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亦不應以此諸理,遂于師所,不敬輕訾而毀謗等。如《尊重五十頌》雲:“若以理不能,啓白不能理。”應善辭謝而不隨轉。
“設若須隨師教行者,若所依師引入非理及令作違叁律儀事,如何行耶?”他這裏提個問題,我們對師要依教奉行,對師的教必須要尊重,隨他做了,但是假設我們所依的師教我們非理的事情,導引我們到非理的地方去,或者教我們做違背叁律儀的,就是說別解脫戒、菩薩戒及叁昧耶戒,不好的違背的事情,我們怎麼辦?“如何行耶?”
“《毗奈耶經》于此說雲:“若說非法,應當遮止。””假使是不如法的事,就不要做了。 “《寶雲》亦雲: “于其善法隨順而行,于不善法應不順行。””說的善法要依他做,于不善的法就不要順著他做。“故于所教,應不依行”,這就是說,對他所教的,就不要照他做了。這就是說,你已經選好的善知識,如果還沒有選好,這樣的師叫你做非理的事,那就不要選了。《本生論 ·第十二品》 裏邊也有這個證明,也就這個道理,不合理的你就不要做了。
“然亦不應以此諸理,遂于師所,不敬輕訾而毀謗等”,但是不要因爲師說了一些教你做非法的事情,就以此對上師不恭敬,輕視,罵起來,或者毀謗,不能這麼做。昨天不是有個作業題麼,裏邊就提到兩個問題,看起來有些矛盾的,你們怎麼把它們溝通呢?你們去看一看。
《事師五十頌》裏有一句話,“若以理不能,啓白不能理”,假使照理上說不能做的,要把爲什麼不能做的道理說清楚。“應善辭謝而不隨轉”,那就說,你很有禮貌地去辭謝,不做這個事,“而不隨轉”,不能跟著他做。那麼要很禮貌地去說;不要說,“我不幹!這違背戒律的怎麼叫我去做!”還罵起來了。
如是親近時,亦如《莊嚴經論》雲:“爲受法分具功德,親近知識非爲財 。”是須受行正法之分。
“如是親近時,亦如《莊嚴經論》雲:”那麼這樣親近的時候呢,要做到《莊嚴經論》說的:“爲受法分具功德,親近知識非爲財”,我們親近善知識,是爲了受法,可以具足自己的功德,不是爲了世間的財物。“是須受行正法之分”,我們親近善知識,要受行正法這一分,我該做的這一分,要受法,不是爲了財。
博朵瓦雲:“差阿難陀爲大師侍者時,謂若不持大師不著之衣,不食大師之余食,許一切時至大師前,則當侍奉承事大師。如此慎重,其意是在教誨未來補特伽羅。我等于法全不計較,雖少許茶,悉計高低,謂師心中愛不愛念,此是心內腐爛之相。”
“博朵瓦”說,這裏是舉個例了,“差阿難陀爲大師侍者時”,當時釋迦牟尼佛要個侍者師,僧衆就差他的堂弟阿難陀做侍者,阿難陀怎麼呢?他說叫我做侍者師可以,但是有幾個要求,什麼要求呢?“謂若不持大師不著之衣,不食大師之余食,許一切時至大師前,則當侍奉承事大師”,他說我要求這樣子做,佛不要穿的衣服我不穿的,佛吃剩的東西我不吃的,就是我不貪衣也不貪吃。還有一個就是“一切時至大師前”,什麼時候都可以到佛的面前去,爲什麼?問法。要求問法的時候沒限製的,什麼時候都可以去。如果這叁個條件可以達到呢,我就好好地奉侍大師。那就是說,他是爲法,不爲財,不爲食,不爲衣。這個就是舉阿難陀做侍者的例,他是一不爲吃、二不爲穿,就是爲了個法,所以說這樣子地承事師父是對的。
“如此慎重,其意是在教誨未來補特伽羅”,他這樣子慎重地說這個話,是不是他標榜自己呢?不是,爲了教化未來的人。就是未來做侍者師親近大師的人,你們要注意,不要爲了吃、喝,要爲法,這是阿難陀的悲心。
那麼這個反過來說,博朵瓦說,“我等于法全不計較,雖少許茶,悉計高低,謂師心中愛不愛念,此是心內腐爛之相”,我們這些人對法是毫不計較,法給你,不要也會的,不在乎;而茶是最少的東西,上師身邊不僅是茶,吃的用的都有。“悉計高低”,上師給我一杯茶,給他一杯茶,他的好,我的差,上師心裏有偏見,看我不起,對他有偏愛,這個不公平。這些我們這裏的人都會有,那麼你自己想想,這是什麼呢?“謂師心中愛不愛念”,說上師心裏對他有偏愛,對我麼是看不起,不歡喜。昨天就有人打電話,說你歡喜他不歡喜我,等等等等說了一大堆,侍者師就把電話挂了,不跟他多說了。這個啥東西呢?“心內腐爛之相”,你心裏邊已爛掉了,你對依止師的法全做不起來,這是腐爛的煩惱極重的表現。那麼我們自己要提高警惕了,有沒有這些現象呢?恐怕多少會有點,那趕快要對治,否則的話後果就不好了。
親近幾時者,如博朵瓦雲:“有一來者,是加我擔,若去一二,是擔減少,然住余處,亦不能成,是須于一遠近適中經久修習。”
