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要“积集资粮”,要发广大的愿,“广发大愿,为如是师乃至未成菩提以来摄受之因”,对这样子圆满德相的善知识,祗要自己还没成佛之前,希望他能摄受的因素,把它造起来,这个我们《广论》经常讲,你现在得不到,因把它造起来,你因造好之后,将来就能得到他的摄受,得了摄受之后就能稳速的成佛,所以说现在还没碰到的,那么你要好好的把因造起来,现在已经碰到的,要好好的如理的依止,不要不如理依止受那些过患。那么重点,具足弟子的德相,法器的那些法,自己要具备。弟子的相没有,碰到善知识你也不能依止,也当面错过。
“若如是者”,假使你这样子做的话,“不久当如志力希有常啼佛子,及求知识不知厌足善财童子”,那么你如果这样子好好的去做的话,你没有好久,就可以成为一个意志极坚强的,稀有的毅力的一个常啼佛子。这个我们《般若经》里边的常啼菩萨,跟他一样,或者《华严经》里边的徧参善知识的不知疲厌的那个善财童子。这些就是说,他们两位,依止法是做得最好的,那么我们如果从这方面努力做,将来也是可以赶上他们一样。因为他们的因素是依止法做的好,那么我们将来也可以果上面,可以像他们一样,依止法做的极好,也能跟他们一样的成就啦。那么是鼓励我们依止法好好做。那么今天的时间到了,这里吧。
第十五讲 (《广论》第四一~四四页;《集注》第九五~一零零页)
上一次我们讲了依止善知识的胜利,还有不依止的过患。今天我们准备讲新的,上次有两个地方正在查考的,现在查出来了,补充一下。
第一个,三十九页的第一行,“依调伏理修善行”,查出来的是,与罗桑嘉措是差不多的,就是以柔软的温和的心态,依照善知识所教的教法去修善行。
另外一个也是这一页,最后第二行,“嫌恨心、坚恶心、恚恼心”,这三心根据藏文的原文,都是瞋恨的意思,没有什么大的差别,但是注解里边就分层次了。嫌恨心是最厉害的,对善知识有杀害的心,害他的心;坚恶心,害的心没有,但是不满的心、瞋恨的心,充满的;最后一个恚恼心,就是说内心里边是有瞋恨不满的情绪,但是没有形诸于外的。这三个就是层次不同,第一个是最厉害的,第二个中等,第三个最轻。这三个,哪怕是最轻的,若以这样子的心态去依止善知识的话,不能得功德,何况最重的呢!这个是根据注解里边才能查到的,在文字里边,尤其是我们汉文里边根本是看不出来的。好,把这个补充了。
丙二 略说修习轨理
略说修习轨理分二:一正明修法,二破除此中邪妄分别。初中分二:一正修时应如何,二未修中间应如何。初中分三:一加行,二正行,三完结。 今初
今天要讲这个“修习轨理”,分两科,一、“正明修法”;二、“破除此中邪妄分别”。正明修法里边又分两科,“正修时应如何”,“未修中间应如何”。这些修行的方法这里都介绍了,不论你修哪一个法,都是这样子做。
第一个“正修时应如何”又分“加行”,“正行”,“完结”——就是结行。一般我们说仪轨也好,修行也好,都有三个程序,一个是“加行”,准备工作;一个是“正行”,正修的时候;“完结”就是结行,回向。
丁一 &nb, sp; 正明修法
戊一 正修时应如何
己一 加行
初加行法有六,乃是金洲大师传记。
第一科,“初加行法有六”,我们说第一个是修加行法,有六个,来自“金洲大师传记”,是金洲大师的传承。
(一)庄严安布身语意所依
谓善洒扫所住处所,庄严安布身语意像。
这是第一个,“洒扫处所”,要很庄严地安布身语意像,“身语意像”是什么呢?身就是佛像,这个是摆在中间;语就是经书,一般是摆在右边;意是指铃杵佛塔之类,表意的,摆在左边。这些是身语意所依止的东西。处所要洒扫清楚。大家看帕绷喀大师的《掌中解脱》里边,对洒扫写了很多的篇幅,又举了小路尊者的公案,洒扫能够证到阿罗汉果,就是说洒扫极重要;甚至于说有一次僧团里边洒扫的人不在,没有人扫地,佛亲自扫地,那就是说扫地是一个重要的修行的方式。在我们的佛堂里边,自己的或者大殿里边,他说每天至少要打扫一次。这个我们就要对照了,自己的佛堂中供的供品,长年的,可能过年时打扫一次可能已经很好了,这个就是要注意了,要多多地把它弄干净。
(二)无谄诳求诸供具端严陈设
由无谄诳求诸供具,端正陈设。
第二个,“无谄诳”就是依正当而来的,那些供的东西来源是正当的,“端正陈设”,八供之类的。
(三) 身具八法修归依发心
次如《声闻地》中所说:“从昏睡盖,净治心时,须为经行。除此从余,贪欲等盖,净治心时,应于床座,或小座等,结跏趺坐。”故于安乐卧具,端正其身,结跏趺坐,或半跏趺,随宜威仪。既安住已,归依发心,决定令与相续和合。
