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修:一、師恩勝佛;二、說法恩;叁、加持心相續恩;四、以財物攝受爲眷屬恩。
第一「師恩勝佛」中又分二部分:(一)師恩總勝—切佛;(二)師恩別勝釋迦牟尼佛。
下邊是根據格邬倉父子的口授,就是有傳承的,分四個方面來修。
第一個,是我們很難思惟的,就是“師恩勝佛”,我們說佛是最高的,怎麼還會勝過佛呢?第二個“說法恩”,第叁個“加持心相續恩”,第四個“以財物攝受爲眷屬恩”,就是說上師要度我們,先用財物攝受,然後用法,“畢竟安樂而建立之”——《藥師經》也有的,先要用財物攝受,那麼使你世間的滿足得到之後,才有暇去聽法,所以說以財物攝受,也是一種恩。
第一個,上師的恩超過佛,又分兩個部份來說。第一個師恩勝過一切佛,第二個師的恩比我們娑婆世界的教主釋迦牟尼佛還要超過。第一個是勝過泛泛的一切佛,第二個是我們本師,比起來還是上師恩大。這個我們在沒學這個法之前,根本不能想象的,怎麼師的恩會大于佛呢?佛是最高的,那麼看他怎麼說。
一、師恩勝佛
(一)師恩總勝一切佛
如上所說,從功德這方面來講,上師與佛是相等的;從恩德這方面來講,總而言之,師恩要比一切佛的恩德還要來得大些。
在過去無量劫中,雖有無數的佛在引導衆生,但我們卻不是他們教化的對象。正如所謂:「無量諸佛未調伏」等,單作爲大師釋迦牟尼積資對象的佛,就有四萬五千、七萬六千或七萬七千之衆。不僅如此,即便在本劫中,也有「拘樓孫」(壞輪回)、 「拘那含牟尼」(金仙)、 「迦葉」(飲光)等佛出世,引導無邊所教化者,然而他們卻不能調伏我們。我們現在的上師,能爲我們開示圓滿無誤之道,縱佛親臨,他們的所爲也無過于此。所以,上師在功德這方面雖然與諸佛相等,但在恩德這方面卻較一切佛爲大。
第一個說是說上師的恩超過一切佛。總的來說,一切佛,從功德方面我們前面說過了,上師與佛是相同的,要把上師看成佛,那麼功德是一樣的。但是恩呢,卻是說上師的恩比一切佛還要大。這是什麼原因呢?在過去無量劫以來,無數的佛都出現了,引導衆生,但是我們沒碰到,爲什麼?我們不是那個機,成爲弟子的機還沒有成就,教化不了,所以說也碰不到。
《上師供 》裏“無數諸佛出現未就馴”,就是這個意思。無始以來無數的佛出現了,我們都沒有受到調伏,爲什麼?沒有緣麼,我們不是那個機,碰不上。那麼釋迦牟尼佛本身他就親近過四萬五千、七萬六千、七萬七千,這個學過《俱舍》的就知道,他叁大阿僧祇劫裏邊親近過無數的佛。就是在賢劫裏邊,也有七佛出世,這些佛都沒有調伏我們,爲什麼?不是那個機,碰不上。
那麼現在我們的上師卻是對我們有緣,爲我們開示圓滿無誤的道。釋迦牟尼佛的教導,圓滿地攝受在宗大師的教裏邊,我們遇上宗大師的教,遇上上師給我們講宗大師的教,就是開示我們圓滿沒有錯誤的道,即使佛來了,也是講這一些了。所以上師的功德雖然與佛相等,就恩德來說,佛對我們是間接的,直接地攝受我們,我們沒有這個福報。上師卻是直接地攝受教導我們,這個恩就特別大。
格西博朵瓦說,上師好比是施食于饑餓瀕死者的人;諸佛則如向生活本已奢華者再給予一份肉那樣的人。諸佛祗有在我們抵達較高修道層次時,才會對我們現身和安慰我們,而在我們現在弱小無力時卻愛莫能助;就像有人在我們脫貧致富時才布施食物、錢財給我們那樣;而上師卻能在我們快墮入惡趣深淵的時候,現身引導我們;如同某人在我們貧窮時施食于我們一樣。所以,我們現在能生起想獲得佛位的願望,乃是上師的恩德所致。克珠傑也說:「大悲勝過一切佛,無等大師前啓請。」
在我們遇不到其他任何佛菩薩的時候,值此匮乏正法之際,祗有上師能爲我們宣說正法,所以說上師的悲心極大。
博朵瓦,這個大家都知道,是仲登吉的大弟子,他是成就的。他說上師好比是布施飲食,給我們餓得快死的人,給我們吃東西,這個恩特別大。因爲我們這些都是福報差,智慧淺,是快要到惡道去的了人,而在這快下惡道的時候,上師給我們圓滿的教法,把我們救起來,就像我們餓得快死的時候,布施我們飲食,使我們活過來,這個恩特別大。那麼佛教導衆生,是對那些本來有福報的人,本來是智慧有的人,僅僅是對那些生活本來是可以的人,再給他一點好的飲食吃,那麼這個救命的恩就不一樣了。這個上師給我們吃東西,雖然不一定很好,但是可以把我們從這個饑渴的中間救活過來。所以說從這一點看,恩德是特別大。
