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舍利弗阿毗昙论禅定品讲记▪P41

  ..续本文上一页三住也高一层。

  

  第五住“调伏”,调伏什么呢?因为前面的第四住,它是把心内收,内收内收,就是说心缘的境少了,缘的境少了,固然散乱是少,很容易收回来,就是说心基本上能安住在这个所缘境上,但是因为心太小,就是收得太略了,它容易昏沉。那么容易昏沈,昏沈是沉下去,要使它昏沉把它抬起来,要修欢喜心,修什么欢喜心呢?就是三摩地的功德,三摩地的功德思惟,那么使心对三摩地生起欢喜心,欢喜心一来,这个沉下的心也就举上来了。那么这是说把这个微细的,前面的粗的昏沉当然已经除掉了,这个是微细的昏沉,这个时候第五住,把它断掉。

  

  那么昏沉是除掉了,但是你心把它抬高了,还有微细的掉举,那么这个掉举在第六住把它“寂静”,把它息下去。前面就是说,第五住,把心收之后,它要细的昏沉,能够把它用修这个欢喜心把它抬起来,把细昏沉除掉。这里就是说,对这个还有很微细的掉举的心,这个心就是对三摩地不顺的,这个也把它除掉,这就要要看散乱的过失。

  

  我们要除一个烦恼,一定要把它过失观透,知道它确是坏东西,然后才除得掉,你不把它观成是坏东西的话,你要除掉它,除不掉的。假使我们说不净观,你一定要把这个身是不净,不但是死的,活的也是不净,彻底地观成功了,确实不净,那么你贪心就除掉了;如果你仅仅是说,我不要去贪它,心里还是想这个是非常殊妙的、清净的,那你个贪心是除不掉的。所以你要观过失,观这个散乱的过失,那么对三摩地的这个,还有一个障碍,就是微细的掉举要把它断掉,这个时候,就是说这两个里边把微细的昏沉掉举基本上断掉了。

  

  第七就是“最极寂静”,这个水平又高一点。前面是断微细的沉、微细的掉了,微细的沉掉还起来,起来之后把它断掉。这个时候微细的昏沉掉举基本上不起了,现行不起了,但是有起的苗头,有一点点起的苗头,马上能够知道,把它灭下去,就是说根本不给它生起来。那么这个时候,又比前面的五六住又高一点了。

  

  第八,“专注一境”,就是说用心可以专注一境,昏沉、掉举根本不起来了,但是要下功夫,下了功夫,有功用行,这样子已经超过第七了。第七还有这个起的苗头,它能够马上觉察,把它抑下去,这个苗头也不起了,但是你还要用功夫,基本上心已经专注了,沉掉都没有了,但是你不用功夫的话,不行。

  

  那么第九呢,就是说功夫不用也行了,你不要用功夫,那你就是只要一入定,你可以放下了,放下它就不会沉掉,什么都不会起。那就是说,打的比喻,就是说,你书念得极熟的时候,那是仪轨,有的仪轨,他天天念,一天念三道,念了几十年了,你只要开头好了,一念起来,他马上下边接下去了,他不会跑掉的。那么这个第九是“等持”。

  

  那么第九心,是不是就是得了奢摩他?还不是,没有得到这个轻安的,殊胜的轻安,还是叫欲界的心一境性,不是奢摩他,没有超出欲界,还在欲界里边。轻安,我们说在初住开始都会有一点点,凡是爱坐的,或者念仪轨,修加行,修得心静一点,都会感到身上有一些不同的感觉,这就是,极微细的轻安,但是到九住,喜乐是生起来了,但是还没有圆满这个轻安相。轻安相的圆满,圆满的轻安相得到之后,才能进入奢摩他。所以说第九住虽然得到之后,还不叫色界的定,还是欲界的。

  

  那么怎么样子以后能进入色界定呢?它就是说,要生起圆满的轻安相。圆满轻安生起的时候,开始的感觉就是头上感到有点重,好象先剃头,把手按了头上一样,一个感觉,感觉并不难受,但是感到头上有点胀,有点重,这个时候就是说开始产生圆满的轻安的感觉了。这个时候是什么呢?因为这个离最微细的昏沉掉举的定,把他的这些就是身上的那些不堪能的风,他是都因为定的力量,都把它集中在顶上了,再从顶上散出去呢,那就是一切的定的障碍已经全部消掉了。所以说集中在顶上的时候,感到有点重,最后经过这个阶段,散了之后,就生出一种不可言喻的轻安。这个生起来之后,那么身上起大乐了,轻安乐都生起来了,心里边也生起堪能性。堪能性就是说心调柔了,叫你观什么就观什么,叫你放下就放下。

  

  我们现在的凡夫,没有入定的心,你要观个“阿曰阿巴杂那的”,他就现不出来,你要现光明,它现个黑暗,你要现不动,它偏掉动,总是不听话的,到了这个奢摩他之后,要定就定,要出定就出定,这个自在、柔和。那么身也有堪能性,坐,你说我们坐,有的时候我看见坐在里边,不断地摇身体,一下儿这里动一下,一下儿那里扭一下,身不堪能,如果得了轻安之后,像虚云和尚一定三个月,没有问题,一年也没有问题,三年也没问题,一百年也没问题,你要入定的话,多少时间,你自己先要作意,我要入定一百年,一百年就入定,这个没有问题,就是身有堪能性。这个才开始进入色界的未到地定,再圆满上去根本地就得到了。

