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廣論講記(一)(道前基礎一)▪P61

  ..續本文上一頁來還是到惡道去的,因爲你沒有好好修行放逸,跟惡友走決定是放逸的。如果他叫你修行的話,他就是善知識了,不是惡友了,所以惡友的壞處講了很多。

  《親友集》雲:“無信而悭悋,妄語及離間,智者不應親,勿共惡人住。若自不作惡,近諸作惡者,亦疑爲作惡,惡名亦增長。人近非應親,由彼過成過,如毒箭置囊,亦染無毒者。”

  “《親友集》雲:“無信而悭悋,妄語及離間,智者不應親,勿共惡人住。””這個哪些人是惡友呢?具體地他說了一些,不講信用的,或者說對叁寶沒有信心的,心很悭貪不肯布施的,要打妄語的,要離間人家的,這類人,有智慧的不要親近他,不要跟這些惡人住。爲什麼不能跟惡人住呢?

  “若自不作惡,近諸作惡者,亦疑爲作惡,惡名亦增長”,假使說你自己沒有作惡,你跟惡人在一起,“近諸作惡者”,跟惡人很親近,人家就認爲你也作壞事的,因爲你跟他們在一起,他就懷疑你也是個壞人。“惡名亦增長”,你的惡名也流布增長。

  “人近非應親,由彼過成過,如毒箭置囊,亦染無毒者”,假使一個人親近不該親近的人,不應當親近的就是惡知識惡友,我們應當親近的是善知識善友。而你親近了不應當親近的人,“由彼過成過”,那麼他的過失也就成了你的過失,爲什麼呢?“如毒箭置囊,亦染無毒者”,箭囊裏若有幾支毒箭的話,這支毒箭的毒會傳染到其他的箭,那些箭本來沒有毒的,毒箭上的毒染上去了,那麼人被這些箭射到也會死掉的,祗要皮破一點點就會死掉的。那就是說你雖然本來是沒有毒的,是好的,但你親近惡人之後,惡人的毒就會傳染到你身上,你跟他的過失同樣了,“由彼過成過”,他有什麼過失,你也會一樣有這些過失。

  惡知識者,謂若近誰能令性罪遮罪惡行,諸先有者不能損減,諸先非有令新增長。

  什麼叫惡知識呢?你親近他之後,一切性罪也好、遮罪也好。性罪是指殺盜淫妄了;遮罪是佛遮止的飲酒之類,本來不是性罪,但佛定了之後,再做就是罪了。不好的行爲,本來已經有的,不能損減,反而越來越多;本來沒有的,還要增長,就是不好的事情越來越多了,惡性循環,不好。

  善知識敦巴雲:“下者雖與上伴共住,僅成中等,上者若與下者共住,不待劬勞,而成下趣。”

  這是說親近善友惡友的關系,“下者雖與上伴共住”,下等的人雖然與最上等的人共住,“僅成中等”,因爲他本來下劣,跟上伴在一起,僅成中等,要成上等的人不容易,因爲他本來下等的麼,要超過中等成爲上等,是不容易的。下等的與上等打伴僅僅成個中等。“上者若與下者共住,不待劬勞,而成下趣”。但是本來是上等的,最好的,假使跟那些最不好的共住的話,不要你花多少功夫,不要努力的,就成了下流了。就是說逆水行舟了,要去上遊要花很大氣力,也達不到最高的要求;如果順著水下流的話,那就很快,再好的人若跟惡知識一起的話,他也到下遊去了。

  這是說惡知識的壞處太多了,要提高警惕,即使你是最好的,但是你跟惡知識一起的時候,就跟他一樣了,上的變成下的;而下的要往上爬則很困難,哪怕你跟的是最好的,你僅僅能成個中等,經大努力,僅成中等。就是往上難,往下容易。千萬不要跟惡知識打對,往下是極快的,惡知識的壞處我們要知道。

  下邊“攝彼等義”是總結。

   丁六 攝彼等義

  第六攝彼等義者。世徧贊說《尊長瑜伽》教授者,應知即是如前所說。若一二次,修所緣境,全無所至。若是至心欲行法者,須恒親近,無錯引導,最勝知識。爾時亦如伽喀巴雲:“依尊重時,恐有所失。” 謂若不知依止軌理而依止者,不生利益反致虧損。故此依止知識法類,較余一切極爲重要。

  “世徧贊說《尊長瑜伽》教授者,應知即是如前所說”,世間上大家贊歎的,《尊長瑜伽》就是《上師供》,它裏面教授,就是我們前面說的,《上師供》大家看看,都是贊歎上師的功德,還有如法修行,我們前面說的。所以說你能夠“若一二次,修所緣境,全無所至”,對那個《上師供》我們說修的話,修個一二次,那毫無用處的,力量太小了。“若是至心欲行法者”,真正誠心誠意要修法的人,“須恒親近,無錯引導,最勝知識”,真正要修法的人呢,應當“恒”,就是前面說的,親近善知識不是一段時間,要經常親近;不是親近惡知識,“無錯引導”,沒有錯地能夠引導我們菩提道的最勝的知識,這個是要親近的,惡知識就不能親近。

  “爾時亦如伽喀巴雲:”正如伽喀巴說的,“依尊重時,恐有所失”,依止善知識的時候就怕沒有依止好,而遭到一些損失。這個意思就是說,“謂若不知依止軌理而依止者”,假使你不知道依止的法而依止善知識的話,“不生利益反致虧損”,那麼你這樣子依止的話呢,利益生不起來而虧損倒很多,就是說有很多過失,這是說親近善知識是好事,但是要知道依止的法。