祗有當我們修到一定層次的時候,才能碰到佛,他這個時候教導我們,我們可以說已是比較富有的人了,你再給我們飲食呢,跟給那些餓得快要死的窮人飲食,這個恩就不一樣了。這個時候我們達到了較高的層次,得了法流叁摩地的才能看到殊勝的化身佛,登地以上的才能看到報身佛,成了佛的才能看到法身佛。——對我們現生的安慰,固然也有,但在我們現在這樣子,既不富有,又是苦,餓得要死的時候的幫助,佛卻沒做這個事情,因爲我們沒有機緣,不能碰到。佛祗能現上師身來做這個工作,度我們。所以說,使我們離開貧窮,致富,再布施我們飲食,這是佛,本來已經有錢了,再給我們一點錢。而上師在我們快餓死,也就是說,造惡快到惡道受苦去的邊緣上,教導我們,使我們修善法,從惡道裏脫出來,這個恩德我們想想應當是特別大。
克珠傑說過這個話,“大悲勝過一切佛,無等大師前啓請”,無比的上師,他的悲心超過一切佛,因爲他在苦難之中救我們,從這一點看,他的悲心勝過一切佛。當然我們是講緣起,我們碰不上佛,我們在苦難之中沒有機緣碰到佛,所以說能救我們的上師,他的悲心,從我們來看就特別大,這是勝過一切佛。
(二)師恩別勝釋迦牟尼佛
很久以前,有位轉輪王名叫「輻辋」,他有一千個兒子。當他們發菩薩心並各選一個世界作爲未來教化之處時,他們發現在鬥诤劫中人壽百歲時候的衆生很難調伏,于是紛紛舍棄不選,祗有大師釋迦牟尼的前生——婆羅門「海塵」,發心調伏那些鬥诤劫中的有情。所以,對人壽百歲時的所教化者而言,大師釋迦牟尼要比其他佛的恩德大,但是對我們這些人連大師佛陀也無法調伏,祗能仰賴上師來調伏,所以師恩尤重。
第二個,就是我們的娑婆教主,對我們最親的,釋迦牟尼佛,跟上師比起來,恩還是上師的大。他是講緣起了。
過去一個轉輪聖王,我們漢地就是說法藏比丘,他這裏叫“輻辋”,有一千個孩子,當這一千個孩子發菩提心的時候,大家選一個世界去教化,就是攝受淨土。當他們發現,在人壽一百年的時候,鬥爭的時候,衆生剛強難調,這樣子的世界他們都不要,他們選那些好調的世界。當時有一個孩子叫“海塵”,後來就是釋迦牟尼佛,他說大家都不願意調伏那些難調的衆生,他說我就來調伏,我發心。那麼釋迦牟尼佛就比九千九百九十九個王太子悲心大了,他願意在人壽一百年的時候,最難調伏的時候,來發心攝受調伏那些衆生。這個《阿彌陀經》也有,剛強難調的時候,釋迦牟尼佛願意調,這是釋迦牟尼佛悲心要比他們大。
但是在佛出世的時候,我們卻沒有這個福報碰到佛,我們這些在佛在世的時候,剛強難調,沒有碰到佛調伏,也就說沒有資格給佛調,所以佛出現了我們還是沒有辦法調伏,祗有靠現在的上師來調伏我們。
在大師佛陀之後,印度出現過許多班智達和成就者,如七代付法師、八十大成就者、六莊嚴二殊勝等。藏地聖教前宏期中,出有「堪洛卻松」、主仆二十五人等;後宏期中出有薩迦五祖、瑪爾巴和密勒日巴等、阿底峽尊者父子及宗喀巴父子等智者成就師,但他們都無法爲我們直接開示脫離廣大苦海的最佳方法——正法甘露。
佛出世之後,印度、西藏很多祖師,密勒日巴、阿底峽尊者、宗大師,是無比高的成就,也度了很多的衆生,但我們還是沒福報碰到他們,如果碰到了我們也得度了,因爲我們還沒有這個資格去碰到這些大善知識,所以說他們出世了,雖然度了很多衆生,我們還沒有得度到,祗有現在的上師才來度我們,這就是說這個恩德是特別大。
簡言之,由于我們過去受生的地點、時間不對,所以那些先德誰都不能引導我們,而將我們棄置了,我們祗得留在濁世中最糟糕的時代,正如《入行論》中所說:「饒益衆有情,無數佛已逝,然我因自過,未得彼教養。」
因此,我們應當想:「現在這位上師能對我作這樣的引導方便,上師的悲心真大啊!」
《入行論》裏有一句話,“饒益諸衆生,無數佛已逝,然我因自過,未得彼教養”。無數的佛饒益一切衆生,但是他們都過去了,我爲什麼不調伏呢?是自己的過失,就是說自己不具足弟子的德,所以縱使有那麼多的佛出世、饒益一切衆生,而我卻不在這裏頭,沒有得到教養,祗有上師在引導我們,上師悲心那可以說是極大。
二、說法恩
上師的恩德遠不止上述的那些,以前,當釋迦牟尼還是菩薩時,他曾爲了—個偈頌的緣故,甯願讓凶猛的羅剎把自己的兒子、女兒、妻子及他本人吃掉,當大師受生爲乞林嘎哩達王時,爲了聽法,他的身體被釘上一千枚鐵釘:當他受生爲嘎那夏瓦王時,爲了聽法,他的身上豎有一千支燈燭;他也曾爲法而跳入火坑:當他受生爲妙色王時,爲了聽法,他剝皮爲紙、析骨爲筆。
那麼他有什麼恩呢?第一個說法的恩,上師的恩德遠不止上面說的那些,釋迦牟尼佛做菩薩的時候,爲了一個偈,情願把自己的孩子、妻子及他本人都給羅剎吃掉,這個就是法的可貴。我們漢地也有麼,爲了半偈舍身,這個是爲了尊重法的原因。前面我們也說過,《菩提道次第》有一位大德,到一個地方去學法,很冷,他身體不行,他想退,調個地方去休養,結果跟他一位善知識商量,他說我們無始以來什麼地方都享受過了,而…
《廣論講記(一)(道前基礎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