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舍利弗阿毗昙論禅定品講記▪P40

  ..續本文上一頁了産了,坐了牢了,那個不好搞了,那麼就做農夫。他總是耳朵是比較軟的,所以說從這裏看,他是個鈍根,只要人家怎麼說,他就怎麼信了。“爲出家等”,假使勸他出家,他也說出家好,他也是出家了。“乃至勸學經論禅教誦習等”,那麼碰到善知識善友,勸他出家,勸他學經、學論、學禅定等等,他也就信了,就修了。“聞便行之”,他聽了之後就照他做了。“別無思考”,他自己不加思考。

  

  “乃至漸次修道加行”,這樣子慢慢進去,入見道就修道了。“展轉引起世第一法”,開始修,前面是資糧道,進入加行道,開始修了,進入加行道,加行道裏邊就是從暖、頂、忍、世第一,引起“世第一”,“無間”——“世第一”,一刹那見道——“生起苦法智忍”,見道的第一刹那,無漏心,就是這個出來了。“從此見道十五刹那”,從第一個刹那——“苦法智忍”,到第十五個刹那,“道類智忍”,那麼這個十五刹那都是見道。“名隨順行”,這樣子的,在這個十五刹那的人,叫“堅信人”,這個開始從信而入門的,經過見道,叫“堅信人”。“謂由修證信堅穩故。”修到這個證信,四證淨能夠證到這個信,叁寶的信心證到了,而堅固穩定了,叫“堅信”。

  

  那麼下邊一個“堅法人”,是“隨法行人”,他是隨法行,不是隨信行了。“由彼依法,隨法行故”,因爲他不是隨人,他是根據法,哪個法對了,就跟哪個法做,隨了法行的。“謂依有漏法,隨無漏法行”,他修的是順了無漏的法,雖然開始修都是有漏的,但是他隨順無漏法的。依著有縛的法,有系縛的法,開始我們修的法也是有漏的,有系縛的,但是這個法將來能得解脫,順了解脫的法走。又“依有系法”,開始都屬于系縛于叁界的法,但是這個法修了之後將來能夠離叁界的,這個就叫隨法行。“由慧爲先”,一個是信爲先,一個是慧爲先,一個是信心強,一個是慧力大,智慧,智慧就是利根,“得入聖道”。

  

  “如是種類”,這一類的“補特伽羅”,“從本以來,性多慧故”,因爲他的智慧比較強,“若聞他勸,爲商爲農,爲出家等,乃至學經學禅,修定修慧,彼便思察,應做不應。”人家勸他了,“你做生意好”,他就想一想,“我爲什麼做生意呢,做生意到底有什麼好處?”經過深深地考慮認爲確實是好的,才去做,如果不好的,我不做。那麼勸他出家一樣的,出家、學經、學論都是經過思考的,不是說了就相信的。那麼他經過自己的智慧的思考觀察之後,那麼該做的、不該做的知道了,“能作不能”,能夠作的不能作的,也決定下來,“有無宜便”,有什麼方便善巧,“審思察已”,仔細地觀察思考以後,然後再是決定做。“彼由漸次修聖道加行”,也是開始修聖道的加行,經過次第引發,“世第一”,引起“苦法智忍”,見道,這十五刹那裏邊“隨法行”,叫做“堅法人”。在見道裏已經把四證淨得到了,就是說佛法僧戒的功德親自證到了,叫見,這個法不是可以移動的,堅穩的,叫堅法行。

  

  那麼從這裏邊,就是堅信行、堅法行,《大毗婆沙》的標准的注解寫出來了,這個大家可以參考,後頭就有。

  

  那麼這個是,所以說,稱到“堅信”、“堅法”,就是見道的。到了修道以後,名字改了,就是叫“信勝解”,信還是這個信,勝解就是勝解心所那個勝解。那個“堅法人”,叫“見至”(見道的見,至就是到了,到那個地方的到,至,就是最高無上,至高無上的至)。就是修道的時候,還是這兩種人,但是名字改掉了。那麼這就是說,我們在學《俱舍》,學這個有學無學的根器,就是叁個鈍根、叁個利根,見道的鈍根就是堅信行,見道的利根就是堅法行,修道的利根就是見至,修道的鈍根就是信勝解,無學道就是時解脫、不時解脫,不時解脫是利根,時解脫是鈍根。這個在《俱舍論》裏都要慢慢講……。

  

  下邊是什麼?下邊一個是擇法。擇法是簡擇,簡就是不要,擇就是要,取舍,這個法哪一個,就是經過自己智慧的考慮,有漏的就不要,無漏的要,好的、真的,要,善的,要,不善的不要,等等。那麼這個簡擇,這個法簡擇、極簡擇、最極簡擇,就簡擇的程度不同,一步步地深入:簡擇,能得法的自相;極簡擇,得共相;最極簡擇,這個近于現量。這個前面我們講過的。那就是簡擇法的時候,就是一步一步地深入,所得到的效果也一步步的接近于法的本來面目。現量就是它本來的那個樣子,是緣起的相。

  

  

  

  

  五順上分結、五順下分結

  

  

  

  

