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广论讲记(一)(道前基础一)▪P63

  ..续本文上一页我看得很清楚。凡是资粮不够的,加行不够的,迟早都要出障。信心好一点的,障虽然出了,但是还耐得住,但是对他修行是极困难,坐也坐不抻,功也用不起,一天到晚昏沉。信心差的呢,跑掉了,不知去向了。所以这个加行是极重要的,不能掉以轻心,像《大威德》这个量极大的法,没有加行是决定要出魔障的。

  在讲六加行的时候,我们要参考一下昂旺堪布的。他讲得很仔细,我们可以作个参考 。他这里“加行六法”。

   加行六法——引《略论释》

  (一)净地设像,(二)庄严供具,(三)入座皈依,(四)观想圣像,(五)积资忏净,(六)三事求加。

   (一)净地设像 分四

  就是我们这里说的“善洒扫所住处所,庄严安布身语意像”。

  (1)、净地。 《现观庄严论》云,须具五功德地: 甲、易求资粮(容易生活)。乙、无盗贼残害(无野兽残害)。丙、不易生病(不太寒太湿太燥)。丁、常有胜友(法侣,指见行同道。择友,须信业果,轻现世,重后世。)若已得定,通达正见,方可独居。戊、修法顺缘(距上师不远,随时得问难),此为修行共法。若修定,尤须具此五者,而于师友更为重要。

  (1)“净地”,根据《现观庄严论》,有五种功德地。 修行要有五个功德的地方才能修,假使不是这五种地方修行是不利的,很现实,他根据《现观》的。

  第一个“易求资粮”,就是生活上的资粮容易得到的,假使你在深山里边,买粮成问题的,那个地方修行虽然很僻静,但是你生活就困难了,你买一点粮食要爬几天的路程,那就困难了,所以说生活的资粮要容易求到的。

  第二个“无盗贼残害”的,盗贼要杀人抢东西的,不是这些地方,否则的话你修行不安逸的,你好不容易得了一些生活资粮,人家居士给你供了一些东西,他把你东西抢走,人也杀掉了,怎么修呢?还要没有野兽的,假使说有这些恶狼狮子老虎的地方,那你住了也不安逸,所以说这些要没有。

  第三个“不易生病”,那个地方不是太潮湿,不是太冷,也不是太干燥,就是气候宜人的。这是要紧的,因为我们修行,如果说这个地方太热太冷,或者太潮,人病了,你怎么修呢?四大有强有弱,在过去佛在世的时候,那些阿罗汉、比丘都是露地坐,他潮湿也不怕,地上也不要棚。我们现在的人不行,你晚上露地坐一夜,第二天要住院去了,打吊针去了,那不行。

  第四个“常有胜友”,那些对修行有益的善友,你可以跟他经常交流,修行要有道友么。什么时候可以一个人闭关呢?得定了,正知正见已经得到了,就是说定中的空性的见——我们应成派的中观见得到了,这时候你一个住可以了。那就是说你没有得定,中观见没有证到以前,你一个人闭关住茅蓬是不行的。

  我们汉地恰恰相反,很多人才出家就想闭关、住茅蓬,那么你们看一看闭关的人,到底有几个成就的?这样条件不够闭关不会成就的。这是蛮干,蛮干的结果说是着魔。以前我们在广化的时候,有个年轻出家人,他说某山顶上茅蓬很多,但是发狂的也很多,每天从这个山头跑到那个山头,边跑边叫,“哇——”大叫,那就是说修得着魔发狂了。

  还有一个我经常提的,我在宝光寺教书的时候,有一个福建的青年,他到昭觉寺来。还以为他是来报名,结果没有,他说他要去修禅定,他是福州某寺的,那地方是禅宗的,他说他要回去修禅定。过了两年又见他了。第一次见他,脸色红润、精神焕发,年轻人很有为、很聪明的样子;第二次,过了两年见,形容憔悴,脸带黑色。问他怎么回事,他说回到寺院修禅,不倒单,一天吃一顿,很用功,用功不到几个月,很明确地感到头顶上有东西进去。这个进去之后就发狂了,精神病院去过三次,还没断根。我说你到四川来干啥呢?他说找一个气功师叫严新,叫他来治病。哎呀,我说你身上有鬼,你找气功师,他身上还是个鬼,以鬼打鬼,那是大鬼打小鬼了,即使小鬼跑掉,那个大鬼又在了,有啥用处呢?还是去找定公上师去吧,介绍他找定公上师去。后来他去了之后怎么样子不知道了。

  这就是说没有这个功夫想闭关独修是不行的。我们近慈寺的规矩,金刚院的上座,要上师认可,才能住茅蓬闭关。云悟寺一般是闭关的地方,云悟寺里都是小茅蓬闭关的。这是金刚院的老上座,他们的修法,什么都行了,出了魔障,出了什么境界,自己会解除了,才允许去住。那就是说自己什么办法都没有的不要轻易去住,一个人去闭关等等,这样对修行反而不利的。

  第五个是“修法顺缘”,顺缘是指什么呢?跟上师不要太远,有什么问题随时可以问的。记得以前博朵瓦告诫弟子说,你要出去么可以,但是离上师太远了也不好,要不远不近,也就是说有什么问题好问,这就是这个意思。

