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五十頌》這個頌我們參考了幾個本子,最後我們采取的,還是比較標准的。“毀謗阿阇黎”,他要受什麼樣的害處呢?“是大愚應遭”,這個是極大的愚癡,他們要受什麼苦呢?分二種,一種是現法,當下就要受的,現世的;一種是不現見的,後世受的果。
那麼現世受的果是什麼呢?要遭到“疾”疫,及不好的“病”;“魔疫諸毒死”,魔擾的病及受人毒害,受毒而死;“王”難、“火”難“及毒蛇”難,被毒蛇咬死,“水”難、“羅叉”難、“盜賊”難,給盜賊殺害;“非人”鬼魅的那些擾害,還有“礙神”,那些倒引鬼,海公上師翻的是倒引鬼,被這些所殺害,被這些殺害是現法的過患。
那麼後輩子呢,“墮有情獄”,有情獄是八大地獄,現輩子受了那麼多的苦,業還是沒有消掉,下輩子的報就是八大地獄去了。
所以說“終不應擾亂,諸阿阇黎心”,所以說我們作弟子的一定不要去擾亂阿阇黎的心,“設由愚故爲”,假使你因爲愚癡,故意這樣去做了,那就決定要到“燒煮”“地獄”去受苦,哪些地獄呢?“所說無間等,極可畏地獄”,“無間”是金剛地獄,最苦的地獄,最可怕的地獄,就是要受苦去了。
“諸謗師範者,佛說住其中”,毀謗上師的人,佛說的,他將來就住在這個地方。那麼這都是經上的話,我們不要掉以輕心,有的事情就不要太稱興而爲了,做了之後還是自己受苦,劃不來。
善巧成就寂靜論師,所造 《劄那釋難論》中,亦引經雲:“設唯聞一頌,若不執爲尊,百世生犬中,後生賤族姓。”
“善巧成就寂靜論師,所造《劄那釋難論》中”,寂靜論師,善巧成就的,他作了一部論,引經裏邊說,“設唯聞一頌,若不執爲尊,百世生犬中,後生賤族姓”,假使你聽了一個頌,就是你僅僅從善知識那裏學了一個頌,聽聞了一個頌,那你不把他當作上師看,就是不恭敬的話,那麼你將來的果報呢,一百世作狗。狗就是不識好歹,下賤,你若是不識好歹,不尊重他,你就要一百世作狗,這一百世狗的報完了之後,即使生到人間來呢,生爲賤族姓。印度有四個種姓,最下賤的就是專門做那些最下賤事情的;他就要生在貧賤的家裏,最下劣的那些地方,做人間最下賤的人。這是說不如法依止的過患。下邊又說。
又諸功德,未生不生,已生退失,如《現在諸佛現證叁摩地經》雲:“若彼于師住嫌恨心,或堅惡心,或恚惱心,能得功德,無有是處。若不能作大師想者亦複如是。”
“又諸功德,未生不生,已生退失”,你要是不如法依止善知識的話,功德沒有生的,生不出來,已經生出來的,還會退掉。
“如《現在諸佛現證叁摩地經》雲:“若彼于師住嫌恨心,或堅惡心,或恚惱心,能得功德,無有是處。””假使你對上師生嫌恨心,就是前面說的,茶給我的少了、給他的好了,對他好了、對我不好了,起這些心,“或堅惡心”,那些堅利的瞋恨心,“或恚惱心”,煩惱的心。如果你對上師起了這樣的心,“能得功德,無有是處”,你想得到功德的話,無有是處,一點也不會得到。
“若不能作大師想者亦複如是”,不但如此,你不把上師當作佛的人,也得不到功德。這個就是說,前面說了半天,要把上師觀成佛一樣,目的也是爲了我們得功德。如果我們不要功德,那就沒辦法了,想要功德的話,就要修這個觀想。
