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广论讲记(一)(道前基础一)▪P66

  ..续本文上一页出入)。

  “颂后二句,于前一切,不具足此二句义者悉应加之”,这个就是说最后两句,“我以广大胜解心,深信一切三世佛,悉以普贤行愿力,普徧供养诸如来”前面都要加这两句,有上供养也好,什么供养也好,都要加这两句,这两句的意思前面都要加进去的。“是说敬礼及诸供养所有等起”,等起就是指发的心了,清净的等起就是指清净的心,“及其境界”,他供养发的心、他的境界,他缘的那个境,都有这个意思,要包进去。这句话的汉文翻得有点不一样,大致差不多。

  这里我们说供养对治什么东西?对治悭贪,我们悭贪心的习气可以用供养的心对治,是将来可以得到报身的因,属于积集资粮的。我们说七支有净障、有积资;积集资粮的,积集福德资粮,福德资粮有了之后,智慧资粮才生的起来。

  那么这里昂旺堪布加了一些,那些菩萨有神通的,有最无上供,那么凡夫有没有无上供,他说凡夫也有无上供,这个无上供我们可以学得到的,那就是有这个必要把它说一下。

  “凡夫亦具有四种无上供,一、以菩提心供”,发菩提心来作供养,这个凡夫能做到。真的发起菩提心来,当然是很高;相似的、有菩提心气氛的,以这个心来供养,那是最好的供养,也是无上的。本来菩提心是无上的嘛,所以菩提心供养是无上供。“二、受持正法供”,受持正法来供养,这是法供养嘛。“三、闻法修行供”,听闻正法,如法修行,这个也是。一个是受持,一个是闻修;这两个,有一点点不一样。“四、以善根变作供养”,把自己善根观想它变化成了供养。这个以前我们大家记不记的,我们在传这个《都史天颂》的时候,那些狮子座什么,都以自己三世的善根,变成这个殊胜的供养来供养宗大师,就是说把自己所有修的善根,把它变化成供养去供养,因为是善根变的,也是无上供养。

  总结一下,凡夫有四种无上供养,一是菩提心供养;一个受持正法,把正法受持起来;那么第三个,闻法修行,如法修行;第四么以自己善根变化的,这也是凡夫的无上供。

   悔罪支

  悔罪支者,「我昔所作」等一颂。依三毒因身等三事,其罪自性谓我所作,此复具有亲自所作,及教他作,或于他作而发随喜。总摄一切说“诸恶业。”应念此等所有过患,悔先防后,至心忏除,则昔已作,断其增长,诸未来者堵其相续。

  这个忏罪支忏那些东西呢?“依三毒因”,它的因是三毒,贪瞋痴那些烦恼,“身等三事”,发动的是身口意三个事情。那么以三个毒为因,发动身口意造的那些罪,就是我们忏悔的东西。

  它的自性是什么呢?“其罪自性谓我所作”,自己所做的,是我造的,——人家造的罪与你无干,你去忏啥东西呢,那人家去忏。这个罪自性,是我造的。

  我造的是不是都是亲自造的呢?它有三个分别。一个是亲自造的,假使杀鸡,你亲自杀的,固然是杀罪,但是你叫他杀的,叫他杀的,有的人很乖,“杀鸡犯杀戒的,我不杀,你给我杀一杀好不好?”这个心很不好,叫人家去犯罪,就避免了——一样的,你叫他杀,罪还在你身上,固然他有罪嘛,你还是有罪。“于他作而发随喜”,人家杀,你赞叹,很高兴,这个也是杀罪。

  总的来说是自己做的,但自己做的里边,还有差别的:亲自做的;教人家做的;不是你叫他做,随喜。我们经常看到一些看电影的,小孩子看电影,看到一个坏人给杀掉了,哇,高兴啊。这个好不好?没有学佛的人认为这是好,这害了很多人,给人家枪毙掉或是给人家杀掉了,这是大快人心。我们想一想是杀人,杀人你也随喜,当然这个戏,但是你随喜心还是很厉害,这个还是一个罪的因。如果真的看到一个坏家伙,或者枪毙,你也高兴,这个你就杀人了一样的,这个随喜就很厉害了。所以说对人家做的事情,不好的事情不要随喜,人家偷东西,偷盗,你偷的好啊,赞叹你有本事,这个也不对。“总摄一切说“诸恶业””,“往昔所造诸恶业”,这些都摄在里边,叫做恶业。

  “应念此等所有过患”,你应当忆念这些恶业,所有的过患,过患就是下地狱受苦,这有什么好呢?“悔前防后”,以前做的,先做的要悔,悔就是说认错啦,防后,以后再不做。忏悔的意思就这个嘛,悔前防后,以前做的绝对认错,做错了,毫不掩饰是错啦,承认、发露,那么防后,以后再也不做了啊,那么这个两个合起来嘛叫忏悔。“至心忏除”,至心诚意的把它除掉。“则昔已作,断其增长,诸未来者堵其相续”,那么这样子忏悔的话,过去已经做的,断其增长,就是把他切断,再也不会增长。如果你不给他忏除的话,这个罪业还不断的增长,就银行里放利息一样的,你倒没去管它,它越来越增长的,“增长业”,《俱舍》里就有的。“诸未来者堵已相续”,还没造的嘛,把他堵住,不让它生出来嘛,不会再生起来了。

