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出入)。
“頌後二句,于前一切,不具足此二句義者悉應加之”,這個就是說最後兩句,“我以廣大勝解心,深信一切叁世佛,悉以普賢行願力,普徧供養諸如來”前面都要加這兩句,有上供養也好,什麼供養也好,都要加這兩句,這兩句的意思前面都要加進去的。“是說敬禮及諸供養所有等起”,等起就是指發的心了,清淨的等起就是指清淨的心,“及其境界”,他供養發的心、他的境界,他緣的那個境,都有這個意思,要包進去。這句話的漢文翻得有點不一樣,大致差不多。
這裏我們說供養對治什麼東西?對治悭貪,我們悭貪心的習氣可以用供養的心對治,是將來可以得到報身的因,屬于積集資糧的。我們說七支有淨障、有積資;積集資糧的,積集福德資糧,福德資糧有了之後,智慧資糧才生的起來。
那麼這裏昂旺堪布加了一些,那些菩薩有神通的,有最無上供,那麼凡夫有沒有無上供,他說凡夫也有無上供,這個無上供我們可以學得到的,那就是有這個必要把它說一下。
“凡夫亦具有四種無上供,一、以菩提心供”,發菩提心來作供養,這個凡夫能做到。真的發起菩提心來,當然是很高;相似的、有菩提心氣氛的,以這個心來供養,那是最好的供養,也是無上的。本來菩提心是無上的嘛,所以菩提心供養是無上供。“二、受持正法供”,受持正法來供養,這是法供養嘛。“叁、聞法修行供”,聽聞正法,如法修行,這個也是。一個是受持,一個是聞修;這兩個,有一點點不一樣。“四、以善根變作供養”,把自己善根觀想它變化成了供養。這個以前我們大家記不記的,我們在傳這個《都史天頌》的時候,那些獅子座什麼,都以自己叁世的善根,變成這個殊勝的供養來供養宗大師,就是說把自己所有修的善根,把它變化成供養去供養,因爲是善根變的,也是無上供養。
總結一下,凡夫有四種無上供養,一是菩提心供養;一個受持正法,把正法受持起來;那麼第叁個,聞法修行,如法修行;第四麼以自己善根變化的,這也是凡夫的無上供。
悔罪支
悔罪支者,「我昔所作」等一頌。依叁毒因身等叁事,其罪自性謂我所作,此複具有親自所作,及教他作,或于他作而發隨喜。總攝一切說“諸惡業。”應念此等所有過患,悔先防後,至心忏除,則昔已作,斷其增長,諸未來者堵其相續。
這個忏罪支忏那些東西呢?“依叁毒因”,它的因是叁毒,貪瞋癡那些煩惱,“身等叁事”,發動的是身口意叁個事情。那麼以叁個毒爲因,發動身口意造的那些罪,就是我們忏悔的東西。
它的自性是什麼呢?“其罪自性謂我所作”,自己所做的,是我造的,——人家造的罪與你無幹,你去忏啥東西呢,那人家去忏。這個罪自性,是我造的。
我造的是不是都是親自造的呢?它有叁個分別。一個是親自造的,假使殺雞,你親自殺的,固然是殺罪,但是你叫他殺的,叫他殺的,有的人很乖,“殺雞犯殺戒的,我不殺,你給我殺一殺好不好?”這個心很不好,叫人家去犯罪,就避免了——一樣的,你叫他殺,罪還在你身上,固然他有罪嘛,你還是有罪。“于他作而發隨喜”,人家殺,你贊歎,很高興,這個也是殺罪。
總的來說是自己做的,但自己做的裏邊,還有差別的:親自做的;教人家做的;不是你叫他做,隨喜。我們經常看到一些看電影的,小孩子看電影,看到一個壞人給殺掉了,哇,高興啊。這個好不好?沒有學佛的人認爲這是好,這害了很多人,給人家槍斃掉或是給人家殺掉了,這是大快人心。我們想一想是殺人,殺人你也隨喜,當然這個戲,但是你隨喜心還是很厲害,這個還是一個罪的因。如果真的看到一個壞家夥,或者槍斃,你也高興,這個你就殺人了一樣的,這個隨喜就很厲害了。所以說對人家做的事情,不好的事情不要隨喜,人家偷東西,偷盜,你偷的好啊,贊歎你有本事,這個也不對。“總攝一切說“諸惡業””,“往昔所造諸惡業”,這些都攝在裏邊,叫做惡業。
“應念此等所有過患”,你應當憶念這些惡業,所有的過患,過患就是下地獄受苦,這有什麼好呢?“悔前防後”,以前做的,先做的要悔,悔就是說認錯啦,防後,以後再不做。忏悔的意思就這個嘛,悔前防後,以前做的絕對認錯,做錯了,毫不掩飾是錯啦,承認、發露,那麼防後,以後再也不做了啊,那麼這個兩個合起來嘛叫忏悔。“至心忏除”,至心誠意的把它除掉。“則昔已作,斷其增長,諸未來者堵其相續”,那麼這樣子忏悔的話,過去已經做的,斷其增長,就是把他切斷,再也不會增長。如果你不給他忏除的話,這個罪業還不斷的增長,就銀行裏放利息一樣的,你倒沒去管它,它越來越增長的,“增長業”,《俱舍》裏就有的。“諸未來者堵已相續”,還沒造的嘛,把他堵住,不讓它生出來嘛,不會再生起來了。
那麼這就是忏悔支,忏悔支對治的是煩惱,重的貪瞋癡都對治的。那麼他的果,將來成佛之後,就是成法身。這是屬于淨障的一個支分,積集資糧,淨除業障,這是淨障的。
