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广论讲记(一)(道前基础一)▪P64

  ..续本文上一页居热带,不易得清凉净水。如中国之净水,即具八种功德。又香、涂、食、馔,各种供品,亦各各有十功德。有单行广六加行本,甚详。其中有应念供养云陀罗尼(咒),加持供品,令转胜妙。最低限度,亦应念嗡、阿、吽。

  那么供品怎么摆呢?要用无谄的供品,就是不要不正当的手腕拿来的,不是欺骗或者抢来的,这些不要。不是邪命来的,邪命在《律海十门》讲了,“诈现奇特相,出语故惊人……”,这五种邪命来的供品,不干净,不要。非法来的供养,律藏里讲的很严格,假使你这个钱是不净财,你造的佛像都要打烂,你搞的供品都要丢掉,就是说你财的来源不干净的话,都不要用的。这个我们现在的人不太注意了,钱越多越好,管你来源怎么样的,不管,这个在过去佛在世时非常重视,一定要无谄的正规的来源的。五个邪命我们就不说了,供品来源要好的。

   (三)入座皈依

  须以柔软毛垫,方圆不拘,先于地下画白卍字形,表地为金刚地基,置吉祥草三四茎,草向内,表佛成道时,有吉祥长寿诸加持。行者如修二次第,则身相甚严格,如修朗忍,则可稍随便。单跏趺,如绿度母坐形亦可。 

  毗卢遮那七法,为极庄严身相,加调息,为八。脚跏趺,脊端直,头微俯,如禾结实状。肩平,眼视鼻端(按:系眼微闭,顺鼻端看下去,离身约尺许,非注视鼻端。不可弄错。)口齿任自然,舌(微触)抵上腭,两手结入定印。此八相与圆满次第有关。

  你坐好之后,要念归依三宝。那么坐的方式,他说在地上画个“卍”字,这个我们倒还没有用,这个“卍”字表示金刚地基。摆些吉祥草,这是表长寿加持。

  我们现在讲一个毗卢七法。就是很多人要问金刚结跏趺坐怎么坐法,最标准的就是毗卢七法,修密宗的一定要照如法地修。显宗可以放松一点点,稍微随便一点点,但是修密法的一定要严格地照这毗卢七法做。毗卢七法是哪七法呢?

  第一个就是两个脚跏趺而坐,能够做到双跏趺的最好,单跏的也可以,背脊骨一定要直的,不能弯曲。念诵也好,修定也好,不能打瞌睡的,打瞌睡绝对是弯曲的,弯曲之后气脉不通,将来中脉不通的话,什么修行的成就不会有的。所以说真正修行的时候,一定要精神充沛地修的。

  宗大师也说的,你如果养成了习惯,在修的时候昏沉,背弯起来修行,那以后是永远也修不上路的,尤其是细昏沉,你呆在里边出不去了。海公上师叫 “死水沱”,就是水里边有个漩涡,进入就被水漩下去的,到外边游不过去的,很危险的地方。

  这个地方就是说背脊骨要很直。这个背脊骨不是一节一节的嘛,像小孩子玩积木一样,积木一节一节地搭上去,你一弯的话,要倒下去散掉的,祗能是笔直的,笔直的它不会倒下去。那你自己观想,背脊骨是一节一节堆上去的,要直。

  头要稍微低点,就像长了麦子的麦杆子,背不要弯曲,头稍微往前低一点点。这个结麦子的事情呢,非常有意义,其他地方说什么呢?我们人有一点点成绩,就骄傲了,就是翘尾巴了,贡高我慢。而应该怎样做呢?要像麦子一样,麦子结得越大,它低得越厉害,谦虚。越是有成绩,越是要低、谦下,这个才保得住,否则的话,有一点点成绩,就贡高我慢,那么过失就超过成绩,那就天变成魔。所以麦子它结了麦之后要弯一点点,不是那么翘起,头也是弯一点点。

  两个脚要平的,不要左高右低,两个要平。

  眼睛,“眼观鼻,鼻观心”,这是话,眼观鼻鼻观心,那是说方向。如果你眼睛真的对了鼻子的尖看的话,眼睛会痛的,那就是说方向是顺着鼻子看下去,光线就看到身体那个脚以外一尺左右的地方就可以了,不是盯了那个鼻子看。

  口随它自然,当然不要开得很大,牙齿碰不碰上都没关系,嘴轻轻闭上好了,舌头抵上腭,舌抵上腭一般说就是精神团结,有股劲往上顶在那里。

  两手结定印,这是七个方式,结定印,左手在下,右手在上。弥陀印右手在下,定印一般左手在下。

  这七个是毗卢七法。加个调息就是八法。这里的重点是要把毗卢七法记住,照这个最标准的结跏趺坐。调息是说,如果你心妄想纷飞,那么你调一下。调一下就是九节风,或者数息观也可以。在我们的传承,定公上师的,先是调身调脉,调脉是九节风,再调息,调息就是根据九节风最后的那个,数十次,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如果数到十,心还不定,那就再来十次。调息之后就是调心,调心是观空,观了空之后再开始念诵、修定。那么事先有这些程序,调身、调脉、调息、调心,一般像我们这里上殿,时间都紧得很,要调身也没时间,调息也没时间,那就在自己寮房调了,空的时候调一下。

  发心。须先发起善心所,即发起菩提心,为救一切众生(拔苦予乐),愿速成佛,方为大乘法。能发大乘菩提心,则一切集资忏罪求加持,皆成为大乘法。昔宗喀大师问弟子,修之起首,应依何法。各答不同,或答身相八法,至罗桑却吉降泽,答:「首在发菩提心,否则所修大乘法,亦变为世间法矣。」

