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廣論講記(一)(道前基礎一)▪P59

  ..續本文上一頁應于惡趣所受諸業,于現法中身心之上,少起病惱,或于夢中而領受者,亦能引彼令盡無余。又能映蔽供事無量諸佛善根,有如是等最大勝利。

  這個我們很多人就誤會了,有的人做了好事,或修了一個加行,反而病起來了,他害怕了,以爲是這個法修得不對頭。有的還好一些,認爲是自己修得不如法,有的卻對這個法懷疑:這個法不對,怎麼修了之後反而害病、倒黴呢?産生疑惑甚至退了。這個《金剛經》也有,你念了《金剛經》,碰到人家譏毀,這是把過去的業消掉了;你過去造了很多的業,因爲今天做了好事了,這個業果的關系,把它消掉了。在消的時候,你稍稍受點苦。這是你占便宜了,這點小苦把你以後下惡道地獄的苦都消完了,這是便宜的事情。但是有的人卻害怕,甚至于退道,這個你一定要知道,不是那回事。

  這裏告訴我們,有的人承事善知識,就是“承事”善“知識”這個事情,“應于惡趣所受諸業”,本來要下惡道受的那些業,就是過去造的惡業,將來要下惡道去受的,可以因爲承事善知識之後,把它改變了,“于現法中身心之上,少起病惱”,就在現在,身上或者心上,稍稍地起些病,起些憂惱,就把那些惡業都消掉了。“或于夢中而領受者”,甚至于夢裏邊,做個惡夢,碰到一些不好的事情,“亦能引彼令盡無余”,也可以把這個去惡道受苦的業全部消除。“又映蔽供事無量諸佛善根,有如是等最大勝利”,這個是說惡業可以消除。

  修金剛薩埵的,大都有這個經驗,金剛薩埵法修到八九萬的時候,會碰到一些違緣。這個違緣來的時候,就表示過去很多的惡業,這點違緣就把它消了。否則的話,你那麼大的惡業,平平易易地消除,不會那麼容易;讓你受一點小小的憂愁苦惱就消了。這時若頂不過去,就要多修供養,多修供養叁寶,可以沖過去,不會中斷,否則的話會中斷。

  我聽說上海有一個居士,他很精進,十萬大頭磕到八萬九萬,但是吐血病倒了,去住院了,不能動了,那這十萬就報銷了,沒有了。如果他懂得這個道理,當你病開始起來的時候,趕快在叁寶前興大供養,會沖過去。這些病是把他業障消掉了麼,你撐不住的話,就以供養的福報撐過去。這個是說消業了。

  從好的方面說呢,又能“映蔽供事無量諸佛善根”,他承事善知識的功德,超過承事無量諸佛的善根的功德,把它們映蔽掉。要證明這麼大的勝利,他引《地藏經》說:

  《地藏經》雲:“彼攝受者,應經無量俱胝劫中,流轉惡趣所有諸業,然于現法因疾疫等,或饑馑等,損惱身心而能消除,下至呵責,或唯夢中亦能清淨。雖于俱胝佛所,種諸善根,謂行布施,或行供養,或受學處,所起衆善,然彼僅以上半日善,即能映蔽,承事尊重,成就功德不可思議。”

  “彼攝受者,應經無量俱胝劫中,流轉惡趣所有諸業,然于現法因疾疫等,或饑馑等,損惱身心而能消除”,“彼攝受者”,就是指被善知識攝受的人,他本來有業,要經過無量俱胝極長的劫裏邊,在惡趣中流轉、受苦的。因爲他被善知識攝受,如法地依止,就在現在害點病,或者受一點饑馑,使身體或者心有點損惱,害病就是身體損惱了,饑馑、憂慮,心也損惱了,但這點小小的損惱卻能消除無量俱胝劫裏邊流轉惡趣的業,那就很厲害了。

  “下至呵責,或唯夢中亦能清淨”,下至給善知識呵斥一頓,或者做個惡夢,也能清淨你的業障。以前有個畫師他給他的善知識呵斥了很高興,“如得黑茹迦一次加持”,這個一點也不在乎。做個夢也無所謂了,把惡業都清淨了,這是占大便宜的事情。

  “雖于俱胝佛所,種諸善根,謂行布施,或行供養,或受學處,所起衆善,然彼僅以上半日善,即能映蔽”,那麼你在俱胝數的佛面前,種了很多的善根,什麼善根呢?布施供養,或受戒等等,做了很多的善,但是你在善知識面前祗有半天,做些善事好了,就能超過在俱胝佛所做的那麼多的善根。

  “承事尊重,成就功德不可思議”,所以說承事上師的功德是不可思議的。它能映蔽在那麼多佛面前做的善根,又能消滅那麼多要到惡趣受的惡業,這個功德是不可思議。這是《地藏經》說的。下邊:

  又雲:“諸佛無量功德神變,應觀一切悉從此出,是故應如承事諸佛,依止親近供事尊重。”

  諸佛的無量的功德、神通變化,應當知道,我們要知道觀察,“一切悉從此出”,都是依了親近善知識而來的,如法地親近依止善知識,才産生這些功德的。“道之初步正”,一切後邊的功德,都從開始的如法依止而來。所以說,“是故應如承事諸佛”,我們對親近供事的上師,應當跟承事佛一樣的恭敬,慎重地去做這個事情。

  《本生論》亦雲:“悉不應遠諸善士,以調伏理修善行,由近彼故其德塵,雖不故染自然熏。”

