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先說一切有情皆依四食住”,一數法就是說,《集異門論》是按照數字來的,一法、二法、叁法、四法都是。那麼第一法裏邊開頭就說一切衆生皆依食住。食有四個食,段食、觸食、思食、識食,這個我們以前講過了。“修行解脫依厭食想”,要求解脫的話,要厭離這個飲食,這個觀想,就是前邊說的厭食想。“乃至聖種杜多,食事專詳”,杜多行,十二杜多,講飲食的事情講得很多。
“本論文中廣宣食事,作善知識,不可忽略”,我們這個本論,就是說《舍利弗阿毗昙論》,也講了很多的吃飯的事情,那麼這個做善知識的人,不可忽略,不要以爲飲食的事情是小事,不在乎,也是大。既然作善知識,就是飲食知足也是一個主要的條件之一。這個就比《廣論》還講得仔細一點,善知識的話,你飲食不知足的,那就不行了,那就也不依戒了,這個調伏裏邊根本就包了這一個。
“又瞿尼師經”,這個是《阿含經》裏邊一個經,裏邊說“無事比丘”,無事比丘就是證了阿羅漢果的比丘,“有十一事應當學”,無事比丘當然是無學,不要學了,但是還要學,並不是說到此爲止了,還得要學。要學什麼?不是學一個事情,有十一個事情要學,這是佛說的。“論中但說食衣,代表余十並攝”,那麼我們說善知識不一定就是阿羅漢,當然更要學。說是說的衣食知足,但是包含其他的十個事情都在裏邊。哪十一個事?這個下邊,海公上師把它引下來了,所以說這十一個事情,無學比丘他還是要學的,那麼做善知識的人非學不可。“應善了知經義”,那麼這個經的道理應當善巧地了知,這個文錄在後頭,“以供愛智多聞者之參考”,歡喜智慧的,歡喜多聞的,做一個參考,對叁學“有補”,就是有益,“亦善知應事之要也”,也是我們做善知識,做事情應當知道的要點。
E2 應學十一事
摘錄瞿尼師經雲:無事比五,行于無事,一、當學不調笑,令不操擾;二、不畜生論,不憍傲,及少言說;叁、當學護諸根;四、當學食知止足;五、精進不懈怠;六、當學正念正知;七、當學知時及善時;八、當學知坐及善坐;九、當學共論律阿毗昙,善能問答;十、當學共論息、解脫、色無色定,善能問答;十一、當學漏盡智通。無事比丘尚學如是法,況後人間比丘而不學耶?
那麼《瞿尼師經》裏邊怎麼說呢?“無事比丘,行于無事”,無事比丘已經是證了阿羅漢果,再也不要修了,“行于無事”,修學的事情已經畢業了,但是還要學。你說無事比丘就不學了嗎?還得要學。學什麼?“當學不調笑,令不操擾”,第一個不要調笑,因爲阿羅漢煩惱斷了,習氣還沒有斷。我們不是說過,畢陵伽婆蹉,他過去很多劫都是大富家裏的長者子,所以他已經享受慣了,說話就都是居高臨下的態度,河神給他開路,是恭敬他,他也沒有惡意,也很感激她,但是他開口就不遜,因爲他以前做大少爺做慣了,開口不遜,他要過河的時候,就是“小婢,給我開路了。”小婢麼小丫頭了,這個河神大概是個女的,叫她開路。這個河神很氣了,“我給你開路麼,你怎麼還罵我小丫頭呢?”這個就有一次實在熬不住了,去給佛告狀去了,她說,你們佛的一個弟子好象慢心太大。佛就是說,去叫他來。佛就把這個事情告訴他,“啊呀”,他說他錯了,他說這個事情是對她不起的,是該給她道歉,這個畢陵伽婆蹉,他一個阿羅漢,也沒有煩惱的,他“對對對,我搞錯了,我給你道歉”。 結果道歉,他說“小丫頭,我給道歉了” ,還是個“小丫頭”。這個就是說,他的習氣還沒有除。所以說調笑了這些東西,不調笑,就是要學。雖然你煩惱斷掉了,可以不修了,但是習氣的事情還是要糾正過來。所以說要不調笑。“令不操擾”,心裏不要有這個,調笑就是輕操的意思。
那麼“二不畜生論,不驕傲,及少言說”,畜生論,就是畜生的那些論,畜生論什麼呢?畜生我們說什麼呢?只曉得水、草、淫,牛就是說,牛要吃,就是飲食男女,飲食就是水、草,空下來就是多想一個淫欲的事情,這是畜生的事情。那麼做人就不要做畜生了,話盡是說衣食享受,男女之樂等等,這個就是畜生劃等號了。所以說阿羅漢因爲還有一些習氣,他倒煩惱是沒有,但是他有的時候會說這些話,像衣服好、不好等等。所以說要“不畜生論”,不要說這些畜生的一些論點,也不要驕傲,就是畢陵伽婆蹉有驕傲習氣,“及少言說”,不要多話。我們這裏大家用功,最好不要多話,除了經教上大家互相討論、問難的話,其余的世間上的散心雜話最好不要有,一有了,對你自己壞你的道心,卻打人家的閑岔。壞道心固然道不能進,煩惱增長,壞人家的道心,使人家打閑岔了,不能進道,那還有罪。這個兩層罪,一個事情做兩個罪很不劃算。假使你們裏邊有一個證果證道的,發菩提心的,那麼你擾亂了道人心,那這個罪是不可說了。所以說不要輕易地去串寮,說閑話,“少言說”。無事比丘尚且要學,我們更要學。
