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舍利弗阿毗昙论禅定品讲记▪P40

  ..续本文上一页了产了,坐了牢了,那个不好搞了,那么就做农夫。他总是耳朵是比较软的,所以说从这里看,他是个钝根,只要人家怎么说,他就怎么信了。“为出家等”,假使劝他出家,他也说出家好,他也是出家了。“乃至劝学经论禅教诵习等”,那么碰到善知识善友,劝他出家,劝他学经、学论、学禅定等等,他也就信了,就修了。“闻便行之”,他听了之后就照他做了。“别无思考”,他自己不加思考。

  

  “乃至渐次修道加行”,这样子慢慢进去,入见道就修道了。“展转引起世第一法”,开始修,前面是资粮道,进入加行道,开始修了,进入加行道,加行道里边就是从暖、顶、忍、世第一,引起“世第一”,“无间”——“世第一”,一刹那见道——“生起苦法智忍”,见道的第一刹那,无漏心,就是这个出来了。“从此见道十五刹那”,从第一个刹那——“苦法智忍”,到第十五个刹那,“道类智忍”,那么这个十五刹那都是见道。“名随顺行”,这样子的,在这个十五刹那的人,叫“坚信人”,这个开始从信而入门的,经过见道,叫“坚信人”。“谓由修证信坚稳故。”修到这个证信,四证净能够证到这个信,三宝的信心证到了,而坚固稳定了,叫“坚信”。

  

  那么下边一个“坚法人”,是“随法行人”,他是随法行,不是随信行了。“由彼依法,随法行故”,因为他不是随人,他是根据法,哪个法对了,就跟哪个法做,随了法行的。“谓依有漏法,随无漏法行”,他修的是顺了无漏的法,虽然开始修都是有漏的,但是他随顺无漏法的。依着有缚的法,有系缚的法,开始我们修的法也是有漏的,有系缚的,但是这个法将来能得解脱,顺了解脱的法走。又“依有系法”,开始都属于系缚于三界的法,但是这个法修了之后将来能够离三界的,这个就叫随法行。“由慧为先”,一个是信为先,一个是慧为先,一个是信心强,一个是慧力大,智慧,智慧就是利根,“得入圣道”。

  

  “如是种类”,这一类的“补特伽罗”,“从本以来,性多慧故”,因为他的智慧比较强,“若闻他劝,为商为农,为出家等,乃至学经学禅,修定修慧,彼便思察,应做不应。”人家劝他了,“你做生意好”,他就想一想,“我为什么做生意呢,做生意到底有什么好处?”经过深深地考虑认为确实是好的,才去做,如果不好的,我不做。那么劝他出家一样的,出家、学经、学论都是经过思考的,不是说了就相信的。那么他经过自己的智慧的思考观察之后,那么该做的、不该做的知道了,“能作不能”,能够作的不能作的,也决定下来,“有无宜便”,有什么方便善巧,“审思察已”,仔细地观察思考以后,然后再是决定做。“彼由渐次修圣道加行”,也是开始修圣道的加行,经过次第引发,“世第一”,引起“苦法智忍”,见道,这十五刹那里边“随法行”,叫做“坚法人”。在见道里已经把四证净得到了,就是说佛法僧戒的功德亲自证到了,叫见,这个法不是可以移动的,坚稳的,叫坚法行。

  

  那么从这里边,就是坚信行、坚法行,《大毗婆沙》的标准的注解写出来了,这个大家可以参考,后头就有。

  

  那么这个是,所以说,称到“坚信”、“坚法”,就是见道的。到了修道以后,名字改了,就是叫“信胜解”,信还是这个信,胜解就是胜解心所那个胜解。那个“坚法人”,叫“见至”(见道的见,至就是到了,到那个地方的到,至,就是最高无上,至高无上的至)。就是修道的时候,还是这两种人,但是名字改掉了。那么这就是说,我们在学《俱舍》,学这个有学无学的根器,就是三个钝根、三个利根,见道的钝根就是坚信行,见道的利根就是坚法行,修道的利根就是见至,修道的钝根就是信胜解,无学道就是时解脱、不时解脱,不时解脱是利根,时解脱是钝根。这个在《俱舍论》里都要慢慢讲……。

  

  下边是什么?下边一个是择法。择法是简择,简就是不要,择就是要,取舍,这个法哪一个,就是经过自己智慧的考虑,有漏的就不要,无漏的要,好的、真的,要,善的,要,不善的不要,等等。那么这个简择,这个法简择、极简择、最极简择,就简择的程度不同,一步步地深入:简择,能得法的自相;极简择,得共相;最极简择,这个近于现量。这个前面我们讲过的。那就是简择法的时候,就是一步一步地深入,所得到的效果也一步步的接近于法的本来面目。现量就是它本来的那个样子,是缘起的相。

  

  

  

  

  五顺上分结、五顺下分结

  

  

  

  

