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居熱帶,不易得清涼淨水。如中國之淨水,即具八種功德。又香、塗、食、馔,各種供品,亦各各有十功德。有單行廣六加行本,甚詳。其中有應念供養雲陀羅尼(咒),加持供品,令轉勝妙。最低限度,亦應念嗡、阿、吽。
那麼供品怎麼擺呢?要用無谄的供品,就是不要不正當的手腕拿來的,不是欺騙或者搶來的,這些不要。不是邪命來的,邪命在《律海十門》講了,“詐現奇特相,出語故驚人……”,這五種邪命來的供品,不幹淨,不要。非法來的供養,律藏裏講的很嚴格,假使你這個錢是不淨財,你造的佛像都要打爛,你搞的供品都要丟掉,就是說你財的來源不幹淨的話,都不要用的。這個我們現在的人不太注意了,錢越多越好,管你來源怎麼樣的,不管,這個在過去佛在世時非常重視,一定要無谄的正規的來源的。五個邪命我們就不說了,供品來源要好的。
(叁)入座皈依
須以柔軟毛墊,方圓不拘,先于地下畫白卍字形,表地爲金剛地基,置吉祥草叁四莖,草向內,表佛成道時,有吉祥長壽諸加持。行者如修二次第,則身相甚嚴格,如修朗忍,則可稍隨便。單跏趺,如綠度母坐形亦可。
毗盧遮那七法,爲極莊嚴身相,加調息,爲八。腳跏趺,脊端直,頭微俯,如禾結實狀。肩平,眼視鼻端(按:系眼微閉,順鼻端看下去,離身約尺許,非注視鼻端。不可弄錯。)口齒任自然,舌(微觸)抵上腭,兩手結入定印。此八相與圓滿次第有關。
你坐好之後,要念歸依叁寶。那麼坐的方式,他說在地上畫個“卍”字,這個我們倒還沒有用,這個“卍”字表示金剛地基。擺些吉祥草,這是表長壽加持。
我們現在講一個毗盧七法。就是很多人要問金剛結跏趺坐怎麼坐法,最標准的就是毗盧七法,修密宗的一定要照如法地修。顯宗可以放松一點點,稍微隨便一點點,但是修密法的一定要嚴格地照這毗盧七法做。毗盧七法是哪七法呢?
第一個就是兩個腳跏趺而坐,能夠做到雙跏趺的最好,單跏的也可以,背脊骨一定要直的,不能彎曲。念誦也好,修定也好,不能打瞌睡的,打瞌睡絕對是彎曲的,彎曲之後氣脈不通,將來中脈不通的話,什麼修行的成就不會有的。所以說真正修行的時候,一定要精神充沛地修的。
宗大師也說的,你如果養成了習慣,在修的時候昏沈,背彎起來修行,那以後是永遠也修不上路的,尤其是細昏沈,你呆在裏邊出不去了。海公上師叫 “死水沱”,就是水裏邊有個漩渦,進入就被水漩下去的,到外邊遊不過去的,很危險的地方。
這個地方就是說背脊骨要很直。這個背脊骨不是一節一節的嘛,像小孩子玩積木一樣,積木一節一節地搭上去,你一彎的話,要倒下去散掉的,祗能是筆直的,筆直的它不會倒下去。那你自己觀想,背脊骨是一節一節堆上去的,要直。
頭要稍微低點,就像長了麥子的麥杆子,背不要彎曲,頭稍微往前低一點點。這個結麥子的事情呢,非常有意義,其他地方說什麼呢?我們人有一點點成績,就驕傲了,就是翹尾巴了,貢高我慢。而應該怎樣做呢?要像麥子一樣,麥子結得越大,它低得越厲害,謙虛。越是有成績,越是要低、謙下,這個才保得住,否則的話,有一點點成績,就貢高我慢,那麼過失就超過成績,那就天變成魔。所以麥子它結了麥之後要彎一點點,不是那麼翹起,頭也是彎一點點。
兩個腳要平的,不要左高右低,兩個要平。
眼睛,“眼觀鼻,鼻觀心”,這是話,眼觀鼻鼻觀心,那是說方向。如果你眼睛真的對了鼻子的尖看的話,眼睛會痛的,那就是說方向是順著鼻子看下去,光線就看到身體那個腳以外一尺左右的地方就可以了,不是盯了那個鼻子看。
口隨它自然,當然不要開得很大,牙齒碰不碰上都沒關系,嘴輕輕閉上好了,舌頭抵上腭,舌抵上腭一般說就是精神團結,有股勁往上頂在那裏。
兩手結定印,這是七個方式,結定印,左手在下,右手在上。彌陀印右手在下,定印一般左手在下。
這七個是毗盧七法。加個調息就是八法。這裏的重點是要把毗盧七法記住,照這個最標准的結跏趺坐。調息是說,如果你心妄想紛飛,那麼你調一下。調一下就是九節風,或者數息觀也可以。在我們的傳承,定公上師的,先是調身調脈,調脈是九節風,再調息,調息就是根據九節風最後的那個,數十次,一二叁四五六七八九十。如果數到十,心還不定,那就再來十次。調息之後就是調心,調心是觀空,觀了空之後再開始念誦、修定。那麼事先有這些程序,調身、調脈、調息、調心,一般像我們這裏上殿,時間都緊得很,要調身也沒時間,調息也沒時間,那就在自己寮房調了,空的時候調一下。
發心。須先發起善心所,即發起菩提心,爲救一切衆生(拔苦予樂),願速成佛,方爲大乘法。能發大乘菩提心,則一切集資忏罪求加持,皆成爲大乘法。昔宗喀大師問弟子,修之起首,應依何法。各答不同,或答身相八法,至羅桑卻吉降澤,答:「首在發菩提心,否則所修大乘法,亦變爲世間法矣。」
