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亦不应以此诸理,遂于师所,不敬轻訾而毁谤等。如《尊重五十颂》云:“若以理不能,启白不能理。”应善辞谢而不随转。
“设若须随师教行者,若所依师引入非理及令作违三律仪事,如何行耶?”他这里提个问题,我们对师要依教奉行,对师的教必须要尊重,随他做了,但是假设我们所依的师教我们非理的事情,导引我们到非理的地方去,或者教我们做违背三律仪的,就是说别解脱戒、菩萨戒及三昧耶戒,不好的违背的事情,我们怎么办?“如何行耶?”
“《毗奈耶经》于此说云:“若说非法,应当遮止。””假使是不如法的事,就不要做了。 “《宝云》亦云: “于其善法随顺而行,于不善法应不顺行。””说的善法要依他做,于不善的法就不要顺着他做。“故于所教,应不依行”,这就是说,对他所教的,就不要照他做了。这就是说,你已经选好的善知识,如果还没有选好,这样的师叫你做非理的事,那就不要选了。《本生论 ·第十二品》 里边也有这个证明,也就这个道理,不合理的你就不要做了。
“然亦不应以此诸理,遂于师所,不敬轻訾而毁谤等”,但是不要因为师说了一些教你做非法的事情,就以此对上师不恭敬,轻视,骂起来,或者毁谤,不能这么做。昨天不是有个作业题么,里边就提到两个问题,看起来有些矛盾的,你们怎么把它们沟通呢?你们去看一看。
《事师五十颂》里有一句话,“若以理不能,启白不能理”,假使照理上说不能做的,要把为什么不能做的道理说清楚。“应善辞谢而不随转”,那就说,你很有礼貌地去辞谢,不做这个事,“而不随转”,不能跟着他做。那么要很礼貌地去说;不要说,“我不干!这违背戒律的怎么叫我去做!”还骂起来了。
如是亲近时,亦如《庄严经论》云:“为受法分具功德,亲近知识非为财 。”是须受行正法之分。
“如是亲近时,亦如《庄严经论》云:”那么这样亲近的时候呢,要做到《庄严经论》说的:“为受法分具功德,亲近知识非为财”,我们亲近善知识,是为了受法,可以具足自己的功德,不是为了世间的财物。“是须受行正法之分”,我们亲近善知识,要受行正法这一分,我该做的这一分,要受法,不是为了财。
博朵瓦云:“差阿难陀为大师侍者时,谓若不持大师不着之衣,不食大师之余食,许一切时至大师前,则当侍奉承事大师。如此慎重,其意是在教诲未来补特伽罗。我等于法全不计较,虽少许茶,悉计高低,谓师心中爱不爱念,此是心内腐烂之相。”
“博朵瓦”说,这里是举个例了,“差阿难陀为大师侍者时”,当时释迦牟尼佛要个侍者师,僧众就差他的堂弟阿难陀做侍者,阿难陀怎么呢?他说叫我做侍者师可以,但是有几个要求,什么要求呢?“谓若不持大师不着之衣,不食大师之余食,许一切时至大师前,则当侍奉承事大师”,他说我要求这样子做,佛不要穿的衣服我不穿的,佛吃剩的东西我不吃的,就是我不贪衣也不贪吃。还有一个就是“一切时至大师前”,什么时候都可以到佛的面前去,为什么?问法。要求问法的时候没限制的,什么时候都可以去。如果这三个条件可以达到呢,我就好好地奉侍大师。那就是说,他是为法,不为财,不为食,不为衣。这个就是举阿难陀做侍者的例,他是一不为吃、二不为穿,就是为了个法,所以说这样子地承事师父是对的。
“如此慎重,其意是在教诲未来补特伽罗”,他这样子慎重地说这个话,是不是他标榜自己呢?不是,为了教化未来的人。就是未来做侍者师亲近大师的人,你们要注意,不要为了吃、喝,要为法,这是阿难陀的悲心。
那么这个反过来说,博朵瓦说,“我等于法全不计较,虽少许茶,悉计高低,谓师心中爱不爱念,此是心内腐烂之相”,我们这些人对法是毫不计较,法给你,不要也会的,不在乎;而茶是最少的东西,上师身边不仅是茶,吃的用的都有。“悉计高低”,上师给我一杯茶,给他一杯茶,他的好,我的差,上师心里有偏见,看我不起,对他有偏爱,这个不公平。这些我们这里的人都会有,那么你自己想想,这是什么呢?“谓师心中爱不爱念”,说上师心里对他有偏爱,对我么是看不起,不欢喜。昨天就有人打电话,说你欢喜他不欢喜我,等等等等说了一大堆,侍者师就把电话挂了,不跟他多说了。这个啥东西呢?“心内腐烂之相”,你心里边已烂掉了,你对依止师的法全做不起来,这是腐烂的烦恼极重的表现。那么我们自己要提高警惕了,有没有这些现象呢?恐怕多少会有点,那赶快要对治,否则的话后果就不好了。
亲近几时者,如博朵瓦云:“有一来者,是加我担,若去一二,是担减少,然住余处,亦不能成,是须于一远近适中经久修习。”