若于叁乘補特伽羅,說法苾刍,不起恭敬,及尊長想,或大師想者,此等能得未得之法,或已得者,令不退失,無有是處。由不恭敬,沈沒法故。
那麼對那些爲叁乘的有情說法的那些苾刍,能夠引導叁乘進入大乘的那些苾刍,這些人呢,你如果“不起恭敬,及尊長想”,不當上師想,或當佛想。這樣的人呢,“此等能得未得之法,或已得者,令不退失,無有是處”,沒有得到的法能夠得到,已經得到的法叫它不退失,“無有是處”,不會的,——就是未得到的,得不到的;已經得到的,就要退掉的。
“由不恭敬,沈沒法故”,因爲你不恭敬麼,一切法就退失了,“沈沒”就沈到海底下去了,沒有了。所以說對一切都要起恭敬心,不但是你的上師,其他的說法的苾刍等等,都要作大師想。
那麼這是正面,親近善知識有什麼好處,不親近有什麼壞處。
設若親近不善知識及罪惡友,亦令諸德漸次損減,一切罪惡漸次增長,能生一切非所愛樂,故一切種悉當遠離。
“設若親近不善知識及罪惡友”,反過來,假使你親近的是不善知識,或者是罪惡友,不好的友,那麼這就是反過來了。“亦令諸德漸次損減,一切罪惡漸次增長”,假使說你親近了不善知識,惡知識或者是惡友的話,那你的果也是不好的,能令一切功德漸漸地損減,慢慢地退下去,一切罪惡增長,好的退了,罪惡增長。“能生一切非所愛樂”,一切非所愛樂的果都會生出來,你不想受的苦報都會來。“故一切種悉當遠離”,所以說,無論如何都要遠離惡知識,不管什麼情況之下,惡知識惡友是不能親近的,親近之後,一切衰損的事情都會來。
那麼什麼叫惡友、惡知識呢?下邊有,“謂若近誰,能令性罪遮罪惡行,諸先有者不能損減,諸先未有令新增長”。什麼叫惡知識?你親近了他,一切性罪、遮罪這些惡行,過去有的,不能使它減少,過去沒有的使新的增長起來,這就是惡友,就是惡知識。另外宗大師在《極樂發願文》裏也有一個,什麼叫不善知識呢?他說凡是與佛的意不相合的,皆爲不善知識,願我與之遠離。凡是跟佛說的話不合的,都是不善知識,自己發願跟他遠離,不要親近他。
那麼惡知識惡友不能親近的,他的作用跟魔一樣,損害我們修行的,我們對他怎麼辦呢?我們卻不能因爲他阻礙我們修行就打他罵他殺他,這個要不得,我們是慈悲心。海公上師經常說的,大威德能降伏一切,不爲一切所降伏的,靠的是什麼?是不是兵刀器杖呢?靠的是慈悲心,慈悲心是無敵的,兵刀器杖你打他,這次敗了,他去邀一些其他大力的鬼神魔啊,要再來跟你較量的。你慈悲心把他降伏了,他心服了,再也不跟你作對了,真正的無敵是這樣的。上次也給大家講過,釋迦牟尼佛菩提道場降魔的時候並不是化作叁頭六臂,跟魔打仗,他是入慈心定,把一切魔射過來的箭、刀槍,都化成花朵,魔的力量無可所施,是這樣子用慈悲心把魔降伏的,這個原則我們要記住。我們在生活上碰到有些人阻礙我們修行的,不要跟他吵架、打架,要有慈悲心,使他穩下來,然後以佛的教化把他轉化過來,這才是真正的降魔。對惡知識應當這樣子做。
但你自己力量不夠的時候,還做不到,勸好的話,那就遠離,千萬不要跟他們接近,受他們的害。爲什麼要遠離呢?下邊 。
《念住經》雲:“爲貪瞋癡一切根本者,謂罪惡友,此如毒樹。”
