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懂了,推上去,固然教我們經的上師有極大的恩德,沒他教,我們一點也不懂,看了書也不懂,因爲他教了之後,基礎有了,自己也能看了。再推上去,我們怎麼會認得字呢?就是啓蒙的老師,在藏文說就是從教字母的老師開始,這些都是對我們有恩。那麼能夠得到灌頂,可以學無上的密法,密法裏邊,祗要叁昧耶戒不犯,最遲十六生決定能夠證果,那麼這個恩從何而來?阿阇黎給我們灌的頂。從這一些去推呢,我們就是說,觀恩要從帕繃喀大師說的路子去觀察,否則的話你就看不到上師的恩,祗看到自己,我有能耐,我能說法,大家恭敬我,我有聰明才幹,人家才敬仰我,這樣子的話,我慢貢高,過失就來了。一切都是上師加持的,沒有上師,自己什麼都沒有。要這樣去觀察,念恩的心才能生起來,念恩的心生起來,恭敬的心才能生起來,有了恭敬的心才能得加持。
所以說,我們所以能生信,所以能生敬,都是要靠自己仔細觀察,仔細慢慢地修起來。不是說聽了一遍《菩提道次第》,我信心生起來了,恭敬的心也生起來了,得大加持了,沒那麼容易。這就是說我們學了之後要用功,把第一步依止法做好,以後就什麼都上路了。否則的話,第一步錯了,初一錯了,初二初叁一直到十五全部都錯了。
這裏我們就把這個介紹一下,這是觀察修,修有止住修、觀察修,開始觀察修就是這麼修。有書的可以去參考一下,好好地照這個方法去做。
現在我們就是說,這個觀功德、念恩過了之後,那麼加行,如何親近善知識的方法。第二,叁十五頁最後一行。
戊二 加行親近軌理
第二加行親近軌理者,如《尊重五十頌》(《事師五十頌》)雲:“此何須繁說,勵觀彼及彼,應作師所喜,不喜應盡遮。金剛持自說,成就隨軌範,知已一切事,悉敬奉尊長。”
《事師五十頌》中的一句話,假使這個對善知識親近的,這些事情不需要說得過多。總的來說原則性的,要努力地去觀,“勵觀彼及彼,應作師所喜”,上師所歡喜的事,你要做,不歡喜的都要遮掉,不要做,就是要使上師歡喜。“金剛持”就是佛,他自己說的,“成就隨軌範”,一切成就就是看你怎麼依止上師,“知已一切事”,這個道理懂了之後,就是說你一切成就都依靠上師的,你這個道理知道之後,一切事情要恭恭敬敬地侍奉供養上師。
總之應勵力行,修師所喜,斷除不喜。作所喜者,謂有叁門:供獻財物,身語承事,如教修行。如是亦如《莊嚴經論》雲 :“由諸供事及承事,修行親近善知識。”又雲:“堅固由依教奉行,能令其心正歡喜。”
“總之”一句話,就是“應勵力行,修師所喜,斷除不喜”。宗大師解釋,總的一句話說,具體地說那就是說不完的多了,但原則上總的來說應該努力地去做什麼?上師所歡喜的盡量做,不歡喜的就斷除,不要做。“作所喜者”,那麼上師歡喜的哪些呢?“謂有叁門”,從叁點來說。
第一個是“供獻財物”,財物就是內財、外財,外財就是那些金銀財寶之類,內財就是自己的身口意。第二,“身語承事”,侍候上師做一些承事的事情,身的、語的事情。第叁,“如教修行”。
這樣分叁個門,要使上師歡喜的,第一個是供獻財物,第二個是身語承事,仲登吉就是一輩子敬佑(川俚)阿底峽尊者的。第叁個,如教修行。
“如是亦如《莊嚴經論》雲”,《莊嚴經論》也這麼說,“由諸供事及承事,修行親近善知識。”一模一樣的,你要親近善知識呢,有叁個要點,一個是供養,第二個是承事,第叁個如法修行。以這叁種來親近善知識。
“又雲:“堅固由依教奉行,能令其心正歡喜。””我們說最歡喜的是哪一個呢?最重要的還是第叁個,依教奉行,這個能令上師的心極大歡喜。就是說這叁個裏邊,最重要的就是依教奉行,這個堅固的做的是菩薩。
其中初者,如《五十頌》雲:“恒以諸難施,妻子自命根,事自叁昧師,況諸動資財 。”又雲:“此供施即成,恒供一切佛,此是福資糧,從糧得成就 。”複如拉梭瓦雲:“如有上妙供下惡者,犯叁昧耶,若是尊長喜樂于彼,或是唯有下劣供物,則無違犯 。 ”此與《五十頌》所說符順,如雲: “ 欲求無盡性,如如少可意,即應以彼彼,勝妙供尊長 。 ”此複若就學者方面,以是最勝集資糧故,實應如是。就師方面,則必須一,不顧利養。霞惹瓦雲:“愛樂修行,于財供養,全無顧著,說爲尊重。與此相違,非是修行解脫之師。”
“其中初”的第一個就是供養財物,《五十頌》裏有說,“恒以諸難施,妻子自命根,事自叁昧師,況諸動資財”,那麼我們供養上師,這個叁昧師就是金剛上師,密宗的,密乘的。那麼最難布施的東西是什麼呢?自己的妻子乃至自己的命,這個是最難了,這個我們可以想,世間法的事就是這樣子,以這樣子最難布施的東西來供養上師,何況其他的那些財産呢?“動資財”,可以移動的,今天是你的,明天是他的,金銀財寶這些東西,也可以王賊水火都可以拿著走的,這些財産就更不用說了,自己的妻子,自己的命根都可以供養,何況這些呢?