“亲近几时者”,亲近善知识要多少时候呢?“如博朵瓦云”,这话是什么情况下说的呢?我们根据昂旺堪布的说法,是博朵瓦的弟子来告假。告假是什么呢,就是想离开,要走了,他来向博朵瓦告假的时候,博朵瓦就跟他说,“有一来者,是加我担,若去一二,是担减少”,他说我不在乎,来一个人给我加一个担子,来一个教化,要负责,加个担子;那去一个二个,对我来说,把我的负担减少,轻松,我一点也不在乎,就是说弟子你要告假你去,对我来说,减少个担子,反而轻松。但是,你去了之后,“然住余处,亦不能成”,你走到其他地方去了,你要想依止上师,要成就,做不到的,那么你哪里呢?“是须于一远近适中”,在一个远近适中,不太远,不太近,因为你这里不要住了,你要走,太远也不行,离开了上师,教化没有了。那么不太远不太近,有的时候要亲近的时候还可以来一下,这样可以,这是对那些来告假的人说的话。
那么依止的时间多少呢?“经久修习”,要很长时间。依止不是三年五年,“我依止好了,会了,我走了。”《略论释》里后边还有一句话,“若修行者心生决定,应在身边”,假使已经心决定了,就是说依止的心已经决定了,信心、敬心已经修好了,那么是身边好,越远越糟糕,离开了就得不到益么。有些书上说的,诽谤得最厉害的就是上师身边的人。那就是说,专门看过失的,信没有决定的,那是这样子的,越是在上师身边,上师的过失就看得越多,他就会诽谤。那这事情我们这里也有了,过去的侍者师,诽谤而走的,有么,他就是在身边么,但是谤得很厉害,这些就是祗看过失不看功德么,自己糟糕了。那么假使说你的心已经决定的,就是信心、敬心修得好的,那么你在身边好,这是博朵瓦的话。
那么时间多少长呢?《略论》里边本身就有一个话,“彼行者心生决定”,就是说弟子对修信心已经决定的人,“于具德引导不错之善知识”,对于有功德的能够不错误地引导你的上师,“应长时依止”,这个就是说不是短时间依止就能解决问题的。 《广论》里边后面有一句话,也可以参考的,就是在四十页的最后第二行,“若是至心欲行法者,须恒亲近无错引导最胜知识”,真正要修法的,你要亲近无错引导的正规的、合格的、合理的善知识,“须恒亲近”,要长时间地亲近,不是说短时间或者一段时间,正规地说应当这样子,这是说亲近的时间。
我们根据《广论》的原文,根据《略论》的原文,根据昂旺堪布的注解,都是这么讲的,其他的讲法我们就不采取了,我们认为这个是正规的。
下边还有时间就再念一点,就是说亲近善知识有哪些条件已讲完了。那么到底亲近有什么好处呢?
丁四 依止胜利
第四亲近胜利者,近诸佛位,诸佛欢喜,终不缺离大善知识,不堕恶趣,恶业烦恼悉不能胜,终不违越菩萨所行,于菩萨行具正念故,功德资粮渐渐增长,悉能成办现前究竟一切利义,承事师故,意乐加行悉获善业,作自他利资粮圆满。
亲近善知识有什么好处?“近诸佛位”,第一个就是说,我们亲近善知识,最快成佛就是如法地依止,所以说“近诸佛位”,可以最快地成佛。亲近善知识,“诸佛欢喜”,善知识就是佛,你亲近善知识,佛就欢喜。
“终不缺离大善知识”,这是等流果,你能够如法地亲近善知识,将来终会碰到善知识。那么我们说这辈子能不能碰到善知识,就看我们以前对善知识是不是如法亲近,如法亲近的话,下辈子、后辈子都会碰到善知识。如果你不如法去依止,那么这一辈子你背离、背叛、诽谤,那你下一辈子要碰到善知识极难。所以这个等流果就是说,“终不缺离大善知识”,总会碰到。
“不堕恶趣”,因为善知识摄护叫你不要做坏事,当然不堕恶趣。“恶业烦恼悉不能胜”,你有恶业烦恼,你要听善知识的话,对治调伏,不会被烦恼所胜。被烦恼所胜,烦恼把你鼻子牵起走,那就是跟了烦恼走,做恶业下恶道去了。
“终不违越菩萨所行”,菩萨所做的事情不会违越,善知识的教导,看见你不对就叫你改过来,有违越菩萨行的事情就不要做了。“于菩萨行具正念故”,就是根据前面的,不违越菩萨行,对菩萨行有正知正念,有这个正念。经常的能够起正念的话,“功德资粮渐渐增长”,那么你的功德的资粮,福德资粮、智慧资粮就不断的增长。
“悉能成办现前究竟一切利义”,能够成办现前的、究竟的一切义利,现前的增上生、究竟的决定胜,这些事情都能够成办。“承事师故,意乐加行悉获善业,作自他利资粮圆满”,因为你承事上师的缘故,你意乐也好、加行也好,都是善业,都是好事,这么做了好事,自利利他的资粮很快地圆满,能够圆满自利利他的资粮。这就是亲近善知识的好处,总的来说。
如是亦如《华严经》云:“善男子,若诸菩萨,为善知识正所摄受,不堕恶趣。若诸菩萨,为善知识所思念者,则不违越菩萨学处。若诸菩萨,为善知识所守护者,胜出世间。若诸菩萨,承事供养善知识者,于一切行不忘而行。若诸菩萨,为善知识所摄持者,诸业烦恼难以取胜。”
下边是据《华严经》的话,“善男子…
《广论讲记(一)(道前基础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