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修:一、师恩胜佛;二、说法恩;三、加持心相续恩;四、以财物摄受为眷属恩。
第一「师恩胜佛」中又分二部分:(一)师恩总胜—切佛;(二)师恩别胜释迦牟尼佛。
下边是根据格邬仓父子的口授,就是有传承的,分四个方面来修。
第一个,是我们很难思惟的,就是“师恩胜佛”,我们说佛是最高的,怎么还会胜过佛呢?第二个“说法恩”,第三个“加持心相续恩”,第四个“以财物摄受为眷属恩”,就是说上师要度我们,先用财物摄受,然后用法,“毕竟安乐而建立之”——《药师经》也有的,先要用财物摄受,那么使你世间的满足得到之后,才有暇去听法,所以说以财物摄受,也是一种恩。
第一个,上师的恩超过佛,又分两个部份来说。第一个师恩胜过一切佛,第二个师的恩比我们娑婆世界的教主释迦牟尼佛还要超过。第一个是胜过泛泛的一切佛,第二个是我们本师,比起来还是上师恩大。这个我们在没学这个法之前,根本不能想象的,怎么师的恩会大于佛呢?佛是最高的,那么看他怎么说。
一、师恩胜佛
(一)师恩总胜一切佛
如上所说,从功德这方面来讲,上师与佛是相等的;从恩德这方面来讲,总而言之,师恩要比一切佛的恩德还要来得大些。
在过去无量劫中,虽有无数的佛在引导众生,但我们却不是他们教化的对象。正如所谓:「无量诸佛未调伏」等,单作为大师释迦牟尼积资对象的佛,就有四万五千、七万六千或七万七千之众。不仅如此,即便在本劫中,也有「拘楼孙」(坏轮回)、 「拘那含牟尼」(金仙)、 「迦叶」(饮光)等佛出世,引导无边所教化者,然而他们却不能调伏我们。我们现在的上师,能为我们开示圆满无误之道,纵佛亲临,他们的所为也无过于此。所以,上师在功德这方面虽然与诸佛相等,但在恩德这方面却较一切佛为大。
第一个说是说上师的恩超过一切佛。总的来说,一切佛,从功德方面我们前面说过了,上师与佛是相同的,要把上师看成佛,那么功德是一样的。但是恩呢,却是说上师的恩比一切佛还要大。这是什么原因呢?在过去无量劫以来,无数的佛都出现了,引导众生,但是我们没碰到,为什么?我们不是那个机,成为弟子的机还没有成就,教化不了,所以说也碰不到。
《上师供 》里“无数诸佛出现未就驯”,就是这个意思。无始以来无数的佛出现了,我们都没有受到调伏,为什么?没有缘么,我们不是那个机,碰不上。那么释迦牟尼佛本身他就亲近过四万五千、七万六千、七万七千,这个学过《俱舍》的就知道,他三大阿僧祇劫里边亲近过无数的佛。就是在贤劫里边,也有七佛出世,这些佛都没有调伏我们,为什么?不是那个机,碰不上。
那么现在我们的上师却是对我们有缘,为我们开示圆满无误的道。释迦牟尼佛的教导,圆满地摄受在宗大师的教里边,我们遇上宗大师的教,遇上上师给我们讲宗大师的教,就是开示我们圆满没有错误的道,即使佛来了,也是讲这一些了。所以上师的功德虽然与佛相等,就恩德来说,佛对我们是间接的,直接地摄受我们,我们没有这个福报。上师却是直接地摄受教导我们,这个恩就特别大。
格西博朵瓦说,上师好比是施食于饥饿濒死者的人;诸佛则如向生活本已奢华者再给予一份肉那样的人。诸佛祗有在我们抵达较高修道层次时,才会对我们现身和安慰我们,而在我们现在弱小无力时却爱莫能助;就像有人在我们脱贫致富时才布施食物、钱财给我们那样;而上师却能在我们快堕入恶趣深渊的时候,现身引导我们;如同某人在我们贫穷时施食于我们一样。所以,我们现在能生起想获得佛位的愿望,乃是上师的恩德所致。克珠杰也说:「大悲胜过一切佛,无等大师前启请。」
在我们遇不到其他任何佛菩萨的时候,值此匮乏正法之际,祗有上师能为我们宣说正法,所以说上师的悲心极大。
博朵瓦,这个大家都知道,是仲登吉的大弟子,他是成就的。他说上师好比是布施饮食,给我们饿得快死的人,给我们吃东西,这个恩特别大。因为我们这些都是福报差,智慧浅,是快要到恶道去的了人,而在这快下恶道的时候,上师给我们圆满的教法,把我们救起来,就像我们饿得快死的时候,布施我们饮食,使我们活过来,这个恩特别大。那么佛教导众生,是对那些本来有福报的人,本来是智慧有的人,仅仅是对那些生活本来是可以的人,再给他一点好的饮食吃,那么这个救命的恩就不一样了。这个上师给我们吃东西,虽然不一定很好,但是可以把我们从这个饥渴的中间救活过来。所以说从这一点看,恩德是特别大。
