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知识。
那么把善知说完了,要善识了。“何谓识?”识是行的问题,知是知的问题,识是行的问题。“何谓识?若识、善识、知共行慈、重行慈、究竟行慈、常敬不离,是名善知识。”前面是智慧,下边是悲心。它这里用“慈“,予乐,那么这个慈悲就是菩提心,宗大师里边再三强调菩提心,智慧,一切法空性的智慧要,但是菩提心这两个不能分开。菩提心跟智慧能够合起来,菩提心是福德资粮,一个是智慧资粮,那么就是二足尊,成佛了,假使你偏于一边了,那就不够了。所以这里就是强调要识,就是要慈心,慈心就是菩提心一边的话。要“共行慈、重行慈、究竟行慈、常敬不离,是名善知识”,这个善知识的完整的,要善知善识。
D1 识
何谓识?若识善识者,若自识,善能了知前说具足功德众相,复能功德与慈偕行,益人利他无倦故;又识者,现行习修成为种子故,所谓行缘识。
什么叫“识”呢?“若识善识者”,这是什么叫“识”?一个是“识”,“善识”,那么这两个怎么讲呢?“自识”,善识就是自己识,“善能了知前说具足功德众相”,前面说的那个,都是属于智慧的问题,“持戒”、“贤善”等等,乃至“衣食知足”,这些东西能够善巧地了知,具足这些功德的前面的那些相,功德相。这个功德相,“复能功德与慈偕行”,与慈悲一起行,就是单是功德,是智,没有悲、没有慈、没有菩提心,不够。那么这样子,前面的功德,智慧的功德相跟慈一起行的话,才能够“益人利他无倦”,才能够对人家有利益。因为有菩提心,即使自己受了很大的辛苦也没有疲倦,如果没有菩提心的话,高兴的时候跟你说一下,我厌倦了就不高兴说了,就不说了。那么这个辟支佛他们就这样子,神通说法,说好了之后他就走了,或者是圆寂了,他不是从佛教的大乘的,要每一个众生度完了之后才是成佛的这个心就没有了。所以说“无倦”。
“又识者”,这是第一个“识”,就是知识的。“现行习修成为种子故”,这个识又可以作种子讲,前面的“知”是知识,就是智慧,现在又说,第二个识也可以作……,前面的修了那些都是现行,经过经常的修就熏成种子,“所谓行缘识”,前面的现行就缘识,种下种子。
D2 知共行慈
知共行慈者,行,身心思动也,凡身心思动,共慈心俱起,不离慈心故,如事事处处时时,令众欢喜安乐等。
“知共行慈者”,那么这个“识”呢,有两个解释:一个是智慧要求与慈悲共行,一个他因为经常修前面的智慧,他就可以种下种子,将来能出现行。那么“共行慈”,什么叫“共行慈”?“行”,就先说这个“行”,“身心思动”,身心的动态,“凡身心思动,共慈心俱起”,我们身心要动的时候跟慈悲一起,一起生起来,那就是智慧不离开悲心,“不离慈心故。”“如事事处处时时,令众欢喜安乐等。”
海公上师是学戒的,所以时时不离戒。他说你怎么叫“共慈心俱起”呢?他就是举个例,我们在僧团里边,“事事”,每一个事情,“处处”,每一个地方,“时时”,每一个时刻,都要“令僧欢喜”,“令僧安乐”,“等”,下面还有,“惭愧者安”,乃至“断现有漏”、“断当有漏”、“正法久住”,这个都是悲心的事情。你“令僧欢喜”,总要克服自己吧?你如果一切要依你的,那你怎么“令僧欢喜”呢?很多人,大家有个习气,我要做我的,你要依你的,大家都不欢喜。你克制自己的,顺了人家的,这才能“令僧欢喜”。所以说都要以悲心出发,没有悲心你智慧再大,不能“令僧欢喜”,更不能“令僧安乐”,这个正法也就不能久住,所以这个地方特别强调要智慧有了还要跟慈悲心同时升起来,有智慧生出来的地方,悲心也跟到了一起跑,这才行。“共行慈”就是跟智慧的身心动态,跟慈心一同生起。
D3 重行慈
重行慈者,再再久久不厌不倦不退故。
“重行慈者,再再久久不厌不倦不退”,开始的时候生起来了,时间久了,疲了,或者是不高兴了,烦起来了,不要退,再再时间的久不要疲厌,不要厌,不要倦,不要退。
D4 究竟行慈
究竟行慈者,广大慈愍,在事修难行之际,慈行究竟能胜,此言广胜利他之慈行种子成熟故。
那么最“究竟行慈”,“广大慈愍”,就是说碰到难行的时候也不要退掉,这个是“究竟行慈”,到此就究竟了。反正是平时做得很好,困难来了,不行了,要退了,那也还不行。要“究竟行慈”,最大的困难来的时候,还能够不离开慈。在“事修”最困难的时候,“慈行究竟能胜”,以慈心来战胜,就是慈心不退,慈心还是胜了,那就是还依慈行来做,慈行败了之后,你就不依慈行了。“此言广胜利他之慈行种子成熟故。”前面说的识,这个种子,种子识现行了,成熟了,那就可以在困难之中再怎么样子不退、不厌倦。