“声闻地”,就是指《瑜伽师地论》的“声闻地”,里边说,修行的时候,假使有昏沉盖起来了,“净治心时”,要对治这个昏沉盖,要经行。“除此从余”,假使除了这个昏沉盖要经行之外,其他的贪瞋痴这些盖,要净治心使它干净时候,不是经行,要在床座或小座里边,“结跏趺坐”,修禅定。要么是经行,要么是宴坐,这两个方式,白天就是这样子做。比丘白天就是这样,要不经行,对治昏沉;没有昏沉,对治其他的盖,就是结跏趺坐。
因为这样子,所以于“安乐卧具”,自己住的地方,弄得好一点可以坐得舒服,不要坐在翘起的地方,心就静不下去。“端正其身”,好好坐在那里,“结跏趺坐,或半跏趺”,这个都可以,不勉强,“随宜”,哪一个威仪都可以。
“既安住已”,坐好之后,“归依发心”,念归依的颂,发心,发菩提心,“决定令与相续和合”,我们念的要跟心相续合成一个,不要口里在念,心里在想其他东西。
(四)观想资粮田
于前虚空明现观想,广大行派,及深见派,传承诸师。复有无量诸佛菩萨,声闻独觉,及护法众为资粮田。
观资粮田就是《上师供》里边“空乐无分”那一段,这个很复杂,道次第各个传承观的也不一样。我们用的当然以《上师供》为主,《上师供》为主的资粮田。详细观,有些你想也想不起是什么样子,大概地说一下,根据《上师供》笔记。
在如意树上边有个宝座,这个宝座上边现个“阿”字,下边有个月轮,阿字放光加持一切有情世间、器世间。然后阿字的光收回来,就现本师,一般我们是观宗大师了,《上师供》说,假使宗大师观不起,就观自己的本师也可以,一般以观宗大师为主,我们就观宗大, 师好了,当体就是, 佛,自己的本师和宗大师也是合二为一的,在宗大师体里边。这是第一层观三昧耶尊。
我们说密法里边三层勇心,智慧勇心还有静虑勇心,这有两个观法。第一种观法,是说宗大师心里边,智慧勇心是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心里边是毗卢遮那佛——金刚持,这个观法也可以。第二种观法,宗大师心里是毗卢金刚,毗卢金刚心里是阿閦毗佛,或者是金刚杵,这个是静虑勇心。
《上师供》里边“胸间自在,毗卢金刚”,就是说第二层就是毗卢金刚,没有说释迦牟尼佛,毗卢金刚心里边是阿閦毗佛或者是金刚杵也就没有说。这是三层勇心,观好。
中间那个观好之后,右边是以弥勒菩萨、无著菩萨、世亲菩萨为主的广行派,很多传承师,名字很多,不一定讲得完了,大概这么想。左边的是以文殊菩萨、龙树菩萨、提婆菩萨、月称菩萨为主的深观派传承。顶上是历代的上师,一直到本师释迦牟尼佛;就是历代的一个一个从佛传下来,一直到释迦牟尼佛为止,释迦牟尼佛是我们的本师,都聚集在头顶上。
周围有很多。无上部五尊金刚,大威德金刚在中间,右边是胜乐金刚,左边是密集金刚,胜乐金刚右边是时轮金刚,密集金刚左边是欢喜金刚,这是无上密的五大部。瑜伽部围绕在无上部的外面,行部再围绕在瑜伽部外边,事部的又围绕在外边。再外边是三十五佛,菩萨,声闻缘觉。再外边是空行,护法。大概是这么一个排列,这是我们《上师供》的排列。
观资粮田我们大概是这么观,以宗大师为主。
(五)修习七支集资净障
又自相续中,若无能生道之顺缘,积集资粮,及除逆缘净治业障二助缘者,唯励力修所缘行相之正因,亦难生起。是故次应修习七支以治身心,摄尽集净诸扼要处。
“又自相续中,若无能生道之顺缘”,这是说要修资粮,假使自己的身心里边没有能够生起这个道的顺缘,这个顺缘是什么呢?“积集资粮”,就是福德资粮,智慧资粮,假使说没有积集起来,“及除逆缘净治业障”,顺缘生起来要靠积集资粮,要除治违缘呢,要靠净治业障,这二个助缘如果没有的话,就是说我们没有修这个加行,没有积集福德资粮智慧资粮,同时也没有净治业障,“唯励力修所缘行相之正因,亦难生起”,那么你虽然很努力在修所缘的境,这个是正因,一个是助缘,那么没有助缘,这个正因也生不起来,亦难生起。
“是故次应修习七支以治身心”,所以我们要修普贤七支供,普贤七支供能调治我们的身心,就是积集资粮、净除业障,普贤七支“摄尽集净诸扼要处”,把积集资粮、净除业障的扼要点都包完了,所以这里以普贤七支来积集资粮、净除业障。我们是用《四加行》,《四加行》里边,念四归依、供曼茶,是积集资粮,大礼拜、念百字明咒,是净治业障。这些是在修正行之前一定要有的。
有的人就不肯修加行,那你修正行决定出障,这个我们现实的看到很多。念《五字真言》出障的不很了解,念《大威德》出障的,因为人少,…
《广论讲记(一)(道前基础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