“親近幾時者”,親近善知識要多少時候呢?“如博朵瓦雲”,這話是什麼情況下說的呢?我們根據昂旺堪布的說法,是博朵瓦的弟子來告假。告假是什麼呢,就是想離開,要走了,他來向博朵瓦告假的時候,博朵瓦就跟他說,“有一來者,是加我擔,若去一二,是擔減少”,他說我不在乎,來一個人給我加一個擔子,來一個教化,要負責,加個擔子;那去一個二個,對我來說,把我的負擔減少,輕松,我一點也不在乎,就是說弟子你要告假你去,對我來說,減少個擔子,反而輕松。但是,你去了之後,“然住余處,亦不能成”,你走到其他地方去了,你要想依止上師,要成就,做不到的,那麼你哪裏呢?“是須于一遠近適中”,在一個遠近適中,不太遠,不太近,因爲你這裏不要住了,你要走,太遠也不行,離開了上師,教化沒有了。那麼不太遠不太近,有的時候要親近的時候還可以來一下,這樣可以,這是對那些來告假的人說的話。
那麼依止的時間多少呢?“經久修習”,要很長時間。依止不是叁年五年,“我依止好了,會了,我走了。”《略論釋》裏後邊還有一句話,“若修行者心生決定,應在身邊”,假使已經心決定了,就是說依止的心已經決定了,信心、敬心已經修好了,那麼是身邊好,越遠越糟糕,離開了就得不到益麼。有些書上說的,誹謗得最厲害的就是上師身邊的人。那就是說,專門看過失的,信沒有決定的,那是這樣子的,越是在上師身邊,上師的過失就看得越多,他就會誹謗。那這事情我們這裏也有了,過去的侍者師,誹謗而走的,有麼,他就是在身邊麼,但是謗得很厲害,這些就是祗看過失不看功德麼,自己糟糕了。那麼假使說你的心已經決定的,就是信心、敬心修得好的,那麼你在身邊好,這是博朵瓦的話。
那麼時間多少長呢?《略論》裏邊本身就有一個話,“彼行者心生決定”,就是說弟子對修信心已經決定的人,“于具德引導不錯之善知識”,對于有功德的能夠不錯誤地引導你的上師,“應長時依止”,這個就是說不是短時間依止就能解決問題的。 《廣論》裏邊後面有一句話,也可以參考的,就是在四十頁的最後第二行,“若是至心欲行法者,須恒親近無錯引導最勝知識”,真正要修法的,你要親近無錯引導的正規的、合格的、合理的善知識,“須恒親近”,要長時間地親近,不是說短時間或者一段時間,正規地說應當這樣子,這是說親近的時間。
我們根據《廣論》的原文,根據《略論》的原文,根據昂旺堪布的注解,都是這麼講的,其他的講法我們就不采取了,我們認爲這個是正規的。
下邊還有時間就再念一點,就是說親近善知識有哪些條件已講完了。那麼到底親近有什麼好處呢?
丁四 依止勝利
第四親近勝利者,近諸佛位,諸佛歡喜,終不缺離大善知識,不墮惡趣,惡業煩惱悉不能勝,終不違越菩薩所行,于菩薩行具正念故,功德資糧漸漸增長,悉能成辦現前究竟一切利義,承事師故,意樂加行悉獲善業,作自他利資糧圓滿。
親近善知識有什麼好處?“近諸佛位”,第一個就是說,我們親近善知識,最快成佛就是如法地依止,所以說“近諸佛位”,可以最快地成佛。親近善知識,“諸佛歡喜”,善知識就是佛,你親近善知識,佛就歡喜。
“終不缺離大善知識”,這是等流果,你能夠如法地親近善知識,將來終會碰到善知識。那麼我們說這輩子能不能碰到善知識,就看我們以前對善知識是不是如法親近,如法親近的話,下輩子、後輩子都會碰到善知識。如果你不如法去依止,那麼這一輩子你背離、背叛、誹謗,那你下一輩子要碰到善知識極難。所以這個等流果就是說,“終不缺離大善知識”,總會碰到。
“不墮惡趣”,因爲善知識攝護叫你不要做壞事,當然不墮惡趣。“惡業煩惱悉不能勝”,你有惡業煩惱,你要聽善知識的話,對治調伏,不會被煩惱所勝。被煩惱所勝,煩惱把你鼻子牽起走,那就是跟了煩惱走,做惡業下惡道去了。
“終不違越菩薩所行”,菩薩所做的事情不會違越,善知識的教導,看見你不對就叫你改過來,有違越菩薩行的事情就不要做了。“于菩薩行具正念故”,就是根據前面的,不違越菩薩行,對菩薩行有正知正念,有這個正念。經常的能夠起正念的話,“功德資糧漸漸增長”,那麼你的功德的資糧,福德資糧、智慧資糧就不斷的增長。
“悉能成辦現前究竟一切利義”,能夠成辦現前的、究竟的一切義利,現前的增上生、究竟的決定勝,這些事情都能夠成辦。“承事師故,意樂加行悉獲善業,作自他利資糧圓滿”,因爲你承事上師的緣故,你意樂也好、加行也好,都是善業,都是好事,這麼做了好事,自利利他的資糧很快地圓滿,能夠圓滿自利利他的資糧。這就是親近善知識的好處,總的來說。
如是亦如《華嚴經》雲:“善男子,若諸菩薩,爲善知識正所攝受,不墮惡趣。若諸菩薩,爲善知識所思念者,則不違越菩薩學處。若諸菩薩,爲善知識所守護者,勝出世間。若諸菩薩,承事供養善知識者,于一切行不忘而行。若諸菩薩,爲善知識所攝持者,諸業煩惱難以取勝。”
下邊是據《華嚴經》的話,“善男子…
《廣論講記(一)(道前基礎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