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或觀青瘀,或觀膿爛,或觀變壞,或觀胮脹,或觀食啖,或觀血塗,或觀其骨,或觀其鎖,或觀骨鎖,或于隨一賢善定相,作意思惟。或于宣說貪欲過患相應正法。于此法中爲斷貪欲,以無量門诃責毀呰欲貪、欲愛、欲藏、欲護、欲著過失;以無量門稱揚、贊歎一切貪欲永斷功德。所謂契經、應頌、記別乃至廣說。爲斷貪欲,于此正法聽聞受持、言善通利,意善尋思,見善通達。即于此法如是宴坐,如理思惟。由是因緣,貪欲纏蓋,未生不生,已生除遣。如是方便,從順障法淨修其心。
那麼坐的時候,對治什麼呢?“問:于宴坐時,從幾障法淨修其心?”經行的時候是惛沈睡眠蓋,順了惛沈睡眠的法來淨修其心。那麼坐的時候,順哪些法來淨修其心呢?“雲何從彼淨修其心?”怎麼樣子來淨修其心呢?
“答:從四障法淨修其心”,一共五個障。一個障在經行的時候除的,還有四個障坐的時候除。那麼哪四個呢?“謂貪欲、瞋恚、掉舉惡作、疑蓋”,這四個在坐的時候淨修其心。“及能引彼法”,這五個法跟能夠引起它們的法,都在這個時候除。“淨修其心”。“爲令已生貪欲纏蓋速除遣故;爲令未生極遠離故”,那麼目的,已經生的貪欲蓋或者其他的瞋恚蓋,能夠趕快的除遣;沒有生的遠離,不要它生起來。那麼怎麼辦呢?
“結跏趺坐,端身正願,安住背念”,那麼觀什麼呢?觀不淨觀。“或觀青瘀,或觀膿爛,或觀變壞,或觀胮脹,或觀食啖”,“食啖”,就是野獸吃了的身體的殘余的骨頭的。“或觀血塗”,這些《叁皈依觀》都有。“或觀其骨”,單是觀白骨。“或觀其鎖”,骨頭一節一節的鎖。“或觀骨鎖”。“或于隨一賢善定相,作意思惟。”
“于宣說貪欲過患相應正法,于此法中爲斷貪欲,以無量門,诃責毀呰欲貪、欲愛、欲藏、欲護、欲著過失;以無量門,稱揚贊歎一切貪欲永斷功德”,一樣的,呵斥貪欲的過患的過失,贊歎貪欲斷了的功德,這些經多看。“所謂契經、應頌、記別乃至廣說”,十二分教,一樣的。“爲斷貪欲,于此正法聽聞受持,言善通利”,受持之後,把它念得通利,口裏念得通利,很順口。“意善尋思”,心裏邊好好地尋思。“見善通達”,見上面要好好的通達。“即于此法如是宴坐如理思惟,由是因緣,貪欲纏蓋、未生不生,已生除遣,如是方便,從順障法淨修其心。”這是貪蓋。
于瞋恚蓋法有差別者,謂如是宴坐,以慈俱心,無怨無敵,無損無惱,廣大無量,極善修習;普于一方發起勝解,具足安住。如是第二,如是第叁,如是第四,上下傍布,普徧一切無邊世界,發起勝解,具足安住。余如前說。
瞋恚蓋,“有差別者,謂如是宴坐,以慈俱心”,不是觀不淨,要慈悲的心,要“以慈俱心,無怨無敵”,沒有怨,沒有敵的。“無損無惱”,不損害人家,也不惱害人家。“廣大無量”,這個心廣大無量,慈悲心,修慈心。“極善修習;普于一方發起勝解,具足安住。”假使說東方,無邊的對那些人都是以慈悲心對他們的,沒有怨沒有敵,也不生惱。第二方,東南西北,四維上下,到處地觀想。“普徧一切無邊世界,發起勝解,具足安住。”其余的,跟貪欲一樣的,就不多說了。
于掉舉惡作蓋法有差別者,謂如是宴坐,令心內住,成辦一趣,得叁摩地。余如前說。
那麼掉舉惡作蓋,它的不同之處,坐的時候,“令心內住,成辦一趣,得叁摩地”,掉舉惡作它對治的就是把心內住,內住就是要九住心。“成辦一趣”,把心一境性,緣在一個緣裏邊,那麼得到叁摩地。其他的,相同的不說了。
于疑蓋法有差別者,謂如是宴坐,于過去世、非不如理作意思惟;于未來世、于現在世、非不如理作意思惟。我于過去爲曾有耶?爲曾無耶?我于過去爲曾何有?雲何曾有?我于未來爲當何有?雲何當有?我于現在爲何所有?雲何而有?今此有情從何而來?于此殒沒當往何所?于如是等不如正理作意思惟,應正遠離。如理思惟去來今世唯見有法,唯見有事,知有爲有,知無爲無。唯觀有因,唯觀有果,于實無事不增不益;于實有事不毀不謗。于其實有,了知實有,謂于無常苦空無我一切法中,了知無常苦空無我。以能如是如理思惟,便于佛所無惑無疑。余如前說。 于法、于僧、于苦、于集、于滅、于道、于因及因所生諸法,無惑無疑。余如前說。
疑蓋的不同,“謂如是宴坐,于過去世、非不如理作意思惟;于未來世、于現在世、非不如理作意思惟”,過去的那些不如理的想,未來的、現在的不如理的思惟都不要有。那麼哪些想法呢?“我于過去爲曾有耶”,這個我們就是十四無記這一類。他說,我在過去世是不是有的?“爲曾無耶”,還是沒有的?“我于過去爲曾何有?雲何曾有”,怎麼樣的有,“我于未來爲當何有?雲何當有”,將來有沒有,現在有沒有等等這些。“今此有情從何而來”,現在的有情,我們看到的他從哪裏來的?他死了之後往哪裏去的?“于如是等不如正理作意思惟,應正遠離”,這些不要去想它,要遠離這些不正的思惟。
