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若诸菩萨,为善知识正所摄受,不堕恶趣”,这是《华严经》里佛给菩萨说,那些发了菩提心、受菩萨戒的都是菩萨。假使一些菩萨给善知识“正所摄受”,就是如法的摄受的话,“正所摄受”,就是说你要如法的依止,才能正所摄受,那就是说你要做弟子的德相要具足。具足弟子德相才能得到善知识的如法摄受,那就是正所摄受。那么有什么好处呢?“不堕恶趣”,不会下三恶道,菩萨摄受你,你做坏事要跟你说,你不做坏事当然就不下恶趣啦。
“若诸菩萨为善知识所思念者,则不违越菩萨学处”,你这个菩萨,假使善知识对你思念,把你忆念在心的,那么你“不违越菩萨学处”,违背菩萨戒的不会做。善知识经常忆念你,看你做错就会告诉你,叫你不要做。那就不会做,心里也想到善知识正在注意我的,那些事情就不敢做,所以说不会违越菩萨学处。
“若诸菩萨,为善知识所守护者,胜出世间”,为善知识守护的,善知识经常照顾你的,来防护你不做坏事的,要“胜出世间”,一切世间上都可以超胜,就是说你可以超出一切世间的人,比他们都要胜。
“若诸菩萨承事供养善知识者,于一切行不忘而行”,假使你能承事供养善知识的,一切菩萨行,当然,一切善都在里头因为这里讲菩萨以菩萨行为主,包含一切善行,都不会忘失,不会忘记掉,这是能够正念,起正念,如法而行。
“若诸菩萨为善知识所摄受者,诸业烦恼难以取胜”,为善知识所摄受的那些菩萨,一切烦恼恶业,都不能胜过他。就是说善知识会调伏你,可以对治烦恼,对治不造恶业。如果说善知识不摄受的话,那么你烦恼起了,就跟了烦恼走了,跟了烦恼走的话造恶业,那就下恶道啦。
所以依止善知识,有形无形的都能得到很大的利益。这个在《菩提道次第科颂》里边好象也讲了很多,以前我们也讲过,都可以作参考。下边我们再念一点。
又云:“善男子,若诸菩萨,随善知识所有教诫,诸佛世尊心正欢喜。若诸菩萨,于善知识所有言教,安住无违,近一切智。于善知识,言教无疑,则能近于诸善知识。作意不舍善知识者,一切利义,悉能成办。”
“又云:善男子,若诸菩萨,随善知识所有教诫,诸佛世尊心正欢喜”,假使说能听善知识的教诫,去做的话,随了善知识所有教诫去做的话,诸佛世尊心正欢喜,一切佛都欢喜。因为你做的是依教而奉行,善知识的教诫都是佛的教诫,所以佛都欢喜,将来依这个教诫都能成佛么。
“若诸菩萨,于善知识所有言教,安住无违,近一切智”,假使说对善知识的所有的言教,你能够安住在言教里边,照他的做,不违背,那么很快,你能成佛,就接近了“一切智”,“一切智”就是佛。
“于善知识,言教无疑,则能近于诸善知识”,对善知识的话、教诫,你没有怀疑,那么你这样子才能亲近善知识。否则的话,说一句话你就怀疑,“到底是不是这么回事,到底是不是骗我”,你就不能如法亲近了。
“作意不舍善知识者,一切利义,悉能成办”,你祗要心里不舍善知识,心里有一个心,永远不舍善知识的话,“一切利义”,一切好的事情,世出世间的,“悉能成办”。那就是说总是你有什么事情,必须要到远地去,祗要你忆念的话,同样“一切利义悉能成办”。当然,真的如法依止就跟前面说的,祗要心决定的话,应该在身边,不要走的太远。
那么今天时间差不多啦,我们就念到这里。
第十四讲(《广论》第三八~四一页;《集注》第八八~九四页)
上次我们讲了“加行亲近轨理”,就是说一切要供养,主要是三个门,要使上师欢喜:一是供养财物、二是身语承事、第三如教修行。
昨天讨论的时候有两个问题,今天略略说一下。
第一个,三十五页,“《尊重五十颂》云:此何须繁说,励观彼及彼,应作师所喜,不喜应尽遮。”这个我们采取了《事师五十颂》宗大师的注解 ,最标准的,以这个来回答。
《事师法五十颂释》:谓于依止上师所有分位,此中多说当何所用。应善受持总摄依止上师要门。既已晓了诸有能令上师悦者,便成办之。既已晓了诸有能起不欢悦因,便远离之。于彼于此,当勤精进。一切悉地皆由随顺金刚轨范令其欢悦。言随顺者,谓随行止。是为大金刚持之所亲说。既晓了已便以三门一切事相令其上师金刚轨范欢悦忻乐。
宗大师的注解怎么说呢?于依止上师所有的作为上,就是说各式各样的东西,不要再多说了,多说也没啥用处。总的原则是什么呢?应当总摄依止上师的重要原则,讲一下。有些事情做了,能令上师欢喜的,就赶快把它做成功;若是知道哪些事情是上师不欢喜的,就远离它,不要去做。那么“于彼于此,当勤精进”,对上师欢喜的,要把它成办;上师不欢喜的要远离;这两样事情要精进地去做。一切悉地成就都是从随顺上师使他欢喜而来的。什么叫随顺呢?就是说上师欢喜的去做,不欢喜的就不做,这叫随顺。这话是金刚持亲自说的。我们知道这个事情之后呢,以后三门的事相都要使上师欢喜,这样做。
