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舍利弗阿毗昙论禅定品讲记▪P46

  ..续本文上一页。我们跟哪些人在学修的时候打同参的,跟哪些人该打同参,这里也讲了很多。“亲者,时常触接,三业近行,熏陶益善”,我们所谓“亲”呢,就是经常我们碰到的,经常一起,或者同寮房,同个寺院,经常碰到的。“三业近行”,大家就都修身口意三个行,都在修行的,互相相近的。“熏陶益善”,互相地熏陶,增益大家的善。你的善我跟你学习,他的善,他跟你学习,都互相学习,互相熏陶,增益自己善法,这是“亲”。

  

  “厚者,尊重难得不轻之意”。我们说一般世俗的亲厚,就是比较随便,有的时候就没有恭敬心,就不够了,那我们说佛教的“亲”、“亲厚”就不一样了。“厚”呢,再要好,要尊重,要感到是难得,不要轻视对方。普通的在家人的亲厚就是很随便,甚至于说话不客气等等,这个就不符合佛教的善亲厚。我们的善亲厚,亲,就是经常接触,三业熏陶;“厚”,就是说互相尊重,感到是很难得。就从我们这个寺院来说,虽然说是在娑婆世界一个普通的寺院,但是也可以说结合了都是善的到我们这里集中起来了,就是凡是有对戒定慧那些佛教有修学的信心的人,都聚集在这个寺院里边,有些爱钱的就不会来。我们只有十块钱单金,要讲生活的也不会来,我们的生活条件幷不好,这个住处也不太好,这个卧具、用品也不是很丰富,就是吃的饭也不是最好,中等,一般说是中等的。那么不欢喜修行的人就不会来的。这个地方,那么起早摸黑,真正你要用功的话也是蛮辛苦的。

  

  这个善亲厚,“每事薄己厚他”,碰到事情克制自己,要利益人家,这个才是能够善亲厚得了。如果你什么东西要利己损人的话,哪个也不敢跟你亲近,一跟你要好之后,要吃亏的嘛,哪个跟你要好呢?跟你要好之后你能“薄己利他”,他可以占点便宜,那么他当然跟你要好的人就多起来了。“以表敬重亲友之道”。这些就是说,我们的所谓善亲厚,这些一定要做到。我们这个寺院里边的同参、同寮房的,尤其要注意这些,看看是小事,但是你要达到亲厚,非此不可,没有这个的话亲厚不起来。再一个我们还一个亲厚,不要从感情上,从义气上,讲义气等等,这个是世俗法,我们从道上看,道上互相是相近的,“三业近行”,这个相亲厚,后边说的,持戒的人跟持戒的要好,学什么的跟什么的要好,这是法上的亲厚。那么亲厚的中间,要互相恭敬、尊重,不要轻视人家。

  

  

  

  

  经中更有广文,应善学之。此中所说,重在养成闻思修德,端进之事。是故应作分别亲厚,谓若行同、信同、果道证得等法同,而作近习,相应观摩薫陶,有益自学自修、专精增长之利。

  

  “经中更有广文”,在《阿含经》里边说的更多,有五种亲厚,这个以前我们在讲《唯识》的时候也抄了四个亲厚的一些资料,大家可以参考。“应善学之。此中所说,重在养成闻思修德”,我们的亲厚是互相学习能够成就闻思修的功德。 “专进之事”,专一进修的事情。“是故应作分别亲厚”,因为是闻思修,大家要专一精进,所以说亲厚不是乱亲厚,分别的亲厚。“谓若行同、信同、果道证得等法同,而作近习,相应观摩熏陶,有益自学自修、专精增长之利”。行同就是你持戒的,他也持戒的,那两个是行同的,你学法相的,他也学法相的,行同的,这样互相就亲得起来。否则的话,你学戒,他学法相,两个讲不拢的。那么行要同,信要同,那信同就是说对三宝的信心、知见要同的,知见不同的也合不拢,你说黄教,他说红教,你说这个,他说净土,也合不了一起。

  

  “果道证得等法同”,那么高一等的一些的,所修的证到的果、修的道都相同的,那么才讲得拢,如果你不是,一个水平很高,一个水平很低,也讲不拢的。这样子“作近习”,因为跟他很近才能够学习,差得水平太远了,不能学习。你叫个幼儿园的小孩子跟一个博士生去学习,他学不了什么东西,反而感到很枯燥,因为博士生一般是比较严肃,不会开玩笑的。幼儿园的学生就要那些老师跟他唱一唱,跳一跳,吃点儿水果,这个他才能够慢慢地学东西。所以这个要水平相等,学的东西相同,信、见等等相同的,才能够得到益处。

  

  

  

  

  C1 凡夫持戒人

  

  

  

  凡夫持戒人,是凡夫持戒人善亲厚。

  

  那么下面具体就说,什么相同呢?“凡夫持戒人,是凡夫持戒人善亲厚。” 第一个是凡夫,凡夫跟圣者,固然圣者是很好,可以学习,但是圣者水平很高,凡夫学不了,有的事情凡夫做不到,弄到后来就合不拢了。那么凡夫跟凡夫,还要持戒的跟持戒的。凡夫也有学法相的,他跟持戒的,两个又讲不拢的。一个在辩论法相,一个他是讲戒律行持,那么两个也不太讲得拢。那么持戒与持戒的,又都是凡夫,这个善亲厚是对机的。

  

  

  

  