  那么我们这里昨天是讲的五顺下分结、五顺上分结,这个我看《俱舍》的这里边没有,大概澳大利亚的写了,这里没有写,因为这个很容易,所以没有写。那么这个我们看也看得出,就是说,五顺下分结里边,“欲贪”、“瞋恚”,这个很明显,都是欲界的,欲界的贪,瞋恚是上二界没有的,这个八十八使的时候我们就看到了,色界无色界没有瞋心的,那么这两个是欲界的烦恼。“身见、戒禁取、疑”,这三个是凡夫的烦恼,那就是说,这个“下”的意思有两个意思:一个是下界,三界里边最下的那一个界么欲界,顺下,欲界的;一个“下”呢,是下有情,有情里边下等的,就是凡夫,上等的,就是见道的、修道、无学道。那么这个欲贪跟瞋恚是顺下界的,顺欲界的,这是不超出欲界的。“身见、戒禁取、疑”,这就是见道所断的烦恼,这三个烦恼断了,就见道了。那么这个顺下有情的,就是顺凡夫的,把这五个断掉之后,那就是说就证到须陀洹了,乃至阿那含,超出欲界了,在三界里边超出欲界,在有情里边超出凡夫。

  

  那么超出欲界有几种:须陀洹,七返生死,欲界的烦恼没有断的,修的烦恼没有断,断一品、两品的,到了第六品,是一来果,修到第五品都是须陀洹,到第四、第五已经是二果向了,那么到二果的时候呢,一来,欲界还来一次,到最高的阿那含,三果,欲界就不来了,不还了,欲界一去不再来了。所以说从须陀洹到阿那含,一个是超出欲界的、下界的凡夫,都超出了,但是阿那含全部超出欲界,再也不来了。

  

  那么这个五顺上分结,那就是说上分,就是色界、无色界,这个“上”是色界无色界,上界,因为色界无色界都是有定的,两个经常是合了一起,但是它的烦恼却是不一样,色界的贪,我们说过的,有色声香味触,无色界的贪没有外境的。所以说贪分两个,色界的贪,无色界的贪,有差别,分两个。但是“掉举、慢、无明”都差不多的,这属于上二界的掉举、上二界的慢、上二界的无明,这些就是说根子没有断掉,甚至于出定的时候,还会现出。那么这是把他这个断掉之后,那成阿罗汉果了。这是上二界的烦恼的总相,以这五个来代表。

  

  那么我们将来还要讲一个,断烦恼的一个表,我们后头还要讲,现在暂时不要说了。那么这个是断顺上分结,就是断了上界的烦恼,总的以这五个来代表,这五个断掉了,那上界烦恼也就断完了,乃至并一切结使,结使断完了之后,那就成阿罗汉果,乃至佛果,都是无学道,出三界了。

  

  

  

  

  九住心

  

  

  

  

  在这个里边我们还得要把上一次的,我们不是要你们参考昂旺堪布的《略论释》把九住心的问题,我们根据昂旺堪布的,前面我们海公上师的讲过了,昂旺堪布的大家再比较一下。

  

  他那里名字有些不一样,第一个是“内住”。内住就是说,我们本来的心要缘外境的,都是缘六尘的,缘外的,那么这些呢要把它缘内境,向内缘,所以说叫内住,把对外的一切色声香味触,可以贪着的、沾附的境界收回来,“内住”。收回来这个是不容易的,所以说你才收回来,它一会儿又跑出去了,第一个住时间是很短的,你坐在那边,据昂旺堪布的说法,就是帕绷喀仁波卿的口诀呢,说一座里边你假使在初住的时候,修一座定,十分之九的时间,都在缘外边,只有十分之一的时间向内缘,这是极少。

  

  那么第二个“续住”,就是说把内住的时间增长了,开始坐的时候,就是一下儿跑出去了,这个时候,可以稍微连续地安住在内心里边,大概多长时间呢?就念珠,一串时间或者两串的时间这么长。这是“续住”,能够稍微继续而住。

  

  第三个,“安住”,就是说,假使你在修定、修观的时候,忘记掉了,心又想到其他去了,这个我们经常会出现的,你念咒念咒念到后来,你都自己念什么都忘记掉了,不晓得心里想什么了,等到你知道之后拉回来,早就跑了很久的时间了,这就是说,心忘念之后,向外境散出去的时候,赶快把它抓回来。在第二住的时候,也是能够住一会儿,把它散了又再拉回来,这个拉会来要很长的时间,就是你自己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散的,等到你感到不对了,再拉回来,这个念头是一连串的念头已经过去了。在第三住的“安住”的时候,它是层次高一些了,它念头一样散还是散了,但是一散就知道,赶快拉回来,不要很长的时间了,不是前面的散了之后还不知道,等到发觉了之后,已经很多时间了。那么这里呢,开始离开了“内住”的时候,离开了缘内之后,马上就知道,把它收回来,这是跟前面的二住有所不同。

  

  那么第四住呢,“近住”境更高了,依自心,因为它能够基本上能够住在所缘了,但是心太大了,心量太大呢,这个心容易散乱,把心收起来,只缘简单的东西,不要缘得太大,把心向内收,慢慢地收,收到越来越微细,这样子。这个时候,散乱有没有?散乱也有,但是呢(9B)所缘境不会忘掉,就是说你虽然是散乱了,心想其他地方去了,但是缘那个境的心还没有失掉,像第三住的时候,它散乱之后,虽然当时觉察,他把所缘的境忘记掉了,这个时候心细了,虽然细的心有点散乱,但是总的缘境的心没有失掉,没有忘掉,这个时候又是高一层了,比第…

《舍利弗阿毗昙论禅定品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