  发心,这个发心很重要,一定要发好的心,修行的时候你开始发的心千万不要有世间个人的有漏的利益的心,那个就可惜了,把那些殊胜的法,去换很不值价的东西。所以说最好的发心是发菩提心。人家不了解,你经不念,念仪轨干啥?仪轨都给你配好的,一开头就是发菩提心,“诸佛正法贤圣僧,直至菩提我归依,我以所修诸资粮,为利有情愿成佛”这个就是我们一开头要发的心,管你修定也好,修什么也好,一开始就要发菩提心,度众生的心。这个是大乘法了,如果说你不发菩提心,管你修什么法,密法也好,大乘也好,都是世间有漏法,这个就很可惜。如果你发的不是好心,有个公案的,他“大威德”都成就了,结果为了报仇,用降伏法害一个仇人,结果下地狱,这个很可怕。所以发心很重要。

  皈依。皈依应具二条件:一、皈依境,二、皈依因。境即观所缘。

  二、皈依因。依班禅大师罗桑却吉降泽说,有二:(一)、生怖畏,(二)、 真诚认识。由怖畏三恶道苦,而又极易堕入,为此希求救护。为第一因。由认识明确,实能具救护功能者,惟有三宝。为第二因。以此二因皈依,始为正皈依。

  下边是归依。归依的境我们前面说过,就是资粮田。归依的因我们这里要说一下,为什么要归依呢?就是这个意思。在这里归依的基本上都要讲这个道理,因为不讲这个道理,你归依体得不到。这是一个重要的事情,我们就附带地说一下。

  根据班禅大师罗桑却吉降泽说的,归依的因有两个,一个是生怖畏心,一个是真正地认识到哪个能救。生怖畏的心就是说,最可怕的怖畏是三恶道,这个三恶道,祗要我们起一些不好的烦恼心,都会下去的,所以说恶道是极容易下去。下恶道很苦,你要认识到哪个人能救。我们不想进恶道,就一定要求人来救,这里有很多,过去婆罗门教,什么大自在天,什么什么,现在基督教上帝教主,各式各样都有。实际上从佛教的眼光看,这些教主本身也在轮回之中。我们就看到基督教的《圣经》里边,上帝在天上,天子天女很快乐,那还是欲界天。我们看并不高,欲界天还在欲界里边,这有什么了不得?他还是要轮回,没脱离,色界天大自在天,虽然是色界但还是没有出三界。真正出三界解除一切苦难的祗有佛陀。

  所以说我们对三恶道的苦,是最容易看到的,如果你高一点,就能看到轮回的苦。那要救恶道苦轮回苦,惟一的救星就是三宝。这个认识到了,归依的因素就够了。第一个是说对恶道的苦轮回的苦害怕不想受,第二个认为能救我们出恶道苦轮回苦的祗有三宝。这两个因素有了,那么你归依体成就,归依体得到了。

  这样的归依是正式的归依。如果说缺一个条件,或者两个条件不够的,不够准的归依,得不到归依。以这个标准去衡量,世间上的归依能得到的还是少数。我们说在世界上总的人口算起来,佛弟子并不太多。我们中国有十几亿人口,但是你看看,信佛的有多少?没多少。出家的,我们现在看出家人多得很,实际上跟整个人数比起来,并不多。真正受了归依的或者出了家的,如法得戒如法得归依的有多少?那更少了。所以说这个佛弟子也很难得,不要轻视。真正要归依做佛弟子的一定要得如法的归依,这两个因素一定要知道。这些是我们修加行里边要知道的事情。这是普通的归依,还有一个不共的归依。

  不共皈依。「诸佛正法贤圣僧,直至菩提我皈依,我以所修诸善根(六度万行),为利有情愿成佛」。前二句,为皈依。三句为行菩提。四句为愿菩提。此念时如是。修时须先愿后行。

  不共归依是什么呢?就是我们念的“诸佛正法贤圣三宝尊,…… ”,他是把自己的一切修行资粮要成佛度众生的。这是不共的归依。前面两句是归依,第三句是修行,是行菩提,第四句,为利有情愿成佛,是愿菩提。修的时候先修愿菩提,然后是行菩提,发了菩提心才受菩萨戒。念的时候却是先念行菩提,再说愿菩提。这就是不共的归依,也就是果上的归依,因上的归依是自己要求脱苦,果上的归依是要成佛度一切众生,那么这就是我们归依要发的心。以上是补充的。

  下面看《广论》是普贤七支。这个普贤七支我们汉地《普贤行愿品》广讲,但是我们以七支来讲的。这个七支天天念,但不一定搞得很清楚,这里趁这个机会把这个七支好好地学一下。

   礼敬支

  其礼敬支中,三门总礼者,谓“所有”等一颂。非缘一方世界及一时之佛,应缘十方过去当来及现在所有一切诸佛,以至诚心,三业敬礼,非随他转。智军阿阇黎释中云: “此复若仅顶礼一佛, 所得福德, 且无穷量, 何况缘礼尔许诸佛。”

  第一个“敬礼支中,三门总礼者,谓“所有”等一颂”,就是“所有十方世界中,三世一切人师子”这个颂里边,是身口意三门总礼一切世界上的佛。“非缘一方世界或一时之佛”,并不是说我们顶礼的祗是一方世界比如娑婆世界或者极乐世界,“一…

《广论讲记(一)(道前基础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