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舍利弗阿毗昙論禅定品講記▪P44

  ..續本文上一頁知識。

  

  那麼把善知說完了,要善識了。“何謂識?”識是行的問題,知是知的問題,識是行的問題。“何謂識?若識、善識、知共行慈、重行慈、究竟行慈、常敬不離,是名善知識。”前面是智慧,下邊是悲心。它這裏用“慈“,予樂,那麼這個慈悲就是菩提心,宗大師裏邊再叁強調菩提心,智慧,一切法空性的智慧要,但是菩提心這兩個不能分開。菩提心跟智慧能夠合起來,菩提心是福德資糧,一個是智慧資糧,那麼就是二足尊,成佛了,假使你偏于一邊了,那就不夠了。所以這裏就是強調要識,就是要慈心,慈心就是菩提心一邊的話。要“共行慈、重行慈、究竟行慈、常敬不離,是名善知識”,這個善知識的完整的,要善知善識。

  

  

  

  

  D1 識

  何謂識?若識善識者,若自識,善能了知前說具足功德衆相,複能功德與慈偕行,益人利他無倦故;又識者,現行習修成爲種子故,所謂行緣識。

  

  什麼叫“識”呢?“若識善識者”,這是什麼叫“識”?一個是“識”,“善識”,那麼這兩個怎麼講呢?“自識”,善識就是自己識,“善能了知前說具足功德衆相”,前面說的那個,都是屬于智慧的問題,“持戒”、“賢善”等等,乃至“衣食知足”,這些東西能夠善巧地了知,具足這些功德的前面的那些相,功德相。這個功德相,“複能功德與慈偕行”,與慈悲一起行,就是單是功德,是智,沒有悲、沒有慈、沒有菩提心,不夠。那麼這樣子,前面的功德,智慧的功德相跟慈一起行的話,才能夠“益人利他無倦”,才能夠對人家有利益。因爲有菩提心,即使自己受了很大的辛苦也沒有疲倦,如果沒有菩提心的話,高興的時候跟你說一下,我厭倦了就不高興說了,就不說了。那麼這個辟支佛他們就這樣子,神通說法,說好了之後他就走了,或者是圓寂了,他不是從佛教的大乘的,要每一個衆生度完了之後才是成佛的這個心就沒有了。所以說“無倦”。

  

  “又識者”,這是第一個“識”,就是知識的。“現行習修成爲種子故”,這個識又可以作種子講,前面的“知”是知識,就是智慧,現在又說,第二個識也可以作……,前面的修了那些都是現行,經過經常的修就熏成種子,“所謂行緣識”,前面的現行就緣識,種下種子。

  

  

  

  

  D2 知共行慈

  知共行慈者,行,身心思動也,凡身心思動,共慈心俱起,不離慈心故,如事事處處時時,令衆歡喜安樂等。

  

  “知共行慈者”,那麼這個“識”呢,有兩個解釋:一個是智慧要求與慈悲共行,一個他因爲經常修前面的智慧,他就可以種下種子,將來能出現行。那麼“共行慈”,什麼叫“共行慈”?“行”,就先說這個“行”,“身心思動”,身心的動態,“凡身心思動,共慈心俱起”,我們身心要動的時候跟慈悲一起,一起生起來,那就是智慧不離開悲心,“不離慈心故。”“如事事處處時時,令衆歡喜安樂等。”

  

  海公上師是學戒的,所以時時不離戒。他說你怎麼叫“共慈心俱起”呢?他就是舉個例,我們在僧團裏邊,“事事”,每一個事情,“處處”,每一個地方,“時時”,每一個時刻,都要“令僧歡喜”,“令僧安樂”,“等”,下面還有,“慚愧者安”,乃至“斷現有漏”、“斷當有漏”、“正法久住”,這個都是悲心的事情。你“令僧歡喜”,總要克服自己吧?你如果一切要依你的,那你怎麼“令僧歡喜”呢?很多人,大家有個習氣,我要做我的,你要依你的,大家都不歡喜。你克製自己的,順了人家的,這才能“令僧歡喜”。所以說都要以悲心出發,沒有悲心你智慧再大,不能“令僧歡喜”,更不能“令僧安樂”,這個正法也就不能久住,所以這個地方特別強調要智慧有了還要跟慈悲心同時升起來,有智慧生出來的地方,悲心也跟到了一起跑,這才行。“共行慈”就是跟智慧的身心動態,跟慈心一同生起。

  

  D3 重行慈

  重行慈者,再再久久不厭不倦不退故。

  

  “重行慈者,再再久久不厭不倦不退”,開始的時候生起來了,時間久了,疲了,或者是不高興了,煩起來了,不要退,再再時間的久不要疲厭,不要厭,不要倦,不要退。

  

  

  

  

  D4 究竟行慈

  究竟行慈者,廣大慈愍,在事修難行之際,慈行究竟能勝,此言廣勝利他之慈行種子成熟故。

  

  那麼最“究竟行慈”,“廣大慈愍”,就是說碰到難行的時候也不要退掉,這個是“究竟行慈”,到此就究竟了。反正是平時做得很好,困難來了,不行了,要退了,那也還不行。要“究竟行慈”,最大的困難來的時候,還能夠不離開慈。在“事修”最困難的時候,“慈行究竟能勝”,以慈心來戰勝,就是慈心不退,慈心還是勝了,那就是還依慈行來做,慈行敗了之後,你就不依慈行了。“此言廣勝利他之慈行種子成熟故。”前面說的識,這個種子,種子識現行了,成熟了,那就可以在困難之中再怎麼樣子不退、不厭倦。

