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性空,所施东西自性空,对象也是自性空,虽然空,但是布施的功德还是有。
“若依戒言”,这幺打比喻了。“非威仪法”,威仪是威仪,住处是住处,不是解脱知见,“是威仪住处之善巧方便”,你学了威仪、学了住处,这些学了,经过自己学修之后里边产生的经验之谈、“善巧方便”,这个要自己来的。这个讲讲不完的。我记得小止观,智者大师写给他哥哥的,小止观,他里边说有些定中的东西,你要写是写不完的,写几本书都写不完的,只能自己在定中,各式各样的境界,自己摸索,你有这个经验的人就会知道,没有经验的,你要把它讲起来是讲不完的。那么这里也是一样,你学了威仪、学了住处之后得到的“方便善巧”,那是无量无边的,你在哪一方面说,当时当地有这样的方便善巧,彼时彼地有那时的方便善巧,这个是活的。“及行根面首之成就也”,行根面首成就了,装模装样的时候还不是解脱知见,他成就了,熟能生巧,不要作意了,这个时候自然表现,表示的一个外相,这叫是解脱知见。这是戒来说。
若定来说,“所谓随法非禅,是禅随法,若心住正住,是名禅。”这是后头的话。就是在修定的时候,那些有觉有观、除五盖、欲恶不善法,这些能得到禅定的法,这个都不叫禅,得了禅之后自在了,就得了这个九住心以后,这个才叫禅。那么就是解脱知见,都是超过那些事相的他的经验之谈。
“若依慧说”,“决择”,乃至“极简择”、“最极简择”,这些都下功夫的时候,都不能称它慧的解脱知见,一直到“觉明慧行”,第九个以后,那才叫是慧,解脱知见。
“亦称方便善巧”,这个解脱知见,从事相上出来,而并不是事相,叫“方便善巧”,或者叫“后得智”,这些要亲自经验过才能有的。“但此方便善巧,最忌自作方便善巧”,这个方便善巧“要依闻思修法”,依法依戒而来的,不要自己自作聪明,“这个事情我来想一个办法”,这个方便善巧是最忌,千万不要自作。要修行,依戒定慧、闻思修修行,熟练之后自然产生的那些方便善巧,这是对的。自己生硬的,从我执方面出发的方便善巧,要不得的,是忌的,最忌的,而且。一定要“依闻思修法”,“次第修得”之后,“实事”在训练当中得到的究竟可靠的方便善巧。假使我们《辨识阿含》,你学了二百五十条戒,并不见得你碰到境界就可以很善巧地把它应付过去,那就是要辨识,《辨识阿含》就是境来了该怎么做怎么做。经你《辨识阿含》学了好多年了,事情你也碰了好多次了,这些方便善巧自然自己心里会出来了,那个是就叫解脱知见,否则的话看了人家的东西,依样画葫芦,还不是自己的,调一个环境就不适用,所以说这个解脱知见呢,熟能生巧而产生的。
F2 五成熟解脱想
如是最初历练之方,佛说有五,名曰五成熟解脱想:一无常想,二无常苦想, 三苦无我想,四厌逆食想,五死想。
问何缘此五名成熟解脱耶?答解脱有三种:一心解脱,二慧解脱,三无为解脱,由此五想有为解脱,未生令生,生已增长,坚固广大,由斯速证无为解脱,由此因缘名成熟解脱想。
“如是最初歷练之方,佛说有五”,那么这个最初要得到解脱知见的方法,佛说有五个方法可以得到这个解脱知见。这个东西也是从《集异门论》里边来的,《集异门论》里边有广说,这里就是略,把要点略下来了。有“五成熟解脱想”,有五种成就解脱的观想:一是“无常想”,二是 “无常苦想”,第三是“苦无我想”,第四“厌逆食想”,对饮食要产生厌恶,五是“死想”,一切法最后都是要……,有情决定死。
我们说佛这个偈,这个偈,就是《阿含经》的偈是非常好的,“崇高必堕落”,你爬得高高的,都要掉下来,越高掉得越重,这是世间法,不要追求的。“积聚定会散”,你财富再积聚再多,总是要散掉的。那么“恩爱会别离”,你再好,要好,总是要分别的。“有情决定死”,最后一句,有情你总是要死的,所以有些计划,太长的计划不要打。这个颂是对我们是当头一棒,修行最好的一个颂,《阿含经》里边经常出现的。
(参考:积聚皆销散,崇高必堕落,合会终别离,有命咸归死。)
那么这里的意思也是差不多的意思,“无常想,无常苦想,空无我想,厌逆食想”。厌逆食想里边不但是前边我们学过的《定道资粮》那个,他还要想的很多的一些对食产生厌恶的想,假使说你吃饭就像膨胀的尸体一样,软趴趴的一个饭,假使你吃汤,就像是这个尸体上的脓血,等等,这个东西,反正都是想那些最脏的东西,那么你看了……,这个联想,如果你想久了之后,看了饮食就讨厌了。讨厌你说吃不吃呢?还是要吃,为修行了,但是不贪了,吃是吃了,但是贪着的心没有了。那么最后是有情决定死,死想。这五个想都成熟之后,解脱就会生起来。