  

  那么这些就是说我们修定是要知道的一些知识,那么中间可以避免一些毛病。有的时候,就是在第五住中,他感到只有微细的昏沉,那么这个微细昏沉就是细昏沈,宗大师特别强调,一般的粗昏沉除掉了,第五住的时候,还有微细的昏沉。这个微细昏沉就是说,我们修定的时候,要明分、住分,住分就是要安定在这个所缘上,他就安定了,第五住安定了,明分也能够比较清楚地观出来了,但是微细昏沉就差一个——没有力,一个有力的这一分的力量没有,那么所以有的人不知道,还感到很舒服,观的境也很清楚,以为就得定了,这个就是错误的。这是细昏沉,细昏沉是很危险的一个,要从这个穿出去,要下大功夫。

  

  那么这是修定的一些情况,得了这个知见就可以避免很多的错误。那么有的人得了五住的左右,就感到身心不见了,看看外面的东西,也轻飘飘的,好象是如烟如雾的,好象是证了法空性了,一切法空性证到了,这个差得远了,这只是奢摩他,连毗钵舍那的影子还没有得到。毗钵舍那要把空性的见,从理解进入毗钵舍那的“简择、极简择、最极简择”等等,一直到“觉明慧行”才是说毗钵舍那,这个才算是得到空性的观成功了,证到空性了。那么在假使说止的时候,根本没修观,谈不上空观,这个很多人误会。有的人身体观起是佛像,感到身体跟佛像两个合而为一了,成佛了,那更是差得远了。那么这些都要知道,否则你自己……。有些人就是说没有经过学习,也没有善知识的引导,他仅自己很用功,就自己会说“我证到八地了,我证到九地了”,这些错误的论断就出来了,这个就是没有学教,学一些教他就不会,所以学教的重要性到处可以看到。

  

  下边我们再补充一下,慧解脱跟心解脱的问题。慧解脱就是说用智慧把烦恼断掉了,出三界证阿罗汉果,那么这叫慧解脱。如果阿罗汉的地位,他既有慧解脱,又有心解脱,就是定的障除掉了,那么这个阿罗汉就是三明六通的阿罗汉了,他就是叫俱解脱。俱就是心跟慧两个都有,俱解脱。那就是说,单是慧解脱的阿罗汉,他的神通变化不一定有,因为定障还有,但是他出三界了,不再三界投生了,这单是叫慧解脱;那么假使你得了定障解除了,叫俱解脱阿罗汉,那就是神通变化一切都起来了。这个《俱舍》里都有,所以说我们也鼓励大家如果有空的时候,假使八月中旬以后,能够发动得起来,就学《俱舍》。有的人说学不完,学不完也不怕,学了以后再说,你学了多少就得多少好处,很多名相你非常清楚。

  

  我谈自己的感觉,我没有学《俱舍》之前,佛法也学了好多了,但是学了《俱舍》之后,就感到上一层楼的感觉,好象佛法是更清楚了,以前好象糊涂的,虽然学了很多法相了,还是糊涂的,学了《俱舍》之后,就感到好象是对佛法,基本上好象是能够掌握了。当然还有一些瑜伽、中观还没有触及,但是根本的一些问题,基本教的问题,基本上都明白了。那就是《俱舍》学了之后,有一个自己进步的感觉,自己会有,自己会有。那么这个你学多少就有多少进步,前边的界品、根品这是一切法的体、用,这个学了之后,以后我们学法相的时候,都会用得上。那么下边我们再接下去。

  

  

  

  

  E5 解脱知见

  F1 得解脱知见之方

  复次,解脱知见者,亲自学问修持之经历,果证获得之得是也。若依戒言,非威仪法,非住处法,是威仪住处之方便善巧,及行根面首之成就也;若依定言,所谓随法非禅,是禅随法,若心住正住,是名禅;若依慧说,从决择乃至审察聪睿非慧,觉明慧行乃是慧。此解脱知见,亦称方便善巧,或称后得智。但此方便善巧,最忌自作方便善巧,要依闻思修法,次第修得,实事历练中所得之究竟可靠之方便巧。

  

  “如是一一解脱中”,这个接上一次的。“复次,解脱知见”,“解脱”,最后“解脱知见”。“解脱知见”不是具体的事情,是他的从这些事情里边产生的智慧、经验,经验之谈的问题了。“亲自学问修持之经历”,自己亲自经过学问修持才有这个经历,人家的经历跟你说用不上的,人家的经验只能参考,而自己解脱知见,毕竟自己经过亲自学、亲自修,这个产生的经验才能够叫解脱知见。

  

  “果证获得之得”,得了证,证了果,证了空性之后这个“得”,就是得、非得那个“得”,不相应行法,这个“得”,这个学过《百法》都知道了。这个“得”就是叫解脱知见。你说“果证”是解脱,这个“得”就是解脱知见。那是经验,东西拿不出来的,就像般若一样的,在事上一切不执着的就叫般若,做的事情还是布施、持戒。布施你能够三轮体空,那就是般若,但是事情还是布施。但是有般若的布施跟没有般若的布施不一样,没有般若的布施执着有能施的我、所施的物、还有所施的对象,那么证了般若之后,能施的我自…

《舍利弗阿毗昙论禅定品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