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广论讲记(一)(道前基础一)▪P61

  ..续本文上一页来还是到恶道去的,因为你没有好好修行放逸,跟恶友走决定是放逸的。如果他叫你修行的话,他就是善知识了,不是恶友了,所以恶友的坏处讲了很多。

  《亲友集》云:“无信而悭悋,妄语及离间,智者不应亲,勿共恶人住。若自不作恶,近诸作恶者,亦疑为作恶,恶名亦增长。人近非应亲,由彼过成过,如毒箭置囊,亦染无毒者。”

  “《亲友集》云:“无信而悭悋,妄语及离间,智者不应亲,勿共恶人住。””这个哪些人是恶友呢?具体地他说了一些,不讲信用的,或者说对三宝没有信心的,心很悭贪不肯布施的,要打妄语的,要离间人家的,这类人,有智慧的不要亲近他,不要跟这些恶人住。为什么不能跟恶人住呢?

  “若自不作恶,近诸作恶者,亦疑为作恶,恶名亦增长”,假使说你自己没有作恶,你跟恶人在一起,“近诸作恶者”,跟恶人很亲近,人家就认为你也作坏事的,因为你跟他们在一起,他就怀疑你也是个坏人。“恶名亦增长”,你的恶名也流布增长。

  “人近非应亲,由彼过成过,如毒箭置囊,亦染无毒者”,假使一个人亲近不该亲近的人,不应当亲近的就是恶知识恶友,我们应当亲近的是善知识善友。而你亲近了不应当亲近的人,“由彼过成过”,那么他的过失也就成了你的过失,为什么呢?“如毒箭置囊,亦染无毒者”,箭囊里若有几支毒箭的话,这支毒箭的毒会传染到其他的箭,那些箭本来没有毒的,毒箭上的毒染上去了,那么人被这些箭射到也会死掉的,祗要皮破一点点就会死掉的。那就是说你虽然本来是没有毒的,是好的,但你亲近恶人之后,恶人的毒就会传染到你身上,你跟他的过失同样了,“由彼过成过”,他有什么过失,你也会一样有这些过失。

  恶知识者,谓若近谁能令性罪遮罪恶行,诸先有者不能损减,诸先非有令新增长。

  什么叫恶知识呢?你亲近他之后,一切性罪也好、遮罪也好。性罪是指杀盗淫妄了;遮罪是佛遮止的饮酒之类,本来不是性罪,但佛定了之后,再做就是罪了。不好的行为,本来已经有的,不能损减,反而越来越多;本来没有的,还要增长,就是不好的事情越来越多了,恶性循环,不好。

  善知识敦巴云:“下者虽与上伴共住,仅成中等,上者若与下者共住,不待劬劳,而成下趣。”

  这是说亲近善友恶友的关系,“下者虽与上伴共住”,下等的人虽然与最上等的人共住,“仅成中等”,因为他本来下劣,跟上伴在一起,仅成中等,要成上等的人不容易,因为他本来下等的么,要超过中等成为上等,是不容易的。下等的与上等打伴仅仅成个中等。“上者若与下者共住,不待劬劳,而成下趣”。但是本来是上等的,最好的,假使跟那些最不好的共住的话,不要你花多少功夫,不要努力的,就成了下流了。就是说逆水行舟了,要去上游要花很大气力,也达不到最高的要求;如果顺着水下流的话,那就很快,再好的人若跟恶知识一起的话,他也到下游去了。

  这是说恶知识的坏处太多了,要提高警惕,即使你是最好的,但是你跟恶知识一起的时候,就跟他一样了,上的变成下的;而下的要往上爬则很困难,哪怕你跟的是最好的,你仅仅能成个中等,经大努力,仅成中等。就是往上难,往下容易。千万不要跟恶知识打对,往下是极快的,恶知识的坏处我们要知道。

  下边“摄彼等义”是总结。

   丁六 摄彼等义

  第六摄彼等义者。世徧赞说《尊长瑜伽》教授者,应知即是如前所说。若一二次,修所缘境,全无所至。若是至心欲行法者,须恒亲近,无错引导,最胜知识。尔时亦如伽喀巴云:“依尊重时,恐有所失。” 谓若不知依止轨理而依止者,不生利益反致亏损。故此依止知识法类,较余一切极为重要。

  “世徧赞说《尊长瑜伽》教授者,应知即是如前所说”,世间上大家赞叹的,《尊长瑜伽》就是《上师供》,它里面教授,就是我们前面说的,《上师供》大家看看,都是赞叹上师的功德,还有如法修行,我们前面说的。所以说你能够“若一二次,修所缘境,全无所至”,对那个《上师供》我们说修的话,修个一二次,那毫无用处的,力量太小了。“若是至心欲行法者”,真正诚心诚意要修法的人,“须恒亲近,无错引导,最胜知识”,真正要修法的人呢,应当“恒”,就是前面说的,亲近善知识不是一段时间,要经常亲近;不是亲近恶知识,“无错引导”,没有错地能够引导我们菩提道的最胜的知识,这个是要亲近的,恶知识就不能亲近。

  “尔时亦如伽喀巴云:”正如伽喀巴说的,“依尊重时,恐有所失”,依止善知识的时候就怕没有依止好,而遭到一些损失。这个意思就是说,“谓若不知依止轨理而依止者”,假使你不知道依止的法而依止善知识的话,“不生利益反致亏损”,那么你这样子依止的话呢,利益生不起来而亏损倒很多,就是说有很多过失,这是说亲近善知识是好事,但是要知道依止的法。

