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舍利弗阿毗昙論禅定品講記▪P42

  ..續本文上一頁性空,所施東西自性空,對象也是自性空,雖然空,但是布施的功德還是有。

  

  “若依戒言”,這幺打比喻了。“非威儀法”,威儀是威儀,住處是住處,不是解脫知見,“是威儀住處之善巧方便”,你學了威儀、學了住處,這些學了,經過自己學修之後裏邊産生的經驗之談、“善巧方便”,這個要自己來的。這個講講不完的。我記得小止觀,智者大師寫給他哥哥的,小止觀,他裏邊說有些定中的東西,你要寫是寫不完的,寫幾本書都寫不完的,只能自己在定中,各式各樣的境界,自己摸索,你有這個經驗的人就會知道,沒有經驗的,你要把它講起來是講不完的。那麼這裏也是一樣,你學了威儀、學了住處之後得到的“方便善巧”,那是無量無邊的,你在哪一方面說,當時當地有這樣的方便善巧,彼時彼地有那時的方便善巧,這個是活的。“及行根面首之成就也”,行根面首成就了,裝模裝樣的時候還不是解脫知見,他成就了,熟能生巧,不要作意了,這個時候自然表現,表示的一個外相,這叫是解脫知見。這是戒來說。

  

  若定來說,“所謂隨法非禅,是禅隨法,若心住正住,是名禅。”這是後頭的話。就是在修定的時候,那些有覺有觀、除五蓋、欲惡不善法,這些能得到禅定的法,這個都不叫禅,得了禅之後自在了,就得了這個九住心以後,這個才叫禅。那麼就是解脫知見,都是超過那些事相的他的經驗之談。

  

  “若依慧說”,“決擇”,乃至“極簡擇”、“最極簡擇”,這些都下功夫的時候,都不能稱它慧的解脫知見,一直到“覺明慧行”,第九個以後,那才叫是慧,解脫知見。

  

  “亦稱方便善巧”,這個解脫知見,從事相上出來,而並不是事相,叫“方便善巧”,或者叫“後得智”,這些要親自經驗過才能有的。“但此方便善巧,最忌自作方便善巧”,這個方便善巧“要依聞思修法”,依法依戒而來的,不要自己自作聰明,“這個事情我來想一個辦法”,這個方便善巧是最忌,千萬不要自作。要修行,依戒定慧、聞思修修行,熟練之後自然産生的那些方便善巧,這是對的。自己生硬的,從我執方面出發的方便善巧,要不得的,是忌的,最忌的,而且。一定要“依聞思修法”,“次第修得”之後,“實事”在訓練當中得到的究竟可靠的方便善巧。假使我們《辨識阿含》,你學了二百五十條戒,並不見得你碰到境界就可以很善巧地把它應付過去,那就是要辨識,《辨識阿含》就是境來了該怎麼做怎麼做。經你《辨識阿含》學了好多年了,事情你也碰了好多次了,這些方便善巧自然自己心裏會出來了,那個是就叫解脫知見,否則的話看了人家的東西,依樣畫葫蘆,還不是自己的,調一個環境就不適用,所以說這個解脫知見呢,熟能生巧而産生的。

  

  

  

  

  F2 五成熟解脫想

  

  

  

  如是最初曆練之方,佛說有五,名曰五成熟解脫想:一無常想,二無常苦想, 叁苦無我想,四厭逆食想,五死想。

  

  問何緣此五名成熟解脫耶?答解脫有叁種:一心解脫,二慧解脫,叁無爲解脫,由此五想有爲解脫,未生令生,生已增長,堅固廣大,由斯速證無爲解脫,由此因緣名成熟解脫想。

  

  “如是最初歷練之方,佛說有五”,那麼這個最初要得到解脫知見的方法,佛說有五個方法可以得到這個解脫知見。這個東西也是從《集異門論》裏邊來的,《集異門論》裏邊有廣說,這裏就是略,把要點略下來了。有“五成熟解脫想”,有五種成就解脫的觀想:一是“無常想”,二是 “無常苦想”,第叁是“苦無我想”,第四“厭逆食想”,對飲食要産生厭惡,五是“死想”,一切法最後都是要……,有情決定死。

  

  我們說佛這個偈,這個偈,就是《阿含經》的偈是非常好的,“崇高必墮落”,你爬得高高的,都要掉下來,越高掉得越重,這是世間法,不要追求的。“積聚定會散”,你財富再積聚再多,總是要散掉的。那麼“恩愛會別離”,你再好,要好,總是要分別的。“有情決定死”,最後一句,有情你總是要死的,所以有些計劃,太長的計劃不要打。這個頌是對我們是當頭一棒,修行最好的一個頌,《阿含經》裏邊經常出現的。

  

  (參考:積聚皆銷散,崇高必墮落,合會終別離,有命鹹歸死。)

  

  那麼這裏的意思也是差不多的意思,“無常想,無常苦想,空無我想,厭逆食想”。厭逆食想裏邊不但是前邊我們學過的《定道資糧》那個,他還要想的很多的一些對食産生厭惡的想,假使說你吃飯就像膨脹的屍體一樣,軟趴趴的一個飯,假使你吃湯,就像是這個屍體上的膿血,等等,這個東西,反正都是想那些最髒的東西,那麼你看了……,這個聯想,如果你想久了之後,看了飲食就討厭了。討厭你說吃不吃呢?還是要吃,爲修行了,但是不貪了,吃是吃了,但是貪著的心沒有了。那麼最後是有情決定死,死想。這五個想都成熟之後,解脫就會生起來。

  

