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要“積集資糧”,要發廣大的願,“廣發大願,爲如是師乃至未成菩提以來攝受之因”,對這樣子圓滿德相的善知識,祗要自己還沒成佛之前,希望他能攝受的因素,把它造起來,這個我們《廣論》經常講,你現在得不到,因把它造起來,你因造好之後,將來就能得到他的攝受,得了攝受之後就能穩速的成佛,所以說現在還沒碰到的,那麼你要好好的把因造起來,現在已經碰到的,要好好的如理的依止,不要不如理依止受那些過患。那麼重點,具足弟子的德相,法器的那些法,自己要具備。弟子的相沒有,碰到善知識你也不能依止,也當面錯過。
“若如是者”,假使你這樣子做的話,“不久當如志力希有常啼佛子,及求知識不知厭足善財童子”,那麼你如果這樣子好好的去做的話,你沒有好久,就可以成爲一個意志極堅強的,稀有的毅力的一個常啼佛子。這個我們《般若經》裏邊的常啼菩薩,跟他一樣,或者《華嚴經》裏邊的徧參善知識的不知疲厭的那個善財童子。這些就是說,他們兩位,依止法是做得最好的,那麼我們如果從這方面努力做,將來也是可以趕上他們一樣。因爲他們的因素是依止法做的好,那麼我們將來也可以果上面,可以像他們一樣,依止法做的極好,也能跟他們一樣的成就啦。那麼是鼓勵我們依止法好好做。那麼今天的時間到了,這裏吧。
第十五講 (《廣論》第四一~四四頁;《集注》第九五~一零零頁)
上一次我們講了依止善知識的勝利,還有不依止的過患。今天我們准備講新的,上次有兩個地方正在查考的,現在查出來了,補充一下。
第一個,叁十九頁的第一行,“依調伏理修善行”,查出來的是,與羅桑嘉措是差不多的,就是以柔軟的溫和的心態,依照善知識所教的教法去修善行。
另外一個也是這一頁,最後第二行,“嫌恨心、堅惡心、恚惱心”,這叁心根據藏文的原文,都是瞋恨的意思,沒有什麼大的差別,但是注解裏邊就分層次了。嫌恨心是最厲害的,對善知識有殺害的心,害他的心;堅惡心,害的心沒有,但是不滿的心、瞋恨的心,充滿的;最後一個恚惱心,就是說內心裏邊是有瞋恨不滿的情緒,但是沒有形諸于外的。這叁個就是層次不同,第一個是最厲害的,第二個中等,第叁個最輕。這叁個,哪怕是最輕的,若以這樣子的心態去依止善知識的話,不能得功德,何況最重的呢!這個是根據注解裏邊才能查到的,在文字裏邊,尤其是我們漢文裏邊根本是看不出來的。好,把這個補充了。
丙二 略說修習軌理
略說修習軌理分二:一正明修法,二破除此中邪妄分別。初中分二:一正修時應如何,二未修中間應如何。初中分叁:一加行,二正行,叁完結。 今初
今天要講這個“修習軌理”,分兩科,一、“正明修法”;二、“破除此中邪妄分別”。正明修法裏邊又分兩科,“正修時應如何”,“未修中間應如何”。這些修行的方法這裏都介紹了,不論你修哪一個法,都是這樣子做。
第一個“正修時應如何”又分“加行”,“正行”,“完結”——就是結行。一般我們說儀軌也好,修行也好,都有叁個程序,一個是“加行”,准備工作;一個是“正行”,正修的時候;“完結”就是結行,回向。
丁一 &nb, sp; 正明修法
戊一 正修時應如何
己一 加行
初加行法有六,乃是金洲大師傳記。
第一科,“初加行法有六”,我們說第一個是修加行法,有六個,來自“金洲大師傳記”,是金洲大師的傳承。
(一)莊嚴安布身語意所依
謂善灑掃所住處所,莊嚴安布身語意像。
這是第一個,“灑掃處所”,要很莊嚴地安布身語意像,“身語意像”是什麼呢?身就是佛像,這個是擺在中間;語就是經書,一般是擺在右邊;意是指鈴杵佛塔之類,表意的,擺在左邊。這些是身語意所依止的東西。處所要灑掃清楚。大家看帕繃喀大師的《掌中解脫》裏邊,對灑掃寫了很多的篇幅,又舉了小路尊者的公案,灑掃能夠證到阿羅漢果,就是說灑掃極重要;甚至于說有一次僧團裏邊灑掃的人不在,沒有人掃地,佛親自掃地,那就是說掃地是一個重要的修行的方式。在我們的佛堂裏邊,自己的或者大殿裏邊,他說每天至少要打掃一次。這個我們就要對照了,自己的佛堂中供的供品,長年的,可能過年時打掃一次可能已經很好了,這個就是要注意了,要多多地把它弄幹淨。
(二)無谄诳求諸供具端嚴陳設
由無谄诳求諸供具,端正陳設。
第二個,“無谄诳”就是依正當而來的,那些供的東西來源是正當的,“端正陳設”,八供之類的。
(叁) 身具八法修歸依發心
次如《聲聞地》中所說:“從昏睡蓋,淨治心時,須爲經行。除此從余,貪欲等蓋,淨治心時,應于床座,或小座等,結跏趺坐。”故于安樂臥具,端正其身,結跏趺坐,或半跏趺,隨宜威儀。既安住已,歸依發心,決定令與相續和合。
