒有信心,信心大小,就是我們將來成就的大小,這個是成正比的。我們自己要有兩個條件。就是說一個把上師看成真的佛,有這個信心。第二個,要有沒有錯誤的教授。這兩個條件有了,一切悉地都能得到。
爲什麼要把上師觀成佛呢?也很簡單,爲了我們自己成就。如果不觀成佛的話,就會觀過失,觀上師過失的話,不但不會成就,還要生出很多的過失,自己受苦、受報。這就是爲什麼要把上師觀成佛的原因。
那麼能不能觀呢?能不能觀,我們有兩個方式來防止這個不信心的産生。
一個觀上師的功德,功德觀得極強的時候,可以把一切過失都映蔽了,這個就是我們舉的太陽光可以把月亮光遮住的喻。
第二個,假使觀了過失,把尋過失的心轉成增長信心的助緣,就是說這個過失是上師調伏衆生的一種方便。昨天我們也提起這個話,《華嚴經》裏邊善財童子五十叁參的時候,他參的一個善知識是一個國王,這國王極殘暴,把一些罪人丟在油鍋裏煮,砍,磨子磨,各式各樣的刑罰都幹。但我們學過《攝大乘論》就知道,這些受逼害的衆生是菩薩化的,並不是真的有情。而他這樣子做呢,使那些真的有情,看到造惡要受這麼苦的報,他就不敢造惡了。所以說這是一種善巧方便。你不能夠看到這個善知識把這麼殘酷的刑罰加于罪人,說他是過失,他恰恰是一個調伏衆生的善巧方便。能這麼想的話,即使你看到過失,也是産生信心的助緣,他是善巧,爲調伏衆生。所以說,因爲這兩個原因,我們說是觀得起的,這是能觀的原因。
怎麼觀呢?下邊又說了很多,一個是依教、一個是依理。依教的引了很多經,不但是密法的經,還有顯教,尤其是律藏裏邊的,要把親教師觀成是佛,學過沙彌戒的都知道。所以經教上都有這個話,尤其是密法裏邊,金剛持自己說的,在末法時期他現凡夫的身,現阿阇黎身來度衆生。那麼從理上看,他就分了很多方面,各式各樣的推理,總之使你産生不信的心能夠把它消滅。
我們具體地不能看到書上怎麼說也就依樣畫葫蘆,這個問題是在你心裏生起的,你自己心裏多少不信的心,就要靠自己的思惟,把這些不信消滅掉。自己個人消滅不了的,就大衆討論,由其他人經教學得好的他來幫你消滅。就是說不是我們學過聽過就算數的,要下邊經過艱苦的思想的勞動、艱苦的思惟,然後把這些不信的心一個個地消滅,最後達到上師就是佛的定解,決定不動搖的理解,要把它生出來。這個就是說觀法就成功。否則的話,你沒有觀好的話,一切功德生不起來,一切過失誹謗還會生起來,那反而受很多的苦難。不修的不好後邊還要說。
昨天又講了一些《華嚴經》的文,就是觀上師的恩。 《華嚴經》的文是善財童子的親身經曆,到我們自己身上我們具體要看了,哪些是恩,哪些是我切實受到的,這個要仔細地觀的,不仔細觀的話就會說一切都是我自己的福報,哪有什麼恩呢?就看不出來了。
這裏我們還是介紹一下,帕繃喀大師對如何觀恩的方法也可以做個參考。盡管參考,但對你自己本身産生的問題,並不是跟書上一模一樣的,書上是原則性的可以告訴你,你應用他的原則來消除自己的不信、不敬。觀功德生信心,觀恩德生敬心,所以說信也好,敬也好,並不是天然有的,是要觀出來的。這個觀要會觀,不會觀的話,功德也看不到,祗看到過失,恩德也看不到,祗看到我對他有恩,我對他做了那麼多好事,他對我毫無反應,那個就顛倒了。那麼敬也敬不起,信也信不起來。
如何觀恩呢?我們還是藉帕繃喀大師的方法 ,大家可以參考一下。
念恩生敬
按照格邬倉父子的口授,分以下四種來…
《廣論講記(一)(道前基礎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