  就是我们修行找地方,要找五个条件的地方可以住。假使这五个条件不合的,就不能住了。就是说要生活资粮容易得到的,粮、柴容易搞得到的,否则的话,吃也吃不饱,为了吃饭要跑几天路,你怎么修行呢?第二个要没有盗贼野兽残害的地方。第三这个地方不是太冷太热太潮,不是容易生病的地方。第四要有善友,经常可以交流,修行时可以问问。第五个,离开上师不要太远,因为你碰到一些疑难的问题要去问上师的。这是一般的修行,如果修定,这五个条件非做到不可,一个也不能少,对上师更要紧。那么这是净地。

  (2)房舍。虽不求宽广,但行住坐卧,亦须稍有回旋余地,若不能得,至低限度,亦须有大德曾在此修行,获有胜果者。

  (2)“房舍”,我们地扫好了,修行的房间怎么搞呢?就是说不要太大,能行住坐卧,又能转得过来的地方就行了。假使这些地方得不到,处所难找,过去的大德在其修习的地方,他们有修证的地方,能得加持,这个地方修也可以。

  (3)作意。行者心境,为迎请三世诸佛降临,故应洁除。如何洁除,即以通达无我之慧为帚,以之扫我与众生宿世烦恼罪业。以此作意回向菩提心,为众生意义,我愿成佛。

  修此加行时,应思佛世周利盘陀伽,由扫除精舍而成罗汉。(周利盘陀伽,以夙世住定缺慧,至持诵一咒,尚不能忆记,仅念我扫尘、我去垢,而证罗汉果。)至平常扫除,亦可感得:甲、自悦,乙、他喜,丙、护法常来守护,丁、可意身,戊、生佛清净剎土。并可获增福生慧,去贪瞠痴诸烦恼之功德。

  (3)“作意”,心里怎么想呢?“行者心境,为迎请三世诸佛降临,故应洁除”。我们现在念经的时候,都要迎请,你要迎请佛来,如果你这个殿上很脏的,你怎么好意思。既然请佛来么,就要打扫干净。打扫干净的意思,不但是扫外边的,还要扫自己心里的烦恼。外边很干净,自己心里烦恼充满的,佛来了你怎么好交待?所以,一个是帕绷喀大师强调的,外面要扫干净。第二要用智慧的扫帚,就是一切法无我的智慧的扫帚,把自己、一切众生的过去烦恼业扫干净,那么要回向菩提心,回向度众生,要成佛了,以这个心态修加行。

  这里举了个周利盘特迦——小路尊者,他因为打扫卫生成阿罗汉的。小路尊者是有善根的人,他过去是大法师,因为吝法,人家求法他不舍得给,后来转世就成了一个没有智慧的人。佛看到他的根机,就教他扫地,把他的愚痴扫掉之后,智慧开了,那就证阿罗汉果。

  我们平时不是像小路尊者这样大根机的人,我们打扫佛堂大殿,有什么好处呢?第一,可以得到“自悦”,自己心里很高兴,地扫干净很高兴;“他喜”,人家看了也欢喜;“护法也来守护”,因为扫得很干净,护法来保护;将来感的身体,“可意身”。

  记得在佛的公案里边,有位尊者的前生是香灯师,每天打扫,打扫之后有个要饭的来了,他给他吃点东西,叫他去把垃圾倒掉,倒掉之后,香灯师生在后世,感的报就极庄严了,而那个倒垃圾的要饭的,后来感的报也是极庄严,长得极好,而且做国王。这个国王平时出去到处巡察的时候,老百姓就对着他看,因为他长得很庄严,目不暂舍地看他。但是有一次这个尊者来了,尊者来了之后,大家就不看国王,而去看尊者了,这个尊者长得更好。那个国王倒还不生气,还很谦虚地请这个尊者来应供,他就问这个事情,他说我以前到街上去巡察的时候,老百姓就对着我看,这次尊者来了,大家看尊者,不看我,这是什么原因?尊者就跟他说,就是这个公案,你过去是个要饭的,就是给我倒倒垃圾,你感了那么大的福报,而我是香灯师,佛堂里边都是我打扫的,当然我比你更超胜。那就是说打扫卫生有这么多的好处。

  “生佛清净剎土”, 将来可生清净的佛的净土。“并可获增福生慧,去贪瞋痴诸烦恼之功德”。不要认为打扫卫生是小事情,它能有这么大的利益,还可以增福,还可以生智慧,可以去贪瞋痴,这些功德都有。做香灯的,或者自己家里供佛的,那么你要好好打扫。

  (4)、陈设。谓身语意之所依。身,即佛像,如横列,则以右为上首。首设上师宗喀巴,次佛,次菩萨,再次护法。语,即经籍。须置于像之右,如属杂着,则另列之。意,即以铃杵及塔、喀张喀(头骨)等为表,则列于像之左。

  (4)“陈设”,供什么呢?身口意所依的,身,就是佛像。语,就是经书,意方面的就是铃杵。铃杵怎么是意呢?念《大威德》的都知道,杵代方便,铃表智慧,就是我们心里修行的方式都在里头。佛像在中间,经书在右边,铃杵或者佛塔摆在左边。

  在房间里边,一个是打扫,一个是地方要选五个功德地,房间是不要太大的,能兜得转就行了,心里边要用无我的扫帚把烦恼扫掉,地方还是要扫干净,供养佛像、经书、铃杵之类的。

   (二)庄严供具

  谓无谄供。(1)、非由欺骗谄诳而来。如抢劫他人之财,或以术欺诈而取者。(2)、非由邪命而来。

  又,供水之碗,相距须一青稞远,太近感心量狭窄,太远感远离善知识。又须不空,表福不空。复次,供品虽多,水为无垢。印度地…

《广论讲记(一)(道前基础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