  

  這個說起來慈心是培福,但是福跟智慧兩個是統一的,福氣大了,智慧也會增,所以說有的人,他智慧差就培福,培福之後智慧還是會開。那麼你如果感到自己智慧沒有,他就是福也不想培,就是拼死命地撞,鶏蛋撞石頭,拼命地要撞,要開智慧,那麼這個時候反而開不了,沒有方便嘛。你智慧不夠,你多培點福嘛,“福至心靈”,這個是我們說儒家也有這個話,那麼佛教裏邊也是福氣大了之後智慧也會出來。反之智慧太大了,福氣沒有,有危險性。

  

  這個我們經常講的比喻,就是海公上師在這裏講的,就是說智慧是一個——過去沒有輪船,是帆船——智慧就是帆,福德就是船,智慧大,福德大,大的船,又是大的帆,一帆風順,那就是又快又穩地到達彼岸;如果說福氣很大,智慧小一點,那麼說帆很小,船很大,那麼風吹過來,帆小,慢一點,但是船大,穩的,你雖然時間慢一點,還能到彼岸;如果說福氣太小了,智慧大,那就這個船呢,船身很小,這個帆特別大,那麼這個就危險性來了,太大的風來的時候,不是船很快的走了,是翻了,因爲船身太小,風帆太大,它不是往前,而是翻過來了,那就是要出毛病的。所以說單求智慧不培福的話,有危險性,而單培福不修智慧的話,雖然是慢,卻是沒有危險性,這個大家要記住這個,海公上師再再地強調這個道理。那麼菩提道次第也經常強調要修菩提心,智慧有了,一定要跟菩提心同時生起。這才能夠成大乘的,這個自利利他的事情才做得到,否則的話就不能徹底自利,也更不能利他。

  

  

  

  

  D5 常敬不離

  常敬不離者,此中注意二事:一者,恭敬從事,始終如一,不憍不慢,不恃己德,是謂常敬;二者,不厭不息,不怠不忘,常能識知善行,善行與慈行,成爲種子習性,自行施教,知與慈不二不離故。

  

  下邊是“常敬不離”,常敬不離,對善知識要常常恭敬,不離開他。那麼這個重點呢,自己要謙虛,自己要有恃,就是前面說的貢高,恃在裏邊,表面上看不出來,但是心裏有一個恃,你這樣子,我也不錯,我還有這麼的功德。一個隱暗魔在心裏邊,敬是敬不出來的,不要說常敬,就是短暫的敬也很困難。“常敬不離”決定要把這些去掉。

  

  此中要注意兩個事情。

  

  一個是“恭敬從事,始終如一,不憍不慢,不恃己德”,就是恃了,不要貢高,恃自己的功德,叁十六個恃經常要觀照。要恭敬從事,什麼事情都要恭恭敬敬地做,而且始終如一,開頭到最後,都是一樣,不要先是很恭敬,後來越來越不恭敬,甚至于罵起來了,等等,這就是做不到“常敬”。而中間的要點,不要憍,不要慢,不要恃,你有憍有慢有恃的話,自己的心裏有一個東西的話,決定做不到常敬。開始的時候敬,爲了自己,“我要得好處,從這裏能得好處”,慢慢地因爲自己的恃,自己的憍慢,就看對方過失,最後看到對方不如我了,我根本不要敬他,他該敬我了,那個樣來起來,就完了。“是謂常敬”。

  

  “二者,不厭不息,不怠不忘,常能識知善行,善行與慈行,成爲種子習性,自行施教,知與慈不二不離故。”這個不離,就是要“不厭不息”,不要厭倦,不要停下來,不要懈怠,不要忘記掉。有的時候倒不是安心地厭倦,是忘記掉了。“常能識知善行”,前面說的“知”,那些善法要知道,知道之後要持,跟它一起行,這兩個東西成功現行熏種子,種子化現行,要這樣子地做下去。自己做還要是教人家做。知與行不二不離,這個“知”跟“行”,兩個不能拆開的,這個就是福德和智慧不要拆開。

  

  

  

  

  C7 總說善知識之相

  是名善知識者,如是前說善知中之持戒賢善,乃至五法蘊等,本身具足成就已,複能發起廣大慈行利他,恭敬恒久,不離賢善慈行,二利雙運,成就行識種子之人,名爲善知識也。

  

  “是名善知識者”,這樣子叫善知識,以這樣子做的時候,就是知跟行兩個合一的,知跟慈的行合一的,不離開的,這才叫善知識。“如是前說善知中之持戒賢善,乃至五法蘊等”,解脫、解脫知見,“本身具足成就”,自己要具足成就,然後“發起廣大慈行利他”,自己成就之後起極大的慈悲心,就是菩提心,這樣子去利他。“恭敬恒久,不離賢善慈行”,要恭恭敬敬地經常地永遠地做下去,不離開“賢善慈行”,“賢善”是智慧,“慈行”是悲心。“二利雙運,成就行識種子之人,名爲善知識也。”就是說這個善知識不但要做到慈跟知一起行,做自利利他雙運的事情,還要經常做,做得現行熏種子,種子熏現行,不斷地這樣能夠熏習的産生熏習的行動出來的,這樣子才叫善知識。

  

  那麼這個標准是極高了,我們說這個舍利弗是佛在世的比丘,大弟子,當然佛在世的人根基好,當然善知識的要求也極高。到宗大師的時候,在那個時…

《舍利弗阿毗昙論禅定品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