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叁住也高一層。
第五住“調伏”,調伏什麼呢?因爲前面的第四住,它是把心內收,內收內收,就是說心緣的境少了,緣的境少了,固然散亂是少,很容易收回來,就是說心基本上能安住在這個所緣境上,但是因爲心太小,就是收得太略了,它容易昏沈。那麼容易昏沈,昏沈是沈下去,要使它昏沈把它擡起來,要修歡喜心,修什麼歡喜心呢?就是叁摩地的功德,叁摩地的功德思惟,那麼使心對叁摩地生起歡喜心,歡喜心一來,這個沈下的心也就舉上來了。那麼這是說把這個微細的,前面的粗的昏沈當然已經除掉了,這個是微細的昏沈,這個時候第五住,把它斷掉。
那麼昏沈是除掉了,但是你心把它擡高了,還有微細的掉舉,那麼這個掉舉在第六住把它“寂靜”,把它息下去。前面就是說,第五住,把心收之後,它要細的昏沈,能夠把它用修這個歡喜心把它擡起來,把細昏沈除掉。這裏就是說,對這個還有很微細的掉舉的心,這個心就是對叁摩地不順的,這個也把它除掉,這就要要看散亂的過失。
我們要除一個煩惱,一定要把它過失觀透,知道它確是壞東西,然後才除得掉,你不把它觀成是壞東西的話,你要除掉它,除不掉的。假使我們說不淨觀,你一定要把這個身是不淨,不但是死的,活的也是不淨,徹底地觀成功了,確實不淨,那麼你貪心就除掉了;如果你僅僅是說,我不要去貪它,心裏還是想這個是非常殊妙的、清淨的,那你個貪心是除不掉的。所以你要觀過失,觀這個散亂的過失,那麼對叁摩地的這個,還有一個障礙,就是微細的掉舉要把它斷掉,這個時候,就是說這兩個裏邊把微細的昏沈掉舉基本上斷掉了。
第七就是“最極寂靜”,這個水平又高一點。前面是斷微細的沈、微細的掉了,微細的沈掉還起來,起來之後把它斷掉。這個時候微細的昏沈掉舉基本上不起了,現行不起了,但是有起的苗頭,有一點點起的苗頭,馬上能夠知道,把它滅下去,就是說根本不給它生起來。那麼這個時候,又比前面的五六住又高一點了。
第八,“專注一境”,就是說用心可以專注一境,昏沈、掉舉根本不起來了,但是要下功夫,下了功夫,有功用行,這樣子已經超過第七了。第七還有這個起的苗頭,它能夠馬上覺察,把它抑下去,這個苗頭也不起了,但是你還要用功夫,基本上心已經專注了,沈掉都沒有了,但是你不用功夫的話,不行。
那麼第九呢,就是說功夫不用也行了,你不要用功夫,那你就是只要一入定,你可以放下了,放下它就不會沈掉,什麼都不會起。那就是說,打的比喻,就是說,你書念得極熟的時候,那是儀軌,有的儀軌,他天天念,一天念叁道,念了幾十年了,你只要開頭好了,一念起來,他馬上下邊接下去了,他不會跑掉的。那麼這個第九是“等持”。
那麼第九心,是不是就是得了奢摩他?還不是,沒有得到這個輕安的,殊勝的輕安,還是叫欲界的心一境性,不是奢摩他,沒有超出欲界,還在欲界裏邊。輕安,我們說在初住開始都會有一點點,凡是愛坐的,或者念儀軌,修加行,修得心靜一點,都會感到身上有一些不同的感覺,這就是,極微細的輕安,但是到九住,喜樂是生起來了,但是還沒有圓滿這個輕安相。輕安相的圓滿,圓滿的輕安相得到之後,才能進入奢摩他。所以說第九住雖然得到之後,還不叫色界的定,還是欲界的。
那麼怎麼樣子以後能進入色界定呢?它就是說,要生起圓滿的輕安相。圓滿輕安生起的時候,開始的感覺就是頭上感到有點重,好象先剃頭,把手按了頭上一樣,一個感覺,感覺並不難受,但是感到頭上有點脹,有點重,這個時候就是說開始産生圓滿的輕安的感覺了。這個時候是什麼呢?因爲這個離最微細的昏沈掉舉的定,把他的這些就是身上的那些不堪能的風,他是都因爲定的力量,都把它集中在頂上了,再從頂上散出去呢,那就是一切的定的障礙已經全部消掉了。所以說集中在頂上的時候,感到有點重,最後經過這個階段,散了之後,就生出一種不可言喻的輕安。這個生起來之後,那麼身上起大樂了,輕安樂都生起來了,心裏邊也生起堪能性。堪能性就是說心調柔了,叫你觀什麼就觀什麼,叫你放下就放下。
我們現在的凡夫,沒有入定的心,你要觀個“阿曰阿巴雜那的”,他就現不出來,你要現光明,它現個黑暗,你要現不動,它偏掉動,總是不聽話的,到了這個奢摩他之後,要定就定,要出定就出定,這個自在、柔和。那麼身也有堪能性,坐,你說我們坐,有的時候我看見坐在裏邊,不斷地搖身體,一下兒這裏動一下,一下兒那裏扭一下,身不堪能,如果得了輕安之後,像虛雲和尚一定叁個月,沒有問題,一年也沒有問題,叁年也沒問題,一百年也沒問題,你要入定的話,多少時間,你自己先要作意,我要入定一百年,一百年就入定,這個沒有問題,就是身有堪能性。這個才開始進入色界的未到地定,再圓滿上去根本地就得到了。