下邊是隨喜。哦,過了,下一次再說。
第十六講(《廣論》第四四~四六頁;《集注》第一零一~一零六頁)
上一次我們講到加行六法。這個裏邊,第一個是“善灑掃所住處所,莊嚴安布身語意像”。
第二個“由無谄诳求諸供具,端正陳設”,上一次這個地方沒有打開講。“無谄诳”,《略論釋》裏邊舉了兩個 :第一個不是欺騙,不是不正當的手腕來的供具;第二個不是五邪命來的。五個邪命講沒有講透,我們根據《叁學》裏邊 ,重點提一下。五邪命就是:
第一種,“詐現異相”,這個,對于一般的人,他就故意地現出特異的形象,來求利養的。那麼,你跟大家差不多的,不希奇。你現個異相,人家看見這個人很不平常,就容易供養麼。那麼過去有些修苦行的,就是說在頭上帶個銅圈圈。甚至于海公上師講,一位老修行,他是在自己的胸骨的前面的這兩塊骨頭扣了個圈圈,就表示苦行,那麼這樣子當然是奇特相,人家就會供養。那麼就是正的修行,就不要做個奇怪的樣子。
第二種,“自說功德”,自己功德,自己不要說的,那麼自己贊歎自己功德大,那目的什麼呢?目的就是我這個人功德很大,你給我來供養,那是求利。
第叁種,“占相吉凶”,就是說學一些打卦的事情,說什麼你今天怎麼樣,明天怎麼樣,什麼樣子,要倒黴、要交運等等,以這一種來博取人家的信仰。那麼我們佛教裏邊,以戒而行的就對了,以經教的如法的去做,就對,不要去找那些看相的,他教你什麼方法,怎麼怎麼去做,他自己也解決不了問題,他怎麼能解決你的問題呢?我們說瞎子算命,你說聽了他的話,就會好,但他自己一輩子瞎子,給人家算命,不見得好。那麼他自己都管不了,怎麼能管你呢?這很簡單,所以說這些不要去相信。
第四種,“高聲現威”,這個說話,好象是氣勢很壯,表示很有威勢的樣子,以這種形態,來求利養,也是一種。
第五種,“說所得利以動人”,假使說某一個人供養他,他就給其他人說,他說某某居士,他供養我一萬元錢,這個人了不得,功德很大。說就個話就是說他給了我一萬元,你比他還要富,你起碼要兩萬。哦,這個樣子的逼人家供養,都是邪命。
這就是說我們這個供具不是邪命來的。我們本道場這個事情要注意,我們殿上也好,哪裏也好,需要東西,不要去向居士要,而個人的更不能要。居士要發心供養的,可以接受。你自己提出要求,我缺什麼、缺什麼、什麼、什麼,這個就是邪命的一端了。希望大家注意這個事情,不要去向居士開口,要什麼要什麼。
第叁個,“次如《聲聞地》中所說:“從昏睡蓋,淨治心時,須爲經行。除此從余,貪欲等蓋,淨治心時,應于床座,或小座等,結跏趺坐。”故于安樂臥具,端正其身,結跏趺坐,或半跏趺,隨宜威儀。既安住已,歸依發心,決定令與相續和合。”
這個根據《瑜伽師地論 · 聲聞地》裏所說的:昏睡蓋要對治的時候,要經行。除了這個之外,就是說不昏沈的時候,那麼其他的蓋,什麼蓋呢?貪、瞋、癡、疑等等這些蓋來的時候,對治心的時候,要坐在那裏修定,那麼有“床座”、或者“小座”,“結跏趺坐”來修,對治這個蓋。“故于安樂臥具,端正其身,結跏趺坐”,“或半跏趺”坐都可以。坐好之後,念“皈依、發心”,在我們的儀軌,開始都有,以我們的“相續”,跟這個所念的東西要“和合”,你就是你念什麼,心裏就要這麼想,不要口是心非。我們中國有個俗語“小和尚念經,有口無心”嘴裏念得很好,心裏面都是胡思亂想,想一些煩惱的事情,那就沒有價值。
關于結跏趺坐,我們上一次已經介紹了,就是說要毗盧七法。哪毗盧七法呢?這裏有個頌 ,是溫薩巴作的頌,比較好記。他說“足手腰爲叁” ,一共七個法。足結跏趺坐,手定印,腰要直,這是叁個。那麼“唇齒舌合四”,我們的口唇、牙齒、舌頭,合了一個,這第四個,那麼“舌抵上颚”,“唇齒隨宜”——不要開太大就行了,也不要閉緊的,也不必,那麼這是四個。“頭眼肩息四”,頭稍微底一點,眼從鼻尖裏看下去,一尺遠的左右,肩平,這個是毗盧七法。那麼加一個調息,一共是八個,八個裏邊除了調息就是毗盧七法,那麼加進去就是毗盧八法,這個頌背起來容易記。
“于前虛空……”,就是“觀想資糧田”。一般我們用《上師供》的,我們介紹過了。還要“積集資糧”,這個問題有人也提了,我們再說一道。“又自相續中,若無能生道之順緣積集資糧,及除逆緣淨治業障二助緣者”,就是說我們修行,要有一個助緣,一個正因。假使自相續,自己身心裏邊,助緣沒有,哪兩個助緣呢?生道的順緣,就是積集資糧;消除業障的,這個消除逆緣的,淨除業障。這兩個助緣沒有話,那麼你單是“勵力修所緣行相”,修定、或者是修觀,或者是觀察修、或者止住修,這個是“正因”,…
《廣論講記(一)(道前基礎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