我們身上貪瞋癡的根本是什麼?就是惡友,他引你做壞事,使你貪心瞋心癡心都生起來,就是說他是我們一切貪瞋癡的根本。我們當然不要貪瞋癡,這個根子要去掉它,就是不要去親近惡友。“此如毒樹”,這個惡友跟毒樹一樣。 《律海十門》中“閻浮有毒樹”,這個毒樹毒到什麼樣子呢?根也好、枝也好、葉子也好、果也好,都是毒的,哪怕你聞到它的香味也是毒的,聽到的聲音也是毒的,你看了它的照片也是毒的,要死的,這麼一棵毒樹你還親近它幹什麼?!罪惡友就是這樣的毒樹,我們要趕快遠離,一碰到他就要倒黴了,聽到名字就要死掉的,你趕快遠離。
《涅槃經》雲:“如諸菩薩怖畏惡友,非醉象等,此唯壞身,前者俱壞善及淨心。”又說彼二,一唯壞肉身,一兼壞法身。一者不能擲諸惡趣,一定能擲。
“《涅槃經》雲:“如諸菩薩怖畏惡友,非醉象等,此惟壞身,前者俱壞善及淨心。””《涅槃經》也說惡友的不好,菩薩看到惡友就害怕,而醉象來了倒不怕,菩薩不怕醉象卻很怕惡友,爲什麼?“此唯壞身”,醉象來了,大不了給它踩死,僅僅身體壞了,而法身慧命不壞。而惡友卻“俱壞善及淨心”,把你的善行及清淨心都破壞掉了,那你不能修行了。所以說惡友可畏,醉象倒還不可怕。
“又說彼二,一唯壞肉身,一兼壞法身”,這兩者的比較呢,醉象最多毀壞你的肉身,法身壞不了的;惡友則不但壞你的肉身,還要壞你的法身。壞你肉身叫你做壞事,做了壞事之後,要麼生愛滋病之類的病,肉身就壞掉了,要麼做了壞事,殺人放火,槍斃,肉身也就壞掉了。這些就是說肉身壞了,還要壞法身,法身慧命也斷掉了,善根也斷掉了,那你以後修行就沒有份了。所以說這個惡友比醉象還要可怕。
“一者不能擲諸惡趣,一定能擲”,一者就是第一個,醉象把你踩死,但你下輩子它不一定把你放到惡趣去,你假使修的是善行,下輩子就是人天,它沒辦法把你弄到惡趣去的。而惡友決定要把你弄到惡趣去的,惡友專門做壞事麼,做了壞事造了惡業,將來決定到惡趣受苦。
所以從多方面分析,惡友的恐怖遠遠超過醉象。我們現在的人的心理狀態,是反過來了,對醉象害怕得不得了,對惡友辨別不清。他跟你的煩惱相應,非常親近,這個我們要檢查,我們親近的道友裏邊是不是都是善友?有惡友的趕快遠離,能教化的當然要教化過來了。
《谛者品》亦雲:“ 若爲惡友蛇執心,棄善知識療毒藥,此等雖聞正法寶,嗚呼放逸墮險處。”
“《谛者品》”裏也說,假使“惡友蛇”,惡友就是蛇一樣,把你毒死,假使惡友“執心”,兩個人要好了,他把你的心牽了走了。他掌握了你的心之後,就“棄善知識療毒藥”,善知識你就放棄了,善知識有法治療你的毒的,而惡友卻是毒蛇,把你的心執了之後,它的毒要把你毒死的,你親近善知識他可以把你的毒解掉的,但是因爲你親近惡友了,把你的心執住了,你就把善知識舍棄掉了,療毒的藥也不要了。這樣子的人,“雖聞正法寶”,即使你聽了正法,聽了邪法更不要說了,哪怕你聽的是正法,你還是“放逸”,跟惡友走就不會精進修行,放逸了。雖然聽的是正法,將…
《廣論講記(一)(道前基礎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