“问何缘此五名成熟解脱耶?”那么这五个为什么叫成熟解脱呢?为什么呢?“答:解脱有三种”,一是“心解脱”,二是“慧解脱”,再一个“无为解脱”,心解脱、慧解脱是有为的,那么证到的择灭是无为的。那么解脱从有为无为来分,又分三个:心解脱,就是前面说的,定的这个障除掉;慧解脱,烦恼断完;那么证到的择灭呢,无为解脱。“由此五想”,这五个想可以生起慧解脱,有为的解脱,此有为解脱“未生令生,生已增长”,增长之后,还要“坚固广大”。“由斯”,有为解脱得到之后,那就证到无为解脱了,证到择灭了,证到无为法了。“由此因缘名成熟解脱想”,因为它能够成就无为解脱的,这五个想叫“成熟解脱想”。
F3 五解脱处
复次,此等以何法次随行而入?佛说有五解脱处:一听闻法要,二大声读诵,三为他宣说,四静地思惟,五随一定相。广在集异门论及中杂阿含经详明,学者应当善学善知善见(以上五法蕴竟)。
另外还有“五解脱处”,这个我们上一次已经抄过了,我们念一道就行了,原文就不念了,也是出于《集异门论》的。这是成熟解脱有五种想法,观想,另外还有五个地方可以得到解脱的,“一听闻法要,二大声读诵”,大声读诵,我们说大声读诵是念了之后使人家心里起……,大声读诵坚固我们的念力,不是说是打闲岔。有的人说,我大声读诵,就在寮房里边,大家七八个人“哇哇哇”吵起来了,大声念经了,这个搞错了,不要随自心解,把大声读诵的意思,我们上一次抄的原文看一看。那么第三“为他宣说”,自己得到之后,还要为人家说,这些都能成就解脱。所以说为人家说法不是坏事,并不打闲岔,我们说讨论的时候,你懂的给人家说一下,那么不懂的,等于是听闻法要,本来没有听清楚的,再听一道,你说一道的,“我懂了懂了,我不该,我浪费时间了”,不浪费,为人宣说的话,你也有成就解脱的功能。第四,“静地思惟”,自己一个人在静地去思惟法义。最后“随一(定相)”,采取一个修的入定。
“广在集异门论”,这个我们上一次抄过了,原文都抄上了,“及中杂阿含经详明”,《中阿含》、 《杂阿含》里边都讲的很多。 《集异门论》,那些论就是《阿含经》里收拢来的。“学者应当善学善知善见”,这个五法蕴就讲到这里为止了。再后头一些就是关于解脱、解脱知见的问题。
D2 衣食知足等
E1 衣食知足
论云:衣食知足者,饮食衣具,调身养道之必须,但必依中道,勿堕二边,少欲知足,是故受戒之后,先说四依,一数法中,先说一切有情皆依四食住,修行解脱依厌食想,乃至圣种杜多,食事专详,本论文中广宣食事,作善知识,不可忽略。又瞿尼师经(在中阿含第六卷)中所说,无事比丘(阿罗汉人也),有十一事应当学,论中但说食衣,代表余十并摄,应善了知经义,文录于后,以供爱智多闻者之参考,有补于三学,亦善知应事之要也。
“论云”,那么还有一个就是“衣食知足”,这些前面我们讲过《定道资粮》,基本上都讲过了,后头的这个悎寤瑜伽等等都有了,那么我们这里念过就是了。“衣食知足者,饮食衣具”,饮食、衣,我们的三衣、钵等等的事情,“调身养道之必须”,调身,我们说没有衣服不能御寒,没有饮食也不能修行,所以说我们调自己身体,养道必须要靠饮食衣服。“但必依中道”,但是不要贪着,太过分的享受,也不要太刻苦。外道就是自苦,苦行外道,他们的逻辑就是说,他们也知道一切的苦从造业而来,那么他们就是说我们现在把苦受完,把这个业消完,那么以后就解脱了。哪知道你旧的业还没有消完,新的业又在造了,怎么受得完呢?他就是想各式各样的办法,自己受极大的苦,然后他就妄想哪一天苦受完了就解脱了。这个就是对因果法他不能彻底了解,只懂了一点点皮毛,就自己的这个思想掺进去了,组成了这么一个教义。所以说我们的凡夫的这个思想都是我见掺在里头,想的办法都离不开我,那么修行就要绝对避开我执。这个要依中道,勿堕二边,不要吃苦边、享乐边,这两边都要离开。“少欲知足”,欲望不要大,知足,这前面都讲过的。
“是故受戒之后,先说四依”,我们说受大戒的时候,四羯磨说好之后,就要告诉你说四依——依粪扫衣,依常乞食,依树下坐,依陈弃药。这个是最简单的生活,就是比丘是修道的人,不是要讲究生活的人,我们生活的要求是最低的要求,能够养身不死就对了,不要使这个身体享受了,是坏了道,你要讲究享受,必定就坏道,道是要离欲的,你现在享受就是要追求欲,五欲,那就跟道就不顺的。所以说一开始呢,受了大戒之后,先跟你说,你的生活要最简单,要四依。
“一数法中…
《舍利弗阿毗昙论禅定品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