  “問何緣此五名成熟解脫耶?”那麼這五個爲什麼叫成熟解脫呢?爲什麼呢?“答:解脫有叁種”,一是“心解脫”,二是“慧解脫”,再一個“無爲解脫”,心解脫、慧解脫是有爲的,那麼證到的擇滅是無爲的。那麼解脫從有爲無爲來分,又分叁個:心解脫,就是前面說的,定的這個障除掉;慧解脫,煩惱斷完;那麼證到的擇滅呢,無爲解脫。“由此五想”,這五個想可以生起慧解脫,有爲的解脫,此有爲解脫“未生令生,生已增長”,增長之後,還要“堅固廣大”。“由斯”,有爲解脫得到之後,那就證到無爲解脫了,證到擇滅了,證到無爲法了。“由此因緣名成熟解脫想”,因爲它能夠成就無爲解脫的,這五個想叫“成熟解脫想”。

  

  

  

  

  F3 五解脫處

  

  

  

  複次,此等以何法次隨行而入?佛說有五解脫處:一聽聞法要,二大聲讀誦,叁爲他宣說,四靜地思惟,五隨一定相。廣在集異門論及中雜阿含經詳明,學者應當善學善知善見(以上五法蘊竟)。

  

  另外還有“五解脫處”,這個我們上一次已經抄過了,我們念一道就行了,原文就不念了,也是出于《集異門論》的。這是成熟解脫有五種想法,觀想,另外還有五個地方可以得到解脫的,“一聽聞法要,二大聲讀誦”,大聲讀誦,我們說大聲讀誦是念了之後使人家心裏起……,大聲讀誦堅固我們的念力,不是說是打閑岔。有的人說,我大聲讀誦,就在寮房裏邊,大家七八個人“哇哇哇”吵起來了,大聲念經了,這個搞錯了,不要隨自心解,把大聲讀誦的意思,我們上一次抄的原文看一看。那麼第叁“爲他宣說”,自己得到之後,還要爲人家說,這些都能成就解脫。所以說爲人家說法不是壞事,並不打閑岔,我們說討論的時候,你懂的給人家說一下,那麼不懂的,等于是聽聞法要,本來沒有聽清楚的,再聽一道,你說一道的,“我懂了懂了,我不該,我浪費時間了”,不浪費,爲人宣說的話,你也有成就解脫的功能。第四,“靜地思惟”,自己一個人在靜地去思惟法義。最後“隨一(定相)”,采取一個修的入定。

  

  “廣在集異門論”,這個我們上一次抄過了,原文都抄上了,“及中雜阿含經詳明”,《中阿含》、 《雜阿含》裏邊都講的很多。 《集異門論》,那些論就是《阿含經》裏收攏來的。“學者應當善學善知善見”,這個五法蘊就講到這裏爲止了。再後頭一些就是關于解脫、解脫知見的問題。

  

  

  

  

  D2 衣食知足等

  E1 衣食知足

  

  

  

  論雲:衣食知足者,飲食衣具,調身養道之必須,但必依中道,勿墮二邊,少欲知足,是故受戒之後,先說四依,一數法中,先說一切有情皆依四食住,修行解脫依厭食想,乃至聖種杜多,食事專詳,本論文中廣宣食事,作善知識,不可忽略。又瞿尼師經(在中阿含第六卷)中所說,無事比丘(阿羅漢人也),有十一事應當學,論中但說食衣,代表余十並攝,應善了知經義,文錄于後,以供愛智多聞者之參考,有補于叁學,亦善知應事之要也。

  

  “論雲”,那麼還有一個就是“衣食知足”,這些前面我們講過《定道資糧》,基本上都講過了,後頭的這個悎寤瑜伽等等都有了,那麼我們這裏念過就是了。“衣食知足者,飲食衣具”,飲食、衣,我們的叁衣、缽等等的事情,“調身養道之必須”,調身,我們說沒有衣服不能禦寒,沒有飲食也不能修行,所以說我們調自己身體,養道必須要靠飲食衣服。“但必依中道”,但是不要貪著,太過分的享受,也不要太刻苦。外道就是自苦,苦行外道,他們的邏輯就是說,他們也知道一切的苦從造業而來,那麼他們就是說我們現在把苦受完,把這個業消完,那麼以後就解脫了。哪知道你舊的業還沒有消完,新的業又在造了,怎麼受得完呢?他就是想各式各樣的辦法,自己受極大的苦,然後他就妄想哪一天苦受完了就解脫了。這個就是對因果法他不能徹底了解,只懂了一點點皮毛,就自己的這個思想摻進去了,組成了這麼一個教義。所以說我們的凡夫的這個思想都是我見摻在裏頭,想的辦法都離不開我,那麼修行就要絕對避開我執。這個要依中道,勿墮二邊,不要吃苦邊、享樂邊,這兩邊都要離開。“少欲知足”,欲望不要大,知足,這前面都講過的。

  

  “是故受戒之後,先說四依”,我們說受大戒的時候,四羯磨說好之後,就要告訴你說四依——依糞掃衣,依常乞食,依樹下坐,依陳棄藥。這個是最簡單的生活,就是比丘是修道的人,不是要講究生活的人,我們生活的要求是最低的要求,能夠養身不死就對了,不要使這個身體享受了,是壞了道,你要講究享受,必定就壞道,道是要離欲的,你現在享受就是要追求欲,五欲,那就跟道就不順的。所以說一開始呢,受了大戒之後,先跟你說,你的生活要最簡單,要四依。

  

  “一數法中…

《舍利弗阿毗昙論禅定品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