“又雲:“此供施即成,恒供一切佛,此是福資糧,從糧得成就。””這樣子供養,就等于成就供養一切的佛一樣,而且恒供養,不斷地、經久地供養,這個就是福德資糧,從這個資糧可以得到成就。這個是《五十頌》裏的話。
下邊“拉梭瓦”,一個大善知識,他說:“如有上妙供下惡者,犯叁昧耶,若是尊長喜樂于彼,或是惟有下劣供物,則無違犯”,他說,你怎麼供養呢?假設你好的東西藏著不供養,把不好的下的惡的東西供養上師的話,這是犯叁昧耶戒的。但是假使上師歡喜這個東西,雖然是不太好的,但上師歡喜這個,那麼你供養沒有過失,或者你自己沒有好的,很窮,祗有不好的,你認爲最好的東西,實際上不太好的,這個供養也不算犯叁昧耶的。
那麼這些話與《事師五十頌》是符合的。《事師五十頌》怎麼說呢?
“欲求無盡性,如如少可意,即應以彼彼,勝妙供尊長”,這一句頌,我們看了《事師五十頌》好幾個版本,講的都不一樣,那麼我們最後采取的是宗大師自己注的那個。他怎麼說呢,“欲求無盡性”,假使你要求這無盡的法身的成佛的位子,你就要供養。“如如少可意,即應以彼彼”,就是說你雖然是自己極歡喜的,可意的東西,這個那個,“如如”就是說若此若彼,就是這些那些你極歡喜的,雖然很少,但是你把這個去供養之後,那就是最好的供養。那麼這是《事師五十頌》宗大師自己的注解,也就是說供養是叫你自己最歡喜的東西供養,這就是最好的供養,哪怕是很少。
我們也可以回想一下,《密勒日巴傳》大家都看過,叁品供養,有的人很奇怪,供養麼最好地供養,但是我們說叁品都要供養。有一本書,它怎麼解釋這個頌呢?“如如少可意”,它說祗要你認爲是好的,哪怕不是太好的,跟那個最好的,一起都要供養。這是另外一個解釋,這個解釋也有一定的道理。 《密勒日巴傳》裏邊,馬爾巴有個已經成就的大弟子,有次會供,他去朝拜馬爾巴,把所有的財産都拿去供養了,就剩一個跛腳的羊,這個很不好,就沒拿去供養。結果馬爾巴說,你供養很好,你還有一個沒有供,那就是說你還有一個羊舍不得。他的弟子很聰明,一想還有個羊,就親自回去把羊背來供養。供養並不是不好的就不供了,盡其所有地供養,這個也是一方面的說法。那麼好的供當然是最好。這裏的意思是說,你自己極歡喜的,哪怕是很少,祗要你拿去供養,那就是最好的供養。
“此複若就學者方面,以是最勝集資糧故,實應如是”,這是說,我們做弟子的,要積集資糧的話,這是最好的方法,應當這樣做。反過來,做上師的就不要這樣子了,“你什麼都要供養我,把最好的供養我!”,這個是成了貪心了。
“就師方面,則必須一,不顧利養”,祗有一個條件,這個是必須的。什麼呢?不要利養的,不貪利養的。“霞惹瓦”就說,“愛樂修行,于財供養,全無顧著,說爲尊重。與此相違,非是修行解脫之師”,他說,合格的上師應當怎麼呢?歡喜修行的,對修行非常愛樂的,對財供養無所謂的,你供養也好,不供養也好,不管那些的,這樣的上師是我們要依止的。反過來,與此相違的,就是修行倒不在乎的,對財物很著重的,弟子來了就看你供得好不好,供得好的,非常客氣,好好招待;沒有供養的,睬也不睬你,這個的上師不是我們修行解脫的師,那就不依止的了。第一個財供養的事講了這麼多。
第二者,謂爲洗浴按摩擦拭及侍病等,當如實贊師功德等。
第二個承事,有的人問承事是啥東西,承事就是侍候他,做侍者師的事情。 “第二者,謂爲洗浴按摩擦拭及侍病等”,那麼當然,洗浴按摩擦拭這些是對年紀大的上師,年輕的就不要你按摩等了,有病時照顧病了,這是身的侍役。 口呢,“當如實贊師功德等”,要如實贊歎上師的功德。吹捧誇大的那些當然不需要,如實地贊歎這個要做,那就是說身語承事,身就是洗浴按摩擦拭侍病,語就是贊歎,就是前面說的身語承事。
第叁者,謂于教授遵行無違,此是主要。 《本生論》雲:“報恩供養者,謂依教奉行。”
第叁個,如教修行。“第叁者,謂于教授遵行無違”,對上師的教授要遵行,照他做沒有違背,這是主要的。叁個裏邊這個是最主要的,如法修行供養是最大的供養,這個普賢行願品裏也有 。 “《本生論》 雲:“報恩供養者””,什麼叫報恩供養呢?“謂依教奉行”,我們報上師的恩,要供養什麼,最主要的還是依教奉行,上師怎麼教,我們就怎麼做。
設若須隨師教行者,若所依師引入非理及令作違叁律儀事,如何行耶。《毗奈耶經》于此說雲:“若說非法,應當遮止。”《寶雲》亦雲:“于其善法隨順而行,于不善法應不順行。”故于所教,應不依行。不行非理者,《本生論·第十二品》亦有明證,然…
《廣論講記(一)(道前基礎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