“聲聞地”,就是指《瑜伽師地論》的“聲聞地”,裏邊說,修行的時候,假使有昏沈蓋起來了,“淨治心時”,要對治這個昏沈蓋,要經行。“除此從余”,假使除了這個昏沈蓋要經行之外,其他的貪瞋癡這些蓋,要淨治心使它幹淨時候,不是經行,要在床座或小座裏邊,“結跏趺坐”,修禅定。要麼是經行,要麼是宴坐,這兩個方式,白天就是這樣子做。比丘白天就是這樣,要不經行,對治昏沈;沒有昏沈,對治其他的蓋,就是結跏趺坐。
因爲這樣子,所以于“安樂臥具”,自己住的地方,弄得好一點可以坐得舒服,不要坐在翹起的地方,心就靜不下去。“端正其身”,好好坐在那裏,“結跏趺坐,或半跏趺”,這個都可以,不勉強,“隨宜”,哪一個威儀都可以。
“既安住已”,坐好之後,“歸依發心”,念歸依的頌,發心,發菩提心,“決定令與相續和合”,我們念的要跟心相續合成一個,不要口裏在念,心裏在想其他東西。
(四)觀想資糧田
于前虛空明現觀想,廣大行派,及深見派,傳承諸師。複有無量諸佛菩薩,聲聞獨覺,及護法衆爲資糧田。
觀資糧田就是《上師供》裏邊“空樂無分”那一段,這個很複雜,道次第各個傳承觀的也不一樣。我們用的當然以《上師供》爲主,《上師供》爲主的資糧田。詳細觀,有些你想也想不起是什麼樣子,大概地說一下,根據《上師供》筆記。
在如意樹上邊有個寶座,這個寶座上邊現個“阿”字,下邊有個月輪,阿字放光加持一切有情世間、器世間。然後阿字的光收回來,就現本師,一般我們是觀宗大師了,《上師供》說,假使宗大師觀不起,就觀自己的本師也可以,一般以觀宗大師爲主,我們就觀宗大, 師好了,當體就是, 佛,自己的本師和宗大師也是合二爲一的,在宗大師體裏邊。這是第一層觀叁昧耶尊。
我們說密法裏邊叁層勇心,智慧勇心還有靜慮勇心,這有兩個觀法。第一種觀法,是說宗大師心裏邊,智慧勇心是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心裏邊是毗盧遮那佛——金剛持,這個觀法也可以。第二種觀法,宗大師心裏是毗盧金剛,毗盧金剛心裏是阿閦毗佛,或者是金剛杵,這個是靜慮勇心。
《上師供》裏邊“胸間自在,毗盧金剛”,就是說第二層就是毗盧金剛,沒有說釋迦牟尼佛,毗盧金剛心裏邊是阿閦毗佛或者是金剛杵也就沒有說。這是叁層勇心,觀好。
中間那個觀好之後,右邊是以彌勒菩薩、無著菩薩、世親菩薩爲主的廣行派,很多傳承師,名字很多,不一定講得完了,大概這麼想。左邊的是以文殊菩薩、龍樹菩薩、提婆菩薩、月稱菩薩爲主的深觀派傳承。頂上是曆代的上師,一直到本師釋迦牟尼佛;就是曆代的一個一個從佛傳下來,一直到釋迦牟尼佛爲止,釋迦牟尼佛是我們的本師,都聚集在頭頂上。
周圍有很多。無上部五尊金剛,大威德金剛在中間,右邊是勝樂金剛,左邊是密集金剛,勝樂金剛右邊是時輪金剛,密集金剛左邊是歡喜金剛,這是無上密的五大部。瑜伽部圍繞在無上部的外面,行部再圍繞在瑜伽部外邊,事部的又圍繞在外邊。再外邊是叁十五佛,菩薩,聲聞緣覺。再外邊是空行,護法。大概是這麼一個排列,這是我們《上師供》的排列。
觀資糧田我們大概是這麼觀,以宗大師爲主。
(五)修習七支集資淨障
又自相續中,若無能生道之順緣,積集資糧,及除逆緣淨治業障二助緣者,唯勵力修所緣行相之正因,亦難生起。是故次應修習七支以治身心,攝盡集淨諸扼要處。
“又自相續中,若無能生道之順緣”,這是說要修資糧,假使自己的身心裏邊沒有能夠生起這個道的順緣,這個順緣是什麼呢?“積集資糧”,就是福德資糧,智慧資糧,假使說沒有積集起來,“及除逆緣淨治業障”,順緣生起來要靠積集資糧,要除治違緣呢,要靠淨治業障,這二個助緣如果沒有的話,就是說我們沒有修這個加行,沒有積集福德資糧智慧資糧,同時也沒有淨治業障,“唯勵力修所緣行相之正因,亦難生起”,那麼你雖然很努力在修所緣的境,這個是正因,一個是助緣,那麼沒有助緣,這個正因也生不起來,亦難生起。
“是故次應修習七支以治身心”,所以我們要修普賢七支供,普賢七支供能調治我們的身心,就是積集資糧、淨除業障,普賢七支“攝盡集淨諸扼要處”,把積集資糧、淨除業障的扼要點都包完了,所以這裏以普賢七支來積集資糧、淨除業障。我們是用《四加行》,《四加行》裏邊,念四歸依、供曼茶,是積集資糧,大禮拜、念百字明咒,是淨治業障。這些是在修正行之前一定要有的。
有的人就不肯修加行,那你修正行決定出障,這個我們現實的看到很多。念《五字真言》出障的不很了解,念《大威德》出障的,因爲人少,…
《廣論講記(一)(道前基礎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