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廣論講記(一)(道前基礎一)▪P67

  ..續本文上一頁那個是助緣。助緣沒有,單是努力去修正因的話,“亦難生起”,這個是有困難的。所以說助緣是不能沒有的。

  “是故次應修習七支以治身心”,所以說跟下來,馬上要修“七支供”。這個普賢七支來調治自己的身心,這個七支包含的什麼?“攝盡集淨諸扼要處”,把積集資糧,淨除業障,這兩個助緣重要的地方都包完了。

  那麼就是說,修加行的重要。我們在《四加行》的頭上一篇序,也引的這個話。那麼就是說正修,沒有加行,是困難的,甚至于出障的。現見我們念《五字真言》的不了解,修《大威德》的,我們經常看到,就是加行不夠的,出障的、退掉的、爬不上去的、經常是病難的這些人,就是不少了。那麼就是勸大家,就是說,像《大威德》這樣子的勢力大的法,資糧一定要多,越多越好,少了之後,自己修行有障,甚至于會退,沒有好處。

  這裏就是說,真正要修的正因,沒有助緣是不行的,很難生起的。所以先要講七支。七支裏邊,我們已經講過了:第一個禮敬,禮敬又分叁個:身禮、意禮、語禮,身的敬禮、意的敬禮、語的敬禮。

  下面是供養,供養分兩種:有上供,就是世間上最勝的供養;還有無上供,就是菩薩神通變化的供養,這些就是世間上拿不出來的。那麼昂旺堪布又特意說四種凡夫也能做得到的無上供養。發菩提心的供養,受持正法的供養,聽聞正法、如教行持的供養,以自己的善根變化的供具來作供養,這個也叫無上供養 。

  這個裏邊,忏悔業障,就是淨障,對治貪、瞋、癡煩惱。

   隨喜支

  隨喜支者,“十方一切”等一頌。隨念此五補特伽羅所有善利修習歡喜,猶如貧者獲得寶藏。

  “隨喜支”,今天我們開始,就是隨喜支開始。

  “隨喜支者”,“十方一切”諸衆生,二乘有學及無學……,就是這個頌,“隨念此五補特伽羅所有善利修習歡喜”,于五種補特伽羅,他們所有的功德、善根,修習生歡喜心。“如貧者獲得寶藏”,他們做那些好事情,我們生的歡喜心,就像一個窮人、或者乞丐,突然之間發現了一個寶藏,都是珍珠寶貝,那這個歡喜極大。人家做了功德,我們的歡喜心也這麼大,這叫隨喜。而世間上恰恰,一般就是說,人家做的功德,不是隨喜 ——妒忌,甚至于妨礙,把他破壞。這個把人家的功德破壞了,自己也造很大罪,劃不來。隨喜功德,如果你真的隨喜的,跟那些做功德的人,功德一樣大,這是最便宜的事情。所以,看見人家做功德,趕快要賺個便宜,隨喜一下,不要妒忌,妒忌是自己招災,得不好的果。

  五補特伽羅,一般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是佛、菩薩、獨覺、聲聞有學、聲聞無學。這個就是頌子裏說的“二乘有學及無學、一切如來與菩薩”,那麼這是五種;還有一種,就是“十方所有諸衆生”也加進去,那麼聲聞裏的有學、無學不分,就是說佛、菩薩、獨覺、聲聞、衆生,這是五種。這兩種說法,都可以。那麼一切這五類補特伽羅的功德,我都隨喜。

  這個是隨喜支。隨喜支對治什麼煩惱呢?對治妒忌的煩惱。得到的果,可以得到喜悅不厭足的果相,就是經常的歡喜,這個果。

   勸請轉*輪支

  勸請轉*輪支者,“十方所有”等一頌。謂于十方剎土之中,現證菩提,獲得無著無障礙智,未經久時,變爾許身,勸請說法。智軍阿阇黎作“現證菩提”而爲解釋。

  就是“十方所有”世界中,最初成就菩提者……,這個,“謂于十方剎土之中,現證菩提”,證到菩提,就是十方,一切剎土裏邊,證到菩提的,現證到菩提的,馬上就請他轉*輪。“獲得無著無障礙智”,就是佛的智,無著無礙的,真證到菩提,得到佛的無礙無著智的時候,“未經久時”,他就是說成佛,還沒有好久,馬上就要去叫他轉*輪。“變爾許身”,那麼我就那麼多身,十方世界裏邊,有多少才成佛的,我就馬上就變那麼多的身,去一個一個的勸他們,轉*輪,“勸請說法”。“智軍阿阇黎作“現證菩提”,而爲解釋”,他這一科,以“現證菩提”來解釋的,就是說才成佛馬上就要去請,不是成佛好久才去請他。

  這一支的功德,可以對治什麼煩惱呢?對治那些謗法的罪,過去謗法的罪,你勸轉*輪,就可以對治掉。感得什麼呢?清淨的微妙的梵音聲,得的果,可以得到清淨微妙的梵的音聲,這個最好的音聲了,這是勸請轉*輪的好處。