  “故此依止知識法類,較余一切極爲重要”,所以說依止善知識的法,比一切法都要重要。那就是“如理依止道之初步正”,我們天天念,但是它的內涵卻是透發不出來。我們已學那麼多了,對這句話該有深刻理解了吧,這是最重要的。

  從依止善知識開始,後邊修的乃至最高的止觀雙運,都是從開始,第一步走對了後邊就都對了,如果第一步走錯了,初一錯,那麼初二初叁一直到十五就全部錯完,好的果也得不到。所以說依止善知識的法,對一切來說,它是最重要的。第一個沒有搞對後邊都會錯,所以說這個是最重要的。

  見是究竟欲樂根本,故特引諸無垢經論,並以易解,能動心意,符合經義,諸善士語,而爲莊嚴,將粗次第,略爲建設。廣如余處,應當了知。

  所以看到這個是“究竟欲樂”的根本,“究竟欲樂”是什麼?成佛。我們最高的欲樂心就是想成佛度衆生,這個是“究竟欲樂”的根本,要成佛的根本。所以宗大師特別引了許多無垢的經論,最殊勝的經論,並且以容易理解的,能夠打動我們心意的,符合經義的那些善士、祖師的語錄等等,“而爲莊嚴”,經說了之後,再把祖師的語錄,陪襯作個莊嚴。“將粗次第,略爲建設”。大概地跟我們講一下,詳細的當然很多。“廣如余處,應當了知”, 廣的說有很多,經、祖師語錄,多得很,我們要知道。這裏祗粗略地講一點,廣的其他地方講得很多,我們應當知道。

  我等煩惱,極其粗重,多不了知依師道理,知亦不行,諸聞法者,反起無量依師之罪,即于此罪亦難發生悔防等心。

  那麼這裏是說我們對依止善知識的事情,我們做到沒有呢,自己檢查一下。“煩惱極其粗重”,這個“粗重”我們有個注解 ,《攝大乘論無性釋》有個解釋。什麼叫“粗”?“惡故名粗,得此沈沒,故名粗重”,“重”就是很重,你得了這個惡的要沈到海底去的,沈沒的。那麼叫粗重,就是說本身是惡的,拿了之後要沈下去的,就是要下惡道的,這個叫“粗重”, 就是煩惱的種子。這是《攝大乘論無性釋》的注解 。

  《法蘊足論》 也有個注解 ,它說,“雲何粗重?謂身重性、心重性”,身心都重,什麼“重”呢?就是好象我們走路,沒有氣力,拖也拖不動那個樣子;聽經打磕睡,提不起精神來;要思惟,腦筋動不過來。“重”,身也重,心也重。“身無堪能性”,沒有堪能,這個重就是沒有堪能性,心也沒堪能性,要做個事情,做不起來,身也沒有力量,心也沒有力量。“身剛強性,心剛強性”,強,你要他這麼,偏偏不這麼,心身都是剛強,身不調柔,心不調柔性。身不調柔,不聽話。你要他怎麼,他偏偏不這麼,不柔和。我們說面粉要做面食,廚師先要把這個面粉,揉的軟軟的,做是什麼就做了,如果你沒揉好,它硬的,你把它彎地多一點,它裂開來了,不柔和麼,不調柔。

  那麼這裏說粗重的總的意思就是這一些,我們的煩惱就是這樣子的,又是惡,又是重,又是剛強,又是難調,又是不調柔,沒有堪能性,是極其的粗重。

  “多不了知依師道理,知亦不行”,對依止善知道道理多不知道,即使知道了也不行,不去做。“諸聞法者”,那麼你因爲不去行依止道理呢,雖然聽法,反而起了很多依止上的罪,就是不如法依止,雖然你也在聽法,但是你聽法的時候不如法依止,那麼起了很多的罪。“即于此罪亦難發生悔防等心”,就是說造了很多罪,也不知道忏悔,也不知道防護,以後不要犯。所以說我們心粗重的很,就是這些能力都沒有。

  故應了知如前所說,勝利過患,數數思惟,于昔多生,未能如法依止諸罪,應由至心而悔,多發防護之心,自應勵備法器諸法 ,數思圓滿德相知識,積集資糧,廣發大願,爲如是師,乃至未證菩提以來攝受之因。若如是者,不久,當如志力希有常啼佛子,及求知識不知厭足善財童子。

  “故應了知如前所說,勝利過患”,那麼這樣子的話呢,你也一定要知道,我們前面說的,依止的勝利與不如法依止過患,那你可以提高警惕了,你這個麻痹的、粗重的心可以改善一點。“數數思惟”,還要數數的去思惟,“于昔多生, 未能如法依止諸罪”,不但是現在,過去多生多世都沒有如法依止,造了很多罪,這些罪都要下無邊苦的地獄去受無邊時間長的苦。“應由至心而悔”,要誠心誠意的忏悔,“多發防護之心”,對于未來的要防護,再也不要犯。過去的忏悔,現在未來的趕快防護,不能再犯了。那麼這個關鍵呢,看看勝利、過患,依止有那麼好處,如法依止有那麼好處,不如理依止有那麼壞處。人都不想受苦,那你不要受苦麼,你要好好的忏悔,那麼沒有做的要防護。

  “自應勵備法器諸法”,那麼自己,要成就法器的那些法,就是作弟子的那些法、德相要具備,“ 數思圓滿德相知識”,那麼經常要思惟德相圓滿的,十個功德都具足的那些善知識。那麼這些善知識呢,現在碰不到,那麼你自己要作弟子的德相,然後希望圓滿功德的善知識將來遇到。

  那麼你該怎麼辦呢…

《廣論講記(一)(道前基礎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