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若諸菩薩,爲善知識正所攝受,不墮惡趣”,這是《華嚴經》裏佛給菩薩說,那些發了菩提心、受菩薩戒的都是菩薩。假使一些菩薩給善知識“正所攝受”,就是如法的攝受的話,“正所攝受”,就是說你要如法的依止,才能正所攝受,那就是說你要做弟子的德相要具足。具足弟子德相才能得到善知識的如法攝受,那就是正所攝受。那麼有什麼好處呢?“不墮惡趣”,不會下叁惡道,菩薩攝受你,你做壞事要跟你說,你不做壞事當然就不下惡趣啦。
“若諸菩薩爲善知識所思念者,則不違越菩薩學處”,你這個菩薩,假使善知識對你思念,把你憶念在心的,那麼你“不違越菩薩學處”,違背菩薩戒的不會做。善知識經常憶念你,看你做錯就會告訴你,叫你不要做。那就不會做,心裏也想到善知識正在注意我的,那些事情就不敢做,所以說不會違越菩薩學處。
“若諸菩薩,爲善知識所守護者,勝出世間”,爲善知識守護的,善知識經常照顧你的,來防護你不做壞事的,要“勝出世間”,一切世間上都可以超勝,就是說你可以超出一切世間的人,比他們都要勝。
“若諸菩薩承事供養善知識者,于一切行不忘而行”,假使你能承事供養善知識的,一切菩薩行,當然,一切善都在裏頭因爲這裏講菩薩以菩薩行爲主,包含一切善行,都不會忘失,不會忘記掉,這是能夠正念,起正念,如法而行。
“若諸菩薩爲善知識所攝受者,諸業煩惱難以取勝”,爲善知識所攝受的那些菩薩,一切煩惱惡業,都不能勝過他。就是說善知識會調伏你,可以對治煩惱,對治不造惡業。如果說善知識不攝受的話,那麼你煩惱起了,就跟了煩惱走了,跟了煩惱走的話造惡業,那就下惡道啦。
所以依止善知識,有形無形的都能得到很大的利益。這個在《菩提道次第科頌》裏邊好象也講了很多,以前我們也講過,都可以作參考。下邊我們再念一點。
又雲:“善男子,若諸菩薩,隨善知識所有教誡,諸佛世尊心正歡喜。若諸菩薩,于善知識所有言教,安住無違,近一切智。于善知識,言教無疑,則能近于諸善知識。作意不舍善知識者,一切利義,悉能成辦。”
“又雲:善男子,若諸菩薩,隨善知識所有教誡,諸佛世尊心正歡喜”,假使說能聽善知識的教誡,去做的話,隨了善知識所有教誡去做的話,諸佛世尊心正歡喜,一切佛都歡喜。因爲你做的是依教而奉行,善知識的教誡都是佛的教誡,所以佛都歡喜,將來依這個教誡都能成佛麼。
“若諸菩薩,于善知識所有言教,安住無違,近一切智”,假使說對善知識的所有的言教,你能夠安住在言教裏邊,照他的做,不違背,那麼很快,你能成佛,就接近了“一切智”,“一切智”就是佛。
“于善知識,言教無疑,則能近于諸善知識”,對善知識的話、教誡,你沒有懷疑,那麼你這樣子才能親近善知識。否則的話,說一句話你就懷疑,“到底是不是這麼回事,到底是不是騙我”,你就不能如法親近了。
“作意不舍善知識者,一切利義,悉能成辦”,你祗要心裏不舍善知識,心裏有一個心,永遠不舍善知識的話,“一切利義”,一切好的事情,世出世間的,“悉能成辦”。那就是說總是你有什麼事情,必須要到遠地去,祗要你憶念的話,同樣“一切利義悉能成辦”。當然,真的如法依止就跟前面說的,祗要心決定的話,應該在身邊,不要走的太遠。
那麼今天時間差不多啦,我們就念到這裏。
第十四講(《廣論》第叁八~四一頁;《集注》第八八~九四頁)
上次我們講了“加行親近軌理”,就是說一切要供養,主要是叁個門,要使上師歡喜:一是供養財物、二是身語承事、第叁如教修行。
昨天討論的時候有兩個問題,今天略略說一下。
第一個,叁十五頁,“《尊重五十頌》雲:此何須繁說,勵觀彼及彼,應作師所喜,不喜應盡遮。”這個我們采取了《事師五十頌》宗大師的注解 ,最標准的,以這個來回答。
《事師法五十頌釋》:謂于依止上師所有分位,此中多說當何所用。應善受持總攝依止上師要門。既已曉了諸有能令上師悅者,便成辦之。既已曉了諸有能起不歡悅因,便遠離之。于彼于此,當勤精進。一切悉地皆由隨順金剛軌範令其歡悅。言隨順者,謂隨行止。是爲大金剛持之所親說。既曉了已便以叁門一切事相令其上師金剛軌範歡悅忻樂。
宗大師的注解怎麼說呢?于依止上師所有的作爲上,就是說各式各樣的東西,不要再多說了,多說也沒啥用處。總的原則是什麼呢?應當總攝依止上師的重要原則,講一下。有些事情做了,能令上師歡喜的,就趕快把它做成功;若是知道哪些事情是上師不歡喜的,就遠離它,不要去做。那麼“于彼于此,當勤精進”,對上師歡喜的,要把它成辦;上師不歡喜的要遠離;這兩樣事情要精進地去做。一切悉地成就都是從隨順上師使他歡喜而來的。什麼叫隨順呢?就是說上師歡喜的去做,不歡喜的就不做,這叫隨順。這話是金剛持親自說的。我們知道這個事情之後呢,以後叁門的事相都要使上師歡喜,這樣做。
