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舍利弗阿毗昙论禅定品讲记▪P45

  ..续本文上一页候藏地的佛法已经是很衰败了,经他的提倡,佛教又正法久住了五百多年,这是像法时期的时候,标准是降低一点了。那么我们末法时期,就是以康萨仁波切的标准,这个宗大师的十个标准,如果不能齐全的话,那就是最少不能少于持戒,还有一个悲心。

  

  但是我们现在一看,我们现在的所谓信徒、佛弟子呢,却往往就是违背这个条件的,持戒他不看的,只要你说有神通,他就是马上就去,哪怕你给他头按一下,什么什么,都感到很满意。结果你得到什么呢?自己也莫名其妙,就是我要去一下,去灌个顶也好,什么也好。那么现在就是我们的南无寺的多珠师,也给我们提出警告了,这个我们在前一段时间一个通讯里面也摘了一段文,就是对不理解的上师,你不要乱接受灌顶,因为他到底是什么你也不知道。那么什么可靠的上师呢?要知道他的师父是哪个,而且他师父公认他是接班的,传法的,这样的上师可以去接受他的教授教诫。那么如果这个人,他说我是某某人的接班人,但某某人圆寂了,没有人证明了,那不可靠了。

  

  我们现在很多出现的,甚至于气功师,他说是海公上师的第三代接班人。海公上师早就圆寂了,你说他是接班人好,他说他是接班人,很多,说海公上师的接班人的不少,那么真正的接班人当然是有了,但是冒充的也不少,因为海公上师圆寂了,你这么说哪个来证明呢?那么这个就是说对于亲近善知识就是不能随便,要好好地审察一下。那么多珠师说的那个话更值得警惕的,就是现在很多黑教的上师出来活动了,他们都学过黄教红教,开始的时候跟你说黄教红教,给你灌顶,灌了之后,后头那黑教来了。你是受过三昧耶戒的,你不能不听,你不能违背他的意志,他黑教给你传下来,你得要听了,你不能违背,所以这个事就很被动了。

  

  我们在《菩提道次第广论》的时候,就是要找善知识的时候,叫我们要观察,至少六个月以上的共住,就是说你假使不经过仔细观察不能轻易把鼻子给人家牵起走了。你听到一个什么大善知识,哇,一下子去了,观察了六个月了?最少的六个月都没有观察,就是耳朵里的一句话,那个话是哪个说的也不管了,这个人管他是可信的、不可信的,只要听见这话对我有利的赶快去,**功什么东西---据说**功到现在还是非常猖獗。虽然经过《法音》,这个《台州佛教》等等刊物,还有兰州的一些地方揭发的批判的文章很多,但是他们这些人执迷不悟,他说“你不要去相信这些文章,我们这个法确是真的,那个是他们是乱说的”等等。所以说这个就不好搞了,他迷在里边就完了。他可能也有什么三昧耶之类的东西,他也不敢违背。

  

  所以说我们要学教呢,就是开眼睛,要把善知识看看清楚,什么叫善知识。这里是舍利弗阿毗昙定的标准。那么我们就是说以《菩提道次第》的标准,乃至康萨仁波切的标准,都得要有一个标准,不能说没有标准,就是乱搞的话,那就是很被动了,自己吃了亏也来不及了。好了,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这儿。 

  

  

  

  

  

  

  

  第八讲

  

  

  

  问题解答

  

  我们今天先回答几个问题,昨天他们讨论的。

  

  第一个是“有为解脱”,“无为解脱”,他们的关系?

  

  “有为解脱”我们说是修解脱道,就是修道。解脱道修了之后,证到的解脱就是择灭,无为法,证到的无为法择灭,或者证到的空性,这个就叫无为的解脱。有为解脱,是有为的修的道,证解脱的道;无为解脱呢,所证到的无为法、空性或者是择灭。那么这两个是一个事情的两方面:修了有为解脱道,然后能证到无为的择灭或者空性;假使说你不修这个有为解脱道,无为的解脱也就没有了,有为的解脱道就是说证到无为的解脱道的一个方便。那么这是从有为到无为。

  

  再第二个问题,律阿毗昙,律就是这个律藏,律藏里的阿毗昙,阿毗昙是论议,律藏里边广讲里边各式各样的问题的辩论的,那么归纳到我们这个律四阿含,就是《杂细阿含》。 《杂细阿含》就是广谈律藏里的各式各样的问题,深细地辩论。那么《杂细阿含》昨天我们讲了,主要是《杂细阿含》,但是《杂细阿含》的内涵也离不开《辨识》跟《根本》,跟一个《正宗》,这四个。广大辩论的在《杂细》里边的,所辩论的东西还是其它三个,所以说这里阿毗昙指的是指的《杂细》,但是幷不离开其余三个。

  

  “四修定”,昨天我们四修定的名字是略略说了,那么后来有人问,我们又补充了一个,具体的内涵。四修定,我们昨天抄了大家可能看到了。

  

  

  

  

  《讲义》注解:四修定:《集异门足论》卷七:

  

  (一) 云何修定若习若修若多所作为能获得现法乐住?答:于初静虑所摄离生喜乐俱行心一境性,若习、若修、坚作、常作、精勤修习,是名修定若习若修若多所作,为能获得现法乐住。

  