祗有当我们修到一定层次的时候,才能碰到佛,他这个时候教导我们,我们可以说已是比较富有的人了,你再给我们饮食呢,跟给那些饿得快要死的穷人饮食,这个恩就不一样了。这个时候我们达到了较高的层次,得了法流三摩地的才能看到殊胜的化身佛,登地以上的才能看到报身佛,成了佛的才能看到法身佛。——对我们现生的安慰,固然也有,但在我们现在这样子,既不富有,又是苦,饿得要死的时候的帮助,佛却没做这个事情,因为我们没有机缘,不能碰到。佛祗能现上师身来做这个工作,度我们。所以说,使我们离开贫穷,致富,再布施我们饮食,这是佛,本来已经有钱了,再给我们一点钱。而上师在我们快饿死,也就是说,造恶快到恶道受苦去的边缘上,教导我们,使我们修善法,从恶道里脱出来,这个恩德我们想想应当是特别大。
克珠杰说过这个话,“大悲胜过一切佛,无等大师前启请”,无比的上师,他的悲心超过一切佛,因为他在苦难之中救我们,从这一点看,他的悲心胜过一切佛。当然我们是讲缘起,我们碰不上佛,我们在苦难之中没有机缘碰到佛,所以说能救我们的上师,他的悲心,从我们来看就特别大,这是胜过一切佛。
(二)师恩别胜释迦牟尼佛
很久以前,有位转轮王名叫「辐辋」,他有一千个儿子。当他们发菩萨心并各选一个世界作为未来教化之处时,他们发现在斗诤劫中人寿百岁时候的众生很难调伏,于是纷纷舍弃不选,祗有大师释迦牟尼的前生——婆罗门「海尘」,发心调伏那些斗诤劫中的有情。所以,对人寿百岁时的所教化者而言,大师释迦牟尼要比其他佛的恩德大,但是对我们这些人连大师佛陀也无法调伏,祗能仰赖上师来调伏,所以师恩尤重。
第二个,就是我们的娑婆教主,对我们最亲的,释迦牟尼佛,跟上师比起来,恩还是上师的大。他是讲缘起了。
过去一个转轮圣王,我们汉地就是说法藏比丘,他这里叫“辐辋”,有一千个孩子,当这一千个孩子发菩提心的时候,大家选一个世界去教化,就是摄受净土。当他们发现,在人寿一百年的时候,斗争的时候,众生刚强难调,这样子的世界他们都不要,他们选那些好调的世界。当时有一个孩子叫“海尘”,后来就是释迦牟尼佛,他说大家都不愿意调伏那些难调的众生,他说我就来调伏,我发心。那么释迦牟尼佛就比九千九百九十九个王太子悲心大了,他愿意在人寿一百年的时候,最难调伏的时候,来发心摄受调伏那些众生。这个《阿弥陀经》也有,刚强难调的时候,释迦牟尼佛愿意调,这是释迦牟尼佛悲心要比他们大。
但是在佛出世的时候,我们却没有这个福报碰到佛,我们这些在佛在世的时候,刚强难调,没有碰到佛调伏,也就说没有资格给佛调,所以佛出现了我们还是没有办法调伏,祗有靠现在的上师来调伏我们。
在大师佛陀之后,印度出现过许多班智达和成就者,如七代付法师、八十大成就者、六庄严二殊胜等。藏地圣教前宏期中,出有「堪洛却松」、主仆二十五人等;后宏期中出有萨迦五祖、玛尔巴和密勒日巴等、阿底峡尊者父子及宗喀巴父子等智者成就师,但他们都无法为我们直接开示脱离广大苦海的最佳方法——正法甘露。
佛出世之后,印度、西藏很多祖师,密勒日巴、阿底峡尊者、宗大师,是无比高的成就,也度了很多的众生,但我们还是没福报碰到他们,如果碰到了我们也得度了,因为我们还没有这个资格去碰到这些大善知识,所以说他们出世了,虽然度了很多众生,我们还没有得度到,祗有现在的上师才来度我们,这就是说这个恩德是特别大。
简言之,由于我们过去受生的地点、时间不对,所以那些先德谁都不能引导我们,而将我们弃置了,我们祗得留在浊世中最糟糕的时代,正如《入行论》中所说:「饶益众有情,无数佛已逝,然我因自过,未得彼教养。」
因此,我们应当想:「现在这位上师能对我作这样的引导方便,上师的悲心真大啊!」
《入行论》里有一句话,“饶益诸众生,无数佛已逝,然我因自过,未得彼教养”。无数的佛饶益一切众生,但是他们都过去了,我为什么不调伏呢?是自己的过失,就是说自己不具足弟子的德,所以纵使有那么多的佛出世、饶益一切众生,而我却不在这里头,没有得到教养,祗有上师在引导我们,上师悲心那可以说是极大。
二、说法恩
上师的恩德远不止上述的那些,以前,当释迦牟尼还是菩萨时,他曾为了—个偈颂的缘故,宁愿让凶猛的罗剎把自己的儿子、女儿、妻子及他本人吃掉,当大师受生为乞林嘎哩达王时,为了听法,他的身体被钉上一千枚铁钉:当他受生为嘎那夏瓦王时,为了听法,他的身上竖有一千支灯烛;他也曾为法而跳入火坑:当他受生为妙色王时,为了听法,他剥皮为纸、析骨为笔。
那么他有什么恩呢?第一个说法的恩,上师的恩德远不止上面说的那些,释迦牟尼佛做菩萨的时候,为了一个偈,情愿把自己的孩子、妻子及他本人都给罗剎吃掉,这个就是法的可贵。我们汉地也有么,为了半偈舍身,这个是为了尊重法的原因。前面我们也说过,《菩提道次第》有一位大德,到一个地方去学法,很冷,他身体不行,他想退,调个地方去休养,结果跟他一位善知识商量,他说我们无始以来什么地方都享受过了,而…
《广论讲记(一)(道前基础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