这个说起来慈心是培福,但是福跟智慧两个是统一的,福气大了,智慧也会增,所以说有的人,他智慧差就培福,培福之后智慧还是会开。那么你如果感到自己智慧没有,他就是福也不想培,就是拼死命地撞,鶏蛋撞石头,拼命地要撞,要开智慧,那么这个时候反而开不了,没有方便嘛。你智慧不够,你多培点福嘛,“福至心灵”,这个是我们说儒家也有这个话,那么佛教里边也是福气大了之后智慧也会出来。反之智慧太大了,福气没有,有危险性。
这个我们经常讲的比喻,就是海公上师在这里讲的,就是说智慧是一个——过去没有轮船,是帆船——智慧就是帆,福德就是船,智慧大,福德大,大的船,又是大的帆,一帆风顺,那就是又快又稳地到达彼岸;如果说福气很大,智慧小一点,那么说帆很小,船很大,那么风吹过来,帆小,慢一点,但是船大,稳的,你虽然时间慢一点,还能到彼岸;如果说福气太小了,智慧大,那就这个船呢,船身很小,这个帆特别大,那么这个就危险性来了,太大的风来的时候,不是船很快的走了,是翻了,因为船身太小,风帆太大,它不是往前,而是翻过来了,那就是要出毛病的。所以说单求智慧不培福的话,有危险性,而单培福不修智慧的话,虽然是慢,却是没有危险性,这个大家要记住这个,海公上师再再地强调这个道理。那么菩提道次第也经常强调要修菩提心,智慧有了,一定要跟菩提心同时生起。这才能够成大乘的,这个自利利他的事情才做得到,否则的话就不能彻底自利,也更不能利他。
D5 常敬不离
常敬不离者,此中注意二事:一者,恭敬从事,始终如一,不憍不慢,不恃己德,是谓常敬;二者,不厌不息,不怠不忘,常能识知善行,善行与慈行,成为种子习性,自行施教,知与慈不二不离故。
下边是“常敬不离”,常敬不离,对善知识要常常恭敬,不离开他。那么这个重点呢,自己要谦虚,自己要有恃,就是前面说的贡高,恃在里边,表面上看不出来,但是心里有一个恃,你这样子,我也不错,我还有这么的功德。一个隐暗魔在心里边,敬是敬不出来的,不要说常敬,就是短暂的敬也很困难。“常敬不离”决定要把这些去掉。
此中要注意两个事情。
一个是“恭敬从事,始终如一,不憍不慢,不恃己德”,就是恃了,不要贡高,恃自己的功德,三十六个恃经常要观照。要恭敬从事,什么事情都要恭恭敬敬地做,而且始终如一,开头到最后,都是一样,不要先是很恭敬,后来越来越不恭敬,甚至于骂起来了,等等,这就是做不到“常敬”。而中间的要点,不要憍,不要慢,不要恃,你有憍有慢有恃的话,自己的心里有一个东西的话,决定做不到常敬。开始的时候敬,为了自己,“我要得好处,从这里能得好处”,慢慢地因为自己的恃,自己的憍慢,就看对方过失,最后看到对方不如我了,我根本不要敬他,他该敬我了,那个样来起来,就完了。“是谓常敬”。
“二者,不厌不息,不怠不忘,常能识知善行,善行与慈行,成为种子习性,自行施教,知与慈不二不离故。”这个不离,就是要“不厌不息”,不要厌倦,不要停下来,不要懈怠,不要忘记掉。有的时候倒不是安心地厌倦,是忘记掉了。“常能识知善行”,前面说的“知”,那些善法要知道,知道之后要持,跟它一起行,这两个东西成功现行熏种子,种子化现行,要这样子地做下去。自己做还要是教人家做。知与行不二不离,这个“知”跟“行”,两个不能拆开的,这个就是福德和智慧不要拆开。
C7 总说善知识之相
是名善知识者,如是前说善知中之持戒贤善,乃至五法蕴等,本身具足成就已,复能发起广大慈行利他,恭敬恒久,不离贤善慈行,二利双运,成就行识种子之人,名为善知识也。
“是名善知识者”,这样子叫善知识,以这样子做的时候,就是知跟行两个合一的,知跟慈的行合一的,不离开的,这才叫善知识。“如是前说善知中之持戒贤善,乃至五法蕴等”,解脱、解脱知见,“本身具足成就”,自己要具足成就,然后“发起广大慈行利他”,自己成就之后起极大的慈悲心,就是菩提心,这样子去利他。“恭敬恒久,不离贤善慈行”,要恭恭敬敬地经常地永远地做下去,不离开“贤善慈行”,“贤善”是智慧,“慈行”是悲心。“二利双运,成就行识种子之人,名为善知识也。”就是说这个善知识不但要做到慈跟知一起行,做自利利他双运的事情,还要经常做,做得现行熏种子,种子熏现行,不断地这样能够熏习的产生熏习的行动出来的,这样子才叫善知识。
那么这个标准是极高了,我们说这个舍利弗是佛在世的比丘,大弟子,当然佛在世的人根基好,当然善知识的要求也极高。到宗大师的时候,在那个时…
《舍利弗阿毗昙论禅定品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