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懂了,推上去,固然教我们经的上师有极大的恩德,没他教,我们一点也不懂,看了书也不懂,因为他教了之后,基础有了,自己也能看了。再推上去,我们怎么会认得字呢?就是启蒙的老师,在藏文说就是从教字母的老师开始,这些都是对我们有恩。那么能够得到灌顶,可以学无上的密法,密法里边,祗要三昧耶戒不犯,最迟十六生决定能够证果,那么这个恩从何而来?阿阇黎给我们灌的顶。从这一些去推呢,我们就是说,观恩要从帕绷喀大师说的路子去观察,否则的话你就看不到上师的恩,祗看到自己,我有能耐,我能说法,大家恭敬我,我有聪明才干,人家才敬仰我,这样子的话,我慢贡高,过失就来了。一切都是上师加持的,没有上师,自己什么都没有。要这样去观察,念恩的心才能生起来,念恩的心生起来,恭敬的心才能生起来,有了恭敬的心才能得加持。
所以说,我们所以能生信,所以能生敬,都是要靠自己仔细观察,仔细慢慢地修起来。不是说听了一遍《菩提道次第》,我信心生起来了,恭敬的心也生起来了,得大加持了,没那么容易。这就是说我们学了之后要用功,把第一步依止法做好,以后就什么都上路了。否则的话,第一步错了,初一错了,初二初三一直到十五全部都错了。
这里我们就把这个介绍一下,这是观察修,修有止住修、观察修,开始观察修就是这么修。有书的可以去参考一下,好好地照这个方法去做。
现在我们就是说,这个观功德、念恩过了之后,那么加行,如何亲近善知识的方法。第二,三十五页最后一行。
戊二 加行亲近轨理
第二加行亲近轨理者,如《尊重五十颂》(《事师五十颂》)云:“此何须繁说,励观彼及彼,应作师所喜,不喜应尽遮。金刚持自说,成就随轨范,知已一切事,悉敬奉尊长。”
《事师五十颂》中的一句话,假使这个对善知识亲近的,这些事情不需要说得过多。总的来说原则性的,要努力地去观,“励观彼及彼,应作师所喜”,上师所欢喜的事,你要做,不欢喜的都要遮掉,不要做,就是要使上师欢喜。“金刚持”就是佛,他自己说的,“成就随轨范”,一切成就就是看你怎么依止上师,“知已一切事”,这个道理懂了之后,就是说你一切成就都依靠上师的,你这个道理知道之后,一切事情要恭恭敬敬地侍奉供养上师。
总之应励力行,修师所喜,断除不喜。作所喜者,谓有三门:供献财物,身语承事,如教修行。如是亦如《庄严经论》云 :“由诸供事及承事,修行亲近善知识。”又云:“坚固由依教奉行,能令其心正欢喜。”
“总之”一句话,就是“应励力行,修师所喜,断除不喜”。宗大师解释,总的一句话说,具体地说那就是说不完的多了,但原则上总的来说应该努力地去做什么?上师所欢喜的尽量做,不欢喜的就断除,不要做。“作所喜者”,那么上师欢喜的哪些呢?“谓有三门”,从三点来说。
第一个是“供献财物”,财物就是内财、外财,外财就是那些金银财宝之类,内财就是自己的身口意。第二,“身语承事”,侍候上师做一些承事的事情,身的、语的事情。第三,“如教修行”。
这样分三个门,要使上师欢喜的,第一个是供献财物,第二个是身语承事,仲登吉就是一辈子敬佑(川俚)阿底峡尊者的。第三个,如教修行。
“如是亦如《庄严经论》云”,《庄严经论》也这么说,“由诸供事及承事,修行亲近善知识。”一模一样的,你要亲近善知识呢,有三个要点,一个是供养,第二个是承事,第三个如法修行。以这三种来亲近善知识。
“又云:“坚固由依教奉行,能令其心正欢喜。””我们说最欢喜的是哪一个呢?最重要的还是第三个,依教奉行,这个能令上师的心极大欢喜。就是说这三个里边,最重要的就是依教奉行,这个坚固的做的是菩萨。
其中初者,如《五十颂》云:“恒以诸难施,妻子自命根,事自三昧师,况诸动资财 。”又云:“此供施即成,恒供一切佛,此是福资粮,从粮得成就 。”复如拉梭瓦云:“如有上妙供下恶者,犯三昧耶,若是尊长喜乐于彼,或是唯有下劣供物,则无违犯 。 ”此与《五十颂》所说符顺,如云: “ 欲求无尽性,如如少可意,即应以彼彼,胜妙供尊长 。 ”此复若就学者方面,以是最胜集资粮故,实应如是。就师方面,则必须一,不顾利养。霞惹瓦云:“爱乐修行,于财供养,全无顾着,说为尊重。与此相违,非是修行解脱之师。”
“其中初”的第一个就是供养财物,《五十颂》里有说,“恒以诸难施,妻子自命根,事自三昧师,况诸动资财”,那么我们供养上师,这个三昧师就是金刚上师,密宗的,密乘的。那么最难布施的东西是什么呢?自己的妻子乃至自己的命,这个是最难了,这个我们可以想,世间法的事就是这样子,以这样子最难布施的东西来供养上师,何况其他的那些财产呢?“动资财”,可以移动的,今天是你的,明天是他的,金银财宝这些东西,也可以王贼水火都可以拿着走的,这些财产就更不用说了,自己的妻子,自己的命根都可以供养,何况这些呢?