  凡夫持戒人者,从初发心,归投三宝,受行五戒八戒,乃至出家五众,比丘五夏十年,以类相亲。

  

  “凡夫持戒人者,从初发心,归投三宝,受行五戒八戒,乃至出家五众”,具足戒等等,“比丘五夏十年,以类相亲”,比丘与比丘,在家的五戒与五戒,乃至八戒与八戒,沙弥与沙弥,他们的行持相同的,这样能相亲。那么比丘里边也分了,五夏的,正在学戒的,十夏以上的,他是已经学戒学得成熟的,这个也是要分别而相亲。

  

  

  

  

  C2 坚信人

  坚信人,是坚信人善亲厚。

  

  那么下边又举两类,“坚信人,是坚信人善亲厚”,这个我们念过的,坚信人就是说他是钝根的,他们以信为主的,你跟一个坚法人两个又讲不拢了,你讲容易信的,他要什么都要来一个考察一下,研究一下,那这个就不大讲得拢。信与信者他们比较接近的,可以亲厚。

  

  

  

  

  坚信人者,随信行人(取大毗婆娑(娑 应为 沙)意),谓依有漏信,随无漏信行;

  

  那么坚信人者我们讲过了,是随信人,就是随信行。“依有漏信”,有漏的信就是我们凡夫还没有证道之前有的信心都是有漏的,要见了道之后,才得到无漏的信。那么我们开始也不能一下子见道了,以有漏的信,然后顺了无漏的信来修,有漏的信顺无漏信就是依了佛教的无漏的信来学,如果有漏信依有漏信去修,你信的是孔子、老子,或者是耶稣,都是有漏的,这个也达不到见道的效果。所以说我们要见道,以有漏信要随顺了这个无漏的信来修行。

  

  

  

  

  依有缚信,随解脱信行;依有系信,随离系信行;由信为先,得入圣道。

  

  “依有缚信”,我们现在凡夫有烦恼,一切都是烦恼系缚住的,那么这个信心也是系缚住的,与烦恼相应的,与烦恼相应系缚的信而随顺解脱的信去修,这样子将来证到解脱;如果你的信心是由烦恼系缚的,你所信的东西,你所随的也是由烦恼系缚的,那么你始终得不到解脱。现在我们顺了解脱的信行,就是方向是向着解脱的那个方向走,这样子总有一天能得到解脱。再一个“有系信”,三界所系的,属于三界的,“随离系信行”,离系信行出三界的,一个是世间法,一个是出世间法,那么我们以世间的信心去随顺出世间的信心去做、去修,那么这样子你能证果证道。“由信为先”,这一类的人他以信心为前,“得入圣道”,以从信而入圣道的。有漏信,从开始有漏的、有系缚的信,依系缚的信,由三界所系的信,这样子的信,但是方向对头,那么你这样子就可以进入圣道。

  

  

  

  

  如是种类补特伽罗,性多信故,若闻他劝,为商为农、为出家等,乃至劝学经论禅教诵习等,闻便行之,无别思考,乃至渐次修道加行,展转引起世第一法,无间引生苦法智忍,从此见道十五剎那,名随顺行,此称坚信人,谓由修证信坚稳故。

  

  “如是种类补特伽罗”,这一类的众生他的根机,“性多信故”,他的天性容易相信人家。“若闻”,打个比喻,“若闻他劝,为商为农、为出家等,乃至劝学经论禅教诵习等,闻便行之,无别思考”。那么只要人家劝他,他说“你这个人最好去做生意”,他说,“对对我做生意去”;他说“你这个人还是做农好”,他就说,“我做农,我就是耕地了,我不去做生意了,也不要念书了,我就是老老实实种地好了”。只要人家怎么劝,他就怎么做。那么人家碰到好的劝他出家,他说很好,我也就出家,叫他学经,他说我就学经,叫他学禅就学禅,叫他学教就学教,这样子,叫他念诵就念诵。只要人家说这个好,赞叹一番子,他就相信了。“闻便行之”,他听了之后就去做了。“无别思考”,自己没有独立思考,不去想一想,该不该做,不想的。

  

  “乃至渐次修道加行,展转引起世第一法”,开始是有漏的,从人家劝他出家、学经等等都是资粮道,资粮道进入加行道、修道,渐次修,到什么呢?加行道,加行道暖、顶、忍、世第一,到世第一法之后就见道了。“无间引生苦法智忍”,第一念的刹那见道。这一刹那见道呢,就把这个补特伽罗前后就判为两段:前面的都是无始以来流转的有漏法,到见道的第一刹那无漏法生起来了;以后就进入无漏道,向解脱道发展了。所以说这个是中间的转折点,也是划时代的一个标志。所以这个“苦法智忍”,在这个法相的书里边对这个法是特别重视的,特别安个名字叫刹那。这一刹那就是说把这个人就分成两个,前面是凡夫,后头是圣者;前面是流转受苦,后面是解脱安乐。关键就是得到这个“苦法智忍”,这一刹那得到之后,就能引生后面的殊胜的事情。那么“从此见道十五刹那”,从第一刹那开始,一共十五个刹那,见道,这个时候叫“随顺行”,“此称坚信人”,就是随信行,在其它的书上叫随信行,《俱舍》叫随信行。那么这里叫坚信行,这个信是见了道之后是坚固了,叫坚信行。“谓由修证信坚稳故”,我们说见道…

《舍利弗阿毗昙论禅定品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