“叁、當學護諸根”,守護根門。那麼無事比丘就是我們早就說的煩惱斷了之後,習氣不一定斷完,所以說護持根門的事情還是要學。
“四、當學食知止足”,飲食要知足,他倒不是貪心,但是他有個習氣。那麼這些我們說無事比丘要學的,這個食止足就是指這裏一個。那麼因爲食止足包在十一個裏頭,就是說這裏只一個“衣食知足”就包含了這其它十個都在裏邊,所以說,海公上師把它引下來,固然說“衣食知足”,其它幾個,十個還是要學。
那麼下邊說“五、精進不懈怠”。“六、當學正知正念”。“七、當學知時及善時”。知時,什麼時候安居,什麼時候是迦提月,迦提月是五個月,有開許,過了迦提月,五個月到了之後還不知道,自己還在開許。吃的時候,中午之前能吃,糊裏糊塗過了午了還不知道,又吃了。非時,有的時候今天是十五了,要布薩了,“啊,不知道,今天是布薩了?供還沒有做了!”這都是不知時。我們這裏不是沒有,我自己也有,“啊?今天是十五了?還不知道哩”。善時,什麼時候該做什麼事情,什麼時候該怎麼做等等,都是要善巧地知道。
第八“當學知坐及善坐”,這個我們前面講過了。你什麼座,該坐的就坐,不該坐就不坐,上座的位置不要亂坐,到了在家人家裏去就不要亂坐,人家給你坐的地方就坐,坐下去看一看。就那個高大比丘坐下去沒有看,一個嬰孩給他壓死了,等等,這個都是不威儀的事情,固然他不是故意殺心,但是這不好。“知坐”,什麼地方該坐,什麼地方不該坐,要善坐,善巧坐,坐的之前,要看一看,按一按。還有這個,我們說這是海公上師經常說的,大法會之前,這個法師第一天一定要試座,就是看一看座位安不安,穩不穩,不要坐在上邊座是不穩的,一下兒倒下來了,那就糟糕了,法會中間不好出,所以事先都前一晚上要試座,看看是不是穩了,這個都是規矩。
第九“當學共論律阿毗昙”,律的阿毗昙,就是可以說律跟阿毗昙,也可以說就是《雜細阿含》。律裏邊專門辯論那些論那些很微細道理的,律阿毗昙,那麼《雜細阿含》當然也包括《辨識》 、《根本》 、《正宗阿含》,因爲雜細是從法相上面來廣辯,它的內涵還是離不開前面的叁個。那麼這些仔細的道理還得要學,還得要論。“善能問答”,互相能夠問,互相回答。
第十“當學共論息”,大家要學,“息”就是數息觀;“解脫”,解脫麼,這個八解脫、叁解脫都可以,叁解脫就是空無相無願,八解脫就是前面說的;“色無色定”,四禅八定。“善能問答”,這些都要能夠問,能夠答。就是說你雖然得了阿羅漢果了,這些知識還是要善巧地掌握。
“十一、當學漏盡智通”,漏盡智通,這個就是得無漏的阿羅, 漢的這個漏盡智。那麼這個漏盡智學什麼?他已經證了阿羅漢了,斷諸有了,但是阿羅漢的漏盡智的經驗他還不是一個人掌握得完的。你是從這個道證阿羅漢的,他是從那個道證阿羅漢的,鈍根鈍的道,利根利根的道,時解脫有時解脫的道,不時解脫有不時解脫的道,各式各樣的經驗你都要學,學好之後,才能對人說法。你只把自己的經驗對人說法,有的人不是你這個機,你對他說就沒有用,他聽了之後用不上。那麼各方面的這個解脫知見你都知道之後,那你可以實在地對一切人說法了,所以這些阿羅漢還得要學。“無事比丘尚學如是法”,無事比丘還要學那麼多的法,那麼我們後來的人連個有學都談不上,非學非無學的人間比丘,怎麼可以不學呢?這就是說激勵大家好好學。
D3 總說善知之相
論雲:是謂善知者,總上所說善知識相,持戒賢善,斷德修德,攝歸八正道、五法蘊、衣食知足等,悉能具足,學修實踐,複能教人,是謂善知。
“論雲:是謂善知者”,善知識裏邊,先是善知,善知的內涵到此爲止。“總上所說善知識相,持戒賢善,斷德修德,攝歸八正道、五法蘊、衣食知足等”這些項目都要能夠善知、善學、善具足。“學修實踐”,自己有這個經驗,還能教人,這個才叫善知。
這個標准高得很,我們說比《廣論》的還要高得多。那麼《廣論》是不是故意放低呢?就是對後來的有情,你如果以這樣高標准的去找善知識的話,恐怕難找了,就是《廣論》,宗大師那時定的標准,已經比這個放低很多了,但是現在來說,十個功德具足的人,你要幫我找一個出來,恐怕也很難了。那麼就是有康薩仁波切的他的方便,就是說持戒、悲心這兩個具足就可以算善知識。當然對總的說還不夠,但是這個無害的,對你有益無害的。如果這兩個沒有,可能對你有害了。
C6 釋善識
何謂識?若識、善識、知共行慈、重行慈、究竟行慈、常敬不離,是名善…
《舍利弗阿毗昙論禅定品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