  任何情況之下都不要遠離善知識。“以調伏理”,這個我們正在查,現姑且用羅桑嘉措的解釋,“以調伏理”就是以極恭敬極調柔的心態去求善知識修他的善法,依教修善法。“由近彼故”,那麼因爲你親近善知識故,“其德塵”,善知識的功德積得像灰塵那麼多。“雖不故染自然熏”,這個功德你雖然沒有刻意地去染到自己身上來,但自然身上就會染上這個功德的香味,上師的功德跟灰塵那麼多,你親近他,自然德的灰塵在你身上會有,你不用故意地,自然會有的,不求就會有了。

  博朵瓦雲:“我等多有破衣之過,如拖破衣,唯著草穢,不沾金沙。其善知識所有功德不能熏染,略有少過,即便染著。故于一切略略親近,悉無所成。 ”

  “博朵瓦雲:“我等多有破衣之過,””他說我們親近善知識呢,都有過失的,就像破衣服一樣,破的衣服有什麼過失呢?“如拖破衣,唯著草穢,不沾金沙”,我們穿了破衣服,破衣服拖在地上,草、穢土沾了不少,金沙不會沾到,金沙很重麼,沾不上衣上來,草了、泥土了、髒的東西了,卻是把拖在地上的衣服弄髒了,好的沾不到,弄了很多的髒東西。這個說明什麼呢?

  “其善知識所有功德不能熏染,略有少過,即便染著”,我們對親近善知識,不看功德,祗看過失。所以他的功德再多,熏不到我們身上,他的過失一點點,你就執著了,就要去誹謗。“故于一切略略親近,悉無所成”,所以說你略略地親近一下,沒有真正地去觀功德,這樣做是沒有什麼成就的。你說親近善知識,馬馬虎虎過了一段時間就走了。沒有如法地去做呢,那是沒有什麼成就的。

  前面是說親近善知識有什麼好處,下邊說不依過患。

   丁五 未依過患

  第五不依過患者。請爲知識若不善依,于現世中,遭諸疾疫非人損惱,于未來世,當墮惡趣,經無量時受無量苦。

  “不依”就是說不如法地依止。“請爲知識若不善依”,請求他作你的善知識,也就是說已經依止他了,但是“不善依”,沒有如法地去依止,那麼有什麼壞處呢?“于現世中,遭諸疾疫非人損惱,于未來世,當墮惡趣,經無量時受無量苦”,那麼在現世當中,要遭到那些疾疫,害病,還有非人的損惱。非人對這樣的人就會損惱,因爲你沒有功德,祗有過失,他很容易損惱你,會受到非人的損害,那麼這是現世。未來世呢?“當墮惡趣”,將來的話,決定下惡道,時間無量時、受無量的苦,那麼很苦惱了。

  所以我們說有些人呢,你不依止也就算了,開始麼說依止,信心好,一會兒就跑掉了,生氣了,說善知識歡喜這個,不歡喜那個,以世間上的煩惱心來看善知識。這樣子,我們倒不在乎,但是你自己很苦。所以說對他比較親近的人要挽救他,不然在現世受這麼多的苦,下世受無量劫的苦,劃不來。這個有悲心的要去幫助一下。

  

   《金剛手灌頂續》雲:“薄伽梵,若有毀謗阿阇黎者,彼等當感何等異熟。世尊告曰:金剛手,莫作是語,天人世間悉皆恐怖,秘密主,然當略說,勇士應谛聽。我說無間等,諸極苦地獄,即是彼生處,住彼無邊劫,是故一切種,終不應毀師。”

  “《金剛手灌頂續》”,這是密宗的一部經,“雲:薄伽梵,若有毀謗阿阇黎者,彼等當感何等異熟?”他問佛,假使有人毀謗阿阇黎,他感什麼異熟果呢?

  “世尊告曰”,佛就告訴他說,“金剛手”,佛對金剛手菩薩說,“莫作是語”,哎呀這個話你不好說了,“天人世間悉皆恐怖”,這個話一說,天人世間上的人都要感到恐怖的,果太厲害了。“秘密主,然當略說”,但不說也不行,不說人家不知道,那就略略地說一下。“勇士應谛聽”,勇士就是菩薩,那麼你好好地聽。

  “我說無間等,諸極苦地獄,即是彼生處,住彼無邊劫,是故一切種,終不應毀師”,那麼你說他的異熟果在哪裏呢?佛就告訴你,“無間等”極苦的地獄,無間地獄,金剛地獄,最苦的地獄,就是他住的地方,就是他下輩子生的地方,就是說下一輩子的異熟就到那裏去的。那麼生到那裏去之後,什麼時候出來呢?“住彼無邊劫”,住在這個極苦的地獄裏邊要住無邊的劫,那就是什麼時候出來沒有時間了。

  “是故一切種”,所以說“一切種”,無論如何,一切情況之下,“終不應毀師”,不要去毀謗上師。這個凡是修密法的,他們都知道,毀謗上師,藏人都知道,他們都不敢的。漢人這方面從來教養沒有,造反的心理很強,盡愛造反,造了反之後,你跑到藏地去也好,好象是這裏造了反,到藏地找個上師好了。結果那邊上師就要呵斥你的,你怎麼毀謗上師呢?!所以不久都要來忏悔的。當然忏悔是好事,但是你是真忏悔還是假忏悔?真正的忏悔,從心底裏忏悔了,罪忏得掉。你爲了怕自己受苦了來忏個悔,表面上忏一忏,恐怕還是很困難的。因爲那麼大的罪,你想一句話就忏掉了,哪有這麼便宜呢?!

  《五十頌》亦雲:“毀謗阿阇黎,是大愚應遭,疾疠及諸病,魔疫諸毒死,王火及毒蛇,水羅叉盜賊,非人礙神等,殺墮有情獄。終不應惱亂,諸阿阇黎心,設由愚故爲,地獄定燒煮。所說無間等,極可畏地獄,諸謗師範者,佛說住其中。”

  《事師…

《廣論講記(一)(道前基礎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