“又云:“此供施即成,恒供一切佛,此是福资粮,从粮得成就。””这样子供养,就等于成就供养一切的佛一样,而且恒供养,不断地、经久地供养,这个就是福德资粮,从这个资粮可以得到成就。这个是《五十颂》里的话。
下边“拉梭瓦”,一个大善知识,他说:“如有上妙供下恶者,犯三昧耶,若是尊长喜乐于彼,或是惟有下劣供物,则无违犯”,他说,你怎么供养呢?假设你好的东西藏着不供养,把不好的下的恶的东西供养上师的话,这是犯三昧耶戒的。但是假使上师欢喜这个东西,虽然是不太好的,但上师欢喜这个,那么你供养没有过失,或者你自己没有好的,很穷,祗有不好的,你认为最好的东西,实际上不太好的,这个供养也不算犯三昧耶的。
那么这些话与《事师五十颂》是符合的。《事师五十颂》怎么说呢?
“欲求无尽性,如如少可意,即应以彼彼,胜妙供尊长”,这一句颂,我们看了《事师五十颂》好几个版本,讲的都不一样,那么我们最后采取的是宗大师自己注的那个。他怎么说呢,“欲求无尽性”,假使你要求这无尽的法身的成佛的位子,你就要供养。“如如少可意,即应以彼彼”,就是说你虽然是自己极欢喜的,可意的东西,这个那个,“如如”就是说若此若彼,就是这些那些你极欢喜的,虽然很少,但是你把这个去供养之后,那就是最好的供养。那么这是《事师五十颂》宗大师自己的注解,也就是说供养是叫你自己最欢喜的东西供养,这就是最好的供养,哪怕是很少。
我们也可以回想一下,《密勒日巴传》大家都看过,三品供养,有的人很奇怪,供养么最好地供养,但是我们说三品都要供养。有一本书,它怎么解释这个颂呢?“如如少可意”,它说祗要你认为是好的,哪怕不是太好的,跟那个最好的,一起都要供养。这是另外一个解释,这个解释也有一定的道理。 《密勒日巴传》里边,马尔巴有个已经成就的大弟子,有次会供,他去朝拜马尔巴,把所有的财产都拿去供养了,就剩一个跛脚的羊,这个很不好,就没拿去供养。结果马尔巴说,你供养很好,你还有一个没有供,那就是说你还有一个羊舍不得。他的弟子很聪明,一想还有个羊,就亲自回去把羊背来供养。供养并不是不好的就不供了,尽其所有地供养,这个也是一方面的说法。那么好的供当然是最好。这里的意思是说,你自己极欢喜的,哪怕是很少,祗要你拿去供养,那就是最好的供养。
“此复若就学者方面,以是最胜集资粮故,实应如是”,这是说,我们做弟子的,要积集资粮的话,这是最好的方法,应当这样做。反过来,做上师的就不要这样子了,“你什么都要供养我,把最好的供养我!”,这个是成了贪心了。
“就师方面,则必须一,不顾利养”,祗有一个条件,这个是必须的。什么呢?不要利养的,不贪利养的。“霞惹瓦”就说,“爱乐修行,于财供养,全无顾着,说为尊重。与此相违,非是修行解脱之师”,他说,合格的上师应当怎么呢?欢喜修行的,对修行非常爱乐的,对财供养无所谓的,你供养也好,不供养也好,不管那些的,这样的上师是我们要依止的。反过来,与此相违的,就是修行倒不在乎的,对财物很着重的,弟子来了就看你供得好不好,供得好的,非常客气,好好招待;没有供养的,睬也不睬你,这个的上师不是我们修行解脱的师,那就不依止的了。第一个财供养的事讲了这么多。
第二者,谓为洗浴按摩擦拭及侍病等,当如实赞师功德等。
第二个承事,有的人问承事是啥东西,承事就是侍候他,做侍者师的事情。 “第二者,谓为洗浴按摩擦拭及侍病等”,那么当然,洗浴按摩擦拭这些是对年纪大的上师,年轻的就不要你按摩等了,有病时照顾病了,这是身的侍役。 口呢,“当如实赞师功德等”,要如实赞叹上师的功德。吹捧夸大的那些当然不需要,如实地赞叹这个要做,那就是说身语承事,身就是洗浴按摩擦拭侍病,语就是赞叹,就是前面说的身语承事。
第三者,谓于教授遵行无违,此是主要。 《本生论》云:“报恩供养者,谓依教奉行。”
第三个,如教修行。“第三者,谓于教授遵行无违”,对上师的教授要遵行,照他做没有违背,这是主要的。三个里边这个是最主要的,如法修行供养是最大的供养,这个普贤行愿品里也有 。 “《本生论》 云:“报恩供养者””,什么叫报恩供养呢?“谓依教奉行”,我们报上师的恩,要供养什么,最主要的还是依教奉行,上师怎么教,我们就怎么做。
设若须随师教行者,若所依师引入非理及令作违三律仪事,如何行耶。《毗奈耶经》于此说云:“若说非法,应当遮止。”《宝云》亦云:“于其善法随顺而行,于不善法应不顺行。”故于所教,应不依行。不行非理者,《本生论·第十二品》亦有明证,然…
《广论讲记(一)(道前基础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