“金剛持自說”,這話是金剛持親自說的。“成就隨軌範”,我們的成就就看你是不是隨順軌範師。這個道理知道之後呢,一切事情都要恭恭敬敬的,順著上師的意思去做。這個是宗大師本身的注解,是正確的。
還有一個接下去,“《莊嚴經論》雲:由諸供事及承事,修行親近善知識”,這是順著前面說的叁個,供養、承事、如教修行。下邊,“堅固由依教奉行,能令其心正歡喜”,“堅固”,說的是菩薩,這憑字眼不能解釋。我們特地托拉蔔楞寺查《廣論四家注》,“堅固”是菩薩的異名,就是說,菩薩因爲有堅固的德性,“堅固”也就代替菩薩了。這就是說,所謂的菩薩,就是要依上師的教奉行,能夠使他的心真正地歡喜。上師最歡喜的就是依教奉行,能這樣子做就是菩薩。這個是比較困難的,因爲從字面上講是講不通的,這就要查注解。
先說供養,一般最難布施的妻子跟自己的性命,這個都要拿來供養,這個是最大的供養,最難施的能施。爲什麼供養呢?要成就自己的福德資糧,成就福德資糧可以成佛度衆生,目的還是爲了度一切衆生。承事分身語兩個,身是爲他做事情,按摩淋浴之類,舉個例了,以身做的都在裏邊。語就是贊歎。最後意,“于教授奉行無違”,真正報恩的是依教奉行,上師傳什麼教,就毫無違背地照他去做,這是主要的。就是說,叁個裏邊最主要的還是依教奉行。 《普賢行願品》也有,“諸供養中,法供養最”,如法修行供養,這些經論的道理都是一樣的。
下邊,一般人經常會産生這些疑問,善知識給的東西,給這個好的,給那個差的,以分別心說善知識的心“不平等、有偏愛”,這些很容易産生。博朵瓦說這是“心內腐爛之相”,心爛掉了就不能成就。食品爛了就不能吃,要扔掉了;心爛掉了修行也修不成了,要扔掉了。要避免腐爛,千萬不要對善知識起這個心,“偏見,對他好,對我不好”等等,這些一般人都會起,以世間的心理來對待上師是錯誤的。
下邊還有一個更重要,親近的時間要多少?一般是長時親近,有人說我學了一段時間要走了。當然爲了弘法利生,有僧事必須走,當然是可以。但是沒什麼事情無緣無故走了,對于依止也是不太殊勝的。
今天我們接下去。 第四,親近的勝利。親近善知識有什麼好處?前面《華嚴經》的文昨天我們也已經念過了,下面。
《不可思議秘密經》中亦雲:“若善男子,或善女人,應極恭敬,依止親近承事尊重。若如是者,聞善法故成善意樂,及由彼故成善加行,由是因緣,造作善業,轉趣善行。能令善友,愛樂歡喜。由是不作惡業,作純善故,能令自他不起憂惱。由能隨順護自他故,能滿無上菩提之道,故能利益趣向惡道諸有情類。是故菩薩應依尊重,圓滿一切功德資糧。”
“《不可思議秘密經》中亦雲:若善男子,或善女人”,這個“善男子”,“善女人”,就是前面說的住性的衆生,他有善根、有種性、有涅槃性的,這些人“應極恭敬,依止親近承事尊重”,應當極恭敬地依止親近來承事上師,尊重就是上師。“若如是者”,若這樣子做的話,“聞善法故成善意樂”,親近上師就是聽聞正法,你聽了正法之後,我們的意樂,就是我們的心,心態淨化,也成善的。“及由彼故成善加行”,因爲我們的意樂心善了,做的事情當然也是善的,所以成善的加行。
“由是因緣,造作善業”,我們的加行是善的,做的事情都是善業。“轉趣善行”,善業輾轉增上,越來越善,好的不斷增長,先是親近善知識,聽聞善法,意樂也善了;意樂善,加行也善;加行善,做的事情都是善的。這樣子增上,越來越好。“能令善友,愛樂歡喜”,善友就是那些正規的修行人,他們看到做善的事情,都很歡喜,愛樂,跟你親近;惡友就不對了,你做了善業,跟他反起來了,他就跟你要遠離了。善友親近是對的了,善知識善友要親近的,使他歡喜,你做的都是善行,使善友“愛樂歡喜”。
“由是不作惡業,作純善故,能令自他不起憂惱”,因爲你惡業不做了,純粹是善的事情,那麼自己不憂惱,他也不憂惱,不做惡業不擾害他,他就不憂惱,不擾害他人,自己做的善的,自己感到坦然,也沒有憂惱的心,所以說自他都不憂惱。
“由能隨順護自他故”,因爲“自他不起憂惱”,能保護自己,保護人家都不起煩惱,“能滿無上菩提之道”,那麼就能夠圓滿成佛的道。“故能利益趣向惡道諸有情類”,那麼成就了無上菩提的道,他有堪能性,能使那些趣向惡道的有情,以善法攝受,使他不到惡道去,就是度衆生了。
“是故菩薩應依尊重,圓滿一切功德資糧”,所以說,有那麼多的好處,菩薩應好好地依止上師,圓滿一切功德資糧。這都是一層一層下來的,有因果關系的。因爲善知識——最初的一個善因,最後能圓滿無上菩提的道,圓滿一切功德資糧,都能夠得到。
複次由其承事知識,…
《廣論講記(一)(道前基礎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