  (二) 云何修定若习若修若多所作为能获得最胜知见?答:于光明想俱行心一境性,若习、若修、坚作、常作、精勤修习,是名修定若习若修若多所作,为能获得最胜知见。

  

  (三) 云何修定若习若修若多所作为能获得胜分别慧?答:于受想寻观俱行心一境性,若习、若修、坚作、常作、精勤修习,是名修定若习若修若多所作,为能获得胜分别慧。

  

  (四) 云何修定若习若修若多所作为能获得诸漏永尽?答:于第四静虑所摄清净舍念俱行,阿罗汉果无间道摄心一境性,若习、若修、坚作、常作、精勤修习,是名修定若习若修若多所作,为能获得诸漏永尽。

  

  四修定,第一个是现法乐住,现法乐住一般的说,初禅开始得到,那么《俱舍》里边四禅都有现法乐住。现法乐住就是现前的这个法能够得到安乐而住,得禅定都有这个功能,那么初禅是第一个得到离生喜乐,所以说叫现法乐住。就是说《集异门论》里边强调的是初禅,那么《俱舍论》里边就是说四个禅定,凡是静虑都有现法乐住,而第一个得到的是初禅。那么这是现前的当下能得到安乐而住,这就是禅定的一种功德。

  

  第二种就是殊胜智见,殊胜智见也叫最胜知见,那么这个法它就是说修光明观,得到天眼,得了天眼之后,与天眼同时生起的慧,这个知见就比一般人的知见要殊胜得多,叫殊胜智见。那么这个一般就是说在《法蕴足论》指的是二禅,那么其实二禅特别殊胜了,也不是说在四个禅都没有,二禅是最殊胜,殊胜是因为修光明观了。

  

  那么第三个是胜分别慧,胜分别慧他就是说修受、修想、修行,这样子所修的生、修的灭、修的住,那么这样子观察之后得殊胜的胜解。一切,海公上师说的就是,一切我们现在学的法相,到这个时候是起大作用。法相幷不是说辩论,考个格西就算数的,法相是要度众生的,在这个时候,一般的是第三禅,法相的作用大大地发挥了,那么这个时候可以得胜分别慧,最超胜的分别一切的智慧,能得到。那么平时我们现在学的法相起的作用是不完全,是一部分的、极小的,到了第三禅得到之后就发生极大的作用,这时候就生起胜分别慧。

  

  最后诸漏永尽,那就是阿罗汉了,阿罗汉他一切烦恼都断完了,再不受后有了,这是诸漏永尽。

  

  那么这四个都是静虑的功德,得到静虑之后就可以得到现法乐住,也可以得到殊胜智见,也可以得到胜分别慧,也能得到诸漏永尽。在这里,《集异门论》呢诸漏永尽是归于第四禅,《法蕴足论》也如此,在《俱舍论》里边,这个初二三四禅,乃至未到地定,都能够成阿罗汉果,都能得到诸漏永尽。禅定是一个方便,依这个方便里边修什么法,那就得什么效果。那么四个禅定,在根据《俱舍》的说都能修各式各样的法,都能得到现法乐住,都能得到殊胜智见,也能得到胜分别慧,也能得到诸漏永尽。在《法蕴足论》强调的是初禅是现法乐住,二禅是殊胜智见,三禅是胜分别慧,四禅是诸漏永尽,这是从它作用最殊胜的方面来说,也可以说。

  

  那么还有一个什么呢?还有一个问题,何为“知共行慈”?这就是在我们的239页,(10B)讲“识”。前面讲的“知”,知就是各式各样的功德,就是从戒的开始,从前面的调伏开始到贤善,里边“断贡高”,“忍辱”,“自灭”、“入涅槃”、“离欲”乃至“离痴”,还有“身口意业清净”,“正命清净”,这一些,“信信、惭愧、多闻、精进、念、慧”、“八正道”乃至“具足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衣食知足”,这是“善知”。我们善知之后一般是偏重于智慧的,这里强调是要慈悲的,慈,《菩提道次第》强调的是菩提心,就是要智慧之后决定要有慈,或者是菩提心共行,单是智慧没有菩提心,没有悲心,那就是偏了一边了。那么一般就是说慈或者是菩提心,是偏于福德方面的,智慧呢,是智慧资粮。昨天我们就讲过的,智慧跟那个福德,两足尊,要同时增长,两个足齐的,那么就是成佛了,两足圆满了。如果智慧跟福德两个偏了,两个脚一长一短的话,跑不快,甚至于翻跟斗的。那么再尤其是智慧跟福德的关系,智慧太大了,福德不够,那就是最危险。福德大、智慧不够就是慢一点,问题还不是最严重;智慧大福德不够的话,会翻身,就是船的帆太大了,要翻。那就是强调智慧跟福德要幷行,不能偏于一边。

  

  

  

  

  B8 善亲厚

  云何善亲厚?

  

  亲者,时常触接,三业近行,薫陶益善;厚者,尊重难得不轻之意,每事薄己厚他,以表敬重亲友之道。

  

  今天我们讲新的。“云何善亲厚?”善知识讲完了。那么就是说要善知的里边很多的功德,善知之后是智慧方面的事情,还要善识,善识就是悲心方面的事情,要“广大慈行利他”,这样子两个合拢来叫善知识。

  

  那么下边,“善亲厚”,善亲厚就是说同参…

《舍利弗阿毗昙论禅定品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