  那麼我們這裏昨天是講的五順下分結、五順上分結,這個我看《俱舍》的這裏邊沒有,大概澳大利亞的寫了,這裏沒有寫,因爲這個很容易,所以沒有寫。那麼這個我們看也看得出,就是說,五順下分結裏邊,“欲貪”、“瞋恚”,這個很明顯,都是欲界的,欲界的貪,瞋恚是上二界沒有的,這個八十八使的時候我們就看到了,色界無色界沒有瞋心的,那麼這兩個是欲界的煩惱。“身見、戒禁取、疑”,這叁個是凡夫的煩惱,那就是說,這個“下”的意思有兩個意思:一個是下界,叁界裏邊最下的那一個界麼欲界,順下,欲界的;一個“下”呢,是下有情,有情裏邊下等的,就是凡夫,上等的,就是見道的、修道、無學道。那麼這個欲貪跟瞋恚是順下界的,順欲界的,這是不超出欲界的。“身見、戒禁取、疑”,這就是見道所斷的煩惱,這叁個煩惱斷了,就見道了。那麼這個順下有情的,就是順凡夫的,把這五個斷掉之後,那就是說就證到須陀洹了,乃至阿那含,超出欲界了,在叁界裏邊超出欲界,在有情裏邊超出凡夫。

  

  那麼超出欲界有幾種:須陀洹,七返生死,欲界的煩惱沒有斷的,修的煩惱沒有斷,斷一品、兩品的,到了第六品,是一來果,修到第五品都是須陀洹,到第四、第五已經是二果向了,那麼到二果的時候呢,一來,欲界還來一次,到最高的阿那含,叁果,欲界就不來了,不還了,欲界一去不再來了。所以說從須陀洹到阿那含,一個是超出欲界的、下界的凡夫,都超出了,但是阿那含全部超出欲界,再也不來了。

  

  那麼這個五順上分結,那就是說上分,就是色界、無色界,這個“上”是色界無色界,上界,因爲色界無色界都是有定的,兩個經常是合了一起,但是它的煩惱卻是不一樣,色界的貪,我們說過的,有色聲香味觸,無色界的貪沒有外境的。所以說貪分兩個,色界的貪,無色界的貪,有差別,分兩個。但是“掉舉、慢、無明”都差不多的,這屬于上二界的掉舉、上二界的慢、上二界的無明,這些就是說根子沒有斷掉,甚至于出定的時候,還會現出。那麼這是把他這個斷掉之後,那成阿羅漢果了。這是上二界的煩惱的總相,以這五個來代表。

  

  那麼我們將來還要講一個,斷煩惱的一個表,我們後頭還要講,現在暫時不要說了。那麼這個是斷順上分結,就是斷了上界的煩惱,總的以這五個來代表,這五個斷掉了,那上界煩惱也就斷完了,乃至並一切結使,結使斷完了之後,那就成阿羅漢果,乃至佛果,都是無學道,出叁界了。

  

  

  

  

  九住心

  

  

  

  

  在這個裏邊我們還得要把上一次的,我們不是要你們參考昂旺堪布的《略論釋》把九住心的問題,我們根據昂旺堪布的,前面我們海公上師的講過了,昂旺堪布的大家再比較一下。

  

  他那裏名字有些不一樣,第一個是“內住”。內住就是說,我們本來的心要緣外境的,都是緣六塵的,緣外的,那麼這些呢要把它緣內境,向內緣,所以說叫內住,把對外的一切色聲香味觸,可以貪著的、沾附的境界收回來,“內住”。收回來這個是不容易的,所以說你才收回來,它一會兒又跑出去了,第一個住時間是很短的,你坐在那邊,據昂旺堪布的說法,就是帕繃喀仁波卿的口訣呢,說一座裏邊你假使在初住的時候,修一座定,十分之九的時間,都在緣外邊,只有十分之一的時間向內緣,這是極少。

  

  那麼第二個“續住”,就是說把內住的時間增長了,開始坐的時候,就是一下兒跑出去了,這個時候,可以稍微連續地安住在內心裏邊,大概多長時間呢?就念珠,一串時間或者兩串的時間這麼長。這是“續住”,能夠稍微繼續而住。

  

  第叁個,“安住”,就是說,假使你在修定、修觀的時候,忘記掉了,心又想到其他去了,這個我們經常會出現的,你念咒念咒念到後來,你都自己念什麼都忘記掉了,不曉得心裏想什麼了,等到你知道之後拉回來,早就跑了很久的時間了,這就是說,心忘念之後,向外境散出去的時候,趕快把它抓回來。在第二住的時候,也是能夠住一會兒,把它散了又再拉回來,這個拉會來要很長的時間,就是你自己也不知道什麼時候散的,等到你感到不對了,再拉回來,這個念頭是一連串的念頭已經過去了。在第叁住的“安住”的時候,它是層次高一些了,它念頭一樣散還是散了,但是一散就知道,趕快拉回來,不要很長的時間了,不是前面的散了之後還不知道,等到發覺了之後,已經很多時間了。那麼這裏呢,開始離開了“內住”的時候,離開了緣內之後,馬上就知道,把它收回來,這是跟前面的二住有所不同。

  

  那麼第四住呢,“近住”境更高了,依自心,因爲它能夠基本上能夠住在所緣了,但是心太大了,心量太大呢,這個心容易散亂,把心收起來,只緣簡單的東西,不要緣得太大,把心向內收,慢慢地收,收到越來越微細,這樣子。這個時候,散亂有沒有?散亂也有,但是呢(9B)所緣境不會忘掉,就是說你雖然是散亂了,心想其他地方去了,但是緣那個境的心還沒有失掉,像第叁住的時候,它散亂之後,雖然當時覺察,他把所緣的境忘記掉了,這個時候心細了,雖然細的心有點散亂,但是總的緣境的心沒有失掉,沒有忘掉,這個時候又是高一層了,比第…

《舍利弗阿毗昙論禅定品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