  那么这就是忏悔支,忏悔支对治的是烦恼,重的贪瞋痴都对治的。那么他的果,将来成佛之后,就是成法身。这是属于净障的一个支分,积集资粮,净除业障,这是净障的。

  下边是随喜。哦,过了,下一次再说。

  第十六讲(《广论》第四四~四六页;《集注》第一零一~一零六页)

  上一次我们讲到加行六法。这个里边,第一个是“善洒扫所住处所,庄严安布身语意像”。

  第二个“由无谄诳求诸供具,端正陈设”,上一次这个地方没有打开讲。“无谄诳”,《略论释》里边举了两个 :第一个不是欺骗,不是不正当的手腕来的供具;第二个不是五邪命来的。五个邪命讲没有讲透,我们根据《三学》里边 ,重点提一下。五邪命就是:

  第一种,“诈现异相”,这个,对于一般的人,他就故意地现出特异的形象,来求利养的。那么,你跟大家差不多的,不希奇。你现个异相,人家看见这个人很不平常,就容易供养么。那么过去有些修苦行的,就是说在头上带个铜圈圈。甚至于海公上师讲,一位老修行,他是在自己的胸骨的前面的这两块骨头扣了个圈圈,就表示苦行,那么这样子当然是奇特相,人家就会供养。那么就是正的修行,就不要做个奇怪的样子。

  第二种,“自说功德”,自己功德,自己不要说的,那么自己赞叹自己功德大,那目的什么呢?目的就是我这个人功德很大,你给我来供养,那是求利。

  第三种,“占相吉凶”,就是说学一些打卦的事情,说什么你今天怎么样,明天怎么样,什么样子,要倒霉、要交运等等,以这一种来博取人家的信仰。那么我们佛教里边,以戒而行的就对了,以经教的如法的去做,就对,不要去找那些看相的,他教你什么方法,怎么怎么去做,他自己也解决不了问题,他怎么能解决你的问题呢?我们说瞎子算命,你说听了他的话,就会好,但他自己一辈子瞎子,给人家算命,不见得好。那么他自己都管不了,怎么能管你呢?这很简单,所以说这些不要去相信。

  第四种,“高声现威”,这个说话,好象是气势很壮,表示很有威势的样子,以这种形态,来求利养,也是一种。

  第五种,“说所得利以动人”,假使说某一个人供养他,他就给其他人说,他说某某居士,他供养我一万元钱,这个人了不得,功德很大。说就个话就是说他给了我一万元,你比他还要富,你起码要两万。哦,这个样子的逼人家供养,都是邪命。

  这就是说我们这个供具不是邪命来的。我们本道场这个事情要注意,我们殿上也好,哪里也好,需要东西,不要去向居士要,而个人的更不能要。居士要发心供养的,可以接受。你自己提出要求,我缺什么、缺什么、什么、什么,这个就是邪命的一端了。希望大家注意这个事情,不要去向居士开口,要什么要什么。

  第三个,“次如《声闻地》中所说:“从昏睡盖,净治心时,须为经行。除此从余,贪欲等盖,净治心时,应于床座,或小座等,结跏趺坐。”故于安乐卧具,端正其身,结跏趺坐,或半跏趺,随宜威仪。既安住已,归依发心,决定令与相续和合。”

  这个根据《瑜伽师地论 · 声闻地》里所说的:昏睡盖要对治的时候,要经行。除了这个之外,就是说不昏沉的时候,那么其他的盖,什么盖呢?贪、瞋、痴、疑等等这些盖来的时候,对治心的时候,要坐在那里修定,那么有“床座”、或者“小座”,“结跏趺坐”来修,对治这个盖。“故于安乐卧具,端正其身,结跏趺坐”,“或半跏趺”坐都可以。坐好之后,念“皈依、发心”,在我们的仪轨,开始都有,以我们的“相续”,跟这个所念的东西要“和合”,你就是你念什么,心里就要这么想,不要口是心非。我们中国有个俗语“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嘴里念得很好,心里面都是胡思乱想,想一些烦恼的事情,那就没有价值。

  关于结跏趺坐,我们上一次已经介绍了,就是说要毗卢七法。哪毗卢七法呢?这里有个颂 ,是温萨巴作的颂,比较好记。他说“足手腰为三” ,一共七个法。足结跏趺坐,手定印,腰要直,这是三个。那么“唇齿舌合四”,我们的口唇、牙齿、舌头,合了一个,这第四个,那么“舌抵上颚”,“唇齿随宜”——不要开太大就行了,也不要闭紧的,也不必,那么这是四个。“头眼肩息四”,头稍微底一点,眼从鼻尖里看下去,一尺远的左右,肩平,这个是毗卢七法。那么加一个调息,一共是八个,八个里边除了调息就是毗卢七法,那么加进去就是毗卢八法,这个颂背起来容易记。

  “于前虚空……”,就是“观想资粮田”。一般我们用《上师供》的,我们介绍过了。还要“积集资粮”,这个问题有人也提了,我们再说一道。“又自相续中,若无能生道之顺缘积集资粮,及除逆缘净治业障二助缘者”,就是说我们修行,要有一个助缘,一个正因。假使自相续,自己身心里边,助缘没有,哪两个助缘呢?生道的顺缘,就是积集资粮;消除业障的,这个消除逆缘的,净除业障。这两个助缘没有话,那么你单是“励力修所缘行相”,修定、或者是修观,或者是观察修、或者止住修,这个是“正因”,…

《广论讲记(一)(道前基础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