那麼這些就是說我們修定是要知道的一些知識,那麼中間可以避免一些毛病。有的時候,就是在第五住中,他感到只有微細的昏沈,那麼這個微細昏沈就是細昏沈,宗大師特別強調,一般的粗昏沈除掉了,第五住的時候,還有微細的昏沈。這個微細昏沈就是說,我們修定的時候,要明分、住分,住分就是要安定在這個所緣上,他就安定了,第五住安定了,明分也能夠比較清楚地觀出來了,但是微細昏沈就差一個——沒有力,一個有力的這一分的力量沒有,那麼所以有的人不知道,還感到很舒服,觀的境也很清楚,以爲就得定了,這個就是錯誤的。這是細昏沈,細昏沈是很危險的一個,要從這個穿出去,要下大功夫。
那麼這是修定的一些情況,得了這個知見就可以避免很多的錯誤。那麼有的人得了五住的左右,就感到身心不見了,看看外面的東西,也輕飄飄的,好象是如煙如霧的,好象是證了法空性了,一切法空性證到了,這個差得遠了,這只是奢摩他,連毗缽舍那的影子還沒有得到。毗缽舍那要把空性的見,從理解進入毗缽舍那的“簡擇、極簡擇、最極簡擇”等等,一直到“覺明慧行”才是說毗缽舍那,這個才算是得到空性的觀成功了,證到空性了。那麼在假使說止的時候,根本沒修觀,談不上空觀,這個很多人誤會。有的人身體觀起是佛像,感到身體跟佛像兩個合而爲一了,成佛了,那更是差得遠了。那麼這些都要知道,否則你自己……。有些人就是說沒有經過學習,也沒有善知識的引導,他僅自己很用功,就自己會說“我證到八地了,我證到九地了”,這些錯誤的論斷就出來了,這個就是沒有學教,學一些教他就不會,所以學教的重要性到處可以看到。
下邊我們再補充一下,慧解脫跟心解脫的問題。慧解脫就是說用智慧把煩惱斷掉了,出叁界證阿羅漢果,那麼這叫慧解脫。如果阿羅漢的地位,他既有慧解脫,又有心解脫,就是定的障除掉了,那麼這個阿羅漢就是叁明六通的阿羅漢了,他就是叫俱解脫。俱就是心跟慧兩個都有,俱解脫。那就是說,單是慧解脫的阿羅漢,他的神通變化不一定有,因爲定障還有,但是他出叁界了,不再叁界投生了,這單是叫慧解脫;那麼假使你得了定障解除了,叫俱解脫阿羅漢,那就是神通變化一切都起來了。這個《俱舍》裏都有,所以說我們也鼓勵大家如果有空的時候,假使八月中旬以後,能夠發動得起來,就學《俱舍》。有的人說學不完,學不完也不怕,學了以後再說,你學了多少就得多少好處,很多名相你非常清楚。
我談自己的感覺,我沒有學《俱舍》之前,佛法也學了好多了,但是學了《俱舍》之後,就感到上一層樓的感覺,好象佛法是更清楚了,以前好象糊塗的,雖然學了很多法相了,還是糊塗的,學了《俱舍》之後,就感到好象是對佛法,基本上好象是能夠掌握了。當然還有一些瑜伽、中觀還沒有觸及,但是根本的一些問題,基本教的問題,基本上都明白了。那就是《俱舍》學了之後,有一個自己進步的感覺,自己會有,自己會有。那麼這個你學多少就有多少進步,前邊的界品、根品這是一切法的體、用,這個學了之後,以後我們學法相的時候,都會用得上。那麼下邊我們再接下去。
E5 解脫知見
F1 得解脫知見之方
複次,解脫知見者,親自學問修持之經曆,果證獲得之得是也。若依戒言,非威儀法,非住處法,是威儀住處之方便善巧,及行根面首之成就也;若依定言,所謂隨法非禅,是禅隨法,若心住正住,是名禅;若依慧說,從決擇乃至審察聰睿非慧,覺明慧行乃是慧。此解脫知見,亦稱方便善巧,或稱後得智。但此方便善巧,最忌自作方便善巧,要依聞思修法,次第修得,實事曆練中所得之究竟可靠之方便巧。
“如是一一解脫中”,這個接上一次的。“複次,解脫知見”,“解脫”,最後“解脫知見”。“解脫知見”不是具體的事情,是他的從這些事情裏邊産生的智慧、經驗,經驗之談的問題了。“親自學問修持之經曆”,自己親自經過學問修持才有這個經曆,人家的經曆跟你說用不上的,人家的經驗只能參考,而自己解脫知見,畢竟自己經過親自學、親自修,這個産生的經驗才能夠叫解脫知見。
“果證獲得之得”,得了證,證了果,證了空性之後這個“得”,就是得、非得那個“得”,不相應行法,這個“得”,這個學過《百法》都知道了。這個“得”就是叫解脫知見。你說“果證”是解脫,這個“得”就是解脫知見。那是經驗,東西拿不出來的,就像般若一樣的,在事上一切不執著的就叫般若,做的事情還是布施、持戒。布施你能夠叁輪體空,那就是般若,但是事情還是布施。但是有般若的布施跟沒有般若的布施不一樣,沒有般若的布施執著有能施的我、所施的物、還有所施的對象,那麼證了般若之後,能施的我自…
《舍利弗阿毗昙論禅定品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