發心,這個發心很重要,一定要發好的心,修行的時候你開始發的心千萬不要有世間個人的有漏的利益的心,那個就可惜了,把那些殊勝的法,去換很不值價的東西。所以說最好的發心是發菩提心。人家不了解,你經不念,念儀軌幹啥?儀軌都給你配好的,一開頭就是發菩提心,“諸佛正法賢聖僧,直至菩提我歸依,我以所修諸資糧,爲利有情願成佛”這個就是我們一開頭要發的心,管你修定也好,修什麼也好,一開始就要發菩提心,度衆生的心。這個是大乘法了,如果說你不發菩提心,管你修什麼法,密法也好,大乘也好,都是世間有漏法,這個就很可惜。如果你發的不是好心,有個公案的,他“大威德”都成就了,結果爲了報仇,用降伏法害一個仇人,結果下地獄,這個很可怕。所以發心很重要。
皈依。皈依應具二條件:一、皈依境,二、皈依因。境即觀所緣。
二、皈依因。依班禅大師羅桑卻吉降澤說,有二:(一)、生怖畏,(二)、 真誠認識。由怖畏叁惡道苦,而又極易墮入,爲此希求救護。爲第一因。由認識明確,實能具救護功能者,惟有叁寶。爲第二因。以此二因皈依,始爲正皈依。
下邊是歸依。歸依的境我們前面說過,就是資糧田。歸依的因我們這裏要說一下,爲什麼要歸依呢?就是這個意思。在這裏歸依的基本上都要講這個道理,因爲不講這個道理,你歸依體得不到。這是一個重要的事情,我們就附帶地說一下。
根據班禅大師羅桑卻吉降澤說的,歸依的因有兩個,一個是生怖畏心,一個是真正地認識到哪個能救。生怖畏的心就是說,最可怕的怖畏是叁惡道,這個叁惡道,祗要我們起一些不好的煩惱心,都會下去的,所以說惡道是極容易下去。下惡道很苦,你要認識到哪個人能救。我們不想進惡道,就一定要求人來救,這裏有很多,過去婆羅門教,什麼大自在天,什麼什麼,現在基督教上帝教主,各式各樣都有。實際上從佛教的眼光看,這些教主本身也在輪回之中。我們就看到基督教的《聖經》裏邊,上帝在天上,天子天女很快樂,那還是欲界天。我們看並不高,欲界天還在欲界裏邊,這有什麼了不得?他還是要輪回,沒脫離,色界天大自在天,雖然是色界但還是沒有出叁界。真正出叁界解除一切苦難的祗有佛陀。
所以說我們對叁惡道的苦,是最容易看到的,如果你高一點,就能看到輪回的苦。那要救惡道苦輪回苦,惟一的救星就是叁寶。這個認識到了,歸依的因素就夠了。第一個是說對惡道的苦輪回的苦害怕不想受,第二個認爲能救我們出惡道苦輪回苦的祗有叁寶。這兩個因素有了,那麼你歸依體成就,歸依體得到了。
這樣的歸依是正式的歸依。如果說缺一個條件,或者兩個條件不夠的,不夠准的歸依,得不到歸依。以這個標准去衡量,世間上的歸依能得到的還是少數。我們說在世界上總的人口算起來,佛弟子並不太多。我們中國有十幾億人口,但是你看看,信佛的有多少?沒多少。出家的,我們現在看出家人多得很,實際上跟整個人數比起來,並不多。真正受了歸依的或者出了家的,如法得戒如法得歸依的有多少?那更少了。所以說這個佛弟子也很難得,不要輕視。真正要歸依做佛弟子的一定要得如法的歸依,這兩個因素一定要知道。這些是我們修加行裏邊要知道的事情。這是普通的歸依,還有一個不共的歸依。
不共皈依。「諸佛正法賢聖僧,直至菩提我皈依,我以所修諸善根(六度萬行),爲利有情願成佛」。前二句,爲皈依。叁句爲行菩提。四句爲願菩提。此念時如是。修時須先願後行。
不共歸依是什麼呢?就是我們念的“諸佛正法賢聖叁寶尊,…… ”,他是把自己的一切修行資糧要成佛度衆生的。這是不共的歸依。前面兩句是歸依,第叁句是修行,是行菩提,第四句,爲利有情願成佛,是願菩提。修的時候先修願菩提,然後是行菩提,發了菩提心才受菩薩戒。念的時候卻是先念行菩提,再說願菩提。這就是不共的歸依,也就是果上的歸依,因上的歸依是自己要求脫苦,果上的歸依是要成佛度一切衆生,那麼這就是我們歸依要發的心。以上是補充的。
下面看《廣論》是普賢七支。這個普賢七支我們漢地《普賢行願品》廣講,但是我們以七支來講的。這個七支天天念,但不一定搞得很清楚,這裏趁這個機會把這個七支好好地學一下。
禮敬支
其禮敬支中,叁門總禮者,謂“所有”等一頌。非緣一方世界及一時之佛,應緣十方過去當來及現在所有一切諸佛,以至誠心,叁業敬禮,非隨他轉。智軍阿阇黎釋中雲: “此複若僅頂禮一佛, 所得福德, 且無窮量, 何況緣禮爾許諸佛。”
第一個“敬禮支中,叁門總禮者,謂“所有”等一頌”,就是“所有十方世界中,叁世一切人師子”這個頌裏邊,是身口意叁門總禮一切世界上的佛。“非緣一方世界或一時之佛”,並不是說我們頂禮的祗是一方世界比如娑婆世界或者極樂世界,“一…
《廣論講記(一)(道前基礎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