  在積資忏淨中間,屬于積集資糧的;隨喜支,也積集資糧的;前面悔罪,是淨除業障的。

   請住世支

  請住世支者,“諸佛若欲”等一頌。謂于十方剎土之中,諸欲示現般涅槃者,爲令發起一切衆生究竟利益,現前安樂,故變無量身,勸住佛剎,微塵數劫,不般涅槃。

  “請住世支者”,那就是“諸佛若欲示涅槃”這個頌。“謂于十方剎土之中,諸欲示現般涅槃者,爲令發起一切衆生究竟利益,現前安樂,故變無量身,勸住佛剎,微塵數劫,不般涅槃。”十方世界裏邊有要示現涅槃的,佛假使要想示現涅槃,“爲令發起一切衆生究竟利益”,成佛——最高的利樂、利益,“現前安樂”,現前的暫時的安樂,就是說要發起一切衆生最後究竟的利益、現前的安樂,就這兩種。那麼我就請佛不要涅槃,就趕快的要住世,就變無量的身體,在每一個要入涅槃的佛面前。就請他不要涅槃,要住什麼時候呢,“住佛剎微塵數劫”,就是不斷地住下去。這個我們說,佛是不是一定要住涅槃呢?就是我們娑婆世界的釋迦牟尼佛,他也曾經表示過,他對阿難說,佛的神力,如果說要住世的話,多少多少劫,都沒問題的。但是阿難被魔所迷,沒有及時的請佛住世,最後佛就雙林示寂,涅槃了。所以說,我們要趁機,不要弄得事後再請,事先就是盡量要勸請一切十方的佛,包括我們世間上一些大德們,對于佛法住世有利的,都請他們住世,不要入涅槃。

  這個對治什麼煩惱呢?對治違師命罪,假使你過去對師父不恭敬,違背師父的意志,這個罪由勸請住世,可以對治;及惱師意罪,惱亂師的心,這個也可以來對治。又爲修長壽法之殊勝緣起,這個你勸了十方的佛,住世。那你對自己說也感長壽法的一個最好的緣起。這個就是說請佛住世支,對于自己有什麼好的利益。

   回向支

  回向支者,“所有禮贊”等一頌。以上六支善,表舉所有一切善根,悉與一切有情共同,以猛利欲樂回向令成大菩提因,永無罄盡。如是了解,此諸文義,意不余散,具如文中所說而行,則能攝持無量德聚。

  最後“回向支者,“所有禮贊”等一頌”。這個總回向,“以上六支善”,全部把它歸納起來,“表舉所有一切善根”,就是所有善根全部總結起來,“悉與一切有情共同,以猛利欲樂回向令成大菩提因,永無罄盡”。就是說我自己所造的一切善根,是不是自己自私自利的回向呢?“悉與一切有情共同”,對一切有情,大家是共産主義,都大家分的,都分給他們。那麼以猛利的欲樂,極堅強的一個意樂心,回向一切衆生都要成佛,那麼這個就是成佛的因,將來的果就是成佛,永遠沒有盡的。

  “如是了解此諸文義, 意不余散, 具如文中所說而行, 則能攝持無量德聚”。如果我們這樣子了解普賢七支的文義,心裏不打妄想,不亂想,全部集中精神,跟文裏所說的去做的話,這麼這樣子可以攝持無量的功德可以堆起來,無量的功德可以積聚起來。

  此中禮敬供養勸請請住隨喜五者,是爲順緣,積集資糧,悔者是除違緣,淨治罪障。隨喜支中一支,于自造善,修歡喜者,亦是增長自所作善。

  “此中禮敬供養勸請請住隨喜五者”,這是分析,這個禮敬支、供養支、勸請,請住就是請佛住世,隨喜支,這個五個,是順緣,積集資糧的,積集福德資糧的。忏悔支,是忏除業障的,淨治罪障。我們說前面禮敬支,如果你忏悔的時候,禮拜,禮敬支一部份也是可以屬于淨除業障的。

  隨喜裏邊分兩分,前面說的隨喜支,是屬于順緣,積集資糧的。但是說其中一部份,是說自己做的好事,也隨喜,人家的好事功德隨喜,那是很好,自己假使過去造一點好事,假使去年或者上個月,做了什麼好事,自己經常隨喜,那麼也是“增長自所作善”,對自己做的善呢,也可以使它增長的,做了這個事情之後,不斷隨喜,那個這個善業也可以增長,就是功德增長。如果說做了善業,起了退悔心,假使說你上個月,供養了一萬元錢,“這個供養很好”,不斷地隨喜,那麼就功德不斷地增長。如果說:“唉呀,這個我不該供養的,錢那麼多,供他劃不來。”那你的功德少了,就是退下去了。雖然錢還是花掉了,但是不行了,因爲追悔的心呢,功德就減下去了。所以說能夠隨喜自己的善,那麼功德會增長,會使自己所造的善業不斷地增長,那麼這個是“增長”,一個功能了。

  其回向者,是使積集,淨治長養諸善,雖極微少,令增廣多。又使現前諸已感果將罄盡者,終無窮盡,總之攝于積集、淨治、增長無盡叁事之中。

  回向,“是使積集,淨治長養諸善”,使我們積集的資糧、淨除業障的那些善法,把它長養。“雖極微少,令增廣多”,雖然是開始並不多,微少,但是因爲回向這一支,使它們增廣,變得極多。“又使現前諸已感果將罄盡者,終無窮盡”,那麼過去造的善根,現在已經感果,已經用了,等于說存款已經用得差不多了,快用完了,你來一個回向,把已經將用完的那些功德,又把它無邊地增長起來,終無窮盡。

  總之它攝了叁個。一個是“積集”資糧,前面說過的;一個是“淨治”業障,這個也說過的;再一個“增長無盡”。這個增長無盡,就是說隨喜支裏邊,隨喜自己的功德,也能增長。那麼回向支,他把所有的功德都回向,也能夠使少的善根,不斷地、無盡的、無窮地增長。總的歸納是“積集、淨治、增長無盡”叁個。

  普賢七支總結。回向支對治什麼煩惱呢?對治的是邪見,那些撥無因果的,說沒有後世的,他就不這麼回向。“回向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這空的,渺茫得很的事情,爲什麼這樣回向呢?修的功德,現前享受就…

《廣論講記(一)(道前基礎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