那麼要如理地思惟,“去來今世唯見有法,唯見有事,知有爲有,知無爲無。唯觀有因,唯觀有果,于實無事不增不益;于實有事不毀不謗。于其實有,了知實有,謂于無常苦空無我一切法中,了知無常苦空無我。以能如是如理思惟,便于佛所無惑無疑。余如前說。”那就是說,他是我這個補特伽羅,是沒有的,無我。那麼祗有法,祗有因祗有果。要觀這些。不要去說,我是從哪裏來的,到哪裏去等等。這些是等于說沒有東西,你問他來源,無所從來的。那麼天上一個空華,你眼睛有毛病,看到天上滿天的華,你說這個空華從哪裏來的,從東方的虛空來的嗎?南方虛空來的嗎?或者是虛空中自己生出來的呢?這都是無義的說法。本來沒有空華的。你如果眼睛好,空華根本沒有的,怎麼哪裏來呢,談不上。那麼這些都是不如理地思惟這些,産生很多懷疑,甚至于如果你想得太厲害,會發狂的。所以說要離開這些蓋。
“于掉舉惡作蓋應作是說,爲斷掉舉惡作及順彼法,于此正法聽聞受持乃至廣說”,這是總結的文,不說了。
這個裏邊這個講義,我們聽過《定道資糧》的都有。可能多的還有,沒有的可以請一本。《瑜伽師地論》有更好,沒有,這裏引了很多,也可以略略地參考一下。
有些我們引《瑜伽師地論》原文之後,他的注解《披尋記》裏邊也引了不少。假使說剛才念的“超越勇猛,勢力發起”,這是“被甲精進”。“勇悍”就是“加行精進”。“剛決”就是“不下精進”等等。這些都注的有,可以參考一下。
“端身”,什麼叫端身?策舉的身,令身坐端,身坐直,身體坐端,心不會惛沈睡眠的困擾,你如果一開始彎起坐的,那沒有好久惛沈就來了。
“正願”,這個心不要有谄曲,要離開谄、離開詐,要調柔正直叫正願。
什麼叫“背念”呢?如理相應的念,背棄一切違背于道的那些異品,不好的那些都不要。
“住光明想”裏邊,光明有叁種:一種是治暗的光明,一種是法的光明,一種是身的光明。天上的人,天人身上有光明。治闇光明,晚上有月亮、星,白天太陽。還有一種,白天晚上都有的,火、燭,電燈,這些屬于治暗的光明。法的光明,他有一個,受了所思惟的觀察的法,或者修六念,這些都是法的光明。身的光明,天上的一些天人,自然身上有光明。這是依身光明。光明分叁種。這裏面我們把它摘取了一些。這個大家可以參考一下,很多。我們就不念那麼多了。
下邊我們接下去。昨天講到“獅子臥”,獅子臥有什麼好處呢?“法爾”,自然的以獅子臥睡,身“不緩散”,不會掉動;“雖睡沈已”,雖然你睡的很熟,不會忘念;不會睡的醒不過來的樣子;沒有惡夢。那麼有的人睡覺,睡沈了,喊都喊不醒,喊的醒過來還要發脾氣,這個就是說睡得太沈了,他就不願意醒過來。“獅子臥”就不會這樣子。這個就有這麼四個好處。假使不是以獅子臥的方式睡,那就前面四個好處得不到,一切過失都會生起來。 好,今天我們開始。
以何意樂睡眠有四。
睡眠的意樂心有多少,有四種。
光明想者,謂應善取光明之相,以其光心而睡眠之,由是睡時心無黑暗。
我們說,惛沈睡眠,就是黑暗了,一片黑。那麼我們睡的時候,要反其道而行之,觀想光明。光明,我們前面念過,有治暗的光明,也有法的光明,也有依身的光明,這個叁個光明。
念者,謂聞思修,諸善法義,所成正念,乃至未入熟睡之際,應令隨逐,由此能令已睡沈時等同未睡,于彼諸法心多隨轉,總之睡時亦能修諸善行。
這個極好,也就是法的光明。它說提起正念,什麼“正念”呢?“聞思修”的念,“諸善法義,所成正念”,聞思修的善法,聞的善法,思的善法,修的善法,他所成的念頭。這個念頭,你還沒有睡著的時候,“應令隨逐”,就是不要離開那個念。就是還是專門地想這個法的正念。這樣子你睡著了之後,“由此能令已睡沈時”,即使你睡著了,也等于沒有睡。“于彼諸法心多隨轉”,你睡的時候,心裏還是跟著那個法在轉。“總之”即使睡的時候,也能夠修善行。就是說也就是你臨睡的時候,好好思惟正念,法的正念,聞思修法的正念,那麼你睡覺也不會虛度,即使睡了,裏邊還在隨轉。
我們以前學法相的時候,就有人是這樣子。他法相裏邊一個問題解不了,就不斷地思惟,臨睡的時候還在思惟,思惟到後來,夢裏邊會有啓示,想通了。這個樣子的事情,以前我們同學裏邊有這些的。這就是說睡眠並沒有虛度。
正知者,謂由如是依止念時,隨起煩惱即能了知,斷除不受。
睡的時候要有正知,你這樣子,“依止念時”,前面依止正念的時候,假使起了煩惱,馬上了知,把這個煩惱斷掉,不給它繼續下去。“不受”,就是不接受那個煩惱,把它斷除。你在修念的時候,或者中間生起煩惱,你要正知,正知就是糾察師一樣的,他是看到你一個煩惱起…
《廣論講記(一)(道前基礎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