  “故此依止知识法类,较余一切极为重要”,所以说依止善知识的法,比一切法都要重要。那就是“如理依止道之初步正”,我们天天念,但是它的内涵却是透发不出来。我们已学那么多了,对这句话该有深刻理解了吧,这是最重要的。

  从依止善知识开始,后边修的乃至最高的止观双运,都是从开始,第一步走对了后边就都对了,如果第一步走错了,初一错,那么初二初三一直到十五就全部错完,好的果也得不到。所以说依止善知识的法,对一切来说,它是最重要的。第一个没有搞对后边都会错,所以说这个是最重要的。

  见是究竟欲乐根本,故特引诸无垢经论,并以易解,能动心意,符合经义,诸善士语,而为庄严,将粗次第,略为建设。广如余处,应当了知。

  所以看到这个是“究竟欲乐”的根本,“究竟欲乐”是什么?成佛。我们最高的欲乐心就是想成佛度众生,这个是“究竟欲乐”的根本,要成佛的根本。所以宗大师特别引了许多无垢的经论,最殊胜的经论,并且以容易理解的,能够打动我们心意的,符合经义的那些善士、祖师的语录等等,“而为庄严”,经说了之后,再把祖师的语录,陪衬作个庄严。“将粗次第,略为建设”。大概地跟我们讲一下,详细的当然很多。“广如余处,应当了知”, 广的说有很多,经、祖师语录,多得很,我们要知道。这里祗粗略地讲一点,广的其他地方讲得很多,我们应当知道。

  我等烦恼,极其粗重,多不了知依师道理,知亦不行,诸闻法者,反起无量依师之罪,即于此罪亦难发生悔防等心。

  那么这里是说我们对依止善知识的事情,我们做到没有呢,自己检查一下。“烦恼极其粗重”,这个“粗重”我们有个注解 ,《摄大乘论无性释》有个解释。什么叫“粗”?“恶故名粗,得此沉没,故名粗重”,“重”就是很重,你得了这个恶的要沉到海底去的,沉没的。那么叫粗重,就是说本身是恶的,拿了之后要沉下去的,就是要下恶道的,这个叫“粗重”, 就是烦恼的种子。这是《摄大乘论无性释》的注解 。

  《法蕴足论》 也有个注解 ,它说,“云何粗重?谓身重性、心重性”,身心都重,什么“重”呢?就是好象我们走路,没有气力,拖也拖不动那个样子;听经打磕睡,提不起精神来;要思惟,脑筋动不过来。“重”,身也重,心也重。“身无堪能性”,没有堪能,这个重就是没有堪能性,心也没堪能性,要做个事情,做不起来,身也没有力量,心也没有力量。“身刚强性,心刚强性”,强,你要他这么,偏偏不这么,心身都是刚强,身不调柔,心不调柔性。身不调柔,不听话。你要他怎么,他偏偏不这么,不柔和。我们说面粉要做面食,厨师先要把这个面粉,揉的软软的,做是什么就做了,如果你没揉好,它硬的,你把它弯地多一点,它裂开来了,不柔和么,不调柔。

  那么这里说粗重的总的意思就是这一些,我们的烦恼就是这样子的,又是恶,又是重,又是刚强,又是难调,又是不调柔,没有堪能性,是极其的粗重。

  “多不了知依师道理,知亦不行”,对依止善知道道理多不知道,即使知道了也不行,不去做。“诸闻法者”,那么你因为不去行依止道理呢,虽然听法,反而起了很多依止上的罪,就是不如法依止,虽然你也在听法,但是你听法的时候不如法依止,那么起了很多的罪。“即于此罪亦难发生悔防等心”,就是说造了很多罪,也不知道忏悔,也不知道防护,以后不要犯。所以说我们心粗重的很,就是这些能力都没有。

  故应了知如前所说,胜利过患,数数思惟,于昔多生,未能如法依止诸罪,应由至心而悔,多发防护之心,自应励备法器诸法 ,数思圆满德相知识,积集资粮,广发大愿,为如是师,乃至未证菩提以来摄受之因。若如是者,不久,当如志力希有常啼佛子,及求知识不知厌足善财童子。

  “故应了知如前所说,胜利过患”,那么这样子的话呢,你也一定要知道,我们前面说的,依止的胜利与不如法依止过患,那你可以提高警惕了,你这个麻痹的、粗重的心可以改善一点。“数数思惟”,还要数数的去思惟,“于昔多生, 未能如法依止诸罪”,不但是现在,过去多生多世都没有如法依止,造了很多罪,这些罪都要下无边苦的地狱去受无边时间长的苦。“应由至心而悔”,要诚心诚意的忏悔,“多发防护之心”,对于未来的要防护,再也不要犯。过去的忏悔,现在未来的赶快防护,不能再犯了。那么这个关键呢,看看胜利、过患,依止有那么好处,如法依止有那么好处,不如理依止有那么坏处。人都不想受苦,那你不要受苦么,你要好好的忏悔,那么没有做的要防护。

  “自应励备法器诸法”,那么自己,要成就法器的那些法,就是作弟子的那些法、德相要具备,“ 数思圆满德相知识”,那么经常要思惟德相圆满的,十个功德都具足的那些善知识。那么这些善知识呢,现在碰不到,那么你自己要作弟子的德相,然后希望圆满功德的善知识将来遇到。

  那么你该怎么办呢…

《广论讲记(一)(道前基础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