“金刚持自说”,这话是金刚持亲自说的。“成就随轨范”,我们的成就就看你是不是随顺轨范师。这个道理知道之后呢,一切事情都要恭恭敬敬的,顺着上师的意思去做。这个是宗大师本身的注解,是正确的。
还有一个接下去,“《庄严经论》云:由诸供事及承事,修行亲近善知识”,这是顺着前面说的三个,供养、承事、如教修行。下边,“坚固由依教奉行,能令其心正欢喜”,“坚固”,说的是菩萨,这凭字眼不能解释。我们特地托拉卜楞寺查《广论四家注》,“坚固”是菩萨的异名,就是说,菩萨因为有坚固的德性,“坚固”也就代替菩萨了。这就是说,所谓的菩萨,就是要依上师的教奉行,能够使他的心真正地欢喜。上师最欢喜的就是依教奉行,能这样子做就是菩萨。这个是比较困难的,因为从字面上讲是讲不通的,这就要查注解。
先说供养,一般最难布施的妻子跟自己的性命,这个都要拿来供养,这个是最大的供养,最难施的能施。为什么供养呢?要成就自己的福德资粮,成就福德资粮可以成佛度众生,目的还是为了度一切众生。承事分身语两个,身是为他做事情,按摩淋浴之类,举个例了,以身做的都在里边。语就是赞叹。最后意,“于教授奉行无违”,真正报恩的是依教奉行,上师传什么教,就毫无违背地照他去做,这是主要的。就是说,三个里边最主要的还是依教奉行。 《普贤行愿品》也有,“诸供养中,法供养最”,如法修行供养,这些经论的道理都是一样的。
下边,一般人经常会产生这些疑问,善知识给的东西,给这个好的,给那个差的,以分别心说善知识的心“不平等、有偏爱”,这些很容易产生。博朵瓦说这是“心内腐烂之相”,心烂掉了就不能成就。食品烂了就不能吃,要扔掉了;心烂掉了修行也修不成了,要扔掉了。要避免腐烂,千万不要对善知识起这个心,“偏见,对他好,对我不好”等等,这些一般人都会起,以世间的心理来对待上师是错误的。
下边还有一个更重要,亲近的时间要多少?一般是长时亲近,有人说我学了一段时间要走了。当然为了弘法利生,有僧事必须走,当然是可以。但是没什么事情无缘无故走了,对于依止也是不太殊胜的。
今天我们接下去。 第四,亲近的胜利。亲近善知识有什么好处?前面《华严经》的文昨天我们也已经念过了,下面。
《不可思议秘密经》中亦云:“若善男子,或善女人,应极恭敬,依止亲近承事尊重。若如是者,闻善法故成善意乐,及由彼故成善加行,由是因缘,造作善业,转趣善行。能令善友,爱乐欢喜。由是不作恶业,作纯善故,能令自他不起忧恼。由能随顺护自他故,能满无上菩提之道,故能利益趣向恶道诸有情类。是故菩萨应依尊重,圆满一切功德资粮。”
“《不可思议秘密经》中亦云:若善男子,或善女人”,这个“善男子”,“善女人”,就是前面说的住性的众生,他有善根、有种性、有涅槃性的,这些人“应极恭敬,依止亲近承事尊重”,应当极恭敬地依止亲近来承事上师,尊重就是上师。“若如是者”,若这样子做的话,“闻善法故成善意乐”,亲近上师就是听闻正法,你听了正法之后,我们的意乐,就是我们的心,心态净化,也成善的。“及由彼故成善加行”,因为我们的意乐心善了,做的事情当然也是善的,所以成善的加行。
“由是因缘,造作善业”,我们的加行是善的,做的事情都是善业。“转趣善行”,善业辗转增上,越来越善,好的不断增长,先是亲近善知识,听闻善法,意乐也善了;意乐善,加行也善;加行善,做的事情都是善的。这样子增上,越来越好。“能令善友,爱乐欢喜”,善友就是那些正规的修行人,他们看到做善的事情,都很欢喜,爱乐,跟你亲近;恶友就不对了,你做了善业,跟他反起来了,他就跟你要远离了。善友亲近是对的了,善知识善友要亲近的,使他欢喜,你做的都是善行,使善友“爱乐欢喜”。
“由是不作恶业,作纯善故,能令自他不起忧恼”,因为你恶业不做了,纯粹是善的事情,那么自己不忧恼,他也不忧恼,不做恶业不扰害他,他就不忧恼,不扰害他人,自己做的善的,自己感到坦然,也没有忧恼的心,所以说自他都不忧恼。
“由能随顺护自他故”,因为“自他不起忧恼”,能保护自己,保护人家都不起烦恼,“能满无上菩提之道”,那么就能够圆满成佛的道。“故能利益趣向恶道诸有情类”,那么成就了无上菩提的道,他有堪能性,能使那些趣向恶道的有情,以善法摄受,使他不到恶道去,就是度众生了。
“是故菩萨应依尊重,圆满一切功德资粮”,所以说,有那么多的好处,菩萨应好好地依止上师,圆满一切功德资粮。这都是一层一层下来的,有因果关系的。因为善知识——最初的一个善因,最后能圆满无上菩提的道,圆满一切功德资粮,都能够得到。
复次由其承事知识,…
《广论讲记(一)(道前基础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